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时间:2025-04-24 09:30:19 少芬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生物《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精选7篇)

  高中生物《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产实践的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3、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5、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6、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高中生物《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比较分析的科学方法的训练。

  2、结合植物呼吸原理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结合观察植物呼吸现象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调动其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2、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初步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这个问题,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现象。要想证明植物的呼吸现象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检验。所以本节中设计了三个演示实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做完每一个实验后,在对实验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知识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始于对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的观察,因此,课前组织部分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演示实验的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

  在教学过程中,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之一在于做好演示实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得出结论。除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结果外,尚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在学生认识到萌发的种子进行着呼吸作用之后,教师一定要强调指出,植物体的其他器官同样进行着呼吸作用。

  在讲授呼吸的作用释放能量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如堆积的鲜菜或水果容易生热等。在引导学生分析种子呼吸生热的实验现象时,一要突出说明热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以热形式释放的能量储存于有机物中;二要使学生明确通过呼吸作用过程,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

  学生往往认为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而没有呼吸作用,到夜晚才进行呼吸作用。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就事情的本身来说,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在白天(光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占显著的优势,而显示不出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的缘故。为了证明植物在白天有光的条件下同样地进行呼吸作用,教师可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实验的做法是:培养一盆黄化苗,把它放在有光的条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植物在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用黄化苗的原因是让植物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没有叶绿体),这样就很容易证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进行呼吸作用。然后,再用这盆黄化苗放在光下几天后,它又形成了叶绿体,再做同样的实验,呼吸现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显了。这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现象掩盖呼吸作用的现象,也就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到大气中就又被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利用了,而且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大气中吸入足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呼吸作用却远远地用不完,于是就从叶内释放出来。这就是植物在白天之所以只吸入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的真相。实际上,植物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只不过是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强烈的光合作用掩盖了。

  学生比较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并不困难。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例如,光合作用在哪里进行?呼吸作用在哪里进行?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光时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何时进行?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体吸收什么气体?放出什么气体?而进行呼吸作用时又是怎样?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上有什么区别?

  在认清这两个相反的生理过程以后,可以再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需要的有机物是从哪里来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植物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在讲述呼吸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时,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生产实际,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水果、蔬菜、粮食的贮藏,都要尽量减弱呼吸作用来减少有机物的分解,而农田及时排涝,雨后及时倒掉花盆内的积水,以及农田和花盆要经常松土,则是保持土壤中有足够的空气,从而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等等。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有关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的观察及分析;

  2、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3、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2、呼吸作用的实质。

  手段:以演示实验为主,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植物呼吸的现象对学生来说,比较缺少亲身的感受。所以通过三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分析、总结。对于呼吸作用的实质,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什么是呼吸,请说出你身边的呼吸现象?

  2、人或动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没有呼吸?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组织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发言。

  总结:植物与人和动物一样,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对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实验设计,验证植物呼吸时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

  提示:1、选择什么材料做实验?

  2、进行实验的容器是什么?

  3、怎样检测氧气?(氧气可助燃)

  4、怎样检测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向全班同学讲解本组的实验设计。

  总结学生的实验设计情况,指出其中的不足和科学性错误。

  (二)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

  1、种子和叶片在呼吸作用中是否吸收氧气:

  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总结:植物在呼吸时吸收氧气。

  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2、种子和叶片在呼吸作用中是否释放二氧化碳:

  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总结:植物在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3、萌发的种子在呼吸作用中是否放出热量:

  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总结:萌发的种子释放出了热。

  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三)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上面的三个实验,进一步概括和综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并且用公式表示呼吸作用。

  讲解:

  植物进行呼吸时,吸入体内的氧,能使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有机物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在有机物分解的过程中,原来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就会逐步释放出来。有机物分解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的需要,一小部分能量转变成热散发出来。

  (四)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出示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联系的表格(见附表),组织学生按照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个生理过程的关系。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五)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提问:1、为什么在栽培农作物时常常要松土?

  2、保存水果、蔬菜或粮食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为什么通气不良的菜窖会缺氧,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

  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所以,栽培作物和种植花卉,要使土壤保持疏松,空气流通,应当注意及时进行松土。农田淹水以后必须及时排涝也是这个道理。

  呼吸作用进行时,不仅会使贮存的种子、瓜果中的有机物的含量减少,品质下降,还会因温度的升高而发生霉烂,因而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贮藏蔬菜、瓜果和种子时,要保持低温或充加二氧化碳,来降低呼吸强度,延长贮藏时间。

  高中生物《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对三个实验的对比分析,能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与意义。

  3.认同绿色植物发挥的作用,认同低碳生活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点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三个实验的分析,呼吸作用的实质。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回忆光合作用的过程,设疑: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除了构建生物体,还有其他作用的作用,引出本课。

  (二)新课讲授

  实验一: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1.明确问题:

  (1)邀请一名学生向装有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并提问:说明了什么?

  (2)展示装置,并提出问题,两个装置有什么不同?

  (3)联系吹气实验,思考这个实验验证的是什么?

  2.实验操作:

  视频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得出结论:

  提问:(1)通过刚才视频的实验演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再次提问:为什么煮熟的'种子也会有一点浑浊的现象?

  (3)引导学生总结出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最后补充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水。

  在呼吸作用过程中需要哪些物质的参与呢?

  实验二:种子呼吸消耗氧气

  1.明确问题:

  观察装置和实验步骤,思考瓶内装有煮熟的黄豆种子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把种子放到温暖的地方呢?

  2.实验操作:

  播放演示实验。

  3.得出结论:

  追问现象:看到了什么变化?又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呢?

  (3)教师提问:能不能用刚才的装置得出“种子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结论?

  提问:根据这两个实验,说一说呼吸作用除了分解有机物之外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师生共同总结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实质。

  (三)巩固练习

  列表对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四)小结作业

  小结:对本节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本节知识的构建和升华。

  作业:学习呼吸作用知识后,仔细观察生活中哪些物质会进行呼吸作用,通过说出呼吸作用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

  高中生物《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4

  教学目标

  1.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CO2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O2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根据课本知识写出预习提纲。

  (2)根据课本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

  (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2.学生准备

  (1)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本节内容。

  (2)派各组代表按要求准备实验。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呼吸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它与动物的呼吸是否相同?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探究过程

  (一)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学生4人一组。

  1.取甲、乙两个锥形瓶,在每个锥形瓶内都倒人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2,派代表在实验前一天,将100g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min)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不加标记)

  3.取两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小组成员进行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出问题:“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的?用白色塑料袋可以吗尸 小组内同学展开讨论;得出两种结论:

  “可以用白色塑料袋,因为绿色植物体在白色塑料袋内也能呼吸,呼吸就能产生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不能用白色塑料袋。因为在光照下若用白色塑料袋,里面的绿色植物除了呼吸外,还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会利用凹2,这样袋内CO2,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就不能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师:“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呢?我这里有准备好的白色塑料袋,袋内装有同样的等量的蔬菜.现在我挤压塑料袋,请同学观察现象。”

  同学们都停止讨论,仔细观察现象。

  教师用力挤压塑料袋,问道:“石灰水有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同学们齐声说。

  “是不是挤压时间短?”一生怀疑地摇摇头。

  师问:“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生答:“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塑料袋内装有新鲜蔬菜。”

  “请说你的理由?”

  “因为烫过的蔬菜细胞死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师说:“回答非常正确,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C02。”

  (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O2:

  1.将新鲜的叶片和烫过的叶片分别放人密闭的锥形瓶中,在黑暗处一昼夜。

  2.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人两锥形瓶中,观察其现象,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

  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会出现一小木棒熄灭、一小木棒继续燃烧? ③锥形瓶能换成广口瓶吗?④本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以上问题,教师予以补充。

  (三)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出示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相关内容总结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

  教师:补充总结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让学生讨论总结。

  1.呼吸作用的条件。

  2.呼吸作用的过程。

  3.呼吸作用的意义。

  作业

  设计实验,验证呼吸作用与光无关。

  高中生物《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产实践的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3、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5、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6、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高中生物《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6

  一、教材分析

  1、综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传统内容,集合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为一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大纲教学还是新课标教学都要求教授的内容。在前面学习了“绿色植物的生理现象------光合作用”之后,又一植物体生理知识,同时也是集重点和难点为一体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又能进一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提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实质性的认识。

  2、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此内容的知识要求是:“能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隶属于了解的水平,能够达到识别、回忆、举出实例即可。

  即:“说明呼吸作用的过程。”

  “阐明有机物对于植物体的作用”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以及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知识的类比能力。

  渗透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引导合作意识。

  3、知识主线: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偏离以下主线。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到种子呼吸的三种表象:呼吸放热、呼吸吸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得出呼吸的概念(反应式)

  分析呼吸的意义(实质)阐述呼吸作用在生产和生活的应用《思考》光合与呼吸的关系实践活动。

  4、难点、重点分析:

  实验设计。呼吸的概念和实质。

  光合与呼吸的关系。实际应用的理论依据。

  由表象呼吸的过渡到概念和实质。实验中涵盖的基本思想。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实际应用中的理论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定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视教学的达成度要以学生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论教学的时效性也应以学生为主要的验证尺码。如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范围和性情趋向,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会失去方向而变得徒劳,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准确、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析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和必要过程。

  2、知识基础:虽然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是这部分内容一般都安排到7年级上册讲述。学习的群体是刚刚跨入初中的学生,小学只是通过实例,较表浅的了解到植物的呼吸现象,前期的知识储备有限。

  3、能力定位:观察力可以,但是对于较为抽象的实质性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培养,尤其是同类知识的类比能力,内在关系等的分析还需借助教师的指引和帮助。

  4、性情特点:性情趋向活泼、热情、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敏感,但是易被学习中的障碍击退,学习中的依赖情绪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度,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学生热衷的层面这些都应是教师课前了解的方面。

  5、教师自身分析:由于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沟通,所以能较好的驾御开放式的课堂。

  三、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改的理论依据,将本节课基本定位为:开放性、实践性强、具备一定知识容量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生会做的、能做到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但决不能由此而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的及时引导是关键。

  2、基本方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动手操作,引发争论,互助学习。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生生互平,组祖互评,师生互评。

  3、难、重点的突破: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突破难点,层层深入。由表象引发推测,借助已有经验思考推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而探讨实

  重点以不同的呈现形式多次重复,加以巩固。

  4、几个关键:

  (1)、{导入}的创设要生活化、含一定思维量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2)、{氛围}的创设要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全体积极参与、轻松和谐的气氛。尽量给学生减少压力,用评价激励学生。

  (3)、{师生交流}要真正的平等、教师对学生态度要充分的尊重。教师和蔼、机智、民主的情愫要感染学生。

  5、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带领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装置准备好。

  (一)导入:用一生活实例---------“夜晚,把花草放入卧室内是否科学?”

  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生活经验或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基本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不科学的原因,逐渐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现象,引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植物的呼吸是否与人一样,也是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二)设计实验:渗透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这个环节要充分放给学生,包括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要充分、时间要充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实验方案设计稿,强调合作意识,注重集体的智慧。结合学生的特点,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画示意图,使学习的形式灵活、多样。为了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每小组自选一个方面进行实验设计即可。这时教师要真正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也可以与他们共同设计,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展示、交流、观察、提升、延伸:

  1、依据两个不同的研究内容,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展示实验方案设计稿,体现生生互动,其他学生就实验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评价。

  预测:学生也许会在以下三个方面遇到困难,而不能考虑周全。

  (1)实验材料的选择。

  实验,当场操作,演示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存在以下疑问:

  (1)为什么用“活种子”和“死种子”?

  (2)为什么用四个保温瓶?

  (3)这时学生遇到了学习障碍,教师的点拨要及时到位。

  3、及时渗透实验基本思想-----“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实验的变量?四个装置研究了三个问题,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由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4、关于植物呼吸释放热量是学生不易注意到的,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新鲜的绿叶蔬菜,放入黑色塑料袋中密封,课上让学生将手伸到塑料袋中,感觉到微热。为进一步引申实验和理解呼吸的含义打下基础。

  5、让学生总结植物呼吸现象,教师用板书汇总,为下一步出示植物的呼吸作用公式打下基础。切忌在教学中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的总结,学生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同等重要。再回归到导入的实例中,使学生真正明确,夜晚卧室内的植物呼吸会与人争夺氧气,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因为以上问题的研究,是由导入的实例引发而来的,所以要前后呼应。

  6、提升、引申-:假如用绿色植物的叶做为实验材料应怎样进行?并且注意什么?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

  (四)引出概念:

  1、由表象过渡到实质是个难点,虽然初一的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的从生理的角度去理解透彻,但是如果利用前面光合作用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就可以降低难度。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的公式入手,分析呼吸释放的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能量来自于有机物。

  2、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要在氧的参与下,有机物释放能量后,要产生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

  (五)引出实质:教师设问:植物为什么呼吸?学生讨论?

  预测:植物呼吸是为了释放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是为了释放热量;

  教师指导:用实验室的材料“活种子”引导学生分析呼吸是生命活动的具体表现,是生命的特征。生命活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初呼吸的实质。进而学生就容易明白了是“活细胞呼吸”,呼吸是每时每刻都进行的。这样难点就突破了。

  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完成,但是学生是否能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还要通过运用来验证和巩固。因此题目的选择要注重培养学生辩证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际应用从“促进呼吸和抑制呼吸”两个角度去分析。

  “促进呼吸强调旺盛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的提供,促能够呼吸要为其提供利于呼吸的条件”。

  “抑制呼吸要强调减少有机物的分解以及必要的环境条件”。

  (六)知识内在联系:重点就是理解光合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还是应从实质入手,从能量进行分析。教学方式以学生分析为主,也许学生只是从浅层面分析,但是教师不要替代,可以逐步的引导,使学生最终理解光合与呼吸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植物获取生命活动的动力不可缺少的两个密切象过渡过程。也许此部分的内容在本节课没有时间完成,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思考。第二课是在进行探讨。

  (七)巩固提升:

  1、设计可行的小实践活动--------选择同样成熟的水果两个,一直只放入冰箱储存,另一只在室温下保存(注意防止腐败)。几天后感受水果的口味变化。

  2、习题的选择要少而精,多层面训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增加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但是对于一般的学生也增加了思考的难度。尽量使学生从生物学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和研究方法是本节课的贯穿始终的宗旨。

  由于受教材的限制,一节课完成教学流程的七个过程,相对来说容量较大,往往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太精细,在衔接上不太从容,感觉较仓促。但是教学的目的性体现较明确,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从而进一步感悟和领会生物学的研究方式,通过对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探讨和分析,同类知识的类比和从新组合,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但是由于学生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一节课的效果不是太明显,但是教师要不断地努力,最终会达到理想的结果。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地阐述各自的设计方案,显示了极大的探究热情,智慧的火花随处可见。但是,在实验原理的领悟和实验步骤的设计方面暴露出许多的漏洞,表现出初一学生思想的活跃性与思维的局限性并存,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待于培养,对实验结果预测的科学性不强,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完善设计。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实验设计水平,一次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既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更应注重学生获去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力培养。

  注重生生参与、师生交流、平等和谐,学生合作学习,共享集体智慧是本节课的重要培养目标。虽然师生间较陌生,由于教学过程较合理的设计,所以学生和教师很快的进入了状态,形成了融洽的课堂分为,但是还是有些学生放不开,较为拘谨,也许与平时缺少此方面的训练有关。

  本节课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又不拘泥于教材,同时对教材也进行了再加工。突出了教材背后隐含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虽然学生对于实验的设计较幼稚、分析能力较浮浅,但是教师的教学尝试,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最重要的。教学永远是件遗憾的事情,绝对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是会有不断创新的课堂,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高中生物《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人和动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运动,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你们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吗?

  [实验]:请一位同学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将100克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请两位同学分别取一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讨论]:

  1.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用白色的塑料袋可以吗?

  2.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有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提问]: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我们的推理一致吗?

  [讲述]: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植物体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讲述]: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已经被许多科学实验所证实。

  [演示实验]:将新鲜的植物和烫过的.植物分别放入密闭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外用黑布包裹,防止漏光),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入两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新鲜的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因此燃烧的小木棒伸入时会熄灭;而烫过的植物已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锥形瓶中的氧气没有被消耗,所以燃烧的小木棒仍然继续燃烧。

  [播放FLASH]: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

  [讲述]: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分解淀粉,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提问]: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呼吸作用呢?

  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根吸收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呼吸作用。

  [补充]:除了淀粉外,植物还能以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这些有机物的分解,也能为生命活动能量。

【高中生物《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说课课件:生物的呼吸作用10-31

高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什么08-30

高中生物呼吸作用表达式是什么?07-20

高中生物呼吸作用表达式是什么08-17

[精选]高中生物教案06-20

高中生物教案07-13

高中生物教案03-30

高中生物教案01-03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6-20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