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复习过去学过的王安石所写的诗作,交流有关于王安石的资料。尤其要引导学生交流关于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作的背景。
2、板书并齐读诗题,重点指导“泊”字读音。
3、引导学生思考诗题中写了几样东西,并让学生将找到的几样事物连起来说说,理解诗题意思。
4、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问质疑。
二、初读古诗,自解诗意
1、课件出示《泊船瓜洲》,让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宏亮。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其中6个多音字的读法。
3、回顾过去学诗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那些方法自己理解诗句意思。
三、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教师通过画图演示,理清瓜洲、长江与京口、钟山等地的位置关系,明确钟山是诗人的第二故乡。
2、结合诗意思考:诗人离家乡近还是远呢?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等词语,各抒己见。
3、从学生的辩论中,使他们逐步了解诗人的思乡心切。
4、教师结合资料介绍王安石在钟山的生活,启发学生认识到这里绝不仅仅是他的居住之地,而是见证诗人成长的地方以及他实现政治理想,挥洒青春和理想的地方……
5、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前两句诗。
6、学生交流从后两句诗中读懂的内容。
7、引导学生抓住“绿”字,通过换词比较等方法,体会“绿”字一箭三雕的妙用。
8、透过最后两句诗,想象江南春天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文字本是有情物,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除了想到家乡美丽的春景,还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9、教师渲染情境,读出思乡之情。
四、回归全诗,升华主题
1、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综观全诗,引导学生找到诗眼“还”,发现每句诗与“还”之间的关系,离家近,应该还,思家切,却不能还,想想有什么问题要问诗人。
3、结合学生的问题——诗人不舍得离家,为什么要离开家乡,为什么靠家乡那么近却不能回去等,教师补充王安石变法失败,辞官回到家乡,皇帝召唤重新任相,两次请求辞官但皇帝不准,只能二次上京赴任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诗人的无奈、身不由己,进而更深入地体会王安石对家乡深深的依恋之情。
4、教师配乐创设意境,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五、拓展积累
1、引导学生回忆品味其他古诗中用词精妙的千古名句,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杏闹”中的“闹”字等。
2、收集积累思乡诗,背诵下来。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 2
学习目标:
1.透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此刻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这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此刻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个性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样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务必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明白?(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情绪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就应怎样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十分急切的情绪,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透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礼貌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能够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能够按照这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这天的课就上到那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南靖奎洋中心小学尤细雯
在五月份全县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潜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潜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透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此刻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向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透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潜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透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
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讲解诗句时,又指名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全班齐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状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潜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资料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 3
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二、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学生:拿出词典,动手查“间、重、还”的几种读音及每种读音所表示的意思。
老师:出示课件作补充,你们看,瓜州在这儿,京口在它的对岸(江南),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无锡市。京口和瓜州,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四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所以应读一声。再看钟山在京口的西边(在南京)。王安石的家就在钟山南面的半山园。这个“重”这会儿你一定能读准了。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课件播放春天江南的美景,生欣赏后放声诵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这个“绿”字的内涵。
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四、总结学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五、背诵、默写古诗
1、小声试背、同桌互背、男女生比赛背。
2、打开作业本默写古诗。
六、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小练笔:把你想象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用一段话描写出来。(如果能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写景的好词佳句会更好。)
七、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一水间归心似箭
数重山恋乡思乡之情
又绿
何时还惆怅
加载中,请稍候......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泊船瓜洲》这首古诗。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情感。
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用词的精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引入“泊船”的概念,提问学生“你们认为‘泊船’是什么意思?”
简要介绍诗人王安石及其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创作背景。
2. 朗读古诗
教师范读《泊船瓜洲》,注意语音语调,营造氛围。
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节奏。
学生齐读,增强记忆。
3. 理解诗意
分句讲解诗意,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京口瓜洲一水间”:诗人站在瓜洲渡口,看到京口和瓜洲只隔一条长江。
“钟山只隔数重山”:诗人的家乡钟山只隔着几座大山,近在咫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的草木,生机勃勃。
“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望着明月,心中期盼何时能重返故乡。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4. 品味用词
讲解诗中用词的精妙之处,如“绿”字的运用,使抽象的春风变得具体可感。
引导学生欣赏诗人用词的独特之处,感受古诗的魅力。
5. 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背诵,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内互相背诵,互相纠错。
全班齐背,巩固记忆。
6.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离开家乡很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分享与思乡有关的诗词或故事,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作业布置
背诵《泊船瓜洲》并默写。
搜集并整理与思乡有关的诗词或故事,准备下次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通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人王安石在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变法图强的政治理想。
感受诗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清新淡雅、情感深刻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和政治理想。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诗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已学过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等,引出月亮在中国古诗中常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
介绍诗人王安石,了解他的生平、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
剖题解题
释题:“泊船瓜洲”意为船停靠在瓜洲的所见所想。
瓜洲:位于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与京口(今镇江)隔江相对。
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读四遍古诗,前两遍争取把生字、多音字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诗念通顺,注意停顿。
点名读,点评,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和情感。
诗歌赏析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和变法图强的政治理想。
尾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拓展延伸
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的处境和心境。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归纳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强调诗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和清新淡雅、情感深刻的语言特色。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写一篇读后感。
四、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并背诵全诗。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体会诗人王安石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把握诗中意象,理解“绿”字的`妙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泊船瓜洲》的诗文、背景介绍、相关图片等。
录音设备,用于播放古诗朗诵。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泊船瓜洲》的朗诵音频,营造氛围。
提问:你们听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创作背景。
诗文朗读
教师范读《泊船瓜洲》,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诗文赏析
分组讨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诗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描绘了诗人泊船瓜洲,远望故乡钟山的情景;“春风又绿江南岸”则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生机勃勃;“明月何时照我还”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深入分析“绿”字的妙用:诗人用“绿”字形容春风,不仅描绘出江南春天的生机盎然,更透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情感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并思考自己与家乡的关系。
分享环节: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乡的故事或情感,加深对家乡的理解和热爱。
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和收获。
布置作业:背诵《泊船瓜洲》,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度,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感受古诗的魅力。
针对“绿”字的妙用等难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意和情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情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泊船瓜洲》。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主要意象的含义,如“京口”、“瓜洲”、“钟山”等。
学生能够分析古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王安石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体会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古诗的朗读与背诵。
古诗中意象的解析与情感的理解。
难点:
古诗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古诗原文、注释、图片等。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背景,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2. 朗读古诗
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节奏、韵律和语调。
学生跟读古诗,逐渐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3. 解读古诗
逐句解析古诗,解释关键词汇和意象的含义。
“京口瓜洲一水间”: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一条长江。
“钟山只隔数重山”:钟山只隔着几座大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再次吹绿了江南的河岸。
分析古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诗人通过描绘江南春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感悟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会在泊船瓜洲时写下这首诗?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你如何看待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这种情感对你有何启示?
5.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查找与《泊船瓜洲》相关的其他古诗或文学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古诗,体会古诗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异同。
6. 总结归纳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布置作业:背诵《泊船瓜洲》,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五、板书设计
课题:《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主要意象:京口、瓜洲、钟山、春风、江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感: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泊船瓜洲》的作者王安石及其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泊船瓜洲》。
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象,感受古诗的韵味。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方法,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泊船瓜洲》的原文、注释、译文及作者介绍等内容。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约5分钟)
播放与古诗意境相符的.轻音乐,营造氛围。
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朗读感知(约10分钟)
教师范读《泊船瓜洲》,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味。
理解诗意(约15分钟)
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自主理解诗意。
分组讨论,交流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情感体验(约10分钟)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小组讨论,分享个人感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总结提升(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的魅力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布置作业
背诵《泊船瓜洲》,并默写全诗。
收集其他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本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了解北宋诗人王安石及其创作背景。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赏析诗歌中“绿”字的妙用及其所寓含的政治寓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的赏析与理解。
难点:体会诗歌中诗人的情感与政治寓意。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王安石的生平介绍、诗歌的赏析资料及图片等。
教材及相关的诗词鉴赏书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关于王安石的了解,引导学生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和成就。
引出诗歌《泊船瓜洲》,介绍其创作背景。
诗歌朗读
教师先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强调诗歌的节奏感。
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诗歌赏析
“京口瓜洲一水间”:点明诗人所在的位置,描绘出京口和瓜洲的地理关系,形象生动。
“钟山只隔数重山”:表达诗人对钟山的深深眷恋,用“只隔”两字突出距离之近,情感之深。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出江南春色的生机盎然,同时暗含政治寓意,表达诗人对推行新法的期望。
“明月何时照我还”:以问句形式结束,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分句解析:
赏析“绿”字的妙用,体会其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的巧妙之处。
情感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主题与情感,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与“绿”字的妙用。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撰写赏析文章。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学生对诗歌情感理解是否深入、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
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并理解其大意。
学生能够识别诗中的重点词语,如“京口”、“瓜洲”、“钟山”等,并理解其含义。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并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联想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对诗中“绿”字的理解和赏析,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的朗读音频、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
诗歌的文本材料,供学生阅读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泊船瓜洲》的朗读音频,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王安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习诗歌做铺垫。
2.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诗歌,注意语速、停顿和韵律,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跟读、齐读诗歌,逐渐熟悉诗歌的内容和韵律。
3. 理解诗意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教师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如“京口”、“瓜洲”、“钟山”、“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赏析诗歌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重点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体会“绿”字的妙用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5. 拓展延伸
播放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境。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方法。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如“泊”、“一水间”、“数重山”等。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如画图、注释等)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家乡和自然的深厚情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景物的描写与诗人情感的结合。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关于思乡情感的诗词,如《静夜思》。
提问学生:“如果你离家很久,最想念家乡的什么?”以此引发学生对思乡情感的`共鸣。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泊船瓜洲》,注意语速、语调、停顿等。
学生跟读,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
分组或个人展示朗读成果。
诗意解析
结合注释,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诗中描绘的景物,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情感,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思考“春风”和“明月”的象征意义。
深入探究
分组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自然的赞美之情。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尝试创作或改编与思乡主题相关的诗词或短文。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布置作业:背诵《泊船瓜洲》,并准备下节课的诗歌朗诵比赛。
四、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在板书上标注关键词语的解释和诗人情感的总结)
五、教学反思
(课后填写,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表现、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和总结)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 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泊船瓜洲》。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体会诗人王安石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学生学会运用注释、上下文和资料来理解古诗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用词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用词的精妙。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古诗原文、注释、相关图片等)。
学生课前预习资料(包括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已学过的与思乡有关的古诗,如《静夜思》、《枫桥夜泊》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歌中共同表达的主题——思乡之情。
介绍本课学习的古诗《泊船瓜洲》,揭示课题。
知诗人,解诗题
简要介绍诗人王安石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解释诗题“泊船瓜洲”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泊”和“瓜洲”的含义。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气和语调。
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学生结合注释和上下文,自主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赏析古诗,体会意境
分析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家乡的期盼。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如“绿”字的运用等。
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学生尝试背诵古诗,教师指导背诵方法。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
布置作业:背诵古诗,准备下一课的古诗学习。
五、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六、教学反思
(课后根据实际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07-10
课文泊船瓜洲的教案设计09-23
泊船瓜洲作文10-08
泊船瓜洲 王安石09-04
《泊船瓜洲》赏析09-08
王安石《泊船瓜洲》10-21
王安石 泊船瓜洲08-13
泊船瓜洲王安石10-20
王安石泊船瓜洲06-22
泊船瓜洲的意思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