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哀江头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哀江头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哀江头》中今昔对照的手法。
2、让学生理解《蜀相》中寄托的诗人的身世感慨。
3、让学生体会《登岳阳楼》雄浑阔大的意境。
4、让学生体会这几首诗中体现的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天。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
二、朗读诗歌。
三、结构分析
按现实——回忆——现实,将诗歌分为三部分,请找出标志性的语句。试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1、行曲江所见景象
2、忆往昔繁华盛况
3、发物是人非感慨
四、鉴赏和探究
1.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1)诗人独行曲江为什么要“哭”,他看到了什么?
明确:“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不禁心中大恸。
(2)既然内心痛苦,为什么却不大声地哭,而是“吞声哭”,而且要“潜行曲江”呢?
明确:因为当时江山易手,安史叛军已掌控长安。“黄昏胡骑尘满城”,此时天已黄昏,胡骑出动,扬起了满天灰尘,给人一种高压恐怖气氛。诗人的这些谨慎的行为都是尽量不被叛军发现的无奈之举。
【相关阅读】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解
1、江头宫殿:《杜臆》云:“曲江,帝妃游幸之所,故有宫殿。”后来毁坏了,所以到唐文宗时,读了杜甫这首诗,“乃知天宝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署,思复升平故事,故为楼殿以壮之。”(《旧唐书·文宗纪》)
2、霓旌:皇帝仪仗中一种旌旗,缀有五色羽毛,望之如虹霓。南苑,即芙蓉苑,因在曲江东南,故名。
3、昭阳殿:汉成帝时宫殿,赵飞燕姊妹所居,唐人诗中多以赵飞燕喻杨贵妃。
4、第一人:最得宠的人。
5、啮:咬,衔。
6、勒:马衔的嚼口。
7、清渭两句:马嵬南滨渭水,是杨贵妃死处,剑阁在蜀,是玄宗入蜀所经。借喻二人一生一死,了无消息。剑阁,注见卷三《长恨歌》。去住:去指唐玄宗,住指杨贵妃,意即死生。
译文
少陵老人忍气吞声地抽泣不停,
春日里偷偷地到曲江深处漫行。
江头宜春苑芙蓉苑都紧锁宫门,
杨柳轻柔菰蒲娇嫩苍绿为谁生?
想当年銮驾游猎来到了芙蓉苑,
苑中的花树似乎焕发异样光彩。
昭阳殿杨太真是最受皇宠的人,
与皇上同车出入陪伴好比形影。
御车前矫捷女官人人背带弓箭,
白马嘴里衔嚼全部是黄金做成。
有个女官翻身向天上仰射一箭,
一箭发射出去坠落了两只飞禽。
明眸皓齿的杨贵妃而今在何处?
满脸污血的游魂不能回归宫廷。
清清渭水向东流剑阁峥嵘林深,
君去妃留生死间彼此消息不灵。
人生有情死别有谁不泪落沾襟?
江水流呵江花飘悲伤岂有终境?
黄昏时尘埃满天胡骑又来劫城,
想往南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虏至长安。次年写此诗。诗旨在哀悼贵妃之死。因不敢直言,故借当年行幸江头以为题。
诗的开首先写作者潜行曲江,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进而追忆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再转入叙述贵妃归天,玄宗上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
全诗以“哀”字为核心。开篇第一句“吞声哭”,就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接着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为题,以“哀”统领全面,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全诗的这种“哀”情,是复杂的,深沉的。诗人在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同时,也流露了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因此,我们说全诗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诗的结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以“哀”起写,事事是哀。哀极生乐,写李、杨极度佚乐生活;又乐极生悲,写人死国亡,把哀恸推向高潮。这种由眼前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程描述,给人造成一种波澜起伏,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情深情长,凄切哀悯,含隐无穷,读之令人肝肠寸断。
哀江头优秀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哀江头》的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感受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带来的巨大创伤。
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借景抒情、今昔对比等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诗歌中今昔对比所展现的巨大落差,体会诗人对盛世的怀念和对时局的悲痛。
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写景物来烘托悲伤氛围,抒发内心的哀伤。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悲剧的感慨等。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诗歌简洁而含蓄的语言,挖掘出其背后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社会意义,理解诗人以小见大、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复杂心境,以及这种心境如何通过诗歌的艺术手法得以体现,感受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背景介绍法:详细介绍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社会的动荡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唐朝盛世时期的图片,如长安的繁华景象、宫廷的奢华生活等,引导学生感受唐朝的辉煌。
提问:“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朝曾经无比繁荣昌盛,但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波折。你们知道是什么事件让唐朝由盛转衰吗?” 引出安史之乱,进而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杜甫的《哀江头》。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
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重点强调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具有 “诗史” 之称。
详细阐述《哀江头》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 年)六月,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肃宗。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至德二年(757 年)春天,诗人独自来到长安东南的曲江池畔。昔日繁华热闹的曲江,如今已是满目疮痍。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哀江头》。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指出朗读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教师给予指导。
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梳理诗歌的脉络结构。提问:“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诗歌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中间八句为第二部分,回忆昔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曲江游幸的繁华盛况;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悲剧结局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四)精读诗歌,品味情感与手法(20 分钟)
研读第一部分
提问:“‘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这几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人为什么要‘吞声哭’‘潜行’?”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分析:这几句诗描绘了春日里曲江池畔一片荒凉、死寂的景象。宫殿大门紧锁,无人出入,细柳新蒲依旧翠绿,却无人欣赏。诗人 “吞声哭” 是因为内心极度悲痛,却又不敢放声大哭,只能强忍着泪水;“潜行” 则表明诗人身处叛军占领的长安,行动小心翼翼,生怕被叛军发现。这两句诗通过描写诗人的行为和曲江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压抑、悲伤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引导学生体会 “细柳新蒲为谁绿” 中 “为谁绿” 的妙处。提问:“诗人为什么要问‘为谁绿’?这三个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为谁绿” 表面上是在问细柳新蒲为谁而绿,实际上是诗人在感慨曲江的繁华不再,物是人非。曾经热闹非凡的曲江,如今已成为一片废墟,细柳新蒲的翠绿更衬托出如今的荒凉和孤寂。这三个字表达了诗人对盛世的怀念和对当下时局的悲痛,蕴含着深深的无奈和感伤。
研读第二部分
提问:“‘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这几句诗回忆了昔日怎样的场景?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分析:这几句诗回忆了昔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曲江游幸时的繁华盛况。诗人通过 “霓旌下南苑”“万物生颜色” 等描写,展现出皇家出行的威严和排场;通过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描绘了杨贵妃备受宠爱的情景;“辇前才人带弓箭…… 一笑正坠双飞翼” 则通过对才人射箭的动作描写以及杨贵妃的 “一笑”,生动地表现出当时曲江游幸的热闹和欢乐。这部分运用了视觉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将昔日的繁华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引导学生对比这部分与第一部分的内容,体会今昔对比的艺术效果。提问:“诗人将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今昔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盛世的怀念和对时局的悲痛之情,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巨变。
研读第三部分
提问:“‘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这几句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分析:这几句诗写了杨贵妃已死,其亡魂不得归,唐玄宗入蜀,二人从此阴阳两隔,音信全无。诗人由对李杨悲剧的感慨,转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认为人生有情,面对如此悲剧,不禁泪湿衣襟,而江水江花却无情地依旧流淌、绽放。最后两句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则描绘了黄昏时分,长安城中胡骑扬起的尘土弥漫,诗人想要回到城南的住处,却因内心的悲痛和迷茫,竟朝着城北的方向走去,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彷徨。这部分表达了诗人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引导学生理解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提问:“这两句诗将人的有情与自然的无情进行对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人的情感的丰富和深沉,以及自然的永恒和无情。在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苦难面前,人的情感显得如此脆弱和无奈,而自然却不会因为人的悲欢离合而改变。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也进一步烘托出全诗的悲剧氛围。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回顾《哀江头》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通过今昔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抒发了诗人对盛世的怀念、对李杨悲剧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总结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体会不同诗人的风格差异。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并默写《哀江头》。
以 “读《哀江头》有感” 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哀江头优秀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准确理解《哀江头》的字词含义,流畅翻译全诗,深入领会诗歌的主旨。
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学生能够从诗歌中汲取历史和文化的养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能够准确翻译全诗。
分析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体会其对表现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对唐朝兴衰的感慨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一些含蓄隐晦的表达,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如 “欲往城南望城北” 所蕴含的复杂心理。
体会杜甫诗歌中独特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感受其诗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背景、主旨等知识,让学生对诗歌有全面的了解。
赏析法:通过对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进行深入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诗歌相关的情境,如展示唐朝曲江池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播放古乐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拓展延伸法:结合杜甫的其他作品以及同时代诗人的相关诗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哀江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展现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
提问:“同学们,看完这段纪录片,你们对安史之乱有了怎样的认识?这场战争对唐朝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使唐朝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诗歌来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杜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哀江头》,看看他是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段历史的感慨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
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突出他一生坎坷,心系国家和人民,其诗作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详细讲述《哀江头》的创作背景,强调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被叛军俘虏至长安,亲眼目睹了昔日繁华的长安变得破败不堪,曲江池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内心充满了悲痛和感慨,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三)字词讲解与翻译(10 分钟)
逐句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 “吞声”“潜行”“霓旌”“才人”“臆” 等,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分析诗歌中的特殊句式,如 “同辇随君侍君侧”(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杨贵妃),帮助学生掌握句式特点。
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歌,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翻译,然后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全诗。翻译示例:少陵野老强忍着哭声,在春日里偷偷地来到曲江深处。江头的宫殿千门紧锁,那细柳新蒲又为谁而绿?回忆昔日皇帝的彩旗飘扬在南苑,苑中的万物都增添了光彩。昭阳殿里最受宠的杨贵妃,与君王同车随行侍奉在君王身旁。车前的才人带着弓箭,白马嘴里嚼着黄金勒。才人翻身向天仰射云中飞鸟,杨贵妃一笑,恰好射中一对飞雁。如今杨贵妃那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她已血污游魂,不能回归。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剑阁却在深深的远方,唐玄宗与杨贵妃一去一留,彼此再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水沾湿了衣襟,而江水江花却无穷无尽地流淌开放。黄昏时分,胡人的骑兵扬起的尘土布满全城,我想往城南走,却又望着城北。
(四)诗歌赏析(20 分钟)
赏析细节描写
提问:“诗歌中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细节,如 “吞声哭”“潜行”“一笑正坠双飞翼” 等。
分析 “吞声哭” 和 “潜行”:这两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叛军占领下的长安,内心极度悲痛却又不敢放声大哭,行动小心翼翼的状态,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恐怖和诗人内心的'压抑。
分析 “一笑正坠双飞翼”:这个细节通过描写杨贵妃看到才人射中双飞雁时的 “一笑”,不仅表现出杨贵妃当时的欢乐心情,也从侧面反映出她备受宠爱的地位,同时与后文她的悲惨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悲剧效果。
赏析心理刻画
提问:“诗歌中是如何刻画诗人的心理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关注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欲往城南望城北” 等语句。
分析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两句诗通过将人的有情与自然的无情进行对比,深刻地刻画了诗人面对国家的兴衰和人生的苦难时,内心的悲痛和无奈。诗人感慨人生充满了情感,面对如此悲惨的现实,不禁泪湿衣襟,而江水江花却无情地依旧流淌、绽放,这种强烈的反差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分析 “欲往城南望城北”:这句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极度悲痛和迷茫的状态下,连回家的方向都弄反了,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内心的混乱和彷徨,深刻地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
赏析诗歌的主旨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创作背景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这首诗通过对曲江池今昔变化的描写,回忆了唐玄宗与杨贵妃昔日的繁华游幸,感慨了他们的悲剧结局,表达了诗人对唐朝兴衰的深切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五)拓展延伸(5 分钟)
展示杜甫的其他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现实的诗作,如《春望》《石壕吏》等,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
介绍同时代其他诗人如王维、岑参等在安史之乱时期的诗作,引导学生从不同诗人的作品中感受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情感表达。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字词、翻译、艺术特色和主旨等。
强调杜甫诗歌的重要价值,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杜甫的诗作,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七)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哀江头》,并录制自己的背诵音频或视频发送到班级群里。
从杜甫的诗作中选取一首,写一篇赏析文章,要求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字数不少于 600 字。
哀江头优秀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哀江头》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含义。
让学生掌握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增强学生对国家命运、社会现实的关注与责任感。
引导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诗歌内容,理清诗歌今昔对比的结构层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借景抒情等,理解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杜甫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家国情怀。
引导学生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在本诗中的具体体现,提升对诗歌风格的感知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内容、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和深层内涵,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背景介绍法:介绍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反映的社会现实。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 分钟)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诗歌的璀璨星空中,唐代诗人杜甫犹如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充满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哀江头》,去感受他那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在学习之前,大家先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比如《春望》,诗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引出本节课对《哀江头》的学习)
(二)背景介绍(3 分钟)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却不幸被安史叛军抓获,被带到了沦陷的长安。第二年春天,诗人沿着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曲江,在往昔是长安著名的游览胜地,唐玄宗与杨贵妃常在此游幸,繁华一时。然而此时,山河破碎,物是人非。目睹眼前的荒凉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哀恸欲绝,于是写下了这首名诗《哀江头》。了解了这样的创作背景,相信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同时,标注出诗歌中不理解的字词。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朗读的感受,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的错误。
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从读音、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强调诗歌朗读中应注意的要点。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题目 “哀江头” 中,我们能获取哪些信息?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从题目可知,地点是 “江头”(曲江),这里曾是繁华之地;“哀” 字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因某种悲痛之事而哀伤。
(四)分层解读,品味情感(15 分钟)
第一层(前四句):今日曲江之哀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提问:诗人在曲江边是怎样的状态?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诗人 “吞声哭”“潜行”,“吞声哭” 表明诗人不敢放声大哭,只能忍气吞声,极其悲痛;“潜行” 说明诗人只能偷偷地行走,不敢大摇大摆,写出了当时环境的恐怖和诗人内心的恐惧。
提问: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看到 “江头宫殿锁千门”,“千门” 极言宫殿之多,昔日应是繁华热闹,而如今 “锁” 字表明宫殿紧闭,一片萧条冷落;“细柳新蒲为谁绿”,岸上细柳袅袅,水中新蒲抽芽,景色优美,然而一个 “为谁绿”,以乐景衬哀情,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悲哀,曾经的繁华不再,如今这些美景无人欣赏,不知是为谁而绿。这四句诗,诗人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而哀。
第二层(中间八句):昔日曲江之盛与李杨悲剧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提问:这部分回忆了昔日的什么场景?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昔日的繁华?
明确:回忆了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南苑的场景。“霓旌”“万物生颜色”“同辇随君”“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等,写出了当时御驾游苑时的豪华奢侈,霓彩旗帜飘扬,珠光宝气映得花木生辉,侍从们的装备精良,展现出昔日的繁华景象。
提问:“同辇随君” 用了什么典故?有何用意?
明确:用了班婕妤的典故。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拒绝了。而唐玄宗却与杨贵妃同辇,暗示唐玄宗不是 “贤君”,而是荒淫好色的 “末主”。
提问:“一笑正坠双飞翼” 与 “血污游魂归不得” 形成了怎样的对比?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一笑正坠双飞翼” 描绘了昔日杨贵妃看到才人射中双飞翼时开心一笑的场景,那时她备受宠爱,生活奢靡;“血污游魂归不得” 则写出了如今杨贵妃在马嵬坡遭兵变横死,血污游魂不能回归宫廷的悲惨结局。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杨贵妃命运的巨大反差,也揭示了李杨二人荒淫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表达了诗人对李杨悲剧下场的哀叹。
第三层(后四句):现实之哀与内心之痛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提问:“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以无情衬有情的手法。人生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怀,泪水沾湿了衣襟;而江水自流,江花自开,它们不管人世的沧桑变化,亘古如此。以大自然的无情衬托出诗人的有情,更见诗人伤痛之情的深沉。
提问:“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内心?
明确:描绘了黄昏时分,胡骑出动,扬起满天灰尘,长安城被恐怖气氛笼罩的场景。“欲往城南望城北”,诗人想回城南的住处,却走向了城北,一方面是因为胡骑满城,局势紧张,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诗人极度悲伤,以致不辨南北,充分而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这四句诗,诗人为国家被铁蹄践踏、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而哀,也为自己身处乱世、无能为力而哀。
(五)深入探究,赏析艺术手法(10 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 “哀” 情?这些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对比手法: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如 “江头宫殿锁千门” 中 “千门” 极言宫殿之多,昔日繁华可见一斑,而 “锁” 字则写出了今日的萧条冷落,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与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将昔日曲江的繁华盛景与今日的衰败荒凉相对比;“同辇随君侍君侧” 与 “去住彼此无消息”、“一笑正坠双飞翼” 与 “血污游魂归不得”,将杨贵妃昔日的受宠与今日的悲惨结局进行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强烈地突出了诗人的` “哀” 情,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世事变迁的沧桑和诗人内心的悲痛。
用典:“同辇随君” 用班婕妤典故,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当年汉成帝未能做成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班婕妤不屑于做的事,杨贵妃却自鸣得意地做了。言下之意,暗讽唐明皇荒淫好色,揭示了李杨二人的荒淫无度与大祸临头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
借景抒情:“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通过描写江头宫殿紧闭、细柳新蒲无人欣赏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悲哀之情;“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以江水江花的无情衬托诗人的有情,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伤痛。
细节描写:“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中 “吞声哭”“潜行” 等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在战乱中恐惧、悲痛的形象;“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中 “一笑” 这一细节,将杨贵妃的娇宠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后文她的悲惨结局形成强烈反差。
(六)总结全诗,体会主旨(3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全诗内容,总结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描绘了昔日曲江的繁华与如今的衰败,叙述了李杨二人从奢侈享乐到悲剧收场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李杨荒淫误国的批判。诗人的 “哀”,不仅是为个人的命运悲哀,更是为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疾苦而悲哀,充分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再次强调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本诗中的体现。
沉郁,指诗歌内容的深刻厚重,情感的深沉蕴藉。本诗中,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人民苦难的同情,都体现了沉郁的特点。顿挫,则体现在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表达上。诗歌的韵律和谐,节奏有缓有急,情感跌宕起伏,如先写今日之哀,再回忆昔日之盛,最后又回到现实之哀,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变化。
(七)拓展延伸(3 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哀江头》与他的其他诗歌,如《春望》《登高》等,在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的影响,以及杜甫在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体会杜甫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八)作业布置(3 分钟)
背诵并默写《哀江头》。
以 “读《哀江头》有感” 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哀江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诵读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基调;问题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背景介绍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讨论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在时间把控上还需更加精准,确保各个教学环节能够更加紧凑、流畅地进行。
【哀江头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哀江头杜甫哀江头翻译赏析10-20
哀江头(杜甫)09-18
《哀江头》杜甫09-10
杜甫《哀江头》赏析09-18
唐诗大全哀江头07-30
杜甫《哀江头》鉴赏07-28
哀江头诗词赏析11-22
唐诗哀江头杜甫07-19
古诗《哀江头》原文08-12
杜甫的唐诗哀江头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