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做饼干》及教学反思(精选6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做饼干》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做饼干》及教学反思 1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大小与数量的关系。
2、学习用数字、图形记录结果。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为小兔做饼干
出示兔子玩具及饼干,小兔从点心店买来一盒好吃的饼干,它们是什么样的呢?(有大有小)
小兔吃了还想吃,想请我们帮忙再做一些饼干。
引导幼儿用模具在泥块上压印饼干,看看每块油泥能做几块饼干,并用写数字或画图形(圆点、短线等)的方法记录。
在操作中,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做饼干时采用的方法,并引导幼儿探索怎样压印才能多做一些饼干。
从幼儿所做饼干数量的不同,引导幼儿发现在同样大小的'“面皮”上压印的饼干大小与数量的关系:饼干大,数量少;饼干小,数量多。
二、谁做的饼干多
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做出的饼干数量,比一比谁做的饼干多,为什么。
找出饼干做得最多的幼儿,请他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模具,怎么做的?为什么能做那么多。
幼儿再次尝试做饼干,将前后2次的操作结果做一比较,发现在同样大小的面积上压印的饼干大小与数量的关系,初步获得如何有效合理地在有限的面皮上印制饼干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反思
操作是幼儿学习,建构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活动材料都是幼儿喜欢摆弄的橡皮泥和大小不等的瓶盖。教师让幼儿在操作中逐步感知;用等量的橡皮泥做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选择模具大小,排列的疏密,橡皮泥底板的厚薄(面积)的关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浅显化,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活动中教师注重既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操作,始终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又及时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幼儿,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为满足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需求,我将围绕“做饼干”主题,从形状认知、数量比较、分类排序等不同数学核心内容设计教案,并结合教学过程撰写反思,优化教学效果。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做饼干》及教学反思 2
一、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三种基本图形,能准确辨认并说出名称。
2. 让幼儿在“做饼干”的情境中,尝试用模具制作对应形状的饼干,加深对图形的认知。
3. 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1. 圆形、方形、三角形的.饼干模具若干,面团(安全无毒,适合幼儿操作)。
2. 三种形状的饼干图片、实物饼干若干。
3. 贴有三种形状标记的收纳盒。
三、活动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端着一盘饼干图片走进教室,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开了一家饼干店,可是店里的饼干都卖完了,需要小朋友们帮忙制作新的饼干,你们愿意吗?”引发幼儿兴趣,导入活动。
2. 认识图形(10分钟)
教师出示圆形、方形、三角形的饼干图片和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看看这些饼干长得一样吗?它们都有什么不同的形状呢?”鼓励幼儿大胆发言,教师总结并教幼儿认识三种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如圆形像圆圆的太阳,没有角;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和四个角;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
3. 制作饼干(15分钟)
教师为幼儿分发面团和模具,示范用模具制作饼干的方法,如将面团放在桌面上压平,把模具轻轻按压在面团上,然后取出饼干。幼儿动手操作,制作不同形状的饼干,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要将面团放入口中。
4. 分类整理(8分钟)
教师拿出贴有三种形状标记的收纳盒,说:“饼干做好啦,我们要把它们送到对应的盒子里,圆形饼干送到圆形盒子,方形饼干送到方形盒子,三角形饼干送到三角形盒子。”引导幼儿将制作好的饼干进行分类整理。
5. 活动结束(2分钟)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表扬,说:“小朋友们真能干,帮助老师制作了这么多好看的饼干,还把它们分类放好了,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做饼干”为情境,幼儿参与积极性较高。在认识图形环节,通过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幼儿能较好地理解三种图形的特征。制作饼干过程中,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但部分幼儿在使用模具时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多次示范指导。在分类整理环节,大部分幼儿能准确分类,但仍有个别幼儿对图形的认知不够清晰,出现混淆。后续教学中,可增加图形辨认的游戏活动,如“图形找朋友”,进一步强化幼儿对图形的认知;在操作环节,提前让幼儿熟悉模具的使用方法,提高操作的流畅性。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做饼干》及教学反思 3
一、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能准确判断“多”“少”和“一样多”。
2. 通过“做饼干”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数量比较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3.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提高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 不同数量的圆形、方形饼干模具(如圆形模具5个,方形模具3个),面团若干。
2. 画有不同数量饼干的卡片(如3块圆形饼干卡片、4块方形饼干卡片)。
3. 小盘子若干。
三、活动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说:“小朋友们,我们的饼干店又要开始忙碌啦!这次我们要制作不同数量的饼干,看看哪种饼干做得多,哪种饼干做得少。”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 观察比较(10分钟)
教师出示画有不同数量饼干的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看看这两张卡片上的饼干,哪种饼干多,哪种饼干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教师再示范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的多少,如将圆形饼干和方形饼干一个一个对齐,观察剩余的饼干,从而判断多少。
3. 制作饼干并比较(15分钟)
教师为幼儿分发不同数量的模具和面团,让幼儿制作饼干。制作完成后,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幼儿把自己制作的饼干放在小盘子里,然后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小组内不同形状饼干的数量,讨论哪种饼干多,哪种饼干少,或者是否一样多。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比较的方法。
4. 游戏巩固(8分钟)
教师组织“饼干搬运工”游戏,在教室的两端分别放置不同数量的.饼干卡片,幼儿扮演搬运工,按照教师的指令(如“搬运比卡片上数量多1块的饼干”),从面团处制作相应数量的饼干并搬运到指定地点,进一步巩固数量比较的知识。
5. 活动结束(2分钟)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表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认真比较的幼儿,鼓励幼儿在生活中也用学到的方法比较物体的数量。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比较数量的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卡片观察和教师示范,幼儿初步掌握了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在制作饼干和小组比较环节,幼儿能积极动手操作,但部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容易被面团等因素干扰,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比较结果出现偏差。游戏巩固环节,幼儿参与度高,但由于游戏规则相对复杂,部分幼儿未能完全理解,在搬运饼干时出现错误。后续教学中,可简化游戏规则,增加趣味性;在操作环节,提前强调活动要求,减少干扰因素,帮助幼儿更专注地进行数量比较。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做饼干》及教学反思 4
一、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学习按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对饼干进行排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让幼儿在“做饼干”的情境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排序,体验排序的乐趣。
3.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排序方法。
二、活动准备
1. 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的饼干模具若干,面团若干。
2. 已按某种特征排好序的饼干图片(如从小到大排列的`圆形饼干图片)。
3. 展示板一块。
三、活动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说:“小朋友们,我们的饼干店要举办一场饼干展览,需要把制作的饼干整齐地排列好,让我们一起来帮忙吧!”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2. 观察发现(10分钟)
教师出示已按某种特征排好序的饼干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看看这些饼干是怎么排列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鼓励幼儿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排序的方法和规律,如按大小排序、按颜色排序、按形状排序等。
3. 制作并排序(15分钟)
教师为幼儿分发各种模具和面团,幼儿制作不同特征的饼干。制作完成后,幼儿选择一种特征(如大小),将自己制作的饼干在展示板上进行排序。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排序,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这样排。
4. 分享交流(8分钟)
邀请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排序成果,讲述自己的排序方法,如“我是按照饼干的颜色,红的、黄的、红的、黄的这样排的”。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教师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5. 活动结束(2分钟)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表扬幼儿的创意排序方法,鼓励幼儿在生活中也寻找物体的排列规律。
教学反思
本次排序活动,幼儿在情境中积极探索排序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幼儿对排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制作和排序环节,幼儿发挥想象力,尝试多种排序方式,但部分幼儿对排序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入,出现排序混乱的情况。在分享交流环节,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但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幼儿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后续教学中,可增加排序范例的展示,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规律;延长分享交流时间,让更多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引导幼儿互相学习,提高排序能力。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做饼干》及教学反思 5
一、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认识数字1 - 5,能准确认读并理解其表示的数量意义。
2. 通过“做饼干”活动,让幼儿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饼干对应起来,建立数字与数量的联系。
3. 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 数字1 - 5的卡片,画有不同数量饼干(1 - 5块)的卡片。
2. 饼干模具若干(每种数量的模具准备5套,如1个圆形模具、2个方形模具等),面团若干。
3. 贴有数字1 - 5的.收纳盒。
三、活动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说:“小朋友们,我们的饼干店接到了很多订单,订单上写着不同数量的饼干,我们需要按照订单制作饼干,快来看看这些订单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导入活动。
2. 认识数字与数量(10分钟)
教师出示数字1 - 5的卡片,教幼儿认读数字。然后出示画有不同数量饼干的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张卡片上有几块饼干?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帮助幼儿理解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如3块饼干用数字3表示。
3. 按数制作饼干(15分钟)
教师为幼儿分发贴有数字的收纳盒和模具、面团,说:“小朋友们,看看你们收纳盒上的数字,按照数字用模具制作相应数量的饼干吧!”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制作的饼干数量要与数字对应。
4. 检查与整理(8分钟)
幼儿制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幼儿互相检查,看看制作的饼干数量是否与数字对应正确。然后将饼干分类放入对应的收纳盒中,进一步巩固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关系。
5. 活动结束(2分钟)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表扬认真制作饼干并能正确对应数字和数量的幼儿,鼓励幼儿在生活中也关注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围绕数字与数量对应展开,幼儿对数字的认读兴趣较高。在认识数字与数量环节,通过卡片展示,幼儿能初步理解对应关系,但在实际操作按数制作饼干时,部分幼儿出现数量制作错误的情况,如数字4对应制作了5块饼干。在检查与整理环节,幼儿互相检查的积极性较高,但由于自身认知不足,未能发现所有错误。后续教学中,可增加数字与数量对应的游戏练习,如“数字找饼干”;在操作前,通过示范和强调,让幼儿更明确制作要求,提高对应准确率。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做饼干》及教学反思 6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学习按不同的标准(如形状、颜色、大小)对饼干进行分类,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2. 让幼儿在“做饼干”活动中,体验分类统计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清楚地讲述自己分类统计的结果。
活动准备
1. 形状不同(圆形、方形、三角形)、颜色不同(红色、黄色、蓝色)、大小不同(大、小)的饼干模具若干,面团若干。
2. 分类统计表(画有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格子),记录笔若干。
3. 贴有不同分类标志的收纳盒。
活动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说:“小朋友们,我们的饼干店制作了很多不同的饼干,为了方便管理和销售,我们需要把这些饼干分类统计一下,你们能帮忙吗?”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
2. 讨论分类方法(10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可以按照哪些标准对饼干进行分类,如形状、颜色、大小等。教师提问:“如果按照形状分,我们可以把饼干分成几类?按照颜色和大小呢?”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3. 制作饼干并分类统计(15分钟)
教师为幼儿分发模具和面团,幼儿制作不同特征的饼干。制作完成后,幼儿选择一种分类标准(如形状),将饼干分类放入对应的收纳盒中,然后在分类统计表上记录每种形状饼干的数量,如圆形饼干有几个,就在圆形格子里画上相应数量的`标记。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4. 分享结果(8分钟)
邀请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分类统计结果,讲述自己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每种饼干各有多少个。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教师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对统计结果进行总结和纠正。
5. 活动结束(2分钟)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表扬幼儿在分类统计活动中的认真表现,鼓励幼儿在生活中也尝试对物品进行分类统计。
教学反思
本次分类统计活动,幼儿对分类标准的讨论较为积极,能想到多种分类方法。在制作饼干和分类统计环节,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但部分幼儿在统计数量时容易出错,如漏数或多数。在分享结果环节,幼儿能清晰表达自己的分类方法,但在描述数量时语言不够准确。后续教学中,可加强数数练习,提高幼儿数量统计的准确性;在语言表达方面,引导幼儿使用更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分类统计结果,如“我按照形状分类,圆形饼干有3个,方形饼干有4个”。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做饼干》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做饼干》04-05
做饼干09-18
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量花布做围巾12-20
《分饼干》的教学反思09-25
做饼干作文08-30
做饼干作文(精选)08-10
做饼干作文07-17
做饼干的作文02-23
[精华]做饼干作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