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教案

时间:2025-01-15 11:24:5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题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题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教案(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题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教案(通用10篇)

  课题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教案 1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数学教案-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2. 教学重点、难点:

  会读、写乘法算式。

  3.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机

  4. 教学过程:

  1、看图说出加法算式,再说出乘法算式。

  加法算式

  改成乘法。

  5+5+5 2+2+2 7+7+7+7 3+3+3+3

  新授

  练习

  小结

  教学例2

  一个一个的出示气球图1个5、2个5、3个5、要求4个5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样列式?乘号后写几?怎样列式3个5是多少? 5×3=15读会各部分名称:被乘数、乘数、积

  2、 说出例题中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3=6 3×4=12 4×5=20

  练习

  1、 做一做练习九第1题

  2、 做练习九第7-10题

  3、 游戏(1)教师拍手,学生口答列式

  (2)每次拍3下拍4次

  课题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教案 2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已具备看图讲讲算算的能力,因此在学习了乘法含义及交换的基础上再来看图编乘法题应该不难,只是因为能力的高低,在编题的数量和用词的正确性上还有差异。

  教学目标:

  通过看图编题使学生加深巩固对乘法含义和乘法交换率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看图编题使学生加深巩固对乘法含义和乘法交换率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出示图片

  问:这里一共有几个鸡蛋?你是怎么算的?

  2+2+2=6(只)3×2=6(只)

  3+3=6(只)2×3=6(只)

  问:乘法算式的含义

  师: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确定了不同的一份量与份数,得到了不同的乘法算式。由于鸡蛋不会因观察方向不同而改变,这两个乘法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

  师:那么这里有一些饼干,共有几块呢?你能列出几道乘法算式呢?

  2×4=8(块)

  4×2=8(块)

  你是怎么想的?

  二、看图编乘法应用题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编怎样的乘法应用题?(小组合作编应用题。)

  汇报交流:

  A:一行有4只蛋糕,有这样的3行,一共有几只蛋糕?

  算式:3×4=12(只)

  B:有3行蛋糕,每行有4只,一共有几只蛋糕?

  算式:3×4=12(只)

  C:一列有3只蛋糕,有这样的4列,一共有几只蛋糕?

  算式:4×3=12(只)

  D:有4列蛋糕,每列有3只,一共有几只蛋糕?

  算式:4×3=12(只)

  师:你发现了什么?

  1)A和B,C和D只是叙述上不同,意思完全相同。

  2)AB和CD是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来编应用题的。

  练一练:

  1、编乘法应用题

  要求:自己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编应用题,能编几种就编几种。

  2、小组学习

  每人选择P15页图2中的`图编应用题,相互解答。

  3、看图写乘法算式(完成书P15的3)

  5×2=10 3×4=12 4×5=20

  2×5=10 4×3=12 5×4=20

  10×1=10 6×2=12 10×2=20

  1×10=10 2×6=12 2×10=20

  1×12=12 1×20=20

  12×1=12 20×1=20

  4、根据算式画点子图,并写出它的交换题。

  3×5= 4×3=

  三、总结

  师:同一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确定了不同的一份量和份数,得到了不同的乘法算式,但他们的结果是相同的

  检测练习:

  1、每个图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2、画出每道题的点子图,并说说它们表示的意思。

  3╳5=

  4╳5=

  作业布置:练习册P10

  课题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得关系,学会求乘法算式中的X,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2、使学生学会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文字题。

  教学重难点

  解答含X的算式。

  教学准备

  Pp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铺垫

  二、教学新课。

  四、布置作业

  1、口算。

  用PP幻灯片出示练习一第6题,指名学生口算。

  2、根据每组里乘法的积,写出除法的商。

  45×3=13525×7=17536×4=144

  135÷45=175÷25=144÷36=

  135÷3=175÷=7144÷4=

  提问:上面每组里除法的商是怎样想的?(用乘法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等于另一个因数。)

  3、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再乘法算式里,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就可以得出另一个因数,这节课我们就利用乘法算式中得这种关系,学习求乘法算式中得未知数X.(板书课题)

  1、教学例3

  出示例3,提问X再算式中是什么数?同学们能利用乘法算式中得各部分之间得关系求出X吗?

  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写再练习本上。

  提问:这里怎样X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解答,这里应用了什么知识?

  指出:求乘法算式中的X,可以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来解答,先写出X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的式子,再求出X是多少?

  2、做练一练的第1题。

  提问:这两题中的`X是乘法里的什么数,一个因数要怎样求。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做练一练第二题。

  指名学生上台做,集体订正。

  4、教学例4。

  (1)说明用求未知数X的方法可以解答文字题!

  (2)提问:在这个文字题中要求的是什么数!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个数

  提示:我们用X的方法解答时,首先要明白要求时的数用X表示!

  (3)在例4中可以列出怎样的等式?怎么求呢!

  (4)现在能求出X了么?

  (5)指出:用求未知数X的方法解答文字题一般分三步:先想到用字母X来表示要求的数,再根据题意列出含X的等式,然后再求出X是多少。这就是要求的数。

  5、做练一练第3题。

  6、课堂练习:(1)做练习一第七题第一组三道题。

  (3)做练习一第8题。

  7、小结: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要根据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来求X的值。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题第二组,第10、11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二题。

  后感受

  学生有这方面的基础,学的较轻松。但学生的计算能力还不行。

  课题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教案 4

  设计说明

  1.搭建平台,培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设计根据以上理念,以教材提供的素材为背景,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适当引导,充分交流。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基于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有上节课的知识作为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只扮演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教师在恰当的时候提出要求、引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按照问题的`要求分组进行充分讨论,然后全班进行汇报。整节课都是在交流讨论后由学生自主列式解答,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认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乘法,知道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乘法的相关知识,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直接导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8页例2。

  2.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实物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实物图,获取数学信息。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有3束气球,每束都有5个。

  生2:可以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生3:根据前两名同学的回答,可以归纳为:有3束气球,每束都有5个。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3.提问:综合获取的数学信息,你想怎样列式?

  (1)小组讨论。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可以用加法计算:5+5+5。

  生2:可以用乘法计算:5×3或3×5。

  (3)提问:你能计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吗?

  预设

  生1:我根据加法算式能计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因为5+5+5=15,所以5×3=15、3×5=15。

  生2:我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计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

  4.提问: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有3束气球,每束都有5个,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就是求3个5是多少)

  5.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教师说明)

  课题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因数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会应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用除法来验算乘法,提高验算乘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例1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20×4= 14×3= 25×2=

  80÷20=42÷14=50÷25=

  80÷4=42÷3=50÷2=

  口算时,让学生说说除法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组里第一道是乘法,反过来可以得到几道相应的除法题?

  2.口答。

  ( )X4=20 16-()

  提问:( )里的数可以怎样算出来?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乘法计算,大家回顾一下学习了哪些乘法计算?(表内乘法、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

  揭示课题:以往我们学习乘法,都是学习怎样进行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要研究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讲解因数的概念。

  (1)在6X4=24这道乘法算式里的.三个数各叫什么数?

  (2)说明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让学生齐读第3页开头两行。

  说出下列各式里谁是谁的因数。

  19X3=57 15X4=60

  (3)让学生举出乘法算式的例子,说明什么是积的因数。

  2.教学例1。

  (1)出示例1挂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上画的什么?有几盒彩色笔?每盒都有几枝?

  指名看插图编出乘法应用题。

  学生编题后,揭示例1第(1)题:

  每盒有12枝彩色笔,3盒一共有多少枝?

  (2)让学生讨论列式解答,并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因数、因数、积)在三个数下面分别板书出来,并提问:在这个乘法算式中,已知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数叫做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指出:从这个算式里可以看出,"因数X因数=积",也就是说,"积=因数X因数"。(板书:积=因数X因数)

  (3)组织学生观察插图,指名要求口编两道除法应用题。

  出示两道除法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在课本上。

  提问:第2小题怎样解答的?[板书:36÷12=3(盒)]

  第3小题怎样解答的?[板书:36÷3=12(枝)]

  (4)启发思考:第2小题是求什么?它在第l小题的算式中是什么数?求乘法算式里第一个因数是怎样算的?(板书:第一个因数=积÷第二个因数)

  第3小题是求什么?它在第1小题的算式中是什么数?求乘法算式里第二个因数是怎样算的?(板书:第二个因数=积÷第一个因数)

  (5)引导抽象、概括。

  提问:第2、3小题和第1小题比较,求的都是乘法算式里的什么数?都用什么方法算?都是用什么数除以什么数?

  小结:和第(1)题比较,第(2)、(3)题求的都是一个因数,计算时都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这就是乘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评析:在对两道题的解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两道题的共同特点进行综合,抽象出规律性的知识,并通过小结加以概括。这既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事例到一般规律的认识过程,也可以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齐读:因数X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学例2。

  (1)提问:过去验算乘法算得对不对,用的是什么方法?

  说明:学习了乘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之后,知道了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就可以应用这一关系用除法来验算乘法。让学生看第4页第2小节。

  追问:怎样验算乘法?

  (2)出示例2。

  提问:这道乘法题你会做吗?求出积以后怎样验算?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课本上计算并验算。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计算、验算过程。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

  提问:除得的商和乘法里哪个数一样,就说明前面的乘法算对了?

  谁能说一说,还可以怎样用除法验算?为什么又可以用864除以36来验算?

  指出:验算乘法,可以用求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原来的另一个因数。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写出得数,指名口答第1题。

  提问:为什么能直接写出得数是多少?

  指出:积除以一个因数,就可以得到另一个因数。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像这样用除法验算乘法的根据是什么?我们还学过用什么方法验算乘法?用这种方法这两题各要怎样验算?(口答怎样乘)

  指出:今后验算乘法,除了题目说明用什么方法验算外,可以用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也可以用积除以其中一个因数的方法验算,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方便就用哪种方法。

  3.做练习一第1题。

  学生填在课本上,口答核对,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做练习一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把做错的改正在练习本上。

  5.做练习一第4题。

  要求学生自己计算,然后在课本上空格里填数。

  用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老师填数。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求积时,只要用因数乘因数;如果要求的数是乘法算式里的一个因数,只要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就可以得到。

  四、课堂小结

  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又叫做积的因数。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而相乘的两个数中,任意一个相乘的数作为一个因数,剩下的一个,就可称为另一个因数。因数和积之间存在的关系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应用这一关系,可以检验乘法的计算对不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3、5题。

  课题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因数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会应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知己的关系来验算乘法,提高验算乘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因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PP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铺垫

  二、讲授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口算。

  20×4=14×3=25×2=

  80÷20=42÷14=50÷25=

  80÷4=42÷3=50÷2=

  口算时让学生说说除法时怎样想的?

  提问:每组里第一道时乘法,反过来可以得到几道除法题?

  2、口答。

  ()×4=2016×()=48

  提问:()里的数可以怎样算出来?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的计算,大家回顾一下学习了哪些乘法计算。(表内乘法、乘数时一位数的乘法、乘数时两位数的.乘法)

  揭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乘法,都是学习乘法怎样进行计算的,那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讲解因数的概念。

  (1)再6×4=24这道乘法算式里的三个数叫什么数?

  (2)说明乘数又叫积的因数。齐读第3页的开头两行。

  说说下列各式谁是谁的因数:

  19×3=5715×4×60

  (3)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积的因数。

  2、教学例1

  (1)教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指名让学生看插图编应用题。学生编踢后教师出示课本例一的题目。

  (2)让学生列式并解答,并板书,然后指导学生说出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因数、因数、积)在三个数下面分别板书出来,并提问:在这个乘法算式中,已知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数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出:从这个算式可以看出,“因数×因数=积”也就是说“积=因数×因数”(板书:积=因数×因数)

  (3)组织学生观察插图,指名学生口编两道除法应用题。出示两道除法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在课本上

  提问:第二小题是怎样解答的?(板书:36÷12=3(盒))

  第三小题是怎样解答的?(板书:36÷3=12(枝))

  (4)启发思考第二小题是求什么?它在第一小题中是什么数?求乘法算式里第一个因数是怎样算的?(板书:第一个因数=积÷第二个因数)

  启发思考第三小题是求什么?它在第一小题中是什么数?求乘法算式里第二个因数是怎样算的?(板书:第一个因数=积÷第一个因数)

  (1)引导抽象、概括。

  小结:第2、3小题求的都是一个因数,计算是都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这就是乘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让学生齐读: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学示例2

  (1)提问:过去验算乘法算的对不对,用的是什么方法?

  说明:学习了乘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知道了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验算乘法。

  让学生看第4页第2小节

  (2)出示例2

  提问这道乘法怎样算,求出积以后因该怎样验算?

  集体订正!让一个学生说说计算验算过程。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

  提问:除得的商和乘法里的哪个数是一样的,这说明前面的乘法算对了吗?

  指出:验算乘法可以用求出的积除以另一个因数,看看得数是不是另一个因数!

  (1)完成练一练1、2题!

  (2)教师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一1~4小题!

  (4)教师集体订正。

  乘法算式里相乘的两个数又叫因数。因数是想对积而言的。而想乘的两个数中,任意一个相乘的数中,任意一个相乘的数作为一个因数,剩下的一个,就可称为另一个因数。因数和积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课后感受

  学生在没有教之前就已经知道“因数”这个概念,知识不能完整的说而已,因而教起来比较容易。

  课题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教案 7

  教学内容:

  课本p4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被乘数和乘数在乘法算式中的位置。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气球、梨和熊猫图,学生准备红花、小圆形、梨和熊猫的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让学生用红花摆4个2,说出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

  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并读出2乘以4,表示4个2相加。

  2、教师让学生用小圆形摆,自己想摆成几个几都可以。

  摆后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教师巡视时,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最后教师挑选不同摆法的学生,要他们说出:

  摆成几个几,相同加数是什么?

  有几个相同加数?读出乘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加深对两个基本运算意义的认识。

  二、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摆出一幅有5个气球的图,说明这是1个5,

  再陆续摆出三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

  出四幅气球图后,让学生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教师板书:5+5+5=15

  5×3=15

  教师应该对照连加算式结合着乘法的含义简单地加以说明:

  5乘以3表示3个5连加;

  相同的加数是5,5就是因数。有3个5相加,或者说相同加数的个数是3,3也是因数,5乘3得15,15是积。

  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例1中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拿出如右图的卡片。

  练习时,先出示4+4+4+4+4+4+4+4+4=36,

  让学生读加法算式,说出相用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加数。

  然后让学生看着加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后,再出示4×9=36,读出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的卡片,应制成不同内容的多张卡片,以便反复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记乘法的'各部分,有利理解和计算。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第47页上“做一做”的练习。

  做第1题时,让学生先看图,按照图中的内容,分别填出:相同的加数是几,就用几做因数;有几个相同加数,就用几做因数,最后写出乘法算式。

  做练习九第3~8题。

  第3题,可由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先让学生把图看清楚,每堆有几只熊猫?一共有几个几只?再按照书上的要求填数。

  第7题,可以联系乘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判断必须是几个相同数连加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另外,也可能有少数学生把3+3+3+2改写成3×3+2,这个式子是对的,遇到这种情况,可给以鼓励,但这是乘加两步运算的式子,开始学乘法不要求学生能写出这样的式子。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练习,及计算过程的强烈对比,达到熟练计算。

  四、: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同学们能够从乘法的含义出发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五、随堂练习

  课题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教案 8

  教学内容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通过同数连加引出乘法算式,掌握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重点难点:

  1、理解乘法的.意义。

  2、乘法算式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算一算

  2+2+2+2= 4+4+4=2 3+3+3=

  2、思考:像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呢?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有关乘法的知识。(此处我认为不是提出“乘法”这一概念的最佳时机)

  1、电脑出示课件,根据画面你能提出问题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

  2、交流。

  3、针对5+5+5+5+5+5+5+5= 40进行乘法教学。

  用加法算宝葫芦的个数太麻烦了,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在这里提出乘法自然而然,让学生充分体会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

  相同加数是5有8个这样的数,可以用乘法表示。

  板书:8×5= 40 5×8= 40,介绍各部分的名称,读法。

  4、小组将本组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4 + 4 + 4 =( )(只)

  写成乘法算式:( )×( )=( )(只)

  或( )×( )=( )(只)

  三、试一试

  1、课本第6页自主练习1

  ( )+( )=( ) ( )+( )+( )+( )=( )

  ( )×( )=( ) ( )×( )=( )

  2、填一填

  3+3+3+3=( )×( ) 5+5+5+5+5+5=( )×( )

  7+7+7=( )×( ) 6+6+6+6+6=( )×( )

  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 3乘5 6和4相乘

  ( ) ( ) ( ) ( ) ( ) ( )

  4、找朋友

  7×3 4×6 2×5 6×4 5+5

  2+2+2+2+2 7+7+7 6+6+6+6 3×7 4+4+4+4+4

  5、把图画补充完整。

  2×4

  6、课本第7页第7题。

  (1)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滑冰?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适时引导,加强学生的理解。

  课题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

  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求乘法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提供材料,得出关系。

  计算:80×30=2400÷80=

  2400÷30=

  观察算式,你发现什么?

  出示: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二.计算123×45,并且验算。

  小组合作,交流验算方法。看看最多可以想出几种验算方法?

  汇报(多媒体):乘法:45×123

  除法:5535÷1235535÷45

  分别依据什么?(乘法交换律,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求未知数

  1.出示例3:一个数乘24,积是408,求这个数。(用X表示未知数,列式解答)

  生:X×24=408

  X=408÷24这一步是依据什么?

  X=17

  注意书写格式。

  四.练习

  P129试一试1

  五.课堂总结

  六.课堂作业。

  七.板书:求乘法中的未知数X

  80×30=24002400÷80=30

  2400÷30=80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验算,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课题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教案 10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103页例2和做一做第2题及练习二十二的2-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

  能力: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乘法算式。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

  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看图说出加法算式,再说出乘法算式

  2、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

  5+5+52+2+27+7+7+73+3+3+3

  二、新授

  教学例2

  一个一个的出示气球图1个5、2个5、3个5、要求4个5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样列式?乘号后写几?怎样列式3个5是多少?5×3=20读会各部分名称:被乘数、乘数、积

  三、达标测评

  1、说出例1中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3=63×4=124×5=20

  2、10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课题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教案】相关文章:

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教案10-15

关于数学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06-24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案10-10

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0-22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的教学反思10-17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反思10-08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数学教学反思07-27

7的乘法口诀课题教案(精选10篇)05-27

看图填算式的教案范文09-25

从算式到方程学习教案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