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

时间:2024-11-29 12:36:13 智聪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囚绿记》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囚绿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囚绿记》教案(通用10篇)

  《囚绿记》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文题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颂。学习“绿”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主旨,探究其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对话、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提到绿色,你会想到什么?生命、希望……(学生自由发挥)绿色是美丽的,绿色是美好的,我们喜欢,文人墨客也喜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去感受这个有着“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作家心中的那一抹“绿”。

  二、解题

  课前预习问题:文题中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学生解答——“绿”是指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指“我”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我的桌前,以便时时欣赏。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文章哪几个段落集中写了“囚绿”?这株常春藤在被囚之前和被囚之后与作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依次找出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不同称呼,体会其感情变化。

  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

  (1)写作思路:

  遇绿(第1-4段)—赏绿(第5-7段)—囚绿(第8-12段)—放绿(第13段)—念绿(第14段)。

  (2)对常春藤的称呼及感情变化

  称呼:“绿影”(第4段),“绿色”(第5—8段),“绿友”(第10、14段),“绿囚”(第12、13段)。

  分析:“绿影”“绿色”的称呼,作者还是把“绿”当作物来看,而“绿友”“绿囚”的称呼,说明作者已把“绿”当作有感情的人来看,这表明作者对“绿”的情感在不断的升温。

  学生根据行文思路,试着用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情不自禁——一往情深

  四、鉴赏语言,体会作者美好的情感

  1、学生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完成任务:给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上记号。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教师点拨鉴赏语言的方法:(1)找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2)找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使语言更优美生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作者的情感更真切动人。(3)找表达方式。散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和议论,还有描写和记叙,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可使文章生动、形象、灵活,富有感染力。

  4、学生赏析句子,教师点拨,再读,感受语言的美。

  5、教师总结——言美,情切。

  五、感受“绿”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文章主旨

  1、感受“绿”的形象特征

  问:作者用如此优美的语言去表达对一株常春藤的喜爱,那么这是一株怎样的常春藤?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蓬勃、向阳、固执、不屈服于黑暗。

  2、联系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1)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创作背景的语句,教师补充介绍背景和作者生平。

  文中语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补充介绍: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1942年4月13日

  ,他被日本兵抓捕,在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的形象特点来理解其象征意义,明确:“绿”象征着生命,希望;象征着向往光明、向往自由、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3、理解文章的主旨

  问:这么美好的“绿”,作者为何要囚禁它?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不屈服于黑暗;因为绿给予了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这一株常春藤。将它囚禁,是作者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文章主旨:作者通过赞美一株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广大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抒发了自己对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学习“绿”的精神,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

  思考:作者心中的这抹“绿”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学生举例,分析、感受。教师补充简介夏达、艾水水,学生课后搜索两人资料,体会当代年轻人的坚强不屈。

  总结: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我心中的__(景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囚绿记》教案 2

  学习目标:

  1。围绕“绿”,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找出“囚绿”后“绿”的形象的句子,说出“绿”的特点,探究“绿”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陆蠡。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过渡:题目为“囚绿”,文章第几段写道“囚绿”?那在这之前、之后作者又有怎样的行为呢?

  2。写出作者“囚绿”前与“囚绿”后的行为。(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绿——绿——囚绿绿——绿

  三、品读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我欣赏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必然是茁壮成长了吧?

  3。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四、延伸拓展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五、布置作业

  1.细致阅读课文,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或

  能给你以启示的语言进行美点赏析。

  2.请以“致”为题,说一段话。

  温馨提示:

  (1)补充的对象可以为蓬勃的绿色、不屈的常春藤、令人敬仰的作者等。

  (2)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囚绿记》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

  1、针对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唤起学生对“绿”的意义的品评。

  3、从被囚的“绿”的博爱与恩泽,激发起学生爱绿的浪花。

  态度情感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情绪的歌颂。

  二、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1、以引领式的自读为主,间以提问、质疑等教学方法。

  2、安排一教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

  教学难点: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全班交流: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 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绿树村边合,青山锅外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8.布置作业:A、B选做

  A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B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囚绿记》教案 4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习。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学生活动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学生活动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补充资料陆蠡(1908一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囚绿记》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如“瞥见”“了截”“涸辙”等。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象征、借物抒情等写作手法。

  通过朗读、品味词句,体会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不屈精神的赞美。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梳理作者与绿的相处过程,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深沉情感,理解文章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展示绿色植物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绿色的感受,引出课题《囚绿记》。

  2. 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作者陆蠡的生平经历以及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抗日战争时期)。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围绕“绿”写了哪几个阶段?(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4. 精读课文,品味情感

  赏绿部分

  找出描写绿的语句,分析作者初见绿时的感受(喜悦、激动等)。

  朗读相关语句,体会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囚绿部分

  思考作者囚绿的原因和行为表现。

  分析绿在被囚后的反应,体会绿的不屈精神。

  探讨作者囚绿后的内心变化(由满足到自责、愧疚等)。

  释绿部分

  理解作者释绿的原因,感受作者思想的转变。

  念绿部分

  体会作者对绿的思念之情,领悟绿在作者心中的象征意义(生命、希望、自由、不屈等)。

  5. 写作手法探究

  引导学生发现文中象征、借物抒情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举例说明这些手法对表达作者情感和文章主题的作用。

  6. 拓展延伸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自由与束缚”的理解。

  7. 课堂小结

  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以及写作特色。

  强调作者通过对绿的描写所传达出的对生命和自由的珍视。

  8. 布置作业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仿写,要求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

  阅读陆蠡的其他作品,写一篇读书笔记。

  《囚绿记》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与用法。

  能够准确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分析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文中描写绿的细节,培养学生的细节分析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与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绿的执着与热爱,理解其在特殊环境下的精神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剖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历程及其原因。

  领会绿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在反映人性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深刻启示。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假设学生身处一个狭小封闭的空间,只有一株绿色植物相伴,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入课文《囚绿记》。

  2. 字词积累

  出示文中重点字词,如“急不暇择”“揠苗助长”“淅沥”等,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结合语境等方式理解其读音、写法与意义。

  3. 文本解读

  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作者与绿相遇的地点在哪里?绿最初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深入研读课文,分析作者囚绿的行为和心理变化过程。

  让学生找出描写作者囚绿时动作、心理的语句,进行分析讨论。

  探讨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囚绿的想法,这种想法背后反映了怎样的人性特点。

  解读绿在被囚期间的表现

  找出描写绿在囚室中生长状态的语句,分析绿的性格特点(顽强、不屈等)。

  思考绿的表现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促使作者发生了哪些思想转变。

  理解释绿与念绿部分

  分析作者释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探究作者念绿的情感深度,理解绿在作者心中成为一种精神寄托的原因。

  4. 主题探讨

  组织小组讨论:文章仅仅是在写作者与一株绿色植物的故事吗?它还蕴含着哪些更深层次的主题?

  引导学生从人与自然、人性的复杂、对自由和希望的`追求等角度去思考文章的主题。

  5. 写作借鉴

  分析文章的写作结构,如以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学习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如对绿的外形、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描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植物或动物。

  6. 课堂总结

  回顾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作者的情感变化脉络。

  总结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对读者的启示。

  7. 作业布置

  以“绿的自白”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从绿的角度讲述与作者相处的经历和感受。

  推荐阅读《陆蠡散文选集》,写一篇读后感。

  《囚绿记》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如“猗郁”“蕈菌”“葱茏”等。

  理解散文的抒情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象征、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提高对散文语言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绿”的喜爱和对光明、自由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囚绿的深层原因。

  2.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如对绿的爱与囚绿后的愧疚等交织的情感。

  感悟作者借绿所表达的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对光明自由的追求。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一幅绿色植物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绿色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出课题《囚绿记》。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陆蠡的生平经历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文章的时代性有初步的了解,为理解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2. 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围绕“绿”写了哪几个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赏绿”“囚绿”“释绿”“念绿”等情节,从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与情感(20 分钟)

  1. 赏绿部分(7 分钟)

  请学生找出描写绿的语句,如“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分析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表达对绿的极度喜爱与赞美之情。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体会作者初见绿时的惊喜。

  2. 囚绿部分(8 分钟)

  找出描写囚绿后绿的表现的语句,如“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思考:绿的'这种表现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绿对光明和自由的执着追求。

  探讨作者囚绿的原因,分析作者内心的矛盾情感,既有对绿的喜爱而想独占,又有对绿的伤害而产生的愧疚。

  3. 释绿与念绿部分(5 分钟)

  分析作者释绿的原因,体会作者自我反省的精神。

  朗读念绿部分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绿的深深怀念与敬意,理解绿在作者心中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五)深入探究,理解象征意义(10 分钟)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文中的“绿”仅仅是指那株常春藤吗?它还象征着什么?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绿”象征着生命、希望、光明、自由以及不屈的民族精神等。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7 分钟)

  1. 总结文章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强调作者借对绿的情感变化表达对生命和自由的珍视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自由与生命的感悟,进行课堂小练笔,字数 200 字左右。

  (七)布置作业(5 分钟)

  1. 背诵文中描写绿的精彩段落。

  2. 以“我心中的绿”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散文,表达自己对某种事物所蕴含的精神品质的理解与追求。

  《囚绿记》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品味文中优美且富有深意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3. 学习作者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感受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由的向往。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如“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2.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绿”所表达的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思考,理解“绿”的多重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与自身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讲述一个关于人们对自然之物产生特殊情感并引发思考的小故事,然后引出陆蠡的《囚绿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通过 PPT 展示陆蠡的照片和简介,重点介绍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状况,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与当时的民族命运息息相关。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7 分钟)

  1. 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读音和词义问题。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字词进行集中讲解,如“涸辙”“淅沥”“婆娑”等。

  2. 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语句通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初步感知文章的情节脉络。

  (四)再读课文,梳理情节(10 分钟)

  1.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概括文章围绕“绿”展开的主要情节,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寻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2. 提问学生:在这些情节中,作者对“绿”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初步体会作者情感的复杂性。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与情感(20 分钟)

  1. 寻绿与赏绿部分(6 分钟)

  让学生找出描写作者初见绿时的语句,如“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分析作者运用抒情性极强的语言表达对绿的急切渴望和高度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感受作者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体会语言的感染力。

  2. 囚绿部分(8 分钟)

  请学生仔细阅读囚绿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绿在被囚后的表现以及作者心理活动的语句。例如:“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绿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囚绿后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绿的不屈服和作者内心的矛盾、愧疚。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的深层次原因,不仅仅是对绿的喜爱,更与当时作者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心境有关,为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3. 释绿与念绿部分(6 分钟)

  让学生朗读释绿部分的语句,分析作者释绿的原因,如“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会作者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和对自由的尊重。

  阅读念绿部分,感受作者对绿的深深怀念之情,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怀念这株绿?让学生明白绿已经成为作者心中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

  (六)深入探究,理解象征意义(10 分钟)

  1. 教师提出问题:文中的“绿”除了指那株常春藤,还可能象征着什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绿”象征着生命、希望、自由、光明以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等多重含义,体会作者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

  (七)总结全文,情感升华(5 分钟)

  1. 教师对全文进行总结,回顾文章的情节脉络、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绿”的象征意义,强调文章主题的深刻性和艺术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珍视生命、追求自由以及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实现情感的升华。

  (八)布置作业(7 分钟)

  1.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仿写,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表达自己对某种事物的情感。

  2. 推荐阅读陆蠡的其他作品,如《海星》《竹刀》等,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

  《囚绿记》教案 9

  [教学目标]

  朗读以怡情,品味以释旨。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品读赏析。

  [教学重点

  ]研读“囚绿”部分,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课时]

  1课时。

  [晨读在线]

  1、背诵课后两首诗(课本第12页)。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杨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2、朗读课文《囚绿记》。注意几个多音字和几组声旁相同的形声字。

  陆蠡lǐ 蠡测lí 纸糊的墙壁hú 芝蔴糊hù 纸卷帘juǎn 卷轴装juàn 疲累lèi 积累lěi 瞥见piē 蹩脚bié 常春藤téng滕王阁téng 涸辙zhé 清澈chè 急不暇择xiá 闻名遐迩xiá 渡越沙漠dù 度过一个月dù 揠苗助长yà 偃旗息鼓yǎn

  3、背诵课文第5段前三行内容。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写到“绿”的诗歌很多,我们晨读要求背诵的《杨柳枝词(其一)》,就是其中一首,请哪位同学背一遍。

  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只缘袅娜多情思,便被春风长倩猜。

  二、走近作者

  学习注释①: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提问:《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有哪位同学知道?

  《罗亭》俄国屠格涅夫,《鲁宾逊漂流记》英国笛福。

  三、整体感知

  1、 题目是“囚绿记”,哪几段直接写“囚绿”?

  8至11段

  2、 “囚绿”之前写什么?

  寻绿,赏绿。

  3、 “囚绿”之后写什么?

  放绿,怀绿。

  4、 作者在“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过程中分别有什么样的情感?

  热切追求,喜欢满足,爱绿至极,诚挚祝福,惦念牵挂。

  四、研读“囚绿”部分

  1、 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深切的喜爱之情,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

  6段: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8段: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2、 “囚绿”是爱绿的表现,“囚绿”之前作者的哪些举动反映了他对常春藤的喜爱?找出相关语句,并作适当批注。

  4段:租房时尽管房间低矮狭小,炎热简陋,因为有绿,陆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5段: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6段:我快活地坐在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7段: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舞姿。

  3、 被囚之前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

  被囚之前:枝叶舒展,舞姿婆娑。

  被囚之后: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4、 如何评价对绿藤因爱而囚的这种行为?

  ① 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和理想。

  ② 因爱而占有,造成伤害,是一种“自私的念头”,是一种“魔念”。

  5、 常春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给你怎样的启示?

  被囚后,绿藤的尖端总指向窗外,显示出它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折射出它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展现了他不可侵犯的生命尊严。

  板书:顽强抗争。

  五、介绍作者,理解主旨

  1. 教师介绍作者

  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陆蠡被提审,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接下来自然就是酷刑了,不久便吐血而死。

  2. 在《囚绿记》中末两段,作者写“放绿”,“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放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向往自由

  3. 总结全文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这种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六、巩固背诵

  齐背第5段前三行。

  《囚绿记》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1、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囚绿”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

  ②“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快速阅读课文,明确行文线索

  恋绿(1 —7 )

  囚绿(8 —11)

  释绿(12—13)

  念绿( 14 )

  1、学生朗读“囚绿”的经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②常春藤具有怎样的特点?

  蓬勃、固执、向阳

  ③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生命 希望、向往光明 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三、 拓展延伸

  1、文章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2、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或能给你启示的语言进行美点赏析。

  以“致__”为题,写一段话。

【《囚绿记》教案】相关文章:

囚绿记教案10-19

《囚绿记》教案10-03

囚绿记教案03-28

《囚绿记》教案09-13

囚绿记的教案06-03

囚绿记教案说明07-06

2023关于《囚绿记》教案02-21

课文《囚绿记》教案范文07-31

囚绿记说课稿06-29

《囚绿记》说课稿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