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秋魂》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魂》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魂》优秀教案设计 1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刘增山的一篇很著名的散文《秋魂》。(板书课题)请大家各自放声朗读,朗读的过程中,把表现秋的词语划出来。
(学生各自放声朗读,教师巡视。)
[师]刚才读了一遍,现在大家要完成两个任务,整体把握一下这篇课文的内容。1.文章题为秋魂,这个魂指什么?2.各用一个词语概括每一个小节所写的秋天的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生1]我觉得魂是灵魂的意思。
[师]与什么词相对?
[生1]与肉体相对
[师]秋有肉体吗?
(众生笑,课堂气氛活跃)
[生1](争辩地)这是拟人化的手法。
[师]很好,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此文是用拟人手法来写的。那么,与灵魂相近的词语呢?
[生1](回答不出)
[师]大家帮一下他的忙。
[生2]精神。
[师]对,精神,秋魂的意思就是秋的精神。(板书:精神)那么秋究竟有怎样的精神品格呢?文章分了七个小节来写,很显然,各写一方面的精神,合起来就该是秋的精神了,请大家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前后排之间可以讨论。
(众生讨论)
[师]好,我们来试试。第一节秋实,写了秋的什么特点,什么精神?
[生3]成熟。
[师]大家同不同意?
[众生]同意。
[师](板书:成熟)好,继续。秋色用什么词来概括?
[生4]五彩缤纷。
秋天是五彩缤纷的,这个词找得很准。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词,文中有一句: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的单调啊!由这一句可以怎么概括?
[生4]不单调。
[师]也就是――
[生4]绚丽
[师]好,这位同学词汇量很丰富。不单调,也就是五彩缤纷,也就是绚丽多彩。(板书:绚丽)
[师]第三节写秋味如果仅说秋天各种味道都有,意思不错,可不够精炼,用什么词好呢?
[生5]多味
[师]多味的秋天,让人感觉还不够精妙。前面我们讲秋色不单调,这里实际上也是写秋味不单调,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象不单调呢?
[生5]丰富
[师]丰富可不可以用来形容味道?
[生5]应该可以吧?
[师]好,那么我们就用丰富。(板书:丰富)秋风呢?
[生6]慈爱
[师]秋叶呢?
[生7]无私
[师]秋土?
[生8]诚实
[师]秋景?
[生9]博大
[师](板书:慈爱、无私、诚实、博大)好,我们现在总结一下秋的精神:参考句式,也可自选句式。
秋是的、的
秋天有着,有着
[生10]秋是成熟的、绚丽的、丰富的、慈爱的,无私的,诚实的,博大的。
[生11]秋天有着成熟的大脑,绚丽的色彩,丰富的滋味,慈爱的心肠,无私的情怀,诚实的品格,博大的胸襟。
[师]这就是秋魂,这就是秋的韵味、秋的精神、秋的品格。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赞美了秋天。
[师]刚刚朗读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很适合朗读,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是比较丰富的,下面,我们大家来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先共同品味一下秋实这一节中的精粹语言。请男同学朗读一下这一节,女同学注意听一听,男同学的朗读处理恰不恰当?
(男同学读)
[师]女同学评价一下――
[生12]我觉得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12]反正是好!
众生笑。
[师]好得说不出了。说不出来的妙。恐怕还没到这个地步吧?男同学会骄傲的。
[生13]我觉得有一个地方处理得不好。
[师]嗯,什么地方?
[生13]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没有读出想、沉思的味道。
[师]哦,那你读读看!
(生读。)
[师]大家听出她是如何读出想的味道了吧?她处理得很好,她想后面停顿得比较长,然后在我字后面加了一个停顿,就把想的味道给读出来了。大家各自试一试。
[生14]最后的两句反问句读得不完美!
[师]何以见得?
[生14]太凶了,好像是在责问一样。
[师]啊,你给大家读读看?
(生读)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处理吗?
[生14]因为这两个反问句表现的是秋天的思考。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好,我们看看这两个反问句的顺序可以换一下吗?哪位同学能说说理由。
[生15]不能换,因为与上面的四句是相对应的,前面四句是先说风、雨,再说光、热。
[师]你说得很对。我再提一个问题,不是不是这四句为什么要分行呢,如果合成一段,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15]分行独立成段表示强调。
[师]大家觉得如何?
(众生点头。)
[师]下面我把两种情况读读看,大家看看能发现点什么?
(师读)
(生兴奋地,若有所悟)
[师]好,你说――
[生16]分开了有诗的味道
[师]对,也就是语言有了节奏感,而且很整齐。(板书:排比、反问)
[师]下面我们分头行动,第一小组品读秋色、秋味,第二小组品读秋风秋叶,第三小组品读秋土,第四小组品读秋景,自己找出品味点进行品味。同时把你的联想写下来,然后我们再互相交流。采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特别欣赏-------因为――我由――联想到――。有困难可以向老师求助。
(学生讨论。)
[师]好了,我们现在开始由第一小级汇报
[生17]我特别欣赏第二段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大家对秋的颜色的争论,因为这样好像把我们也带入到争论中间,一起去思考去感受秋的色彩。
[生18]我的意见与她的差不多,不过,我特别欣赏两个不、不,好像是秋天由于被误解而急了的样子。
[师]是啊,秋天的情态跃然纸上。
[生19]我由秋是黄色的联想到我们家乡秋天的田里金黄色的.稻子。
[生20]我由秋天的红色联想到枫叶,精品店里还有卖的,很漂亮。
[生21]我联想到碧云天,黄叶地
[师]好,你等一下,有同学知道这两句出自哪里吗?
(学生不知道)
[师]哦,你很了不起,你说出来的大家不知道,你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21]我也不知道从哪来的,我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就把它摘下来了。
[师]你的这个习惯值得大家学习。是啊,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平常积累,一到用时就会
自动跳出来了。碧蓝高远的天,铺满黄叶的地,只用6个字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很美的秋景。
[生22]我欣赏第三节中的那一组排比句,因为句子差不多,却又不一样?
[师]你具体说说?怎么个不一样?
[生22]不单是,不只是,不光是,不全是,不尽是
[师]是啊,作者没有重复用词。避免了呆板枯燥。大家能不能用这一组词来改写一下秋色中的第三段?再想想为什么不这么写。
[生22]那就重复了。
[师]嗯,有什么联想吗?
[生23]我联想到唐伯虎点秋香中秋香这个名字。
众生哗然。
[生23]我原来不理解这个名字,现在才知道这个名字的意思。
[师]这个名字有诗意。好,我们请第一组同学把这两节读一读,读的过程中要把我们刚才品味到的语言的韵味表现出来。
(第一组学生朗读)
[师]这一遍好多了,第一组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第二组同学来――
[生24]我欣赏第一段中的几个动词的运用,因为用得很准确。
[师]愿闻其详!
[生24]树叶是吹跑,果实是吹落,种子是吹掉,世界是吹走。
[师]准确在哪里呢?
[生24]树叶干枯了,比较轻,那个,吹落,吹掉
[师]嗯,哪个同学来帮帮他的忙。
[生25]果实用吹落比较好,因为我们常讲瓜熟蒂落嘛!
[师]好,有证据,瓜熟蒂落这个词大家会写吗?写下来。吹掉呢?
[生25]种子也是成熟了,比较重,而且比较多,用掉。
[师]那么世界为什么用吹走呢?
学生沉默。
[师]啊,这个老师帮一下忙,大家想想,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夏天的郁郁葱葱消失了,好像是被秋风吹走的,为什么用走,因为夏天还会再回来,充满生机的春、夏还会再来,有来,所以是走,如果是跑了掉了落了,那就坏了,是不是?
学生心领神会。
[生26]我欣赏第三段的排比句中的介绍、藏进、领进几个词用得好。
[师]好在哪里?
[生26]准确、形象、生动。
[师]你说得对,但不够详尽,哪位同学来补充,联系一下这几个词表达的内容。
[生27]这几个词用拟人手法把秋风慈母般的心肠表现出来了。
[师]很好,课本中有别曲解了它那一片保护生命的慈母的心肠一句。
[生28]我联想到秋风扫落叶这句话。
[师]嗯,这个扫字用得好。有力度。
[生29]我特别欣赏飘悠悠,飘悠悠,两个飘悠悠把树叶盘旋落下的情景描写出来了。
[师]不错。仅仅是写出盘旋落下的情景的吗?
[生29]还写出了忧心忡忡的样子。
学生反对。
[师]似乎说明不是,那是什么?
[生30]是在思考?
[师]根据呢?
[生30]这节的结尾有――它是在想
[师]对,大家注意要咬文嚼字,要根据上下文来品析。想的结果是什么?
[生30]既然生命已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应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
[师]不寻常的开头、不寻常的结尾分别指什么?
[生30]不寻常的开头就是春天的萌发,不寻常的结尾就是飘落。
[师]飘落有什么不寻常的呢?
[生30]腐烂之后成为肥料。
[师]是啊,这正是落红不是无情物,下一句是什么?
众生: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落红指落花,用在这里来形容落叶,也是可以的。请不知道这两句诗的同学记下来。
也请第二组同学把这两节给大家读一读,其它同学也可细声的读,读的时候要有所想象,要用自己的朗读把听众带入情境中去。
(生读)
[师]我特别欣赏刚才同学们读的那几句秋叶呀,一种对秋叶的理解与抚慰之情被同学们演绎得很到位。
[师]请第三组同学品析秋土,谁先来――
[生31]我欣赏夏天的土地是热烈的,它使生命拔节一句中的拔节,本来,是某些植物的生长是拔节,这里用来写所有植物的生长,让能仿佛还能听到生长的声音。
[师]好,这一联想好,生长的声音,多有韵味的表达啊。
[生32]我欣赏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一句中的金黄,如果用收获的是葵花籽就不好了。
[师]为什么不好?
[生32]没有诗意。
[师]啊,对,金黄让人想到丰收的景象。
[生33]我联想到像我的爷爷一样的农民,他们就像秋天的土地一样诚实。
[师]这个联想好。
[生34]我联想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师]好,大家记下来。
[生35]我联想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师]是份还是分?应是分。大家记下来。请第三组同学把秋土这一节读一读。
(生读)
[师]人们啊这一句还不够语重心长,把这一句再来一遍。
(生读)
[师]对,啊字要拖得长一点,秋天好像是一个语重心长的长者,正在向我们述说着他的人生经历,勉励我们要勤于播种。
[师]第四组同学品味一下秋景
[生36]我欣赏第二段的排比句,用拟人手法写黄莺、蝴蝶、花儿、杨柳在春天里争宠的情景。
[师]哪些词语最能体现?
[生36]殷勤、谄媚
[师]这两个词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
[生36]是贬义的。
[生37]我欣赏第二段与第三段的对比。
[师]好,对比什么,作用是什么?
[生37]对比黄莺、蝴蝶、花儿、杨柳在春天、秋天里的不同态度,写它们的薄情。
[生38]我欣赏淡然,因为这个词把大地的那种不计较,宽厚表现出来了。
[师]对,面对别人的薄情却淡然处之。
[生39]我联想到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在你幸运的时候,围在你身边,当你遇上困难,却不见了踪影。
[师]是啊,只能同甘不能共苦。这样的人你们喜欢吗?
[生39]不喜欢。
[师]第四组同学演绎一下黄莺等的薄情、秋风的不平和秋景的淡然与博大。
(生读)
[师]刚才四个小组的同学都品得不错,联想得也很好。老师读这篇文章时的疑问,这一节题为秋景,写的却是大地是不是不恰当?再说,你面秋风、秋叶、秋土不都是秋景的一部分吗?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我们来总结一下。按照惯例,由轮到的同学分开总结总结:
[生40]我总结的是重点字词:除预习提示中的以外,还有银装素裹、槐、弱不禁风、莠子、稗子、孤芳自赏、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英雄气短、弱不禁风、情意绵绵。
[师]我补充两个句式:
不是也不是更不是。
是又不单是;是又不只是;是又不光是;是也不全是;是更不尽是
大家可以找一个话题进行仿写。
[生41]我总结的是相关的诗句有:秋风扫落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碧云天,黄叶地
[生42]我总结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赞美了秋天的成熟、慈爱,无私,诚实,博大等精神品格。
[生43]我总结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写作特点:用拟人的手法使秋天具有了生命,用排比的手法使句子很整齐,还用了反问、设问来引起人们的思考。
[师]好,看来这节课大家的收获不小。下面布置两个作业,同学们任选其中一个做。一是就本课的一个品味点写一篇小小的语感随笔;二是把你喜爱的句子或段落摘录下来,并且熟读背诵。
[师]下课。
《秋魂》优秀教案设计 2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感情。
2、与《春》等比较阅读,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粗线条写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从朱自清先生生机勃勃的《春》,到老舍先生充满温情的《济南的冬天》,又从峻青先生优美、凉爽、惬意的《海滨仲夏夜》来到素素有着别样感悟的《夏天也是好天气》,一年四季走过了三个季节。今天,我们又要在这深冬之时走进刘增山先生的《秋魂》。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下面我出示几幅画面,请大家说说这些画面分别与文章的哪一部分或哪些句子有关。
(用多媒体逐一展示画面,学生讨论明确)
二、欣赏完了这些美丽的画面,就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
⑴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所欣赏的段落或句子。)
⑵秋魂到底指什么?(提示方法:齐读文章的题记。)
(小组讨论完毕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用多媒体投影:秋魂——成熟的头脑)
三、明白了什么是秋魂,大家一定感觉到了本文与《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的写法不同。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读"春花图"、"秋实",大家思考一下在写法上有何异同?为什么不同?
(先小组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春花图"精雕细刻,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赞颂春天的美丽,语言活泼;"秋实"则粗线条勾勒,托物言志,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语言深沉。)
四、现在再请大家谈谈由"秋魂"触发的新的感悟,然后质疑。
五、小结
秋是美的使者,秋是丰收的季节,但在我们欣赏他的同时,更应当学习其谦逊、豁达、宽容和无私奉献的美德。
六、作业:
仿照《秋魂》写一段自己最有感悟的景物。(提示结构:引出景物—描述景物—托物寓意)
《秋魂》优秀教案设计 3
一、教学内容:
1.感受秋天的意韵;
2.学习文章的语言
二、课型:
品读课
三、课时:
一节课
四、教学设想:
听读(知内容)——品析(赏美点)——练笔(学写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当我们走过隆冬的冰清素洁,感受了阳春的明媚艳丽,领略了盛夏的激情奔放之后,今天我们来品尝金秋的累累硕果,解读秋的灵魂和精神。(2′)
听读,进入秋天的意境
1.以小标题为中心,说一句理解的话,如《秋实》这一节可以这么说:虚怀若谷的秋实。
2.针对各章节内容,找一句感悟的话,如《秋实》这一节可以寻这一句: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或: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8′)
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
虚怀若谷的秋实;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
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秋色: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的单调啊!
丰富多样(酸、甜、苦、辣)的秋味:在我的收获里,充满着酸、甜、苦、辣各种味道。
慈母心肠的秋风:感谢秋风吧,别曲解的它那一片保护生命的慈母般的心肠。
寻找真谛(不同寻常)的秋叶:既然生命已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应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
心地诚实的秋土: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吧!
胸怀博大的秋景:(面对薄情者)如果那样,我不也变得一样薄情了吗?
由谦逊的秋实、多姿的秋色、多样的秋味、慈祥的秋风、真挚的秋叶、诚实的秋土、博大的秋景,同学们对秋天有什么新的认识了吗?“秋天有着一个成熟的头脑。”——这就是秋魂!
寻读,积累写秋的词句
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我们再来学习文章的语言。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词语的角度说“发现”的话(注意:同学们说的时候,要“一组一组、一类一类,一些一些,”地说,而不是“一个一个”地说):
比如:
我发现文中运用了一些精美的成语:弱不禁风 自我陶醉 孤芳自赏 忧心忡忡 五彩缤纷 五彩缤纷 众说纷纭 各抒己见 饱经忧患
我发现文中运用了一些精美的二字雅词:苍白 憔悴 霉烂 干瘪 萌生 吞噬 撕碎 严霜 莠子 谄媚 糟糠 盘旋 寻觅 萌生 延续 卸下 殷勤 冷漠 薄情 理睬 温馨
我发现文中有一组精美的形容词:霉烂、干瘪、苍白、憔悴,突出了风雨光热的巨大作用。
我发现文中有一组精美的近义词:不单、不只、不光、不全,突出了秋味的各式各样。
我发现文中有一组精美的单音节动词:(秋景)哑、躲、谢、枯,写出了薄情者的无情。
我发现文中有一组精美的叠词:“闻闻、尝尝、嚼嚼”突出了秋味的丰富。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句子的角度说“发现”的话:
比如,同学们可以这么说:
我发现,文章每一章都有一段或几段排比:秋实——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秋色——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高梁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叫秋气染红的。棉花说: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里会有这银装素裹呢?墨=菊却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松柏说:秋和夏没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秋味——苹果说:秋是香的,不信你闻闻;甘蔗说:秋是甜的,不信你尝尝;槐籽说:秋是苦的,不信你嚼嚼;秦椒说:秋是辣的,世上的人没有不知道;红果说:秋是酸的,连山里的石头都晓得……秋风——如果不是秋风将树叶吹落梢头,那片片叶子不是要被严冬所撕碎吗?如果不是秋风把果实卸下高枝,那果实不是要被冰雪所吞噬吗?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萌生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存的家,使它保存了生命的胚胎。秋叶——秋叶呀,你是怕人们忘记了你的贡献吗?不会的,人们不会忘记你一生的苦累劳作。不会忘记你夏日献出的绿阴,秋天献出的收获。秋叶呀,你是在哀伤自己生命的短促吗?不要这样英雄气短!你的灿灿一生并不会随着秋的到来而结束,殷实的种子已带着你的希望,向春天奔去了。秋叶呀,你是惦记那失去叶的枝头会被冰霜所冻煞吗?不会的,它在你的养育下,早已不是昨日那弱不禁风的妖儿女,而长成了铁干虬枝的大丈夫。秋土——“春天的土地是温馨的,它使万物萌生;夏天的土地是热烈的,它使生命拔节;秋天的土地则是诚实的,它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如果你种下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是秕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把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秋景——黄莺来了,为大地唱着殷勤的歌儿,以求得到地的喜爱;蝴蝶来了,为大地舞着诌媚的翅膀,以求得到地的欢心;花儿来了,为大地披红戴绿,以求得到大地的青睐;杨柳来了,为大地情意绵绵,以求得到大地的亲昵。
我发现,文章每一章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秋实——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第一个层次的发现)
我发现,文章所有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写给或说给秋天的“话”、秋天说的“话”,其中秋天说的话大多是有哲理的话。比如:秋实——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写给给秋天的“话”)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秋天说的“话”)
我发现,文中有许多问句,有的问句加强语气——“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有的问句引起下文——秋是什么颜色?有的问句即回应上文又引起下文——“如果不是秋风将树叶吹落梢头,那片片叶子不是要被严冬所撕碎吗?如果不是秋风把果实卸下高枝,那果实不是要被冰雪所吞噬吗?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
(第二个层次的发现)
其实同学们还可以从如下角度去发现:
我发现,文章人格化的写景非常富有情味。——秋叶呀,你是怕人们忘记了你的贡献吗?不会的,人们不会忘记你一生的苦累劳作。不会忘记你夏日献出的绿阴,秋天献出的收获。秋叶呀,你是在哀伤自己生命的短促吗?不要这样英雄气短!你的灿灿一生并不会随着秋的到来而结束,殷实的种子已带着你的希望,向春天奔去了。秋叶呀,你是惦记那失去叶的枝头会被冰霜所冻煞吗?不会的,它在你的养育下,早已不是昨日那弱不禁风的妖儿女,而长成了铁干虬枝的大丈夫。
《秋魂》优秀教案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如“干瘪”“憔悴”“孕育”“静谧”等,掌握其读音、字形及词义,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2. 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秋的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 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提升赏析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初步感知秋的特点。
2.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围绕“秋魂”的内涵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结合多媒体资源,展示秋景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秋的景象,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作者对秋的赞美之情,感受秋所蕴含的坚韧、奉献、孕育希望等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 引导学生从秋的特点中获得人生启示,学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秋魂”的内涵,明确作者通过描写秋的哪些方面来展现秋魂。
2. 赏析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和突出主旨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秋的精神品质,理解作者借秋抒情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 帮助学生将对秋的感悟转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学会从自然现象中汲取生活智慧。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秋景图片、相关视频、重点字词解析、问题设计等;准备文中重点段落的朗读音频。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搜集与秋相关的诗句、散文片段,初步感知秋的形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播放一段秋景视频,视频中展示金黄的稻田、火红的枫叶、饱满的果实、南飞的大雁等秋景,配以舒缓的音乐。
2. 提问: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对秋有怎样的印象?你们能用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描述秋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如“秋天是金黄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有点凄凉”等)
3. 教师小结:秋,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模样,有人觉得它萧瑟,有人觉得它丰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秋魂》,作者又赋予了秋怎样独特的内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探寻秋魂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同时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
2. 字词积累:
出示重点字词:干瘪(gān biě)、憔悴(qiáo cuì)、孕育(yùn yù)、静谧(jìng mì)、馈赠(kuì zèng)、寂寥(jì liáo)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纠正读音;讲解词义,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如“干瘪”可形容枯萎的树叶、晒干的粮食等;“静谧”可联系夜晚的校园、乡村的清晨等场景。
学生听写重点字词,同桌互相批改,巩固记忆。
3. 梳理脉络:
提问: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引导总结:作者分别从秋的“色彩”“声音”“果实”“落叶”“秋风”等方面进行了描写,展现了秋的不同面貌。
(三)再读课文,深入赏析(20分钟)
1. 朗读品味:
播放文中重点段落的朗读音频,如描写秋的果实、落叶的段落,学生跟着音频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节奏和情感。
请学生个别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喜欢的原因,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生动性。
2. 探究“秋魂”:
小组合作讨论:结合文中描写秋的各个方面,思考“秋魂”指的是什么?秋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补充:
从“果实”的描写“它从不是用娇艳的色彩去取悦人,而是用沉甸甸的果实奉献给世界”,可看出秋的“奉献精神”。
从“落叶”的描写“它坦然地面对死亡,把自己的身躯化作肥料,为来年的树木孕育新的生机”,可体会到秋的“坚韧与豁达,以及孕育希望的品质”。
从“秋风”的描写“它不像春风那样温柔,不像夏风那样炽热,却能吹走夏日的浮躁,带来心灵的.静谧”,可感受到秋的“沉稳与宁静”。
3. 赏析修辞:
提问: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寻找句子,小组内交流分析,然后全班分享:
拟人句:“秋风抚摸着大地,仿佛在轻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将秋风拟人化,赋予秋风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轻柔,表达了作者对秋风的喜爱之情。
排比句:“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宁静的季节,更是孕育希望的季节。”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从多个角度突出了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秋的赞美。
(四)拓展延伸,感悟人生(7分钟)
1. 提问:秋的这些精神品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秋的精神?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我们要像秋的落叶一样坚韧豁达;在与人相处时,要像秋的果实一样懂得奉献;在生活中,要像秋风带来的静谧一样,保持沉稳的心态,学会沉淀自己。
3. 分享交流: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与秋相关的诗句或散文片段,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进一步感受秋的魅力,加深对秋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3分钟)
1.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秋魂》,领略了秋的多彩景象,更深刻理解了秋魂所蕴含的奉献、坚韧、孕育希望等精神品质。秋不仅是大自然的季节更替,更是一种人生的象征,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在平凡中创造价值。
2. 鼓励学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以秋为榜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学会奉献与沉淀,让自己的人生也如秋一般充实而有意义。
六、作业设计
1. 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尝试仿写一个描写自然景象的片段,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
2. 以“我心中的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秋的独特感悟。
3. 课后与家人一起走进自然,观察秋景,分享自己对秋魂的理解,感受秋的美好。
七、板书设计
《秋魂》
一、初读感知
角度:色彩、声音、果实、落叶、秋风
二、深入赏析
1. 秋魂内涵:奉献、坚韧、豁达、孕育希望、沉稳
2. 修辞手法:拟人、排比——生动形象、增强气势
三、人生启示
面对困难——坚韧豁达
与人相处——懂得奉献
生活态度——沉稳沉淀
《秋魂》优秀教案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自主积累“寂寥”“馈赠”“干瘪”等重点字词,能准确注音、释义并运用到口头表达中。
2. 通过自主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描写秋的角度,概括文章主旨。
3. 独立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提升自主赏析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采用“问题导向”的自主阅读法,让学生带着预设问题精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 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文章脉络,将抽象的文本结构转化为直观的图形。
3. 开展“小组互助探究”活动,针对难点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实现“自主发现—互助解决”的学习闭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自主感悟秋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对秋的赞美,树立热爱自然、珍视生活的'情感。
2. 结合自身经历,从秋的特质中获得成长启示,学会以豁达、坚韧的心态面对生活挑战。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自主梳理文章描写秋的角度,理解“秋魂”的内涵;独立赏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2. 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将秋的精神品质与个人生活体验结合,实现情感共鸣与思想升华。
三、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思维导图法、小组互助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秋之印象”自主分享(5分钟)
1. 让学生在课前用一句话+一个关键词,记录自己对秋的初始印象(如“秋是凄凉的,关键词:落叶”)。
2. 课堂上随机抽取3-5名学生分享,教师不做评价,仅引导学生思考:“《秋魂》中的秋,是否和大家印象中的秋一样?”,激发自主阅读兴趣。
(二)初读:自主梳理,构建脉络(12分钟)
1. 自主阅读:学生带着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写秋?每方面有哪些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边读边用不同符号标注相关内容(如“△”标角度,“波浪线”标关键句)。
2. 思维导图创作:学生独立用思维导图梳理“秋的描写角度—关键语句—初步感受”,教师巡视指导,对梳理困难的学生给予“提示性问题”(如“文中提到了秋的颜色、声音吗?”)。
3. 成果展示:选取2-3份不同的思维导图,由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梳理思路,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最终共同明确作者从“色彩、声音、果实、落叶、秋风”五个角度写秋。
(三)精读:互助探究,深挖“秋魂”(18分钟)
1. 自主提问:学生再次精读课文,针对“秋魂”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为什么说落叶体现了秋魂?”“秋的‘沉稳’从哪里能看出来?”),并将问题写在便签纸上。
2. 小组互助:将学生的问题收集整理,按“秋魂内涵”“修辞赏析”“情感表达”分类,分配给不同小组,小组内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形成统一观点并准备展示。
3. 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仅在学生表述不清晰或观点偏差时进行点拨。如针对“秋魂内涵”,引导学生从“果实的奉献”“落叶的豁达”“秋风的沉稳”中提炼核心品质。
(四)拓展:自主关联,感悟成长(3分钟)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下“秋的_____品质,让我想到_____(生活经历/自身问题),我今后会_____”,完成后同桌互相分享,教师选取1-2名学生全班交流。
(五)作业
1. 完善课堂上的思维导图,补充“秋魂内涵—个人启示”板块。
2. 选择文中一种秋的特质,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感悟,结合具体生活事例。
《秋魂》优秀教案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憔悴”“孕育”“静谧”等字词的用法,能在仿写中准确运用。
2. 理解文章通过多角度描写展现“秋魂”的写法,把握“景—情—理”的散文结构。
3. 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能仿写一段描写自然景象的文字,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理”。
(二)过程与方法
1. 采用“读—析—仿—评”的读写结合模式,让学生在赏析文本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写作技巧。
2. 开展“片段仿写—整篇构思—互评修改”的阶梯式写作训练,降低写作难度,提升仿写信心。
3. 借助“范文对比”,让学生对比自己的仿写与原文,找出差距,明确改进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读写过程中深化对秋的理解,感受秋的精神魅力,培养细腻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情感。
2. 通过仿写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学会用文字传递情感与思考,提升文学表达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景—情—理”的散文结构,学习文中的描写技巧与修辞手法;完成一段符合要求的仿写。
2. 难点:在仿写中实现“景、情、理”的融合,避免单纯的景物描写,体现个人感悟。
三、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法、范文对比法、阶梯式训练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秋之佳句”赏读(5分钟)
1. 教师出示文中描写秋的佳句(如“落叶坦然地面对死亡,把自己的身躯化作肥料,为来年的树木孕育新的生机”),带领学生有感情朗读。
2. 提问:“这些句子好在哪里?既写了秋的什么,又表达了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景中含情、情中有理”的特点,为读写结合铺垫。
(二)析读:拆解写法,提炼技巧(15分钟)
1. 析“景”: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秋景的语句,分析作者从“视觉(色彩)、听觉(声音)、触觉(秋风)”等感官角度描写的方法,总结“多感官描写让景物更鲜活”的技巧。
2. 析“情”: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描写秋景时,融入了怎样的情感?”(如对果实的.赞美、对落叶的敬佩),明确“通过关键词(如‘沉甸甸’‘坦然’)传递情感”的方法。
3. 析“理”:结合“秋魂”的内涵,分析作者如何从秋景中提炼人生道理(如“奉献”“坚韧”),总结“由景及理,借景喻理”的散文写作逻辑。
(三)仿写:阶梯训练,学以致用(18分钟)
1. 片段仿写(10分钟):给出仿写任务“选择一种自然景象(如春雨、冬雪),用多感官描写+关键词传情的方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教师提供示例(如“春雨淅淅沥沥,落在窗棂上发出‘哒哒’的声响(听觉),沾在草叶上凝成晶莹的水珠(视觉),摸上去凉凉的(触觉),它温柔地滋润着土地,像在轻声唤醒沉睡的生命(传情)”)。
2. 互评修改(5分钟):学生同桌之间交换仿写片段,按“是否有多感官描写”“是否传递情感”两个标准互评,用“√”“△”标注优点与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3. 升格构思(3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刚才的片段基础上,加入‘理’的部分?”,如从春雨的“滋润”中提炼“默默奉献”的道理,让学生补充一句体现“理”的句子,完成“景—情—理”的完整片段。
(四)总结与作业
1. 总结:回顾“景—情—理”的写作技巧,强调读写结合的核心是“从文本中学方法,在实践中练能力”。
2. 作业:将课堂上的仿写片段扩展为3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自拟(如《春雨魂》《冬雪悟》),要求体现“景、情、理”的融合。
《秋魂》优秀教案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中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把握“秋魂”的内涵,实现语文学科的基础目标。
2. 结合美术学科的“色彩搭配”知识,分析文中秋的色彩描写,感受“文字中的画面美”。
3. 联系科学学科的“植物生长周期”知识,理解落叶“化作肥料孕育新生机”的原理,深化对秋的认知。
(二)过程与方法
1. 开展“语文+美术”的融合活动,让学生用画笔描绘文中的秋景,将文字描写转化为视觉作品。
2. 组织“语文+科学”的探究讨论,结合科学知识解释文中的自然现象,实现“文学感悟+科学认知”的双重理解。
3. 采用“跨学科成果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解读秋,拓宽认知维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跨学科学习,感受秋的多面魅力(文学美、视觉美、科学美),培养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
2. 在融合学习中,体会自然与人文、科学的联系,树立“万物互联”的整体认知观,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结合美术、科学知识解读文本,理解秋的文学内涵与自然原理;完成跨学科的学习成果(如画作、科学解释)。
2. 难点: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避免“学科割裂”,实现对“秋魂”的深度、立体理解。
三、教学方法
跨学科融合法、成果展示法、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跨学科视角下的秋(5分钟)
1. 教师展示两则材料:①美术作品《金秋稻田》;②科学短文《落叶的“使命”》。
2. 提问:“从美术角度看,秋的色彩有什么特点?从科学角度看,落叶为什么会落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跨学科视角,引出“今天我们从语文、美术、科学三个角度解读《秋魂》”的教学主题。
(二)学科融合探究(25分钟)
1. 语文+美术:“文字绘秋”(10分钟)
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秋景的语句(如“金黄的稻田”“火红的枫叶”“饱满的果实”),分析其中的色彩词(金黄、火红、橙黄)。
结合美术“冷暖色调”知识,讨论“作者用这些暖色调,想传递怎样的情感?”(如丰收的喜悦、温暖的赞美)。
学生用画笔描绘文中的秋景,要求在画作旁标注对应的文本语句,实现“文字—画面”的转化。
2. 语文+科学:“秋之科学”(15分钟)
聚焦文中“落叶化作肥料,为来年孕育生机”的描写,提问:“落叶为什么能化作肥料?这一过程符合科学原理吗?”
让学生结合科学课上学过的“植物光合作用”“分解者作用”等知识,分组讨论并解释这一现象(如“落叶中的有机物被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分解,转化为无机物,供植物吸收利用”)。
教师补充科学资料(如“落叶的分解周期”),引导学生思考:“从科学角度看,秋的'‘孕育希望’是怎样实现的?这与文学中的‘秋魂’有什么联系?”,让学生明白“科学原理是文学感悟的基础,文学感悟是科学现象的情感升华”。
(三)成果展示与总结(8分钟)
1. 成果展示:选取学生的“秋景画作”和“科学解释片段”,在班级展示,由学生讲解自己的创作/思考思路(如“我画金黄稻田,对应文中‘沉甸甸的果实’,想体现秋的丰收”“落叶分解是科学现象,它让我更理解秋的‘奉献’”)。
2. 教师总结:秋不仅是文学作品中“有魂”的意象,也是美术中“有色”的画面、科学中“有理”的自然现象。跨学科学习能让我们更全面、深刻地认识秋,也能让我们学会用多角度看待世界。
(四)作业
1. 完善课堂上的秋景画作,在背面写一段200字的文字,同时从文学和科学角度解读自己的画作。
2. 查阅资料,了解“秋的节气与农业生产”(如秋分、霜降对农作物的影响),下周分享“语文+农业”视角下的秋。
【《秋魂》优秀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秋魂》解读10-08
秋之魂作文12-09
秋魂写景散文09-21
《梅花魂》优秀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05-08
秋魂 教案教学设计08-22
《秋魂》课文说明10-02
秋魂 教案教学设计09-15
秋魂 教案教学设计10-15
《秋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10-11
素秋碎语 暗香魂散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