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下册语文《赵普》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赵普》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下册语文《赵普》教案 1
教学目标:
1、准确地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叙事简洁的方法;
3、学习赵普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商量确定本课的学习方式
读译讲,以读为主。
三、熟读背诵课文。
1、自读,将自认为难读难写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例如:
寡阖箧薨龌龊循默奏牍补缀
2、指名读,纠正误读处。
3、领读。
4、训练快速读。
师示范读,计时。生练习,自荐快速读比赛。
5、练习背诵。
师生比赛背诵,看谁错误少。
四、合作翻译课文。
1、两人一小组,对照书下注释,试译课文。
2、质疑。师将学生提出的疑问中的重要点板书,精讲。
(1)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
(2)读之竟日。(倒装句)
(3)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省略句)
(4)碎裂奏牍掷地。(使动用法)
注:有些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不要求掌握。
3、学生翻译全文。
五、简析、精讲课文。
1、概括课文内容。
2、从文中找出能表现赵普读书勤奋的'词语。
3、比较三、四两次上奏与一、二两次上奏在写法上的不同。精讲细节描写的作用。
4、归纳赵普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中心。
六、小结、布置作业。
《赵普》教学反思
《赵普》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文,展示了一位“以天下事己任”的封建官员——赵普的人物形象。由于上学期在教学《幼时记趣》、《三峡》等古诗文时,我注意要求学生读准文言文的停顿、重音,同时向学生讲解了古文翻译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本学期在讲《赵普》一文时,学生基本能准确朗读课文的节奏,基本能回忆起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注意事项,并运用到重点字词句的翻译中。
在赏析人物形象时本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集体交流。在集体解疑的过程中,把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主要写的是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为何还要说他“多忌克”?这不是很矛盾吗?这个问题的提出,顿时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兴趣,他们各抒己见,最终得出的答案是写人的文章既要写出人物光辉的一面,也要写出他的不足,这样才能体现真实性。我觉得这个回答很有道理!这个环节的设置是本节课最令我满意的了。作为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质疑思考的时间,学生许多思考的火花才能和教师进行碰撞,达到教学相长
七年级下册语文《赵普》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能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能掌握一些文言句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课文内容,认识赵普的勤奋学习、富有实效、勇于荐才、学以致用、为国荐才的精神。
重点
1.积累重点词句,进一步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难点
2.学习采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突破
策略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诵读法
课前
准备
预习查阅资料
多媒体
集体交流意见
一、导入
“人生不可无书”。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明白,刻苦读书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今天所学课文中,赵普少时读书不多,晚年读书勤奋,整天读书,死后书箱里就是一部《论语》。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那么北宋著名大臣赵普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人物介绍。
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秘史,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
二、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1.教师组织学生用范读、学读、比读等多种方式朗读。
2.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朗读,最终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受。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根据注释,利用工具书,自读自译,画出不懂之处。
3.学法指导。
如何翻译文言文?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变单音节为双音节词。
(3)添加省略成分。
(4)调整语序。
三、疏通文意
1.师生通过小组合作、互助释疑、向老师质疑等方式,研读第1段并翻译。
(1)原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物,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宗常劝他读书。
(习:熟悉。寡:少。及:等到。常劝以读书:常劝(之)以读书,以:用。)
原文: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译文: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
(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第:府第,大的住宅。私第:自己的府第。阖:关上。启:打开。箧:书箱。竟日:整天。)
原文: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译文: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处决:处理决断。如流:像水往下淌,比喻快速。)
原文: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译文:他死后,家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薨:古代诸侯或大官死叫做薨。发:打开。)
2.分组讨论,研读第1段并思考。
(1)太祖劝赵普多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2)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赵普读书非常勤奋?
(3)你能说出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吗?
(4)你读了这一段还有什么新发现?
3.研读第一小节明确。
原文: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译文: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性深沉:性情沉着。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忌克:对人忌妒刻薄。也作“忌刻”。)
原文: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译文: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
(龌龊: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主语。)
原文: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译文:他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这人,太祖还是不用。
(荐:推荐,介绍。)
原文: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译文:第二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
(明日:第二天。)
原文: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个人。
(补缀:修补,连结。卒:终于。)
4.分组讨论,研读第2段并思考。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大意。
(2)本段刻画赵普奏荐人才有哪些细节描写?
(3)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赵普什么样的性格?
5.互助质疑。
(1)简要归纳文章主要介绍了有关赵普的哪些事情?
明确:刻苦读书与奏荐人才。
(2)赵普如何向太宗奏荐人才?太宗反映如何?从中看出赵普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尝奏荐复奏其人又以其人奏复奏如初
不用亦不用怒,碎裂奏牍掷地乃悟,卒用其人
明确:说明赵普不畏皇威,敢于冒死为国荐才的精神。
(3)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能从赵普身上学到什么?
明确:学习赵普勤奋学习、学习致用、为国荐才的精神。
(4)文章简约明了的白描式人物刻画。
四、揣摩研究
1.本文在表现人物方面善用细节描写,结合课文找出相关例子,并试作简要分析。
①“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阖”表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可见其要读书的决心之大。
“阖”、“启”、“取”、“读”:一连贯的动作描写凸现出赵普为国而勤奋学习的精神。
②“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拾”:此举非常冒险,极有可能再次触犯龙威。
“补缀”:要恢复原样,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
“复奏”:反映他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这些细节,以形传神,写出他不顾个人安危,为国荐才的精神,表现出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③“碎裂奏牍掷地。”
“碎裂”、“掷”表示愤怒的程度,连续的动作可见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
这是关于太祖的细节描写,写太祖是为了衬托赵普不顾个人安危,为国荐才的精神。
2.体会一下本文在叙事方面简洁的用笔,试举例分析一下。
明确:如“不用”、“亦不用”、“卒用”共七个字,省去若干对话;寥寥数笔作者共写了赵普四奏:一奏、二奏、三奏、四奏,作者不介绍何人及为什么要荐,却通过“复奏如初”显示出赵普的为人,反映了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3.赵普为什么要三番五次奏荐某人为官而不惧怕触犯太祖?
明确:赵普之所以不惧怕触犯太祖,而一再奏荐某人为官,是出于公心,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文中所说的“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是他处事的出发点。
五、巩固提高
1.翻译下列句子。
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③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用自己的话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劝赵普多读书。
3.用原文回答读书给赵普带来了怎样的好处?
4.请你再举两个古今中外名人刻苦读书的.例子。
5.文章共写了哪两件事?中心是什么?
6.阅读文章后,你觉得赵普是个什么样的人?
7.根据文意发挥想象,说说“太祖乃悟”悟出了什么?
(答案:1.①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物,他学问不多。②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③(太祖)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2.因为赵普学问太少。3.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4.孙康映雪读书、李密牛角挂书等等。5.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中心是:以天下事为己任。6.有智慧、有心计、有勇气、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爱国等等。7.赵普推荐是正确的,其人一定有才能。(意思对即可)
六、结束语
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因为勤奋学习而成才,并留下了千古佳话,如春秋时颜回箪食瓢饮、战国时苏秦刺股读书、孙敬悬梁读书、西汉匡衡凿壁偷光、三国王肃三余读书、晋代卫恒临池学书、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北齐颜之推闭户读书、梁代刘绮然荻读书、魏代崔光昼耕夜诵、南朝江泌映月读书、唐李密牛角挂书、宋欧阳修画荻学字、陆游磨穿铁砚寒夜读书,还有我们本课所学的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弟,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一个感人的故事是一股力量。这些仁人志士不怕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打动我们的心灵,这种精神更像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推动着我们战胜困难,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刘罗锅刚正不阿,令人钦佩;纪晓岚才思敏捷,让人称道。而鲜为人知的宰相赵普又让我们领略了别样的风采——一个“以天下事为己任”风格高尚的宰相,一个以“半部《论语》冶天下”美誉天下的宰相。
七年级下册语文《赵普》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赵普的人物形象。
体会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准确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如 “寡”“及”“既”“尝”“为” 等。
梳理文章情节,概括赵普的事迹。
难点
深入分析赵普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领会文中所蕴含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初步理解文意。
讲解法:详细解释文言字词、句式,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赵普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古代官员的图片,提问学生:在你们心目中,古代的官员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引出课文《赵普》,介绍赵普是北宋初期的重要政治家,他为北宋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故事。
背景及作者介绍
简单介绍北宋初期的政治背景,说明赵普在当时的重要地位。介绍《宋史》的作者脱脱以及《宋史》的`史学价值。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标注生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相倾听、纠正读音。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朗读情况。
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尝试解决。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共性问题,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式:
实词:寡(少)、及(等到)、既(已经)、尝(曾经)、为(担任)、发(打开)、复(又)、卒(终于)。
虚词:之(助词 “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指书、奏章等)、以(把;用;因为)。
特殊句式:“太祖常劝以读书”(状语后置,应为 “太祖常以读书劝”);“读之竟日”(状语后置,应为 “竟日读之”);“处决如流”(省略句,省略主语 “赵普”)。
请几位同学逐句翻译课文,教师及时纠正错误,补充完善。
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写了赵普哪几件事?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①刻苦读书;②奏荐人才。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这两件事中,可以看出赵普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从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可以看出赵普勤奋好学,晚年仍坚持读书,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
从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与后来的变化对比,更突出他读书的成效以及对自身的改变。
从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等语句,可以看出赵普为了推荐人才,不畏强权,坚持不懈,以天下事为己任,有着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
深入探究,体会精神内涵
提问:赵普的这种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学生自由发言,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引导总结: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问题,积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中,都要有坚持不懈、为实现目标努力奋斗的精神。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总结赵普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赵普的优点,努力提升自己。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赵普》全文。
以 “我眼中的赵普” 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赵普的看法。
七年级下册语文《赵普》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全面把握赵普的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学习赵普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如 “习”“阖”“箧”“薨”“补缀” 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之”“其”“以” 在文中的用法。
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概括赵普的人物形象。
难点
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深入理解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实质,并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文中场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北宋建立的视频,介绍北宋初期的政治局势,引出北宋的开国功臣赵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知识回顾与预习检查
请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言字词,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指出读音和节奏方面的问题。
精读课文,品味细节
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赵普的细节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这些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适时引导、补充和总结:
“阖户启箧取书”,“阖户” 这一细节动作,表现出赵普读书时的专注和认真,不想被外界打扰,体现了他勤奋好学、对知识的渴望。
“读之竟日”,一整天都在读书,突出赵普读书的刻苦和投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面对太祖的拒绝,赵普 “颜色不变”,坚持跪拾奏章,补缀后再次上奏,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赵普的沉着冷静、不畏强权、执着坚定,一心只为国家举荐人才,以天下事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深入探究人物形象与精神内涵
提问:赵普的这些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赵普勤奋好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为他能够以天下事为己任奠定了基础。正因为他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深知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而他执着坚定、不畏强权的性格,使他在举荐人才遇到困难时,依然能够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这种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贯穿于他的行为举止之中,是他诸多优秀品质的核心体现。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身边有哪些人像赵普一样,具有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他们的行为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举例发言,如一些为国家科研事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扎根基层为百姓服务的干部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人的行为所展现的精神价值,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拓展延伸
展示一些与赵普同时代或其他历史时期的名臣事迹,如魏征、包拯等,让学生对比他们与赵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加深对古代贤臣形象的理解。
组织学生开展小型辩论会:在现代社会,是专业技能重要还是社会责任感重要?引导学生结合赵普的事迹和自身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对赵普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强调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点明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知识。
从历史人物或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个你认为具有以天下事为己任精神的人,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人物传记,介绍他的事迹,并阐述你对他这种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七年级下册语文《赵普》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流利准确地朗读、背诵课文,扎实掌握文言知识,能够自主翻译课文。
多角度分析赵普的人物形象,学习从不同侧面评价历史人物。
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如 “忌”“龌龊”“循默”“明日”“碎裂” 等,掌握常见文言句式的翻译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叙述的事件。
从多个角度分析赵普的人物形象,如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入手。
难点
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避免片面性。
深入挖掘赵普这一历史人物所蕴含的现代价值,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阅资料,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比较分析法:将赵普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
讲述一个与赵普有关的小故事:宋太祖赵匡胤曾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赵普思考后回答:道理最大。这个回答让赵匡胤连连点头。通过这个故事,引发学生对赵普的好奇心,导入新课学习。
预习成果展示
请学生分组展示预习成果,包括文言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文章内容的概括等。
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适时引导和点评,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文本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赵普性格特点的语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语言描写:“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通过赵普的语言和坚持上奏的行为,体现他的执着和坚定。
动作描写:“阖户启箧取书”“跪而拾之”“补缀旧纸” 等动作,展现赵普的勤奋好学和为举荐人才的用心。
神态描写:“普颜色不变”,面对太祖的发怒,赵普神色不改,表现出他的沉着冷静。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从这些不同角度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赵普是一个怎样复杂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赵普既有勤奋好学、执着坚定、沉着冷静、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优点,同时文中也提到他 “少习吏事,寡学术”“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说明他也有学识不足、性格中存在狭隘猜忌等缺点。他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拓展延伸,评价历史人物
展示一些对赵普不同评价的历史资料,让学生阅读后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人对赵普会有不同的`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多个角度、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不能仅凭单一事件或片面的信息就对人物下结论。
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赵普的理解,以及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谈谈对赵普的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联系现实,思考价值
提问:赵普的哪些品质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习态度、工作责任心、面对困难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思考。例如,赵普勤奋好学,晚年仍坚持读书提升自己,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他以天下事为己任,为国家举荐人才坚持不懈,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为实现目标努力拼搏。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对《赵普》课文的学习,强调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人物形象分析、评价方法的掌握。
再次点明历史人物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鼓励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完成相关文言知识的巩固练习。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评价方法,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人物评价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人物。
【七年级下册语文《赵普》教案】相关文章:
赵普语文教案08-29
《赵普》教案09-24
《赵普》课程教案10-18
《赵普》经典教案参考08-14
赵普08-09
《赵普》教案设计10-25
《赵普》阅读答案04-26
赵普原文及翻译06-27
《赵普》原文及翻译01-21
《赵普》教学设计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