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教案

时间:2025-02-05 17:54:49 晓映 教案 我要投稿

《夏》的教案(精选1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夏》的教案(精选1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夏》的教案(精选17篇)

  《夏》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朗诵激趣,导入新课

  春的百卉萌发,给人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秋的收获给人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板书:夏),这是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

  难道在同学们的心中,都是这么讨厌夏吗?夏天就一点乐趣都没有吗?

  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

  二:检查预习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

  匍匐(púfú)迸发(bèng)澹澹(dàndàn)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带着问题,齐读课文:

  1、作者笔下的夏有何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2、文章第二、三、四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

  (夏天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或夏天的人物活动)

  3、作者喜欢夏天吗?你从文章的哪句话中看出来的?

  (喜欢。我却要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四:细读课文,探究学习

  1、男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本段选择了哪些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写出了夏怎样的特点?

  (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2、夏天是突然到来还是有一个过程?请找出相关语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3、第二自然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夏天缓缓而来的过程。女生朗读第三段,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前”指春天,“后”指秋天,“生命的旺季”是指有的农作物已经收获了,有的还正在茁壮成长,还有的农作物正要播种。也就是说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4、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读一读,他们是怎么忙的?忙到什么程度?

  (忙着收割,给秋苗追肥、浇水等。)

  5、读了二、三、四段,你能说说作者喜爱夏天的'原因吗?

  (景美,人勤)

  五、品味语言

  读文章不仅要了解内容,还得细细地品味语言。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感受一下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能打动你的心,哪些语句能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想起你自己曾经看过或感受过的类似情景。

  学生先默读课文,勾画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独立学习以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例如:(1)“烘烤”这个词用得好,能使人感受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

  (2)“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这句写得好,我们仿佛能闻到麦子的这种香味。

  “热风浮动着”这句让我联想到夏天走在柏油马路上的炽热。

  (3)“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用一锅水逐渐沸腾的比喻,形象的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表现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4)“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挑”字,让我感受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呼吸,感受到了它们正在努力生长。“举着”让我们感受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前进”我们同样感受到了瓜秧的腰肢扭动,蜿蜒蛇形。

  (5)“这时……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运用拟人的修辞,“冲刺”一词看出农作物在紧紧抓住大好时光,大显身手,茁壮成长,显示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

  六、指导朗读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这堂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那么这篇课文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呢?音量上面应该如何控制呢?

  感情:喜爱

  音量:饱满、洪亮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注意重读和节奏等。这篇课文,要读出夏天那种火热、急促的、美好的氛围,并注意文中感情递进的句子及修饰语。

  首先解决重读,给出了三个含修饰语的句子: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B、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让学生自由读,找出句子中的重读词语,学生基本能体会到修饰语需要重读,总结规律——突出景物特点的修饰语一般需要重读。

  其次是节奏,我们在第一遍齐读的时候,节奏较慢,且有些拖拉,不适合读这样“火热”的课文。所以要练习朗读情感递进的句子,同样给大家出示这样三个句子:

  A、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自由读,找出需要连读的地方。

  学生在反复练习之后,总结规律:每句最后的部分连读可以读出句子应有的力量和“火热”的情感。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似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重读及节奏的朗读训练。

  最后老师找了第三、第四段这两个精彩的段落,全班来演读。

  [女领]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女合]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男合]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男领]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男女领]你看,

  [女合]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男合]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

  [众合]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男领]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男合]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众合]快割,快割;

  [女合]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众合]快打,快打。

  [女合]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

  [男合]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男领]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女合]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众合]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七、结束语: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领略、发现生活中的美。

  八、布置作业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教学反思:

  当代作家梁衡的《夏》,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而内涵丰富的优美散文。我将这篇散文的教学大致思路定为:整体感知——细读探究——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和朗读上,这也是散文教学的两大重点。品味文章富有魅力的语言,挖掘本文含蓄隽永的一面。怎样才会品味得透、怎样才会体味得深?只有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或者语段做深入细致的研读,才会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独运及表情达意的淋漓尽致。但重点赏析不等于不做整体把握。同时还要寻找到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进行有梯度的朗读指导训练。

  总的来说,这堂公开课还是非常成功的,得到了教研员王金海老师的充分肯定,是他所听到的十几堂《夏》中的上层之作。同时也得到了江阴市兄弟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

  1、本堂课思路清晰,问题设计由简到难,由整体到局部,丝丝入扣,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的规律。

  2、教态亲切自然,虽是借班上课,但课堂气氛活跃,能在课堂上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侃侃而谈,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习的热情充分被激活。整节课,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同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呈现出合作探究的浓浓学习氛围。

  2、本堂课的高潮和亮点部分是在语言的品味和朗读上。写景抒情散文的授课重点一般在于语言的品味积累。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美的重要方法之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写景抒情散文正是训练朗读能力的非常适合的文本材料。我们一般会看到这样的模式和惯例:教师范读,提出朗读注意点(停顿、重读、语速、情感),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或个别演示,品味完语言再读。在学生预习非常充分,理解全文内容情感的情况下,这样的朗读训练对一部分朗读基础较好的孩子,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大部分还不会掌握朗读规律及对朗读不感兴趣的孩子,长此以往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因此,在上《夏感》这课时,我尝试从文本出发,寻找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进行有梯度的朗读指导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课堂有成功之处,但也有遗憾在心。

  1、一堂课只有45分中,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充分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环节,因时间给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也跟平时的指导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关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这些能力。

  2、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语言缺少趣味性和美感。在课堂教学时,我需要多多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当然,锤炼语言应该从日常会话开始,我会在教学时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并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语言表达,便于以后改进。

  《夏》的教案 2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形式是聊天,内容是春天与夏天。教材具体内容有两部分:一段文字和两幅图片。一段文字说明了聊天的内容是说说自己喜欢春天或夏天的原因。两幅图片配有画外音提示部分内容,文文和龙龙的对话为举例,意思是可以这样聊天。

  教材理念:

  本课的设计遵循“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双向”“互动”“情境”原则,强化口语的功能,使学生有话可说。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了解春天与夏天的季节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与人聊天,与人沟通,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春天与夏天的季节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 (春季与夏季的自然风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入题。

  谈话,一年级二班的红红和龙龙在一起为了春天好还是夏天好争得不可开交,龙龙说: “ 春天好,春天不太热可以放风筝,多有意思! ” 红红说: “ 还是夏天好,夏天可以穿背心、短裤、裙子,又凉快,又漂亮! ” 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还是春天呢?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个有趣的话题:《春与夏》(板书,读题)

  二、明确要求,指导交流。

  1、将学生按不同的喜好,分为 “ 春天 ” 和 “ 夏天 ” 两个阵营,随机调整座位。(人数相对少的阵营,可以分布到讲台前就坐,制造对垒的气氛)

  2、提建议:用 “ 我认为——好,因为——。 ” 或者 “ 我喜欢——,因为——。 ”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用其他的表达方式)的句式,清楚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讲规则:既然是比赛就应该有规则,请同学们自己来想想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赞赏?(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板书:声音响亮;意思清楚)

  4、两个阵营的同学 ,自由结伴按提示交流准备,教师巡视相机激励。(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5、教师引导两个阵营的`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评析,以评代讲。

  A.教师结合现场交流情况,扼要地提示学生从气候,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方面来谈自己的感受。

  B.引导学生不仅可以用语言证明春(夏)天的好处,还可以采用背诵关于春天的诗,唱关于春天的歌曲,画夏天的瓜果,演游泳的乐趣等等让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延展性练习

  我喜欢秋天,我喜欢冬天。

  《夏》的教案 3

  目标:

  1、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老师想做一个调查,了解同学们对于四季的喜欢程度。

  请喜欢春天的同学举手; 请喜欢夏天的同学举手;

  请喜欢秋天的同学举手; 请喜欢冬天的同学举手。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人比较喜欢暖日融融的春天及硕果累累的秋天,极少有人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和烈日炎炎的夏天。

  (请学生说说不喜欢的理由)

  可是有一位作家却惟独喜欢这炎热的夏季。到底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到课本137页,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一起去寻找答案。

  ﹙如出现喜欢夏天的人比较多,则请一些同学谈谈自己喜欢夏天的理由。然后告诉同学们有一位作家也非常喜欢夏天。他喜欢夏天的原因和我们一样吗?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到课本137页,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一起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好的写景散文犹如经历一场情感的旅程。下面请听录音朗读,同学们在听课文的同时思考:作者对夏天有怎样的感情?(喜爱、赞美)

  2、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喜爱、赞美之情把文章大声地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思考:作者笔下的夏天具有怎样的特点? (用文中语句回答)

  3、文中哪些段落是写夏的热烈?哪些段落是写夏的紧张、急促?

  三、再读课文,感受夏之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

  1、默读2、3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夏的热烈?

  2、齐读第4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一类人来表现夏天紧张急促的特点?

  (辛勤劳作的农民)

  3、你从劳动者的哪些表现可以感受到夏天的紧张、急促?

  草——厚发 林带——长墙 蝉——长鸣

  太阳——烘烤 麦浪——翻滚 热风——浮动

  夏 热烈麦子——刚割过 收获之已有 景 美

  (2、3) 棉苗——挑着七八片绿叶

  热 烈 高粱玉米——朝天举着喇叭筒 而希望还未尽

  紧 张 瓜秧——在地上匍匐前进 喜爱赞美

  急 促

  在夏天辛勤 白天——想着快割、快打

  紧张、急促 劳作的农民 夜里——担心天气变化 人更美

  (4) (人勤)整个夏天——忙夏收,忙管理秋收作物

  四、三读课文,感悟语言美:

  文中赞美了夏的景美、人勤,而且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美。请找出你欣赏的词语或句子,用笔圈起来,并作评点。

  ( 如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比的作用、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只要你谈出感受并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总结: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写景散文很多,却很少有人关注农民这个群体,梁衡的《夏》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美文,我想不仅在于文笔美,更重要的是文章借景抒情,讴歌赞美了辛勤的劳动者,充满着人文主义的关怀,具有很深的思想内涵。所以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语言美,更要思想美、内涵美。

  夏浸透着苦涩的汗水,映射出劳动者勤劳的身影,这就是作者赞美夏的原因。下面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节,再次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之情。

  五、书写美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夏》,你对夏这个季节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你可摘录课文中的词句或自己创作,完成下面的小诗。

  走进夏天

  走进夏天,

  迎接我的是一个________的季节,

  你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高声赞美你——夏!

  六、结语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它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其实同学们也正处在这样一个人生的夏季。我们应该怎样去投入这个紧张热烈的人生季节呢?让我们在紧张、热烈、急促的青春旋律中去学习、去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吧。

  《夏》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 阅读中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1、 教前准备2 :

  通过对《春》、《三峡》、《济南的冬天》三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春、秋、冬 这三季特点有了了解,也掌握了一些描绘季节特色的特点,那么,四季之中的夏具有哪些特点呢?

  让学生联系实际用一些词语概一下夏天的一些特点。

  2、 导入新课:

  正因为夏具有这些特点,所以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他们笔下的夏是“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像快干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是“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夏感。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夏》确实能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板书 夏 梁衡)

  3、 交代学习目标:

  1)、 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 体会对比、比较的表现作用。

  3)、 了解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4)、 研读课文:

  (1) 初读课文,(2) 整体感知。

  5、 朗读课文。

  6、 思考:

  (1) 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2)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3) 再读课文

  (4) 释疑解难。

  7、 比较、对比。

  (1) 春夏景物比较:突出夏天的特点。

  (2) 夏天的色彩

  《夏》的教案 5

  《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感受夏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夏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朗诵诗句,同学们判断是描写哪个季节的诗句:

  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同学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像春的妩媚,夏的妖娆,秋的丰盈,冬的纯洁,韵味各异。你们喜欢四季的哪个季节呢?

  喜欢春天的同学举手我看看?夏天呢?秋天?冬天?

  不论你喜欢哪个季节,今天,老师和大家携手共同走进梁衡的夏季,体悟当代作家梁衡的《夏》让我们感到的夏的紧张、热烈和急促。那是一个流金的岁月,那是一个火热的季节——夏。 (板书课题《夏》)

  二、检查预习,积累基础知识。

  1、全体同学朗诵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感情。

  2、检查预习:正音及文学常识。

  (1)芊芊细草 轻飞曼舞 春日溶溶,秋波澹澹 闲情逸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找生朗读后再默写,注意规范美观】

  (2)梁衡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1、作者对“夏”充满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在文中找出依据)(板书)

  明确:喜欢和赞美。“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安排全文的?

  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全班回答,师生共同梳理。)先总概括了夏天的特点,总领下文;下文再紧扣“热烈、紧张、急促”三个特点来写;最后再总交代了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赞美夏天的其中原因,直抒胸臆。

  第二课时

  一、精读体味语言:

  虽然我们不曾到过作者的家乡,可是朗读完文章之后却仿佛身临其境,能感觉到夏天的阵阵热浪,闻到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甚至还隐约听到夏天奏起的旋律。作者的文字功底多么深厚,笔下的文章具有非常的表现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句子。

  《夏》的教案 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夏季的来临,掌握夏季的季节特征。

  2、引导幼儿初步懂得夏季炎热、干燥要注意防晒,不在烈日下玩耍、要多喝水。

  3、帮助幼儿认识几种常见的降温工具。

  4、了解人们夏季防暑降温的方法。

  5、初步了解夏季需注意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夏天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狗不热了》的故事,小朋友喜欢吗?

  教师讲故事《小狗不热了》

  二、展开

  1.认识夏天的基本特征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老师故事中讲的小狗一会戴凉帽、摇扇子,

  一会又喝桔子水,吃西瓜、吃雪糕,这是说的什么季节的事呀?

  (夏季)

  (1)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吗(夏季)

  (2)你们是怎么知道夏季来到了,夏天有什么感觉呀?

  夏天比起春天、秋天、冬天有什么不同?

  (自由讨论)

  小结:夏季十分炎热,穿的衣服比以前少了,吃的水果的种类比以前多了,

  昆虫多了,树叶也更茂密了。

  2.让幼儿知道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在这么热的天该怎么办。

  (1)如果我们现在在院子里跑一圈,就会满头大汗的,夏天这么热,我们该怎么办呀?

  谁能想出一些好办法,让我们在外面玩的时候不会这么热?

  (2)小结:在户外时要注意防晒,不在烈日下玩耍,外出长时间在烈日下行走要打太阳伞,

  下午2点钟太阳最热,在很热的夏天,要尽量减少这个时间外出。

  3.引导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能使自己凉快?

  (1)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办法能使自己过一个凉快的夏天呢?

  比如你吃什么能凉快一些?

  你怎样做能使自己凉快一些?

  和你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一下,我们比一比谁想的办法有多又好。”

  (2)幼儿讲述想出的'凉快的办法。

  三.结束

  1.引导幼儿交流,知道夏天要怎样过才凉爽。

  2.趣味练习:夏天的物品

  让幼儿了解夏天的物品有什么。

  让幼儿知道在游泳的时候,一定要爸爸妈妈跟着,一定要注意安全呀!

  《夏》的教案 7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解决文中疑难,梳通文意。

  2、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拓展性的比较阅读,能够区分不同作者对夏的不同感受。

  4、以本文为学习对象,写作《草原之夏》。

  学习过程:

  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在一年四季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说,并简述理由)那你们能猜到老师更喜欢哪个季节呢?学生猜。(老师恰恰是并不喜欢夏天的,因为在我们当地,酷暑夏天是比较难熬的,我们当地有句谚语,叫“宁过三冬,不过一夏”就拿这两天来说,地表温度都达到了400C,所以当有老师听说我能来到避暑胜地、草原城市锡林浩特,都十分地羡慕。

  虽然老师不太喜欢夏天,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篇文章,作者对夏的感情是很热烈的。他的感情怎样,学完文章,我们一定能够了解。不过这篇文章比较艰深,在下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很专注、很投入。

  一、梳通文意:

  1、指导语:(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划出不懂的或有疑问的语句,并进行认真阅读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再与就近的同学讨论交流。等一会儿我们还要全班讨论。看看我们的同学解决了哪些问题,还遗留哪些问题。

  2、学生活动:学生按阅读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提供支持和帮助。

  3、全班讨论:提出疑问,对疑问发表见解。(指导语:刚才大家的阅读很认真,讨论也很投入。现在我们全班交流、讨论,内容有两个:1已经解决的疑问,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把你解决的过程和现在认识与大家交流;2、还有的疑问不能解决的,提出来,请别人帮助。发言的同学尽可能声音响亮点、清楚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注: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的点拨和评价

  二、理清结构

  1、指导语:(过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文章通过哪些方面来描写夏天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再次研读课文,并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阅读(指导语: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独立地阅读和思考)

  (2)两分钟后,小小组合作学习。(指导语: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各小组经过讨论,理清文章结构,并且将文章的结构概括出来,如果小组愿意以结构图的形式呈现,我们也非常欢迎。)

  (指导语:现在我来说明一下小组合作的注意事项:同排五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选出一名组长。那么是由我来指定组长,还是小组自己推选呢?在接下来去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的组长既有权利,也要行使义务了。权利是领导小组合作学习;义务是关心小组成员,将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好。小组长要做的工作有:首先要确定发言的先后顺序,组织组员一个接一个地发言。其次在一个同学发言时,组长还得维持好组内的秩序,确保其他组员能够认真倾听。第三,组长还得指导其他组员在发言中,能够对同组成员的观点补充意见并表明自己的观点。最后、组长还需任命一名小组代表,汇总本小组的观点,准备展示本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

  注:老师巡视、参与、对话。

  3、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参与,理清文章结构。

  气势磅礴

  景

  赞

  美色彩金黄

  紧张、热烈、急促

  人—勤劳、忙碌

  三、质疑探究。

  1、指导语:读了这篇文章,大家对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感情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要进行深入一步的学习了。不知道大家对文章本身有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地方?(1、作者说“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难道夏天的颜色只是金黄的吗?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作者认为“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

  四、拓展学习

  1、指导语:在这篇文章里,作者

  “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他的感情是很热烈,但是不同的人对夏天是有不同的感受的。现在我们来看两首诗,这两首诗又表达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受呢?(幻灯打出)

  学生活动:读读、想想、说说(烦躁/闲适/热烈)

  2、指导语: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夏天:不同的人对夏天的感受也会不同,在你的眼里,草原的夏天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以《草原之夏》为题,学习作者写景的语言,写一篇作文。(课后作业)

  五、小结反思:

  学习得失。

  《夏》的教案 8

  新授教学目标:

  1、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习惯,并能随音乐参与表现。

  2、通过欣赏歌曲,感受不同的乐段的情绪变化,并能简单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及旋律进行特点。

  3、通过欣赏歌曲了解并学习运动健儿们团结拼搏的进取精神。教学重难点:了解有关奥运会的相关文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

  意大利之夏

  感受不同的乐段的情绪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是没有国界的。同学们请你们欣赏一首英文歌曲,说说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通过歌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二、完整欣赏

  1、学生初次欣赏后交流所看所想。

  2、出示中文歌词,了解歌曲内容和运动健儿拼搏进取的精神。

  3、教师介绍歌曲《意大利之夏》,并与学生交流世界杯的相关知识。

  4、再次欣赏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每个乐段所表现的音乐情绪有何不同?

  三、聆听第二乐段

  1、本乐段由几个乐句组成?

  2、老师出示歌谱并提问:两个乐句在节奏上有何共同点?

  3、简介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及指挥图示,并音乐做指挥图示,感受的歌曲的节拍特点。

  4、随琴轻声视唱本乐段旋律。

  5、再次聆听音乐,歌曲在力度上有何变化?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

  6、随琴完整视唱主题旋律。

  四、作曲家介绍

  《意大利之夏》是由世界著名音乐家、意大利电子音乐大师乔吉奥。莫罗德尔的作曲的,他曾创作过多部奥运会主题歌。

  五、再次完整欣赏作品

  教师播放歌曲视频,请学生安静聆听。要求学生感受、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并进一步交流。

  六、参与表现

  1、聆听这首歌曲时,可以用怎样的形式表现音乐呢?

  2、全班同学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

  教学反思: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设计音乐欣赏课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夏》的教案 9

  课题:《夏》

  教学目标:

  知识:用自然的声音表现歌曲,了解音的唱名。

  方法:听唱法与视唱法。

  情感:通过学习音乐,感受夏天带给人们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

  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学会演唱音的唱名。

  难点:用唱名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音乐课本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范唱一首关于夏天的歌曲《夏天的雷雨》,让学生说说这首歌曲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情景。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老师刚演唱的这首歌曲表现的是哪个季节的情景吗?

  生:夏天。

  师:说的非常对。同学们,在夏天我们都能做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生:......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希腊美丽的海边,看看那里的人们在夏天,是如何在海边尽情玩耍的。

  (出示希腊海滩的图片,播放希腊民族音乐。让学生感受人们在海滩嬉戏、玩耍的场面)

  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很美很羡慕呢?有机会也让你们的父母带你们去海边玩儿玩儿。不过,在水边玩可一定要注意安全啊。)

  二、学习歌曲。

  1、欣赏歌曲《夏》。

  师:同学们,游览了希腊美丽的海滩,接下来再让我们一起在歌声中去感受一下人们在海边戏耍的情景,听完后请同学们说说这首歌曲的情绪如何,速度如何。

  (师范唱歌曲,生随乐律动。)

  2、生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所听到的歌曲叫做《夏》,是一首希腊儿歌,表现了人们在海边嬉戏玩耍的场景和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3、复听音乐,感受歌曲的节奏。

  师: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再听一遍歌曲,请跟着老师一起把歌曲中人们的欢乐之情表现出来。

  老师带学生随音乐拍节奏:X X︱X X︱X X X X︱X X︱X X︱X X︱X X X X︱X -︱︱

  师:同学们,你能模仿老师把刚才的节奏来一遍吗?

  生:......

  师分两次拍节奏,学生模仿,师评价。

  4、出示歌曲节奏,引导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模仿的节奏就是这样的。(出示节奏图片)

  X X︱X X︱X X X X︱X X︱X X︱X X︱X X X X︱X -︱︱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地把这条节奏念出来吗?

  生:......

  生用“da”念节奏。

  师:同学们,我们在念节奏的时候每次只需要拍一下手掌。

  5、在熟悉了节奏的基础上,填上歌词念一念。

  师出示带歌词的节奏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的歌词,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商量一下,该如何按节奏把这段歌词读出来,并说说哪些地方比较难,然后每组制定一名代表来给大家表演。

  生:......

  师针对学生读节奏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大家普遍读不好的地方挑出来单独训练。多字对位的情况。

  6、练习歌曲的唱名。

  1)在黑板上写上音的唱名,让学生会以巩固。

  板书:d r m f s l si d

  师:同学们,还记得老师写的这些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吗?

  生:......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来唱一唱。

  (师弹奏,生演唱)

  2)出示歌曲的唱名,引导学生演唱。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把刚才咱们练习过的节奏换成了现在的唱名,你能试着唱一唱吗?

  (老师弹奏,学生演唱,对“d f”和“s d”进行分解练习。)

  7、学唱歌曲。

  1)老师范唱。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一起学习了希腊儿歌《夏》的节奏和歌词,我想你们已经迫不及待想欣赏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吗?接下来,由老师给你们弹唱一下这首歌曲好不好?老师在演唱的时候请同学们边认真听边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给我伴奏,可以拍手、拍肩膀,也可以拍腿,都可以。

  (学生边听边律动,从整体上感受歌曲。)

  2)老师伴奏,学生演唱。

  师:同学们,请你们来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好吗?

  3)针对学生演唱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4)老师再次范唱,学生张口默唱。

  师:接下来,老师再演唱一遍歌曲,请同学们张口默唱,尤其要注意听清刚才唱错的地方。

  5)完整演唱歌曲。

  6)变换形式演唱。(分组唱、接龙唱等等。)

  三、课堂拓展。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你们和老师一起编几个动作演一演这首歌的内容。

  老师带领同学们编动作并表演。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在歌声中感受了夏天的快乐,希望你们在这个夏天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夏》的教案 10

  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春天和夏天的基本特征,找出身边象征春天和夏天的事物。

  2.初步知道春、夏的节气和适宜开展的活动。

  重点: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认识春天和夏天的基本特征;然后带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自去寻找春天和夏天的足迹;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春天和夏天、自己找到的春天和夏天;并让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春天和夏天。最后说一说夏天和春天有什么不同?夏天适宜开展哪些运动?还可以组织“辨别四季”活动。

  难点: 如何让学生通过游戏、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来辨别和认识春天和夏天,知道春天和夏天的主要特征。

  课时: 3 课时

  流程:

  (一)导入

  以一首“春天在哪里”的儿歌引人本活动。听完歌曲后可引导学生说一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季节?歌中所唱的春天到底在哪里?

  (二)活动的组织.

  1.找一找。这一部分,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让学生感受春天,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春天。

  2.说一说。通过对图片和大自然的观察,学生有了对春天的感性认识。这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春天在哪里?有哪些事物的特征能代表春天?然后由小组选。代表在班里进行交流。

  3.玩一玩。引导学生回忆:春天里都有哪些喜欢玩的游戏?让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健康的游戏及规则,师生共同进行筛选,再组织学生去户外进行游戏、比赛,以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4.想一想。你生活的.地方春天是从几月到几月?使学生初步知道不同的地方春天到来的时间不同。

  5.找一找。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夏天的足迹,让学生感受夏天,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夏天。通过对图片和大自然的观察,学一上有了对夏天的感性认识。这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发现的夏天在哪里?有哪些事物的特征能代表夏天?然后由小组选代表在班里进行交流*

  6小调查。使学生初步了解春与夏的节气有哪些。

  7.说一说。夏天和春天有什么不同?夏天适宜开展哪些运动?还可以组织“辨别四季”活动,让学生在四个季节的图片中,找出春天和夏天的图片,并进行说明。

  (三)活动参考资料

  拥抱春天

  春,是四季的脚步,是四季的灵魂。

  在寒冷的冬天过后,

  春姑娘悄悄地从远处走来了,

  但万物还是知道,

  尽管她走得那样轻快。

  大地飞快地起了床,

  穿好了绿衣裳,

  柳树梳齐了她那长长的辫子,

  桃花画好了她的红妆,

  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春,是花开的季节。

  迎春花纷纷张开了笑脸,

  映山红抹红了脸,

  樱花妹妹也扎好了她的小辫,

  “脸上笑盈盈的。”

  春,是万物苏醒的季节。

  青蛙哥哥从土里钻出来了,

  准备帮农民伯伯捉虫子。

  大雁姐姐从南方飞回来了,

  好像在说:“我又回来了!”

  矿小草弟弟作了伸懒腰,

  好像在说:“起床了,我该穿新衣服了!”

  春,还是我有孩子的季节。

  春天里。

  我们可以快快乐乐地放风筝,

  去春游,

  高高兴兴去野餐!

  春天是关丽的,

  春天是令人向往的*

  春天是这样令人渴望,

  那就让我们好好地拥抱春天吧!

  板书:

  春与夏

  春天和夏天的基本特征

  春、夏的节气和适宜开展的活动

  《夏》的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积累相课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育课文。

  3、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感觉美的熏陶。同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读中想象,读中感谢悟,自主学习、探究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如何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三、教学准备:收集相关资料,课件。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江南,江南的山水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北国的新疆风光同样令人陶醉,那里有盛产水果的吐鲁番盆地,神奇的火焰山,还有令人神往的天山。著名作家碧野描写的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今天就主我们随同碧野,一起走进天山里去欣赏一番那里迷人的景色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是亚洲最大山系之一,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向往来读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本课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天山之夏是否和我们这里一样炎热呢?

  (3)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3、学生生字词,理解词语

  (1)学习生字:读准下列字音

  白缎(duàn) 山涧(jiàn) 俯(fǔ)视 马蹄 溅(jiàn)起

  绵延 离鞍(ān) 飞泻(xiè) 峭(qiào)壁 白莲(lián)

  萦(yíng)绕 矫(jiǎo)健 荡漾(yàng) 新疆(jāng)

  漏(lòu)下 洄(huí)水涡 戈(gē)壁滩

  白皑皑(ái) 五彩斑斓(lán) 五彩缤纷

  (2)多音字

  盛:shèng 茂盛 chéng 盛饭

  饮:yǐn 饮水 yìn 饮马

  奇:qí 奇怪 jī 奇数

  重:zhòng 重量 chóng 重叠

  (3)理解词语

  峭壁:陡直的山崖。

  俯视:从高处往下看。本课指坐在马鞍上看饮马溪。

  斑斓:灿烂多彩。本课指溪水中水石色彩绚丽。

  蜿蜒:形容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本课用来形容原始森林绵延不尽。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本课形容溪水起伏动荡的样子。

  重重叠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本课用来形容森林中树木很多,又很茂密的样子。

  五彩缤纷: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 ,非常好看。本课指山中野花的色彩艳丽而繁多。

  矫健:强壮有力。本课指马强壮有力。

  绚烂:灿烂。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是按移步换景即地点变换的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请你找找课文中的脉络句?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全文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部分(1)全文总述,写了七月间游人最理想的去处是骑马上天山。

  第二部分(2)写作者骑马进入天山所看见的景色。

  第三部分(3)描写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

  第四部分(4-6)描写森林深处的花和牧场。

  四、学生再读课文,感悟静美

  1、天山之夏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作者描写了天山的“静”美。

  1、 课文写天山的“静”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寂静”“幽静”、“风平浪静”)

  2、 作者具体是怎样来描写的?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具体地描写天山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来突出天山之夏的“静”美。

  五、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学习所得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文章抓住了天山的`什么特点来突出天山之夏美?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情

  1.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抓住天山的“静”美,写出了天山之夏独具风韵。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看文章围绕“静”描写了哪写景物?

  ——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牧场等。

  2、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呢?

  (一)读第2自然段。

  1、讨论交流:这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些景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1)描写了溪流、云影、雪水、溪水。

  (2)描绘的方法---形象的比喻、巧妙的衬托。让我们来品一品这些语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展现景物的美的: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雪峰,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作者把雪峰比作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还运用衬托手法,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贴切的比喻,多么巧妙的衬托,多么美丽的景色呀!)

  ②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击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动人姿态,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作者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多么的美丽,多么的讨人喜爱啊!这雪水和溪水,仿佛一个寂静清凉的世界,也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

  (3)谁来总结一下天山的雪峰、溪流有什么特点?

  ——天山的雪峰:高、大、白。 ——天山的溪流:急、清、活。

  (4)作者此时会干什么呢?有什么新发现呢?(饮马溪边)

  小结:作者按从远到近,从高到低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天山景物的无比喜爱之情。请同学们再次读这部分课文,用心体验语言文字美。

  (二)我们再跟着作者的脚步读读第3自然段

  1、想一想作者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2、体会语言美“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 “蜿蜒无尽”写出了原始森林连绵不断,用“密密”、“重重叠叠”、“ 斑斑点点”等叠词写出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从缝隙处“漏”下。(精确的用词,把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等天山特有的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三)感受了秋天的凉爽,再往里走,我们又会欣赏到哪个季节的美呢?自由朗读4-6自然段,思考:天山的野花和牧场有什么特点?

  1、天山的野花:多、高、艳 天山的牧场:辽阔、奇丽、风平浪静

  2、让我们来品一品这绚丽多彩的语言吧,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1)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动人的排比和比喻,突出野花绚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而形成排比,突出了野花的绚丽灿烂,五光十色,美不胜收,洋溢着满腔的喜悦与赞美之情。一个“满”字写出了野花之多,漫山遍野,比比皆是。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工整的对称,烘托生机盎然)这里写马说“矫健”,写人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了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中一般。

  (3)“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呢?”(─有力的反问,强调天山美丽)这里巧用反问强调了天山的美无与伦比,不似春天胜似春天,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美读课文,体会写法

  1.再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把这夏天的天山独特的风光从你的读中表现出来,注意把一些好词佳句读得更有味。

  2.师:同学们,我们把这么美的天山读出来了,也发现了作者是如何把天山的美景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们再从以下几方面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1)按照一写的顺序来写。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四、阅读整理,写法迁移

  1.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段落,感受文中那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2.课外尝试用想象、比喻和恰如其分的语言来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五、板书设计

  天山之夏

  雪峰 高 大 白

  溪流 急 清 活

  “静”美 森林 密 绿 幽

  野花 多 高 艳

  牧场 奇丽 辽阔 风平浪静

  教学后记:

  《天山之夏》是一篇抒情散文,语言诗化,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夏天天山的一片深情。但是我整堂课上下来让我感觉到:我们班的学生对这篇写景的文章并不是很感兴趣。我猜想:可能是他们对于天山来说比较陌生,班上没有一个同学去过新疆,那儿的一切他们只能从电视上知道一些,天山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

  《夏》的教案 12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特定场面所展示的景物特征来感受夏天的特点。

  2.学习课文优美、生动的语言。

  3.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对于夏天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过朱自清先生笔下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春天,领略过老舍先生笔下温晴的济南的冬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作者笔下的夏有何特点?

  生机、活力、金色、紧张、热烈、急促等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课文选取了哪几个特定场面来表现夏天的特点,请为每个场面拟小标题,以“……图”的形式。

  板书:草木蓬勃图、太阳烘烤图、麦浪翻滚图、

  热风浮动图、农作物勃发图、农民劳作图

  (二)、请小组合作,选择一到两幅你喜爱的场面,读一读,赏一赏

  提示:赏一赏可以从词语、修辞、色彩、多感官、动静、正侧、虚实等方面进行

  小组讨论

  1.草木蓬勃图

  动词:泛泡、冒气、沸腾、长成、凝成、不见、换来、潜

  (春景色彩:淡淡绿烟——黛色长墙(春到夏,树荫渐浓,颜色渐深)

  与夏景)修辞:比喻,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从春天到夏天的变化过程

  个人读女生读男生读

  齐读:读出春天的柔嫩,夏天的蓬勃浓郁,读出变化的过程

  这个变化的过程体现了夏天的什么特点?(生命的勃发、磅礴的生命力)

  2.太阳烘烤图

  烘烤:温度高、火红、金黄

  3.麦浪翻滚图

  翻滚、扑打;比喻,表现出汽车在翻滚的麦浪中忽隐忽现的优美动人的画面

  4.热风浮动图

  动词:浮动、飘过、吹送;颜色:金色;香:麦子的香味

  色、形、味

  2、3、4连起来读小组读齐读

  以上几幅图展现了夏天什么特点?(生命的力度)

  板书:生命

  5.农民劳作图

  这一段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紧张、急促

  多用短句,读起来节奏快,表现夏天的急促

  反复,读起来有节奏,表现紧张、急促

  动词:挥、弯、流,表现农民劳作的辛苦

  思考:为什么要“快割,快割,快打,快打”?

  因为起风了,乌云要来了,天要下雨了,表现出农民的心理:紧张、担心农作物

  创读(体会农忙的紧张感):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乌云来了),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要下雨了),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提问:农民们如此忙碌,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呢?

  明确:内心是喜悦的`。

  追问:为什么喜悦?

  明确:因为挥镰是在丰收,追肥、浇水是在迎接新的收获,是为了创造美好生活而忙碌,所以是喜悦的。农民作为生命个体,在播种新的生命,创造新的生命。

  板书:创造

  6.农作物勃发图

  棉苗、高粱、玉米、瓜秧

  拟人的修辞手法:挑、举、匍匐(热烈生长,表现热烈的特点)

  换读:如果把这三个动词换一换,有何不同?

  那长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背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生长着的瓜秧。

  在换读中体会到农作物所表现出的精气神。

  这幅图体现夏天什么特点?(旺盛的活力)为什么?(挑、举、匍匐都是力争向上、向前的动作,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板书:活力

  写一写:“挑、举、匍匐”表现出植物怎样的情态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似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更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交流。

  补白读: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如同举着旗帜高高飘扬;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似乎在田野里放情歌唱;

  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更像日夜兼程的士兵,只朝着明亮前行。

  7.作者以他对夏天的独特感受写了这些特定场面,他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赞美夏天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天?

  补句: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因为这是一个生命勃发的夏季,这是一个活力充沛的夏季,这是一个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夏季。

  四、板书设计

  草木蓬勃图生命

  太阳烘烤图

  麦浪翻滚图

  热风浮动图

  农作物勃发图活力

  农民劳作图创造

  《夏》教学反思

  《夏》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的一篇散文。作者梁衡以他的独特感受展现了一个别样的夏天。这篇散文通过选取的夏天特定场面的描写来展现夏的特点,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因此,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感知特定场面所展示的景物特征来感受夏天的特点;2.学习课文优美、生动的语言;3.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教学重难点确立为:1.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2.体会作者对于夏天的独特感受。围绕这两点来展开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一找文中体现出哪些夏天的特点,此时学生回答往往是从课文中找出单一、独立的词语,这一环节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接下来采用师徒合作的形式,请同学们归纳概括文中的几个特定场面,对文章有一个更为具体的把握。再层层深入,以具体的场面的分析带动学生对于文本的解析和情感的把握,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展现的对于夏季的独特感受。同时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力求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另一方面,在交流讨论中活跃学生的思维。

  起初我对于夏的特点的体会仍表面地停留在“紧张、热烈、急促”上,没能深入挖掘散文内涵,后来在师父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渐体会到文章通过特定场面所呈现出的对于“生命、活力、创造”的感悟。因此在课堂的主要环节中,重点引导学生在分析场面的过程中,体会到夏天的生命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磅礴、力度,旺盛的活力,夏天里的人——生命,又创造出新的生命,如此蓬勃向上,生生不息。同时,以创读、补白读、对比读、齐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体会,以发挥想象、造句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在读写之中现出对这篇散文的深层理解。

  遗憾的是,在文本解读方面,第三小节的“挑、举、匍匐”没有讲透,学生对于田间的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等农作物是比较陌生的,一时无法体会三个动词所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态,我在分析过程中急于想要让学生了解夏天的“旺盛的活力”,而为什么这些农作物表现的是一种“旺盛的活力”,并没有让学生理解透彻。这里实际上三个动词都表现了夏天里农作物向上、向前、奋力生长的态势,由此体现出活力。再者,在朗读方面,第二小节开头,从春到夏的过程,怎么来读出这种变化,指导学生朗读时没有到位,春天草木的柔嫩仍然体现得不够;第二节麦浪翻滚图几个动词的使用,生动地表现出麦浪翻涌的壮观,表现出生命的力度,在朗读时要注意重音,读出这种力度。最后,在教学语言方面,语言不够简洁,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力求改正的一点。

  通过这节课,在师父和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进一步学习了散文教学的方法,更加领略到了苏氏语文课堂所应该展现的语文味儿。

  《夏》的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感情与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二教学方法:

  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首先用本地夏天的炎热,大家对夏天的反感与梁衡对夏天的感情设疑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赏析课文,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品味本文隽永的语言。

  (2)、采用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朗读的过程中穿插图片,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使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学法:

  (1)主体思维法:(2)小组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导入: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在一年四季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不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说,并简述理由)你们知道老师最不喜欢哪个季节吗?夏天!对,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对夏天的气温实在是受不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作者是喜欢夏天还是不喜欢夏天呢?学完课文,我们一定能够了解。不过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要大家很投入很专注地去读去体会才能对作者的感情有所感悟。

  诵读:

  (一)、疏通文意:

  1、过渡: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划出不懂的或有疑问的语句,并反复阅读思考,先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就与同桌讨论交流。等会全班讨论交流。

  2、学生活动:学生按阅读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提供支持和帮助。)

  3、全班讨论:提出疑问,对疑问发表见解。【在这个环节穿入生字词教学,由学生自己讲】

  (师:刚才大家的阅读很认真,讨论也很投入。现在我们全班交流、讨论,内容有两个:1、已经解决的疑问,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把你解决的过程和现在认识与大家交流;2、还有的疑问不能解决的,提出来,请别人帮助。)

  4、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的点拨和评价。

  (二)、理清结构:

  1、过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来理清文章的结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且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问题:本文作者对夏的感情是喜欢还是反感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作者眼中的'夏有什么特点?

  2、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阅读。

  (2)五分钟后,小组合作讨论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

  (学生自行选择分组并选出组长。组长负责督促每个组员有顺序地发言,总结组员意见并推出一名代表准备在全班发言。)

  注:老师巡视、参与、对话。

  3、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参与,理清文章结构。

  板书 赞美 景 美

  人 勤

  紧张 热烈 急促

  品味

  1、过渡:刚才大家对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感情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并选出一句或一段你认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准备在全班发言。(提示:可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运用了对比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仔细品味和揣摩)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师巡视、参与、对话。

  3、学生发言。学生朗读到佳句后可让全班齐读一起来感受一下。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

  质疑:

  1、过渡:同学们对这篇课文都有了一定的理解,不知道大家对文章本身有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地方?(1、作者说“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难道夏天的颜色只是金黄的吗?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作者认为“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

  拓展

  1、过渡:在这篇文章里,作者 “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他的感情是很热烈,但是不同的人对夏天是有不同的感受的。现在我们另外两位诗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感觉呢?

  山 亭 夏 日

  高 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学生活动:读读、想想、说说(烦躁/闲适/热烈……如说不出来可让学生选择一项)

  【在比较阅读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过渡:不同的人对夏天的感受不同,学习本课之前,我们大家也谈到了对夏天的感受,大部分同学从气温上考虑都不太喜欢夏天,可是梁衡却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他对夏天的喜爱,现在你们是不是还是一味地反感夏天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心目中的夏天是什么样的,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理想中的。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说。目的是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写作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夏》的教案 14

  研究主题: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的热切呼唤。

  2.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的作用在于平等地参与、周密地组织、巧妙地引导、简约地讲授,以及艺术地激活和完善学生思维的盲区,不断让学生去发现、感受作品中包蕴的无限风光。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章的思路。

  2. 体味作者的情感。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1. 作者情感的体会与升华。

  2. 作品语言的内化与外现。

  课时安排:45×1

  过程设计:

  一、农村话题导入课文,悄然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醒学生沉睡的农村情结。

  1. 收割麦子大约在什么时间?麦子收割完毕接着做什么?北方农民麦收完毕呢?

  2. 如果你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时,会不会因为父母是农民而感到不好意思?为什么?

  3. 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二、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大略领会作者情感。

  1.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词语:

  芊芊细草 黛色长墙主宰一切 酿成一种磅礴之势 匍匐前进 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春日融融,秋波澹澹 细滋慢长 喇叭筒

  2. 自主、合作完成下列练习,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和情感:

  本文抓住夏天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之情,深情赞美了 。

  三、赏析文本美点,感受语言魅力

  自主、合作发掘文本精彩之处,小组、全班交流个性体验。

  1.阅读支点:以“我学会了 ”或“我发现了 ”为话题,师生交流阅

  读体验和阅读发现。

  2.激活盲点:对比手法 金黄与黄金 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比喻、拟人的传神与精妙

  四、升华情感,外化语言。

  1. 情感对比:阅读高骈《山亭夏日》,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解说:

  绿树下清阴浓密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进小小的池塘。微风吹过珠帘轻轻地晃动,架上开满蔷薇满院飘香。

  2. 回归文本:根据课文描绘的景象和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以《夏天是一首歌》

  为题,小组合作一首新诗。

  诗歌知识链接:

  (1)朱湘《少年歌》中的意象:小羊、山泉、暮气。

  (2)构思点拨:歌 五线谱 旋律 节拍 音符 歌手 合唱 独唱 乐队 指挥 生命之歌 奋斗之歌 男高音 女高音 进行曲

  (3)意象组合:蜂蝶 蝉儿 太阳 麦浪 高粱 玉米 瓜秧 镰刀 汗水

  (4)结构与方法:分行分节 大胆想象与联想

  3. 交流、朗读诗作

  五、教师就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文后“探究 练习”的第二、三小题。

  2. 课后收集描写夏天与春秋的古诗词各一首,体会诗中的情感与课文的异同

  《夏》的教案 15

  活动目标:

  1.了解夏天主要的季节特征,知道一些简单的防暑方法。

  2.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降温小实验。

  3.体验自己动手让夏天变凉快的乐趣。

  4.使幼儿对探索夏天感兴趣。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凉快招术PPT(2)每组一杯40℃的热水,冰水、常温水、温度计、扇子、小棒各一样。

  经验准备:对夏天怎样防暑有一定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谁来说一说,现在是什么季节?

  你觉得夏天怎么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小结:原来夏天最大的特点就是很热。

  二、简单的防暑降温方法

  (1)你在热的时候,有什么好办法变凉快?

  (2)出示PPT《凉快招术》。

  (3)现在你们知道,夏天有哪些凉快招术吗?

  三、实验:为什么冰水可以降温

  (1)刚才我们看见夏天热的`时候,有这么多方法可以降温,可是哪一种降温方法降温最快呢?

  (2)介绍操作材料

  这里有一杯热水,一杯冰水,一杯常温水,还有一个温度计,扇子和小棒。

  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看看这些东西里,哪个能让热水在最短的时间里温度下降到最低。

  (3)幼儿自由探索

  ①分组活动,每组选一组降温方法。

  ②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所选的降温方法让热水温度下降。

  ③用温度计,由教师测试每组热水降温后的水温。

  (4)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四、结束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防暑降温最快的一种方法,相信你们这个夏天一定会过得很凉快。

  《夏》的教案 16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画面,你是否想到了一首诗?这首诗中描绘的正式盛夏的景物。你还学过哪些描绘了夏天景物的诗吗?不是很多。你们喜欢夏天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作家梁衡先生的《夏》,在冬日回忆夏这一的季节,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预习检查:你会读吗?你会写吗?(默在默写本上)两人上黑板

  三、初读感知:听录音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问题:

  1.在作者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紧张 热烈 急促)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具体描写夏天的?

  3.(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

  —— 喜爱、赞美 “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四、品读夏天

  (过渡)作家梁衡用多情的笔调、精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莽莽秦川之夏的艺术画卷。欣赏三幅“夏之景”。

  1.第二段描绘了夏天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的?表现了夏天怎样的特点

  2.品读第2段,划出文中你认为表现夏的特点最精彩的句子,试从词语使用(动词或形容词)、提示:修辞手法角度品味佳句的方法。

  赏析步骤①指出修辞类型

  ②分解 a.该修辞的总作用 b.赏析描写对象的特点

  c.作者表达的感情(深层含义)

  示例:我喜欢“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因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沸腾”一词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示范品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词句,在空白处写写你喜欢的理由。

  过渡:很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相信在思维的碰撞中我们能擦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①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表现了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比喻,直观的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突出了林木生长的繁茂,表现了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③“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赏析修辞、“烘烤”能否改为“照射”)

  修辞:比喻,把“麦浪扑打汽车”比喻成“海浪涌舰船”,形象地写出麦子的多,气势雄壮,体现了“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势”

  烘烤:突出夏天太阳照射下温度高的特点。而“照射”是指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出夏日的特点。

  扑打、涌:描写了田野里麦浪翻滚的动态特征,突出了麦子的多而旺盛。

  ④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多感官角度赏析)

  “金色”从视觉角度写,“热风浮动”从触觉角度写,“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从嗅觉角度写,这句话从多种感觉角度传达出夏的成熟和热烈,充满了对夏的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找出文章中心句品读文章的方法,学习了鉴赏语句的一般方法。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夏之热烈。

  六、布置作业:

  仿写第二段,描写冬天之景,注意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赏析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用学过的方法学习第三段夏天的色彩。

  二、“夏之色”整体感知:

  1.春、秋、夏三季的特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作的?

  2.夏天时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文中扣住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哪些动词来表现农作物蓬勃的生命力的?

  三、赏析有表现力的语句

  1、“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挑”让读者感觉到嫩壮棉苗的力量;“举” 字让读者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让读者感受到瓜秧爬行延伸的样子。三个动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农作物旺盛的生命力。

  2、“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品析: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句中“不是……而是………”以及“细滋慢长”“蓬蓬勃发”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夏天作物生长的蓬勃有力,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四、朗读品味

  朗读的最终目标——情感,而要读出情感,需要注意重读和节奏等。

  1、解决重读,给出了三个含修饰语的句子: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B、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方法:让学生自由读,找出句子中的重读词语。

  总结规律——突出景物特点的修饰语一般需要重读。

  2、其次是节奏,练习朗读情感递进的句子,同样给出三个句子:

  A、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方法:①自由读,找出需要连读的地方,学生在反复练习之后,能找出每句最后的部分连读可以读出句子应有的力量和“火热”的情感。

  总结规律——连读有时可突出情感。 快 慢……

  听读录音(找出相似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重读及节奏的朗读训练:划出重音和节奏的快慢,

  过渡: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老师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

  五、感悟夏天的旋律

  (过渡)从同学们的品读中,我们对夏的景致有了更深切的体悟。那么,是谁点染了夏的色彩,是谁拨响了夏的旋律?对,是人(劳动者)

  下面请同学自由朗读第4段,思考:

  1.夏天的人们处于怎样的状态?(人忙)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如:“绷紧”、“快割,快割”、“快打,快打”、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出紧张、急促的旋律。

  连用四个“快”,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

  2.作者写夏,为什么还要写夏天的人?

  ——夏天,虽然人们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但那是在创造生命的价值。

  3.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齐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1)如何理解“黄金的夏季”?(屏幕出示问题)

  (明确:金黄:指色彩。 黄金:既有金黄的色彩,还有金子般沉甸甸的分量和价值,突出夏的重要性)

  (2)请同学们从第三段中找出直接表明夏的价值的句子。(或作者赞美夏天的原因)

  明确: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是啊,夏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季节,它承接着春的希望,蕴含着秋的成熟。如果没有了夏日的劳动,春的希望便会落空,秋的喜悦也会成为镜花水月,只有有了夏日的苦涩汗水,才能迎来秋的硕果。这正是夏的价值所在。

  所以,作者大声赞美这个金色的世界,生命的旺季,就是在歌颂劳动,赞美劳动者,这就是作者对夏季的感情,夏季的感受。

  (全班读最后一句话。 重读“却”、“赞美”、“黄金”)

  下面再让我们一起用饱满的热情、集体朗诵《夏》的最后一段。(齐读)

  4.创意朗读

  学习了如何朗读,下面我们就来展示自己精美并富有创意的朗读吧!

  师:同学们的朗读声情并茂、精彩纷呈,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热和生命的激情。

  六、学以致用

  梁衡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今天就让我们来填补这个遗憾吧。梁衡眼中的夏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我们同学们眼中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夏天。

  (投影:请以“夏天是 的。”开头,自选画面,写出自己对夏天的独特感受。)

  示例:

  1.夏天是喧闹的。青蛙的歌声一朵一朵开在宁静的夏夜,和着浮动的稻花香,在乡村的田野上升腾。

  2.夏天是圣洁的。亭亭玉立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着挺拔的身姿,水面泛起点点涟漪,日光浮在水面上,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

  七、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抓住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的大地上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情赞美。

  八、写作特点:1、修辞:比喻、拟人、2、动词的运用 3、 各种感官的运用

  九、布置作业: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七、教师寄语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同学们也正是金子般的年龄,愿你们在这人生的黄金季节,激情飞扬,英姿勃发,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抒写辉煌的明天!奏出你生命的华章!

  《夏》的教案 17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古诗《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诗描绘了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今天学习的《夏》,表达的却是一种紧张、急促的旋律,表现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2、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演示多媒体画面(春、冬、秋、夏)。正如当代作家梁衡所言: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但作者却敢于履新涉奇,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夏》。

  (二)初读课文:

  1、扫清字词障碍。对不识、不懂的字词句,自由发问。

  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各段段意。

  第一部分(1)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第二部分(2-4)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第三部分(5)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3、这几部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总-分-总(首段总领全文,末段总结上文。)

  (三)精读课文:

  1、齐读第一段:

  ①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概括了夏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②它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

  2、指名一生读第二段。

  A、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季节性特征的自然景观?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热风,麦香。)

  B、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例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句话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体了。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地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拟人句: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对比手法:(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的景物特征----万物都在向上)

  3、男生读文章第三段:

  A、这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提示:找出本段中心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色的?

  B、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写出了夏之热烈。)

  C、品味语言: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句话中“挑”,似乎让人听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举”似乎看到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生动地表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这三句都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同时三句又构成了排比,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天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夏天的热烈。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4、女生读文章第四段: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第四段。(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②农民的辛勤体现在哪里?找出文中的句子。

  5、全体学生齐读第五段:

  ①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得出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

  ②作者为什么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四)师生归纳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三的仿句练习。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为黄的暖,如麦浪,如玉米,象征着丰收的稀奇。冬之色为梦的白,如银霜,如飞雪,昭示着生命之安静。

  2、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3、课下搜集写夏的诗词,整理到摘抄本上。

  历代文人写夏季,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就是描写农民夏天劳作情景的。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代苏轼《鹧鸪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小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夏》的教案】相关文章:

夏的教案08-09

夏大班教案09-04

夏大班教案09-04

夏大班教案09-04

夏大班教案09-04

夏大班教案09-04

夏大班教案09-04

夏大班教案09-04

夏大班教案09-04

夏大班教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