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2-08-23 12:55:24 教案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3.重点解读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课文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分类介绍再划分出它的层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明白作者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作者怎样引领我们来破译它们,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识点: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会)。

  (3)讨论交流。

  (4)质疑问难。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解说:本过程体现了置疑激趣法、整体掌握法及研究学习法这几种适应新大纲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动机肯定是兴趣,有兴趣带着问题去探究,不仅能发挥主动性,而且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学中,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使教学在和谐共振中愉快地进行。)

  自读点拨1.课文中“文字”的含义。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第1、2段中指书本上的字;第3段一转,从“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种能给予人对自然进行认识、了解和推想以预示和启发的自然现象。这样,课文从读者的生活经验人手,显得亲切,使人产生联想;接着引出一个科学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2全文的内容结构把握。

  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第1、2段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重心内容,末尾3段则告诉我们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义,其余段落集中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类别?各有哪些作用?

  根据方位来分,有天上的星、云、鸟和地上的石、树等;根据各自主要的特征表现来分,可分为形(星、云)、声(鸟)、色(石)。星引导海上航行;云指导天空飞行;燕子告诉天气;白嘴鸦、鹤和大雁报告季节;石灰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变化;漂砾表现自然的神奇力量。总之,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们才能认清自然,趋利避害,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乐趣。

  4.重点语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横线的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本句还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2)“无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这个比喻新颖恰当,引发读者无限的想像,也为后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结构顺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箭头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水上行船与在陆地上走路是不一样的,它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种文字——星座门北极星)对行船的指导意义。

  (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飞来说”“告诉人们”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不仅清楚地说明白嘴鸦的飞来与鹤的飞去是季节变化的预兆,也显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很有情趣。“不用日历”,拟人中有比喻,新颖别致。

  (5)“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这些语句很有意境,雁阵在人们的眼前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但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它们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声音,它们使我们告别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它们更使我们盼望一个全新的温暖的春天。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心都被那雁阵牵引着。想像和拟人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5.说明方法归纳。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类别和举例子。另外,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增强说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拓展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戴巴棣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若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

  鱼鳞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岁,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

  搁在温暖的庐山,

  那又在提醒人们,

  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

  只要你肯刻苦地钻研;

  假如你害怕开动脑筋,

  那就常常会视而不见。

  比如斗转星移,

  那何止千年万年!

  可直到哥白尼出现,

  才把“太阳中心说”创建。

  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把浮力计算?

  在暴风雨中放风筝,

  富兰克林捉到雷电。

  放风筝的人千千万,

  为什么没有这项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有5个小节。第一小节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第二、三、四小节是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五小节是讲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也看不见。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观念。

  2.识字教学: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诉”字的读音,应读作“sù”,不读“shù”。

  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顺口溜记字:诉:斤字加点,言字做边,心中有话,全都说完。化:一边 首一边人,大稿“四化”建攻勋。习:横折钩,小点提,勤努力来勤学习,语:五口人说话,语声这么大。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如用熟字加偏旁记字,“这”用文化的“文”字加上走之帝,就是这。

  本课9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有5个字,左右大体相等的是“就,那”;左窄右宽的是“语、化和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字结构的相同和不同,抓住写好这些字的重点笔画。“语”字的言字帝的第二笔起笔在横中线上起笔,“吾”的“吾”字写在右上格偏左下位置。下面“口”字的竖写在竖中线上。“化”字的第四笔竖弯钩从竖中线上起笔开始写。“诉”的第四笔“撇”要直立些,写在靠近竖中线上的位置。“就”字左下部分的“小”字的右边“点”要离“竖钩”近些,让学生知道这是笔画的避让规则。“那”字的左右两部分基本相等。左边第一笔“横折钩”不要写得太靠下,“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耳刀帝”稍微比左边低一点。“习”字的第二笔“点”与第一笔的起笔对齐写。第三笔“提”起笔偏左一点。“告”字的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书写时稍长些。“永”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左右两边的“撇和捺”要写对称。“这”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撇”的起笔与上边的横挨上,第四笔。“点”是悬空的。“走之帝”的第二笔在横中线上起笔。

  3.了解课文内容与指导朗读相结合。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除注意纠正生字的读音外,还要注意读准轻声,如:多么、鱼鳞上、圈圈、告诉等字的读音。要注意词连读,即使是多音节词,也要读或整体,如:“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粗心大意”。

  (2)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语气。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凭着语感自然停顿。如:“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不爱学习的人/看不见”等等。注意纠正学生不要唱读。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如读到“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像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欢快、自由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呀!也可以观察图片,(三叶虫化石)或者实物(鱼鳞)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从一片小小的鱼鳞中,竟然知道鱼的岁数,根据一块三叶虫化石,可以推测喜马拉雅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因为这个在2亿多年就灭绝的节肢动物,大多数是生活在海洋里。

  (4)联系实际,读中感悟,解决难点,诗中有些难句,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如:“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意思是说不爱学习的人知识很贫乏,对自然界的观察看不懂。教师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感悟到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不必讲出诗句的意思。

  (5)扩展课文内容的练习,主要结合学生观察后说说议议,体会“大自然”的“的语言”的意思。例如:①大雁南飞告诉人们天气冷了。②枫叶红了,说明秋天到了。③晚霞满天,预示着明天是好天气。④月亮四周出现一个圈了(月晕)就是刮风的预兆。⑤夏天,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水面,表示快要下雨了等等。教师要准备一些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例子,提供给学生,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兴趣。

  教法建议

  一、说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及词语。

  三、精读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学习第二小节,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说说蝌蚪在水中游,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学这段时进行配乐朗读,读出它的有趣。

  2.学习第三段:

  出示一条大鱼,让学生讨论这条大鱼有几岁,学生知道有几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理解了。

  3.学习第四段:

  由于学生对三叶虫不太了解,通过观察图片,查找有关资料,请同学讲一讲,必要时教师给予讲解。

  4.课外扩展采取“考考你”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词语解释

  古老:经历了久远的年代。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镶嵌: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妙不可言:好,美妙。

  粗心大意:疏忽,不细心。

  近、反义词

  近义词:到处——处处 仔细——细心 观察——观看

  粗心大意——粗枝大叶

  反义词:古老——崭新 仔细——马虎 粗心大意——认认真真

  句意推敲

  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既总结了前文,又启示了人只有学习才能知道自然世界的无穷奥妙,而对事物马马虎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奥妙。

  剖析段篇章

  课文结构

  全诗共分为5节。

  第一节:写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第二、三、四节:具体写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节:写不爱学习,不仔细观察是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的。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只要努力学习,仔细观察大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许多奥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性说明。

  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二、 深入学习

  1、 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

  (1)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C、高下的差异。

  D、古今的差异。

  (2) 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前三者都是空间顺序;后一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空间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词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3) 在说明这四个因素中,文章举了哪些例子?

  纬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

  经度: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和济南苹果的花开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与山脚,还有山腰的温差。

  古今:英国南部物候记录。

  (4) 文章是如何结尾的?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

  三、 知识拓展

  1、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 小组派代表反馈信息。

  例:下雨前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乌云密布等现象;枫叶变红、大多树木的落叶等预示秋天的来临……

  四、 课外延伸

  1、 小组讨论: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意:人间四月花已开尽,春去夏来。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开,春意盎然。经常责怪春去无处觅春影,不晓得春开转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庐山寺名,庐山海拔1474米)

  (1)、影响物候的高下差异: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2)、春季爬山,山上的树木比平地的树木发芽晚。

  2、回顾课文,物候来临的决定性因素当中有说到古今的差异,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古今的差异呢?(可提示学生从环境方面去考虑)

  A、 小组讨论

  B、 信息反馈(各抒己见、重点在“关注”这个话题上,勿过于强调正确与否)

  C、 教师介绍相关的世界环境现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小结

  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事物的条理性,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暗示着,认识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本身。希望大家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需要同学们去关注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去爱护、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六、作业布置

  1、 收集的一些农事谚语,并简单解说一下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 设计一到两条环保的标语。

  附板书:

  16、大自然的语言

  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说明

  C、高下的差异。 (条理性)

  D、古今的差异。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 )翘尾巴( )观测( )道观( )差异( )差遣( )差劲( ) 参差(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萌发(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 衰草连天(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的准确流利,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案示例: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6、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难点:

  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我们人类用语言说话,可你知道吗?大自然也有语言。

  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

  注意:要指导学生读准声母是平舌音的“仔、诉、粗”,读准韵母是后鼻音的“永”。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三、四小节。

  (1)自由读,想想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①说说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可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大鱼鳞等的图片帮助理解。)

  ②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为什么说蝌蚪在水中游,就知道春天来了?(青蛙春天排卵,小蝌蚪一般出现在春天的河塘里。)

  b、什么是“三叮虫”?为什么找到“三叶虫”化石的地方,可以推断那里曾是汪洋一片?

  (出示“三叶虫”化石的图片,介绍三叶虫: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两亿多年以前已经灭绝。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如今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它的化石,可以推断出喜马拉雅山巅曾是汪洋大海。)

  (4)这三节写了大自然中谁的语言?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或者使人想到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等。)

  (5)练习朗读。

  2、学习第一、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你还了解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齐读第一、五小节。

  (3)议答:如何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总也看不见。”

  (4)小结:大自然有无穷的奥秘,如果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动脑,你就会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四、朗读指导。

  读句子时,要注意读出句子的节奏和语气。同时应做到边读边想象,如读到“你看那水里的蝌蚪,多么像游动的‘逗点’”,就要想象出蝌蚪的样子,蝌蚪在水中游动的情景。

  本课是诗歌,要注意读出韵味来。每一节的二、四两行末尾都押“an”韵。韵脚要读清楚,有的可以拉长一点声音,如第二节中的“逗点”的“点”,“人间”的“间”都可以比别的字读得长些。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卡片,认读生词。

  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方格中的生字,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的?

  在字形上,要让学生注意到“诉”共七笔,最后一笔是“点”;“永”字第二笔是“ ”,不是“亅”;“告”字可用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记忆字形。

  2、小组交流。

  3、重点指导。

  就:左右结构,右面没有“撇”。

  告:上边的“牛”字竖不出头,口诀“一口咬掉牛尾巴。”

  诉:左右结构,右面“斤”上加一点。

  4、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

  本课有五个生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化、语、诉、现”左窄右宽,“就”字的左右两部分大致相等。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后再写,并养成边写边对照的习惯,这样,就容易看到自己写字上的进步,提高写字的兴趣。

  三、做找朋友的游戏。

  布置作业:

  1、读拼音写词语。

  2、把下面搭配恰当的词连起来。

  大自然的化石

  游动的 蝌蚪

  古老的 语言

  3、看图,把下面的词语组成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2、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并辅以简单介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瞧:多可爱的小草,花也在开放,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酷热难耐的盛夏,蝉情不自禁地嚷着:热死啦!热死啦!这预示着近期天气还会是烈日当空,注意防暑。

  瞧,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图画,秋天来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美丽的冬天。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积累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四)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归纳总结:

  描述物候现象 做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逻辑顺序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段

  指导读课文1——3段,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1、注音:翩然 销声匿迹 呈现 风雪载途 农谚

  2、选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3、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第_____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___关系。

  4、请你依据选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选文前两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五、再读课文,然后回答,师归纳

  1、语言生动,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说明条理性强。

  3、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

  六、观察生活,说物候现象

  课前已布置学生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设计意图:留心身边的物候,体验物候现象生活中处处可见)

  七、总结

  常言道: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课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结束这节课,我心里很轻松,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到:说明文很单调,就是介绍什么而本节课学生与我配合的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几幅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讲的内容中,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物候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更多的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0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7-19

《大自然的语言》小学教案09-14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模板04-20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11-0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3-18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7-10

《大自然的语言》大班教案11-02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12-16

《大自然的语言大班教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