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玩具小超市》大班数学教案范文(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玩具小超市》大班数学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玩具小超市》大班数学教案 1
设计意图:
我班本月的主题是“我要上小学了”,在数学活动中,小朋友们对钱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买卖物品非常感兴趣,在科学活动中,对小学学习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小学的生活十分向往,于是我两个内容整合起来设计了这节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购物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进行统计列出算式。
2、通过讨论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备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后才会用到的。
3、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用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的文具布置“文具小超市”。
2、幼儿每人一份钱(钱的数目15元、16元、17元不等)
3、每人一个框、一张统计表、铅笔、橡皮,有关“文具”的文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超市买文具
1、教师:“再过不久,我们小朋友即将读小学一年级,上学时需要文具,今天,邓老师就请小朋友到“文具小超市”买你们需要的文具。”
2、小朋友填写文具购物统计表(姓名和日期),每人拿一个框,数数你一共有多少钱?然后用框里的钱去买文具。
3、幼儿根据各自不同的数目的钱购买文具,并进行记录,用算式列出所购买文具的情况。
4、请个别幼儿说说算式的意思。
二、讨论:哪些文具是一年级所必须准备的?
1、小朋友把买来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是不是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2、小朋友之间相互讨论,并能做出适当调整。 鼓励幼儿把重复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并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认为是必须的的文具。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总结,培养幼儿收藏玩具或物品的良好习惯。
2、活动结束:被排除的这些文具,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是会用到,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文具吗?让我们到教室外面找找吧!
《玩具小超市》大班数学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认识常见玩具的种类,能根据玩具的颜色、形状、功能等特征进行分类,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
让幼儿在分类的基础上,学习正确计数 10 以内的玩具数量,提高幼儿的计数能力和数感。
培养幼儿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乐趣。
二、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各种玩具,如积木(不同颜色、形状)、玩偶(不同性别、服饰)、汽车(不同颜色、大小)、拼图(不同图案)等,每种玩具数量控制在 10 个以内;分类盒若干(每个盒子上贴有不同分类标志,如红色、圆形、玩偶等);数字卡片(1-10);小贴纸(作为奖励)。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分类和点数经验,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超市里的物品分类摆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 分钟)
教师创设 “玩具小超市要开业啦” 的情境,对幼儿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帮忙把玩具小超市里的玩具整理好,让顾客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玩具,你们愿意帮忙吗?” 接着,教师展示准备好的各种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这些玩具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为后续分类做铺垫。
(二)展开环节:探索分类,学习计数(15 分钟)
引导幼儿讨论分类方法
教师提问:“这些玩具这么多,我们该怎么把它们整理得整整齐齐呢?” 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分类想法,如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玩具种类分等。教师对幼儿的想法进行肯定和梳理,总结出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幼儿分组进行分类操作
将幼儿分成 4-5 人一组,每组发放适量玩具和分类盒。教师提醒幼儿先商量好小组的分类方法,然后合作将玩具分到对应的分类盒里。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引导幼儿正确分类。
分类后的计数活动
待幼儿分类完成后,教师引导每组幼儿对自己分类好的玩具进行计数。例如:“红色的积木有几个呀?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幼儿点数时,教师可以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让幼儿将点数结果与数字对应起来。对于计数正确的小组,教师给予小贴纸奖励。
(三)结束环节:总结回顾,分享收获(5 分钟)
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分类方法和计数结果,其他幼儿认真倾听。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总结,表扬积极参与、合作默契和计数准确的小组,同时强调分类和计数在生活中的用处,如整理自己的玩具、超市里物品的摆放等,让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设置 “玩具分类角”,提供更多不同种类、特征的玩具,让幼儿继续进行分类和计数练习。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家长整理家里的物品,如衣服、书籍等,并进行简单的计数,巩固所学知识。
《玩具小超市》大班数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让幼儿认识 1 元、5 元、10 元的人民币,了解其基本特征和面值。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玩具价格与货币的关系,学习用相应面值的人民币购买玩具,培养幼儿的数学应用能力。
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交往能力。
二、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1 元、5 元、10 元的人民币若干(可以是仿真币);各种玩具,并为每个玩具贴上价格标签(价格设置在 1-10 元之间,如 1 元、3 元、5 元、8 元、10 元等);“玩具小超市” 场景布置(摆放玩具货架、收银台、收款盒等);小篮子(供幼儿购物时使用)。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见过大人使用人民币购物,对货币有初步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谈话导入,认识货币(6 分钟)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是用什么付钱的呀?” 引导幼儿说出 “钱”“人民币” 等。接着,教师出示 1 元、5 元、10 元的人民币,引导幼儿观察人民币上的图案、数字、文字等特征,告诉幼儿这些是不同面值的人民币,1 元、5 元、10 元代表它们不同的价值。教师通过提问 “这张人民币上有数字几呀?它是几元钱呢?” 帮助幼儿巩固对人民币面值的认识。
(二)展开环节:模拟购物,运用货币(18 分钟)
熟悉玩具价格
教师带领幼儿来到 “玩具小超市”,逐一介绍货架上玩具的价格,如 “这个小熊玩偶的价格是 5 元,这个小汽车的价格是 8 元” 等,让幼儿初步感知玩具价格。同时,教师提问幼儿:“如果我们想买这个 3 元的拼图,需要用哪张人民币呀?” 引导幼儿将玩具价格与相应面值的人民币对应起来。
讲解购物规则
教师向幼儿讲解模拟购物的规则:“小朋友们等会儿可以拿着小篮子去超市里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好后到收银台付钱,付钱的时候要拿出和玩具价格一样多的人民币。付钱后,就可以把玩具带走啦。” 同时,教师强调在购物过程中要遵守秩序,不推挤、不大声喧哗。
幼儿模拟购物
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依次进行购物活动。幼儿拿着小篮子进入 “玩具小超市” 挑选玩具,选好后到收银台(教师或能力较强的幼儿扮演收银员)付钱。在幼儿购物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对于有困难的幼儿进行指导,如帮助幼儿正确辨认人民币面值、计算所需货币等。例如,当幼儿购买 8 元的'玩具时,引导幼儿思考可以用 1 张 5 元和 3 张 1 元,或者 8 张 1 元,或者 1 张 10 元让收银员找零(简单介绍找零概念,不深入计算)。
(三)结束环节:交流分享,总结提升(6 分钟)
购物活动结束后,教师请幼儿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购买的玩具和付钱的过程。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表扬能够正确辨认人民币、准确付钱的幼儿,同时引导幼儿讨论:“今天我们用人民币买到了喜欢的玩具,那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人民币买什么呢?” 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延伸
在角色区继续开展 “玩具小超市” 购物活动,增加人民币的面值(如 20 元)和玩具的价格种类,提高活动难度。
家长带幼儿去超市购物时,让幼儿参与简单的付钱过程,如让幼儿帮忙拿指定面值的人民币,巩固幼儿对货币的认知和应用。
《玩具小超市》大班数学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能准确运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玩具在货架上的位置。
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根据方位指令找到对应的玩具。
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搭建 “玩具小超市” 的货架(3-4 层,有前后两面);各种玩具,分别摆放在货架的不同位置;方位词卡片(上下、前后、左右);小奖品(如小橡皮、小书签)。
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空间方位有初步的感知,能简单说出 “上面”“下面” 等方位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游戏导入,初步感知(5 分钟)
教师组织幼儿玩 “我说你做” 的游戏,如 “请小朋友们把双手举到头顶上面”“请把脚放在椅子下面”“请转过身站到老师的'前面”“请走到桌子的后面” 等。通过游戏,让幼儿初步复习和感知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展开环节:观察货架,描述方位(17 分钟)
认识货架与方位
教师带领幼儿来到 “玩具小超市” 的货架前,引导幼儿观察货架的结构,告诉幼儿货架有不同的层数(如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还有前后两面。接着,教师在货架的不同位置摆放玩具,如在货架第一层的前面摆放玩偶,在第二层的后面摆放积木,在第三层的左边摆放汽车,在右边摆放拼图等。然后,教师提问幼儿:“玩偶放在货架的哪里呀?” 引导幼儿说出 “第一层前面”,并出示相应的方位词卡片。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认识玩具在货架上的其他方位,如 “第二层后面”“第三层左边”“第三层右边” 等。
幼儿描述玩具位置
教师随意指出货架上的玩具,让幼儿用准确的方位词描述其位置。例如,教师指着货架第二层前面的拼图,问:“这是什么玩具?它在货架的什么位置呀?” 对于描述正确的幼儿,教师给予表扬;对于描述不准确的幼儿,教师进行引导和纠正。之后,让幼儿两人一组,互相指着货架上的玩具,描述其位置,进一步巩固对空间方位的认识和表达。
根据指令找玩具
教师发出方位指令,让幼儿根据指令找到对应的玩具。例如,教师说:“请小朋友们找到货架第三层后面的小汽车。”“请找到货架第一层左边的小熊玩偶。” 幼儿找到玩具后,向教师展示,教师检查幼儿找得是否正确。对于找得又快又准的幼儿,给予小奖品奖励。
(三)结束环节:总结游戏,巩固方位(8 分钟)
教师组织幼儿玩 “方位寻宝” 游戏,将一些小奖品藏在 “玩具小超市” 货架周围的不同方位(如货架下面、货架前面的桌子下面、货架后面的箱子里等),然后向幼儿发出方位指令,如 “小奖品藏在货架下面哦”“小奖品在货架前面的桌子下面” 等,让幼儿根据指令去寻找小奖品。游戏结束后,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再次强调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词,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延伸
在班级教室的各个区域(如图书角、美工角、建构角)张贴方位标志,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观察和运用方位词描述物品的位置。
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引导幼儿描述家中物品的位置,如 “衣服放在衣柜的上面一层”“鞋子放在鞋柜的下面” 等,进一步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玩具小超市》大班数学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学习比较 10 以内玩具数量的多少,能准确说出 “多”“少”“一样多”。
让幼儿在比较数量的基础上,学习将 10 以内数量的玩具按从少到多或从多到少的顺序进行排序,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各种玩具,如积木、玩偶、汽车、弹珠等,每种玩具准备 1-10 个不等;托盘若干(每个托盘里放一种玩具,且数量不同);数字卡片(1-10);排序板(上面有 10 个卡槽,标有从 1 到 10 的数字);小红旗(作为奖励)。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能够准确计数 10 以内的数量,有初步的数量感知经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情境激趣,复习计数(6 分钟)
教师创设 “玩具小超市要清点玩具数量” 的情境,对幼儿说:“玩具小超市里有很多玩具,我们需要先数一数每种玩具各有多少个,才能知道库存情况,小朋友们能帮忙数一数吗?” 教师将装有不同玩具的托盘依次展示给幼儿,引导幼儿逐一计数托盘里玩具的数量,并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让幼儿将计数结果与数字对应起来,复习 10 以内的计数。
(二)展开环节:比较数量,学习排序(18 分钟)
比较玩具数量多少
教师选取两个装有不同数量玩具的托盘,如一个托盘里有 3 个玩偶,另一个托盘里有 5 个汽车,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两个托盘里的玩具,哪个多哪个少呀?” 鼓励幼儿先分别计数两个托盘里玩具的数量,再进行比较,说出 “汽车多,玩偶少”。接着,教师再选取其他不同数量的玩具托盘进行比较,如 4 个积木和 4 个弹珠,引导幼儿发现 “一样多” 的情况。在比较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比较结果,如 “5 个汽车比 3 个玩偶多”“4 个积木和 4 个弹珠一样多”。
学习玩具数量排序
(1)教师出示 5 个装有不同数量玩具的托盘(数量分别为 2、5、7、1、9),引导幼儿先分别计数每个托盘里玩具的数量,并在托盘上贴上相应的数字卡片。
(2)教师提问:“我们怎样把这些托盘按照玩具数量从少到多的顺序摆放在排序板上呢?” 引导幼儿讨论排序方法,然后请幼儿上台尝试排序。幼儿排序后,教师与其他幼儿一起检查排序是否正确,对于排序错误的地方,引导幼儿一起纠正。
(3)教师再出示另外 5 个装有不同数量玩具的托盘(数量分别为 10、3、6、8、4),让幼儿分组进行排序练习,一组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序,另一组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序。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引导幼儿正确排序。
(三)结束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6 分钟)
教师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排序结果,其他幼儿进行评价。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总结,表扬排序正确、合作默契的小组,发放小红旗奖励。同时,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对哪些东西的数量进行比较和排序呢?” 如家里的水果数量、班级里的图书数量等,让幼儿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四、教学延伸
在数学区投放更多不同数量的物品(如小珠子、小卡片等)和排序工具,让幼儿继续进行数量比较和排序练习,可增加数量范围(如 1-15),提高活动难度。
组织幼儿开展 “班级物品清点” 活动,让幼儿清点班级里的各种物品(如铅笔、橡皮、小椅子等),比较不同物品数量的多少,并进行简单的排序,巩固所学知识。
《玩具小超市》大班数学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在模拟购买玩具的情境中,初步感知 1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道 “合起来” 用加法,“拿走” 用减法。
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加减法算式的意义,能计算 10 以内简单的加减法算式。
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玩具小超市” 场景布置(摆放各种贴有价格标签的玩具,价格在 1-5 元之间);1 元人民币仿真币若干;加减法算式卡片(如 1+2=?、3-1=?等);小黑板;粉笔;小礼品(如糖果)。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 1-5 的数字,能够准确计数 10 以内的数量,有模拟购物的经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回顾购物,引出问题(7 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之前 “玩具小超市” 的购物活动,提问幼儿:“上次我们在玩具小超市买玩具的时候,有的小朋友买了一个玩具,有的小朋友买了两个玩具,那如果买两个玩具,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呢?” 通过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自然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 简单加减法。
(二)展开环节:探索加减,解决问题(18 分钟)
学习 10 以内加法
(1)教师在 “玩具小超市” 的货架上选取两个玩具,如价格为 2 元的玩偶和价格为 3 元的汽车,向幼儿提问:“如果我们想买这个 2 元的玩偶和这个 3 元的汽车,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呢?” 引导幼儿思考:“2 元加上 3 元是多少元呀?”
(2)教师拿出 2 张 1 元人民币代表玩偶的价格,再拿出 3 张 1 元人民币代表汽车的价格,将它们合在一起,引导幼儿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张 1 元人民币,得出 “2+3=5” 的结论。教师在小黑板上写出算式 “2+3=5”,并告诉幼儿 “+” 号表示合起来,“=” 号后面的数字是合起来的结果。
(3)教师再选取其他不同价格的玩具进行加法示范,如 1 元的拼图和 4 元的飞机,引导幼儿计算 “1+4=5”。
【《玩具小超市》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文具小超市06-29
《文具小超市》大班数学教案09-10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小超市01-09
《文具小超市》大班教案05-28
文具小超市大班教案09-17
《小企鹅超市》大班教案10-22
超市购物大班数学教案05-24
大班数学《玩具超市》教案含反思09-30
大班数学教案小当家11-22
大班数学文具小超市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