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陈情表》语文教案(通用2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情表》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情表》语文教案 1
一、课文补注
李密上《陈情表》后的经历及后人: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臬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钱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赐字宗石,少能属文,尝为玄鸟赋,词甚美。州辟别驾,举秀才,未行而终。兴字隽石,亦有文才,刺史罗尚辟别驾。尚为李雄所攻,使兴诣镇南将军刘弘求救,兴因愿留,为弘参军而不还。尚白弘,弘即夺其手版而遣之。兴之在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中华书局出版)
二、课文赏析
感天动地赤子情
——《陈情表》分析
魏家俊
《陈情表》这篇文章一点都不讲究构思,作者把自己的困苦处境不厌其烦地从幼年的生活经历说起,而把要说的真正的意思,也就是“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这句请求的话,放到文章的最后,完全是平铺直叙。但是,这里却表现出作者写作时颇费思忖。他需要在这篇上奏给新王朝的皇帝的表文中,委婉地推辞皇帝的征聘,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忠和孝的关系;二是情和理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请求站得住脚。
首先看忠和孝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语,叫“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来说,这句话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他要用对祖母的孝,来掩饰对已经被晋王朝灭亡了的蜀国的“忠”和不能去为这个被视为篡夺了正统王位的晋王朝尽“忠”,所以,作者就要把自己需要尽孝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不能引起新王朝的皇帝的反感。因此,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理由:祖母年老多病,无人照料,自己尽孝就是无可置疑的了。这样,从第一段的“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到第二段里的“刘病日笃”,再到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和第四段的“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主线分明,一气贯穿,而且经过这样的反复强调,也让人觉得情真意切,容易赢得皇帝的同情。
其次,是情和理的关系。在这篇文章里,说理不是主要的内容,因为只有把感情表达得充分了,才能让皇帝由情的感动而产生对理的接受。而文章里要说的“理”,无非就是那句“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由于有了前面对祖母年老体弱的描述,使人已经对作者的困境有了充分的同情和理解,这里的“理”也就很自然地可以接受了。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为以情说理、融理于情、情动理明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十分成功的样本。
(选自《名作欣赏》XX.8)
三、诗文荐读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待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如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幼而孤,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阅读提示:本文作者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辛勤抚育,以及父亲为官处世,正直忠厚、表里如一的态度,并真切地表达了作者为官做宰能坚持操守,不苟合于世,完全有赖于父亲的遗训和母亲的'教诲。文章不事藻饰,感情真挚缠绵、催人泪下。
四、鉴赏方略
戏剧的阅读与鉴赏之九:话剧与戏曲
话剧在欧美各国统称为戏剧,传入我国后,为了同我国传统的表演艺术——戏曲进行区别,特称之为话剧,话剧是说话的艺术,以说话和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和我国传统戏曲有异也有同。
首先,从它们的发展来看,两者既相似,又有着不同,西方戏剧的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伟大的希腊人民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戏剧艺术,并且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戏剧诗人和戏剧理论家,它同样也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劳动,和古老的宗教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虽然它的发端要比中国戏曲晚一些,但它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古希腊戏剧的形成和成熟却要比中国古老的戏曲早约16XX年。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是一步步在综合其他艺术的特点上逐步提高和完善的,它的成熟同样也离不开统治者的提倡、文学作家的参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但西方戏剧诞生的同时,也出现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这为它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结构上,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大同小异,西方戏剧一般分幕,幕中有场,中国戏曲则分为“折”和“出”。话剧有过场,戏曲有楔子,基本过程都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不过,西方戏剧较中国戏曲简洁明了,一般没有前面的敷演剧情,而是直接入戏。
话剧艺术的表演重在说话和动作,以写实为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布景的使用力求逼真,道具也必须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生活,演员在表演时,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无论是刻画人物,展示剧情,还是表达主题,都要靠剧中人说话来完成。所以,话剧的语言更接近于生活,而中国戏曲对于布景的设置则不作更具体的要求,常常是一桌一椅,至于各种效果的演示,则全靠演员的虚拟动作来进行。程砚秋先生曾在闷热的夏日演出《六月雪》,朔风起时,则全身颤抖,而脸上却不见一粒汗珠。至于人物性格的完成,主题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唱词加动作,包括虚拟、夸张的脸谱、服装来体现。例如屋子的设置,话剧则要在舞台上用布景做成屋子的形状,摆上床、桌、椅等实景,而中国戏曲舞台上则空无一物,开门、关门、躺、卧、吃、睡等都是用虚拟动作来体现。但是,话剧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戏曲共同发展,自然也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话剧也汲取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些虚拟动作,来增强对人物的刻画,中国戏曲也吸收其布景的艺术,增强了直观性。话剧也引入了唱词,用歌唱的形式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关汉卿》中的“双飞蝶”。戏曲艺术也吸收其说话艺术,对道白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其更接近于生活,尤其是现代戏,则不再使标志性的化妆和脸谱、固定的服装来夸张人物的性格,更进一步地贴近生活。
总之,随着中外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两者将会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加强融合,为戏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进行共同的努力。
《陈情表》语文教案 2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陈情表》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背景介绍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
三、文体知识
表,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注意画线字的读音
险衅( ) 行( )年四岁 祚( )薄 应( )门之僮 猥( )以微贱 床蓐( ) 陨( )首 责臣逋( )慢
日笃( ) 拔擢( ) 宠命优渥( )
2、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②内容与形式梳理。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 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六、研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二)分析课文第二段1、学生齐读第二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第一层重点叙朝廷征召之殷;
第二层重点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5、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4、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三)分析课文第三段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2、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
4、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5、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分析课文第四段
1、齐读第一段。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2、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3、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4、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节”“报养”——忠孝两全)
5、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6、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
(五)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六)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回答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七)语言艺术《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七、知识点归纳
1、通假字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2、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猥以微贱
谨拜表以闻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则刘病日笃
3、古今异义
至于成立。 古义: 今义:
九岁不行。 古义: 今义:
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古义: 今义:
臣以供养无主。 古义: 今义:
臣之辛苦。 古义: 今义:
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古义: 今义: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 今义: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古义: 今义: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 今义:
4、找出本文的成语
5、判断下列句式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 )
②而刘夙婴疾病 ( )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
④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
八、默写填空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2、臣欲奉诏奔驰, ;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但以刘日薄西山, ,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 。
4、愿陛下矜悯愚诚, , ,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 。
5、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至于成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陈情表》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过程与方法: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二、重点讲解: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兄弟 期功强近 常在床蓐 猥以微贱 岂敢盘桓 侥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设疑讨论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四、典题拓展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五、要点总结: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六、训练巩固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陈情表》语文教案 5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陈情表》。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导学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
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陈情表》语文教案 6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宋代学者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
《古文观止》也评价,这篇文章吐露的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 读课文
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诵读
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你领悟到感情。(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前教师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读后要稍加点拨)
三、 分析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陈情表”,“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1 ) 本文既然课题为《陈情表》,是谁陈情?
明确: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明确: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明确: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李密陈情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读者,而是靠杀戮和阴谋夺得政权,为人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司马炎,那李密要如何去构思这样一篇文章,如何去表达才能既不招祸,又达到自己的目的,让皇上答应他的请求呢。在李密写给晋武帝的这篇表文中,主要是牵涉到了三个人物,他们是(祖母、晋武帝和李密自己),那围绕着三个人物的关系,李密都陈述了哪些方面的情呢?
明确:文中李密陈述的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还有自己内心当中因身世凄苦,因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产生的苦情、为难之情。
研读课文的第一段。
(5 )看看李密是如何来陈述这些“情”打动晋武帝的。
开头两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这句话在这一段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总摄、统领的作用,统领全段)
为什么说是统领全段呢?李密都遭受了那些不幸?
明确:四层不幸
一层:父死母嫁。
二层:从小就体弱多病,祖母照顾。
三层:家中人丁衰微。
四层:祖母长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6 )作者开篇便述说自身遭遇不幸的苦情,以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目的是什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苦处,并以此表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情深似海,希望借此能够打动晋武帝,博得他的同情,使其能设身处地为自己想想,不再征召自己出仕。 作用:辅垫。
(7)在感情基调方面这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奠定了文章悲凉的感情基调,让晋武帝一开始便落入了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所以应该读出(沉重、凄苦),读第一段。
研读课文第二段。
(8 )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却又对他步步紧逼,朝廷逼迫的句子是哪些?
明确:“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9 )李密陷入了怎样的处境当中?课文是怎么说的?(“臣欲奉诏奔驰……实为狼狈”)
进退两难的`窘迫境地。“进”难在哪?“退”又难在哪?(进则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则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10)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明确: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读第二段)
研读课文第三段。
(11)作者在前两段中动之以情的陈述了自己忠孝不能两全的困难,这样就能使晋武帝消除对自己的疑心吗?这一段的第一句,李密提到了“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晋朝的治国纲领,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晓之以理,使之合情合理有合法。
(12)古人讲,一臣不事二主,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必须去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打消晋武帝的疑虑,表明自己的忠心。他是怎么说的?
明确:“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中心意思就是想说:自己现在不出仕做官,绝不是要保守什么名节,唯一的原因就是祖母年纪大了,已经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了。况且我对新朝给我的恩遇,充满了感激,我一个亡国贱俘,怎么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呢。
这一部分主要是“晓之以理”了,于情于理,我李密对祖母都应是“区区不能废远”,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请求。
(读第三段)
研读课文第四段。
(13)在此基础上,李密提出了自己“愿乞终养”的请求,而且还提供了一个能够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课文中怎么说?
明确:先尽孝,后尽忠。文中:“臣密今的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及文章最后李密再表忠心:“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彻底打消皇帝疑虑,进而达到了陈情的目的。
四、结束语:《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微薄但却真实的回报。
《陈情表》语文教案 7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生活中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孝行故事导入课文,让大家对作者的真情有一定的感情接受力,然后入情入理引入本文。如:二十四孝、驴子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①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②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③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④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理解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察孝廉,举秀才
拜郎中,除洗马
诏书切峻
进退两难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陈情表》语文教案 8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探究,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梳理文章的脉络
2.通过配乐朗诵全文,感知本文陈情于事、悲恻动人的风格特点,体悟本文独特的魅力
3.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激发对古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一、导入课题,了解文体
以补充书下的注释,写作的时代背景导入
1.写作背景简介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
2.表
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补充:这类文章战国时称书,汉代分为四类:章、奏、表、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二、咬文嚼字,追根溯源
1.探究“臣、陛下、除”,了解典故“结草衔环”
总结:晋武帝有招揽之心,李密言有报恩之意
2.紧扣文本分析李密和祖母的境况重点探究“吊”“夙婴疾病”“圣”
总结:李密用“孝”来力辞不就
3.“孝”是优良传统,引《诗经》
三、诵读涵泳,体味真情
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不一定流泪,但是应该以情带声,读出真情那就需要我们理解文章
李密的这篇《陈情表》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准如所请晋武帝嘉勉他的孝心,赐给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他的祖母刘氏亡后,他丧限期满,才入京任太子洗马,后官至汉中太守
四、归纳重点,总结全课
总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陈情表》语文教案 9
一、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一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三是体会古代散文在记叙中兼以议论或者抒情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险衅、夙遭闵凶、见背、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夙婴疾病、乌鸟私情”等文言词语。
(3)积累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保卫危浅、朝不虑夕等。
2、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鉴赏哂文直抒真情、不加雕饰又用词得体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3、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3、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四、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高二年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五、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要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再结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参考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本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点拨法。
点拨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积累字词;学生在质疑讨论时,老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苦情、孝情、和因进退两难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2、诵读法。
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3、质疑讨论法。
学生自由质疑,讨论,培养思考提问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工具书,课内资料 课外查阅有关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
教室里多媒体打开 学生分组坐好
七、课时安排:
3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2、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字词,深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熟读背诵。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2、作者及背景?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陈情表》语文教案 10
一、课文悟读
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中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婉转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文章将诉情之语与陈理之言交融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本文交错出现了几种感情:处境狼狈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催逼就任的不满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如奉诏,则是不顾相依为命的祖孙之情;如顺私情,又陈述苦衷而不被允许。况且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果坚持不从新朝天子的命令,便容易被怀疑为坚守名节,蔑视当朝,恐怕要被视为心怀不满,图谋复辟的贼子贰臣了。因此在爽快明言之后,李密便语带感激地表达出以“我”“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身份,承皇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待遇,“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忧惧之情,但理在情中。而今,九十有六的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病榻之前唯有他一人常“侍汤药,未曾废离”。在下文中,作者又一次对这种感情作了照应:“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此情之下,要让李密撇开祖母远去,实在是天理良心所不容的。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真真切切地表露出来,在人听来既合乎情,又达于理。文章的第4段,李密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所以,“愿乞终养”。即先尽孝后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其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中,足见这篇奏表写得多么成功。
二、亮点探究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探究学习:陈情,述说自己的心情境况。表,向皇帝上书陈述请求的一种文体。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三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坚辞。《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为敏感的问题。文中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特别到结尾处,简直是含泪哀求的语气,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出现在武帝面前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忠臣形象,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2.语言骈散并用。
探究学习: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地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例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了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又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依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3.以四字句为主,间以长短句。
探究学习: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作者在写到应诏与奉亲的矛盾时,一连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朝廷催促甚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但“刘病日笃”,使他不能成行。所以,他处在“欲奉诏奔驰”和“欲苟顺私情”的“进退”之间,状况“实为狼狈”。短促的节奏,反映出异常紧张的情势,有效地突现出从皇上到地方官征召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李密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
三、选题设计
“忠”“孝”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内涵,请同学就当今社会里如何理解“忠”和“孝”谈谈自己的看法。
研究方法:
(1)比较法。可将本文与《郑伯克段于鄢》《狱中上母书》等作比较阅读,从中揭示规律。
(2)情境探究法。可联系具体的背景和情境进行分析。
《陈情表》语文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把握其行文层次,体悟其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情真理切的特点,是学习的重点。课文虽文字质朴无华,但是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对祖母的感情以及如何巧妙的拒绝出任仕途涉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与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从李密的《陈情表》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简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划线字的读音以及重点字词的的释义。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非臣陨(yǔn)首 责臣逋(bū)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ǎn)(yǎn)
(2)、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评。卒:终。
(3)、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辛苦
(4)、成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5)、通假字
闵——悯 蓐——褥
2、把握文章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
(1)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总结本段大意。提示: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总结本段大意。提示:写自己忠与孝的两难处境。
(3)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本段大意。提示:为打消武帝的疑虑,重申自己的人生态度及特别处境。
(4)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同学分别总结本段的主要内容。提示: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根据注释,试翻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段:门衰福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第二段:进退狼狈——诏书切峻,供养无主
第三段:不能废远——“刘病日笃”,朝不虑夕
第四段:愿乞终养——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情表》语文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陈情表》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学生能够理解李密的忠孝思想,以及他对朝廷的忠诚和对祖母的孝心。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陈情表》,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陈情表》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难点:理解李密的忠孝思想,以及他对朝廷的忠诚和对祖母的孝心。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对《陈情表》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2. 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李密的忠孝思想。
3. 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2. 讲授新课:教师对《陈情表》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引导学生理解李密的忠孝思想。
3. 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李密的忠孝思想。
4. 课堂练习:学生通过做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新课:教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陈情表》。
2. 写一篇关于李密忠孝思想的短文。
《陈情表》语文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了解其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使学生掌握《陈情表》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修辞手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陈情表》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陈情表》的内容和结构。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陈情表》与其他辞表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陈情表》是一篇充满忠诚、孝道、仁爱等美德的作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2)使学生了解李密的忠诚精神和孝道观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陈情表》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分析《陈情表》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如何激发学生对《陈情表》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李密的故事,引出《陈情表》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教学内容:
(1)讲解《陈情表》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分析《陈情表》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3)对比分析《陈情表》与其他辞表的区别和联系。
3.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分析《陈情表》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2)课堂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
4. 总结与反思: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2)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展示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结果评价:
通过课堂小测验、作业等方式,检测学生对《陈情表》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陈情表》语文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及其时代背景,掌握《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陈情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
1. 李密的生平及《陈情表》的时代背景。
2. 《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 《陈情表》的.语言特点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李密的生平及《陈情表》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
a. 《陈情表》的`主要内容:通过朗读和分析,让学生理解《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b. 《陈情表》的艺术特色:通过比较和讨论,让学生理解《陈情表》的艺术特色和语言特点。
3. 课堂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理解《陈情表》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4. 总结新课:通过总结,让学生回顾《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陈情表》,并写一篇关于《陈情表》的学习心得。
四、板书设计
《陈情表》
作者:李密
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
主要内容:李密向晋武帝上表,请求辞官奉养祖母
艺术特色:言辞恳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陈情表》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得比较深刻,但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
《陈情表》语文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了解其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使学生掌握《陈情表》的基本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
(3)使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陈情表》的内容和结构。
(2)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陈情表》的写作特点。
(3)通过模仿、创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陈情表》中李密忠诚于国家、孝敬父母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孝道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陈情表》的基本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
(2)修辞手法在《陈情表》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陈情表》中复杂的情感表达。
(2)如何帮助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李密的故事,引出《陈情表》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教学内容:
(1)讲解《陈情表》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陈情表》的结构,指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
(3)讲解《陈情表》的写作特点,如真挚感人的情感表达、严谨的逻辑结构等。
(4)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设问等。
(5)组织学生进行模仿、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课堂活动:
(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陈情表》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分享讨论成果。
(2)个人创作:要求学生以《陈情表》为蓝本,创作一篇以表达自己情感为主题的文章。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陈情表》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
5. 课后作业:
(1)背诵《陈情表》,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2)完成个人创作任务,提交作品。
《陈情表》语文教案 1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陈情表》的写作背景,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2. 技能目标: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李密的忠贞爱国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陈情表》的写作背景和李密的思想感情。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三、教学难点
1. 分析李密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文言文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李密的生平,引出《陈情表》的写作背景。
2. 讲解新课:分段讲解课文,分析每段的'主要内容,解释文言文的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皇帝的`忠诚。
4. 总结新课: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强调李密的忠贞爱国之情。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写一篇关于《陈情表》的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的生平
写作背景
主要内容
思想感情
文言文的特点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李密的忠贞爱国之情有很深的感触,这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
《陈情表》语文教案 17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李密的历史背景和《陈情表》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3. 深入探究:
a.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b. 探讨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c. 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4.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类似的文章,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情感。
5. 总结归纳: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技巧,强调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三、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
2. 写一篇类似的文章,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创作背景
结构分析
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
《陈情表》语文教案 1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陈情表》的基本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
(3)使学生学会运用《陈情表》中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陈情表》的内容和结构。
(2)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陈情表》的写作特点。
(3)通过仿写、修改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陈情表》中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了解李密忠诚于国家、关心民生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使学生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品质。
(3)使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恰当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陈情表》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掌握《陈情表》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陈情表》中李密忠诚于国家、关心民生的品质。
(2)如何帮助学生运用《陈情表》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李密的故事,引出《陈情表》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
(1)讲解《陈情表》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分析《陈情表》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运用《陈情表》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3. 练习与讨论:
(1)让学生阅读《陈情表》,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让学生尝试仿写《陈情表》,并互相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4. 总结与反思:
(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陈情表》的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运用《陈情表》中的表达技巧的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仿写、修改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 结果评价:
通过学生的作文,评价学生运用《陈情表》中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情况。
《陈情表》语文教案 1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陈情表》的基本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
(3)使学生学会运用《陈情表》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陈情表》的内容和结构。
(2)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陈情表》的写作特点。
(3)通过模仿、创作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陈情表》中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了解李密忠诚于国家、关心民生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使学生认识到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3)使学生学会运用《陈情表》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陈情表》的基本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
(2)《陈情表》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陈情表》的内容和结构。
(2)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陈情表》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李密的故事,引出《陈情表》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
(1)讲解《陈情表》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陈情表》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3)讲解《陈情表》的写作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艺术魅力。
(4)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陈情表》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3. 练习与讨论:
(1)让学生模仿《陈情表》中的某个片段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让学生分析《陈情表》中的某句话或某个词组,体会其语言表达技巧。
(3)让学生讨论《陈情表》中的某个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总结与反思:
(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陈情表》的基本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是否运用了《陈情表》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陈情表》语文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陈情表》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陈情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陈情表》的学习,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培养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陈情表》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难点:理解《陈情表》中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对《陈情表》的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 提问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3.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陈情表》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教师对《陈情表》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作者、时代背景、文章结构等。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陈情表》中的重要段落进行分析讨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4. 总结归纳:教师对《陈情表》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5.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陈情表》中的重要段落,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陈情表》
作者:李密
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
主要内容:李密向皇帝上书,请求辞官回乡照顾祖母。
重要文言词汇:臣、表、伏惟、猥以、夙婴、零丁、茕独等。
写作特点:言辞恳切,感情真挚。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陈情表》的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但是对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掌握得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我也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陈情表》语文教案 21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密的生平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
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对李密生平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法: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介绍李密的生平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词语和句式。
3. 讨论新课: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4. 练习新课: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新课: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习题。
3. 写一篇关于李密或陈情表的短文。
《陈情表》语文教案 2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陈情表》的基本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
(3)使学生学会运用《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陈情表》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课堂活动、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陈情表》中李密忠诚于国家、孝顺父母的精神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尊重长辈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陈情表》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掌握《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
(1)理解《陈情表》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运用《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李密的故事,引出《陈情表》这篇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
(1)讲解《陈情表》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分析《陈情表》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
(3)讲解《陈情表》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3. 学生活动:
(1)让学生朗读《陈情表》,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2)让学生分组讨论《陈情表》中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3)让学生尝试运用《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4. 小结与反思:
(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2)让学生分享学习《陈情表》的心得体会。
(3)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陈情表》语文教案 2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陈情表》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艺术特点。
(3)使学生学会运用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陈情表》的内容和结构。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陈情表》的艺术特点。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李密对皇帝的忠诚和孝顺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尊敬长辈的品质。
(2)通过学习《陈情表》,使学生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学会珍惜他人的帮助,培养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陈情表》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分析《陈情表》的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陈情表》中复杂的情感表达。
(2)如何激发学生对《陈情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通过讲述李密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习《陈情表》做铺垫。
(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陈情表》的初步认识。
2. 学习课文
(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陈情表》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点。
(3)教师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讲解《陈情表》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艺术特点。
3. 深入探讨
(1)分析《陈情表》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分析李密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忠诚、孝顺、感激等。
(2)对比分析:《陈情表》与其他抒发感激之情的文章有何异同?如何运用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4. 写作练习
(1)要求学生以“感恩”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借鉴。
【《陈情表》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陈情表》的语文教案09-01
陈情表的语文教案10-01
陈情表的语文教案设计08-04
《陈情表》语文复习教案设计07-31
陈情表教案10-02
《陈情表》教案10-11
陈情表的教案10-27
《陈情表》教案精选09-14
陈情表上课教案06-12
陈情表经典教案参考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