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08-07 12:12:37 活动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汇总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汇总10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发现植物的种子,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途径。

  2、尝试分类记录种子传播的方式。

  3、对于植物的繁殖和生长充满好奇心和兴趣。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去农村参加寻找秋天的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

  (苍耳、蒲公英、刺毛球、豌豆荚……)

  2、多媒体课件《种子旅行记》

  3、各种种子、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寻找、发现种子,感知种子的特征。

  1、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提问:上次我们去农村旅行,在田野里,你看见了什么?寻找到了什么?

  今天这些小客人来我班旅行了,瞧,它们来了?(出示苍耳、蒲公英、刺毛球、豌豆荚。)

  2,寻找、发现种子。

  a、带着问题进行第一次探索活动:蒲公英、苍耳和刺毛球、豌豆荚的种子藏在哪里呀? 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

  b、幼儿互相交流:

  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苍耳的种子藏(豌豆的种子长)在哪里?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

  教师小结种子的特征,了解种子的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

  二、探索了解,感知种子的传播方式。

  1、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探索活动:猜猜它们是怎样来到我班的呢?

  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豌豆荚等。玩过后教师提问:刚才你玩了什么?你是怎么玩的?蒲公英为什么飞起来,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2、欣赏故事《种子旅行记》

  逐步展示课件。

  (1)欣赏课件第一、二段:了解种子靠风和动物的传播方式。

  谁带蒲公英去旅行?为什么风能帮它?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经验转移。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2)欣赏课件第三段:了解其它(粪便、水、植物的自身弹力等)传播方式。

  (3)教师小结,拓展经验:蒲公英身体轻轻靠风来传播;仓耳身上有刺,它粘在的动物的皮毛上去旅行;有些硬硬的小种子被鸟吃表后不消化,能随粪便排出来;还有些种子成熟以后,果实外皮裂开,种子通过自身弹力把自己弹出去旅行;莲蓬象小船一样能浮在水上,它的种子可以靠水传播;)

  3、尝试分类记录种子传播的方式。

  第三次分组探索活动: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有趣植物提问:它们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呢?

  (1)出示表格,讲解操作要求,

  (a)先认识一下传播标记。(b):认识一些种子(这是什么?西瓜籽是怎么传播的?我们把它贴在相应标记的下面。)

  (2)幼儿探索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讲解自己的操作表格,教师评价小结种子传播的方式,提升幼儿的经验。

  三、观察、照顾种子,感知种子的变化。

  延伸活动中把种子种植在教室的自然角,让幼儿观察、照顾种子,感知种子的变化。(大自然的植物真奇妙,它的生长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让种子在我们班安家,让我们来照顾它们吧!)。

  附表格:

  人类播种标记 风传播标记 动物传播标记 水传播标记

  种子实物粘贴(西瓜籽等) 种子实物粘贴(蒲公英等) 种子实物粘贴(苍耳等) 种子实物粘贴(莲蓬等)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 活动目标:

  1、 探索吹泡泡的制作方法以及如何使泡泡吹大和发生变化。

  2、 积极投入活动,大胆尝试,能用语言表达操作的过程。

  3、 感受成功的快乐,对科学小实验产生兴趣。

  二、 活动准备:

  1、水桶、洗衣粉、洗洁精、肥皂粉、洗发水、水。

  2、各种吸管、抹布。糖、醋每组一份。

  3、"比克曼的世界"DVD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1.教师对每组吹泡泡,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以自己吹泡泡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兴趣,幼儿一下子就被感染了情绪,都试着来抓泡泡。)2.师:你们也想吹泡泡吗?那么,我们一起来做好吗?

  (在这个环节中,激发了幼儿自己制作吹泡液的愿望。)3.师:做吹泡液需要用什么呢?

  教师:原来洗衣粉、肥皂、洗发水、沐浴露、洗洁精、洗手液加了水以后都能制作成吹泡液。

  二、幼儿实验(一) 尝试制作吹泡液1. 师:老师准备了肥皂粉、肥皂、洗发水、沐浴露、洗手液(边说边出示)你们可以任意选一种来制作吹泡液。看哪位小朋友做得又干净又快,而且用完的东西都能放回原处,做成功后马上回到座位上,好吗?

  (在制作吹泡液材料的选择上,我大量幼儿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东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就是这些东西都能制作吹泡液。同时渗透了操作常规,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2. 幼儿实验。

  (在制作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制作的材料,通过自己的实验了解了制作吹泡液的方法。)3. 师: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小朋友已经制作成功了?

  (1) 你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吹泡液的?怎么做的?

  (2) 和他一样,用XX来制作也成功的小朋友有哪些?谁和他使用的材料不同也成功了?那是用什么制作的呢?

  (3) 有没有不成功的呢?那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和幼儿一起观察他的吹泡液来找不成功的原因,并想出解决的办法。

  教师请不成功的幼儿把吹泡液拿上来观察,请其他制作成功的幼儿来原因。你是用什么制作的?

  师:那怎么做才能作成功呢?

  师:好,那过一会你再试一下!还有谁没有成功?我们来看看他的吹泡液!你是用什么制作的?

  师:谁来帮他想办法?

  师:那你再试一试!还有谁没有成功的!你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让我来试着吹一下,好吗?(老师在试吹的过程中吹出了泡泡。)师:这是怎么回事?

  师:应该怎么吹呢?

  师:好,用他们教你的办法再来试一试!好吗?

  (二) 尝试用不同的管子来吹泡泡,发现问题。

  1. 师:这次我们吹泡泡要用桌上的三根管子分别来试吹泡泡。你们猜这三根管子吹出的泡泡会一样吗?(请幼儿猜想)师:好,那就来试试吧!刚才吹泡液没有制作成功的小朋友想一想自己是什么原因,赶快该一下再来试吹,好吗?

  2. 幼儿试吹。

  师:为什么粗的管子吹出的泡泡最大呢?为什么两根细管吹出的泡泡不一样呢?

  (三) 尝试在吹泡液中加入糖或醋,发现问题。

  1. 师:这次在吹泡液中要加入一样东西,在试吹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

  2. 师出示生活中经常看见的食糖和白醋。

  师:你在吹泡液中加入其中的一种,看看有什么变化?记住了,加了糖就不能加醋了;加了醋就不能加糖了了!

  3. 幼儿实验4. 师:你们都试了吗?

  (1) 谁放了什么?(放了糖)你们有什么发现?

  (2) 谁放了醋?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三、 结束:

  引起幼儿再次探索的兴趣。

  1. 师:吹了那么多次的泡泡,吹出的泡泡都是什么形状的?一般的情况下泡泡吹出来都是圆的,但是比克曼世界里的气泡吹出了不同形状的泡泡来,我们一看吧!

  2. 幼儿观看《比克曼的世界》。(内容:气泡吹出不同形状的泡泡,有方形的、有拱形。)3. 师:泡泡还可以吹出方的和拱形的。吹泡泡好玩吗?但是泡泡吹出来会怎样?有个小哥哥,他有好办法不让泡泡破,我们再来看看!(看录象)(内容:小哥哥戴着羊毛手套来玩吹出来的泡泡,既不破,又能拍。)4. 师:我也来试试!(老师把吹出的泡泡,用穿着毛衣的胳膊去抛抬)为什么泡泡没有马上破而且还在跳舞呢?请你们也回去试试,再来告诉大家!

  (通过电教化的手段,激发幼儿新的兴趣。通常情况下,泡泡吹出来是圆的,但是泡泡有时吹出来不一定都是圆的。在改变一定的条件下,泡泡还可以吹出其他的形状。)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1、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对肥皂感兴趣,他们喜欢到水龙头旁玩肥皂,而且觉得好玩,抹了再抹、搓了再搓,爱不释手;在区角活动中,许多幼儿模仿成人洗衣服,有的还系上围裙,拿拼塑当作肥皂,抹呀、搓呀,很认真、很专注、很开心。

  2、把空间留给幼儿,让他们真正“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既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多种感官,亲身感受和体验,发现肥皂的特性和功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体验发现的乐趣、劳动的快乐。

  3、活动中注意与其它领域的联系,有机整合。如:复习1和许多等。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肥皂的主要特性和用途。

  2、尝试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和发现问题。

  3、体验劳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肥皂、海绵、积木若干;一定数量的小衣服(选择颜色鲜艳、薄又易洗的布,裁成平面的小衣服);《健康歌》CD片;与幼儿人数相符的防水背心(彩色塑料袋)。

  2、情景准备:洗衣坊(在室外阳台根据幼儿人数摆放相应数量的装水大脸盆、肥皂盒、晾衣绳、夹子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出示脏衣服宝宝,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重点: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说出肥皂能使衣服宝宝变干净。

  师:今天老师请来许多朋友,你们看是谁呀?

  幼:衣服宝宝。

  师:我们来数一数来了多少衣服宝宝?

  幼:1、2、3、4、……许多许多衣服宝宝。

  师:咦?白色的衣服宝宝怎么啦,为什么在哭呢?

  幼:想妈妈了、有人打她、很脏……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先说说衣服宝宝为什么哭,然后老师和幼儿一起安静听衣服宝宝说——我全身都弄脏了,很难受,你们能帮助我,让我变干净吗?

  师:谁最棒,能想出好办法让衣服宝变干净呢。

  幼:洗一洗、用肥皂洗……

  二、找肥皂

  1、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在装有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肥皂、海绵和积木的筐里寻找肥皂。

  师:肥皂能把衣服宝宝变干净,那肥皂宝宝藏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谁最棒先找到。

  幼:好!师:找到了吗?

  幼:我找到了!

  师:真的是肥皂吗?你怎么知道它是肥皂呀?引导幼儿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发现什么?

  幼:有点粘、有点滑、香香的、绿色的、黄色的……

  师:你找到什么样肥皂?进一步让幼儿边找边感知自己找到的肥皂的形状、颜色和气味,并引导幼儿将找到的肥皂轻轻的放进肥皂盒里。

  师:小朋友都找到肥皂,真棒!给自己鼓鼓掌吧!

  [反思:幼儿在日常生活动中都有接触肥皂,对肥皂的感知基本上无意识的。此环节有意识让幼儿在几种物体中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寻找肥皂,发现肥皂与其它物体的差异,感知肥皂的特性;同时,幼儿也初步运用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等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游戏:纠错

  师:小朋友真棒!都找到了肥皂宝宝,老师也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找对,要是找对你们就鼓掌,要是找错你们就帮助我。

  幼:好!师:我找到了找到了(海绵)!

  幼:不对,不对,错了!

  师:为什么?

  幼:软软的是海绵,肥皂比较硬……

  师:找到了(积木)!

  幼:不对(幼儿看起来又着急又开心)……

  师:硬硬的,为什么不对?

  幼:那是积木,肥皂有味(香的、臭臭的、像大蒜会刺鼻子……)

  师:这个真香呀,是奶油蛋糕吗?我吃一口吧!

  幼:不能吃,不能吃,那是肥皂!

  师:噢!这是肥皂不能吃!谢谢大家帮助我!(幼儿很开心很激动给老师鼓掌)

  师:我自己再找一次吧。

  幼:对了,对了!(老师再次找对时幼儿开心的笑声和响亮的掌声融合在一起)

  [反思:游戏纠错主要是提供师幼互动这样一个平台,体现幼儿和教师都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幼儿之们是平等的;通过老师与幼儿互换角色,老师找肥皂,幼儿来帮助老师,改变传统幼儿被动接受知识,增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幼儿在活动中增强自信,体验帮助别人的成就感和快乐。另一方面,通过纠错幼儿进一步学习巩固对肥皂特性的认识]

  三、给衣服宝宝洗澡

  1、说一说洗衣服的方法。

  师:肥皂找到了,那怎么洗才能把衣服宝宝洗干净呢?请幼儿说或请个别幼儿表演:抹皂、搓、漂一漂、拧干、晾起来等,提示洗衣服时不能用手揉眼睛。

  [反思:此环节重点引导幼儿使用肥皂的方法,洗衣服的一些要点,请个别幼儿示范,幼儿之间更有共鸣,易理解。]

  2、老师和幼儿都穿上防水背心,一起到洗衣坊洗衣服。

  师:肥皂沾了水,摸起来怎么样?

  幼:肥皂会跑、滑滑的……

  师:衣服抹上肥皂,搓一搓看到什么?

  幼:泡泡……请幼儿将洗好的衣服拿到晾衣绳这边,用夹子夹衣服的两边把衣服晾起来。(大部分幼儿不会夹,需要老师帮忙,可以请幼儿互相帮助,晾好衣服。)

  [反思: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创设情景、提供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互动、磨合中感受知识、获得经验。此环节让幼儿亲身体验中感知肥皂遇水的特性:滑滑的、有很多泡泡等,幼儿活动中还发现新问题,如:肥皂抹多漂不干净,抹少洗不干净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感性经验;幼儿在体验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四、感受劳动成果,做个爱劳动的健康宝宝。

  师:小朋友都过来看看,衣服宝宝多干净呀!衣服宝宝变干净了多开心,他们说谢谢小朋友,你们真是个爱劳动的健康宝宝。现在我们来跳个健康操,使我们身体更棒!老师与幼儿一起跳健康操后跟衣服宝宝说再见。(大部分幼儿开心舞蹈,跟衣服宝宝说再见,但也有一小部分幼儿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活,专心在洗呀、搓呀。最后请配班老师与他们一起活动。)

  活动反思:

  幼儿在音乐中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用舞蹈表达自己劳动后快乐的心情,当部分幼儿舍不得放下手中活,还在专心洗呀、搓呀时,老师没有按自己的意愿强求幼儿,而是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给幼儿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较好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产生影子的前提是要有光。

  2.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的。

  3.激发幼儿对于"影子"这一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活动重点:

  知道影子产生必须有光的照射;影子会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

  活动难点:

  通过做影子小实验,发现影子变化的原因是光线来自不同方向。

  活动准备:

  小电筒每人一个、镜子一面、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主题,激发孩子探索影子的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树荫》

  2.师:为什么太阳火辣辣的,小熊躺在树荫下却很凉爽?

  小熊后来被什么东西烫醒了,你们能告诉小熊它遇到的问题吗?

  二、教师实验,孩子观察

  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以及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的。

  1.教师用电筒从玩具的左边照射过去,让孩子知道影子产生必须要有光的照射。

  2.将电筒的光线从左边移动到玩具的右边,顶部,请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影子的变化过程。让孩子初步领会影子是随着光线的移动而移动的。

  3.教师小结:影子产生的前提是有光;影子会随着光线的移动而移动。

  三、运用各种操作资料,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变化的特点。

  1.分组请幼儿操作

  2.教师巡回指导

  3.操作要求:

  (1)用手电筒从不同方位照射桌子上的材料。

  (2)注意观察影子的变化。

  (3)交换操作材料。

  四、帮小熊解决问题。

  孩子通过小实验,帮助小熊想出了许多好办法(如叫小熊在树荫下睡觉时,要定时换位置,或搭个小帐篷等)

  五、游戏

  捉影子带领孩子们到户外用镜子反射阳光,照在墙上、地上,幼儿用手捕捉,用脚踩影子。

  延伸活动:

  布置孩子们回家和父母一同玩影子的游戏,使孩子们能发现更多有关影子的知识。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大小,粗细,高矮,多少与三只熊的关系。

  2.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只小筐筐、6个苹果,画有三只熊的底板、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小熊一家,通过比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导入:小朋友们都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今天,有一家的'小动物来我

  们这做客,你们猜猜会是哪家小动物呢?看看他们是谁?(小熊的一家)那小熊的一家都有谁呢?(爸爸、妈妈、宝宝)

  2.哪个是爸爸?为什么你说他是爸爸?

  哪个是小熊宝宝?为什么?

  那哪个是妈妈呢?妈妈长的怎么样?妈妈比谁高,比谁矮,所以妈妈长的不高也不矮。

  二、创设小熊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过分碗这一事件,区分 “大”、“小”、“不大也不小”

  1.引导语:三只熊在干什么呢?它们要吃早餐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只熊今天吃的早餐是什么。(蛋糕、玉米、苹果、蜂蜜)吃早餐前要准备餐具,出示ppt碗。

  2.看哪个给爸爸的?(最大的)什么颜色的?(红色)说一下理由,为什么要给爸爸最大的。

  3.哪个给宝宝呢?(最小的)什么颜色的?(蓝色)

  4.那最左边的绿色的给谁?(妈妈)

  5.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分的对不对。

  6.教师小结:三只大小不一样的碗,最大的给爸爸,最小的给宝宝,不大也不小的给妈妈。有了餐具开始吃早餐了。

  三、情境“分蜂蜜”,体会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关系

  1.第一样东西吃什么呢?看好了,(蜂蜜)

  2.你知道哪瓶蜂蜜是给爸爸吃的?为什么?三瓶瓶子一样吗?(不一样)中间的瓶子最高,所以要给爸爸吃。

  3.那哪瓶给熊宝宝吃?为什么?

  4.哪瓶给熊妈妈?为什么?

  5.我们一起来看看对不对。对吧?(对)

  四、情境“分玉米”, 感知“粗”、“细”

  1.引导语:接下来要吃第几样东西啊,(第二样)第二样早餐是什么?刚刚

  蜂蜜瓶子有高有矮的,我们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这次吃的东西,它们长的一样高的,(出示:玉米)你们看都是一样高的是吗?一样高的玉米,哪个给爸爸吃,哪个给妈妈吃,哪个给宝宝吃,谁会分一分呢?为什么?三根玉米一样长,为什么第一个要给爸爸。

  2.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幼儿感知“粗”、“细”

  那这个除了说胖,还有一个词叫粗 。(动作提示),慢慢的,就变……(动作收紧)细了

  3.教师小结:你看这三跟一样长的玉米,可是它的粗细不一样,粗的玉米看上去,是多还是少?(多)粗的看上去要多一点,那细的呢,看上去要少一点,你们现在明白了吗?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分的对不对。

  五、情境“分苹果”,引导幼儿操作

  1.明确要求:接下来要吃什么呢?(苹果)数数看,一共要吃几个苹果?6

  个苹果给三只熊分,到底怎么分呢?你们可要听好了。

  2.熊爸爸要吃得多一点,熊宝宝要吃得少一点,熊妈妈要吃不多也不少。

  3.老师在后面给你们准备了一个小筐筐,里面放了6个苹果,请你把苹果分给三只熊,插在哪儿呢?插在红线上面。明白了吗?做好了就放在桌上。

  4.幼儿走到桌边进行操作活动。教师重复讲述要求:三只熊都要有的吃,要全部分完。熊爸爸要吃得多一点,熊宝宝要吃得少一点,熊妈妈要吃不多也不少。

  5.幼儿操作好回到座位上。

  6.评价:找出不同答案,进行对照分析。

  看看老师找了几种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个对,哪个不对,为什么?请做错的幼儿上来重新摆放。

  六、情境“分蛋糕”

  1.引导语:想一想还有一样什么东西没分,(蛋糕)。

  2.打开ppt我们来看看怎么分。

  3.结束:熊宝宝一家在小朋友的细心分配下,肚子也吃饱了,它们要休息了,我们小朋友也休息一会儿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熟悉五官的位置,了解五官的名称,能用“xx,xx在这里”讲述。

  2、倾听指令,正确指出五官的位置。

  活动准备:

  空白的脸谱和五官的磁性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空白的脸谱图片,引导幼儿认识五官及位置。?教师:这是什么?脸上缺少什么??教师分别出示五官图片贴在黑板上,带领幼儿说出五官名称。?教师:我们的脸上有几张嘴巴?几只眼睛?几只耳朵?几个鼻子?他们在我们脸上的什么地方?请个别幼儿上来将五官的磁性图片,贴在空白的脸谱图片上。

  2、游戏活动:嘴巴嘴巴在这里?教师介绍游戏玩法。教师:全体幼儿拍手,教师做发令者:xx,xx在哪里?全体幼儿边指边说:xx,xx在这里。(最后一拍时, 用手指相应的部位)?教师带领全体幼儿开展游戏,鼓励幼儿边说边指相应的五官。也可以与个别幼儿玩游戏。

  延伸活动:

  教师指导幼儿在指五官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幼儿指扣子、裤子、小脚、肩膀、口袋、膝盖等。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体验探索声音游戏的乐趣。

  3、对声音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声音课件、 各种瓶罐、沙子、玉米粒、碎纸、豆子、曲别针等填充物。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PPT出示声音城堡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去声音城堡玩一玩,那里有很多好玩的游戏。

  二、感知、探索、发现

  1、游戏一、听一听。 倾听和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幼儿倾听玻璃碎、警笛等生活中熟悉的声音,说一说是什么声音。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声音。

  2、游戏二、玩一玩。

  操作一(1)、教师随手拿一个瓶子,藏背后用手轻轻敲打,问:咦,这又是什么声音?

  (2)、教师出示各种瓶罐、玩具等,引导幼儿自由的选择喜欢的瓶瓶罐罐操作。教师观察并适时指导,尽量不限制孩子的玩法,让幼儿尽情探索。

  共同梳理和交流:你的瓶子发出什么声音?你是用什么办法让它发出声音的? 你还发现了什么?(可以让幼儿示范操作自己的发现)。

  操作二(1)、出示曲别针、玉米粒、碎纸等填充物,幼儿填进空瓶,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发出声音。

  (2)、再次梳理和交流:这次,你的瓶子又发出什么声音,你是怎么玩的?

  (3)师: 声音城堡真好玩,小朋友的发现可真多。原来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游戏三、找一找。

  你知道吗,我们的身体也能发出很多不同的声音。

  请幼儿想办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发出声音。如拍手、跺脚等。

  三、延伸活动:带领幼儿户外散步,听听周围有什么声音。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发展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2、探索复制指纹的方法,萌发多样探索的意识。

  3、初步激发对科学、创造和探索自身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小纸片、颜料、印泥、橡皮泥、镜子、抹布等。

  趣味练习 剪手指甲

  活动过程

  一、观看手指,提问交流。

  1、请大家提出自己的问题。

  2、引导幼儿观察手指,进行相关的经验交流,如:上面的线长得怎么样?

  二、操作体验

  1、讨论:怎样将指纹复制下来,让别人观看?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复制指纹,如:在橡皮泥上印指纹等。

  三、观察比较

  1、介绍自己是怎样复制指纹的,渗透多元探索的意识。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从而得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

  四、拓展内化

  1、讨论:除了指纹与别人不一样,还有什么也是与人不同的?

  2、讨论:指纹有什么用?

  五、教师介绍有关警察用指纹破案的事和指纹锁的好处,激发幼儿对科学和创造的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1、尝试用多种工具将黄豆从大米中分离出来。2、知道有洞眼的漏勺能很快地将黄豆从大米中分离出来,是快捷、方便的工具。3、能运用记录表记录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对探索活动感趣活动准备:

  黑板、纪录表,幼儿标记贴,五个澡盆,内放大米和黄豆,漏勺、勺子、筷子、夹子、小桶人手一份,透明杯子5个活动过程:

  1、以厨师阿姨遇到的问题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师:厨师阿姨今天遇到了一个麻烦,她把黄豆和大米不小心混在了一起,谁来想一想办法,用什么方法可以帮阿姨将黄豆从大米里面分出来?(鼓励幼儿大胆设想和表达)2、幼儿根据工具进行猜测并进行记录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工具,看一看,都有些什么呀?(出示工具)请你猜一猜,这些工具中哪一种能最快、最方便地把黄豆从大米里面分出来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讲述)师:(出示记录表)你觉得那一种工具最快、最方便,就把自己的小标记贴到这种工具的下面。(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测)3、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师:究竟哪种工具又快、又方便呢?老师要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来试一试。注意每一种工具都要用一用,都用过了再找出最快、最方便的那一种,最后把你的小标记贴在记录表的小手这一行的工具下面。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注意提醒幼儿每种工具都要尝试,最后再记录结果。重点观察、指导幼儿使用漏勺,探索用法)4、结合记录表集体讨论,发现漏勺能更多更快的将黄豆和大米分开师:刚才,我们用了各种工具来分黄豆。试过以后,你觉得那一种工具最快、最方便?为什么漏勺能很快、地把黄豆分出来,而且看不见一粒米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使用漏勺的?(请个别幼儿上来演示、讲解漏勺的使用方法)师小结:原来,漏勺上有许多的洞眼,当我们用漏勺去盛米和黄豆时,米就会从洞眼中漏下去,勺子里只留下了黄豆。当漏勺中盛了米和黄豆时,我门只要用手轻轻地左右晃动,就能让漏勺中的米更多、更快地漏下来了。所以,漏勺是我们今天分黄豆最有用的工具。

  5、比赛:分黄豆师: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有趣的分黄豆比赛,男孩子一组,女孩子一组,用漏勺将剩下的黄豆和大米分开,看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多!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与同伴分享国庆节旅游的快乐事。

  2. 让幼儿了解旅游中怎样保护环境。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 幼儿旅游照片若干。

  2. 环保图片。

  活动过程:

  一. 分享趣事。

  1. 国庆长假刚结束,有些小朋友就急忙想告诉老师他们都去了哪些好玩的地方,可是如果只说给老师一个人听多没意思呀,今天大家一起来说说你去了什么地方?

  2. 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长假趣事。

  3. 教师小结:刚才你们说的真好,老师国庆节也出去旅游了,可是我却遇到了不高兴的事,你们想知道吗?

  二. 旅游中怎样环保。

  1. 我在旅游途中看见很多被丢弃的餐巾纸、空酒瓶、易拉罐被扔在路边,清洁工叔叔和阿姨都忙得来不及清扫。(出示图片)

  2. 你们说说这样旅游会开心吗?

  3.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4. 教师讲“在旅游中应当怎样保护环境?”提问:你们能做到吗?

  5. 小结:我们都来做文明小卫士,开开心心、干干净净地旅游吧。

  活动反思:

  上课时,关注小班幼儿做实验的习惯养成。培养小班幼儿做什么事要有序,细心,认真观察,并耐心倾听老师的讲解。注意辅导个别动作能力较差的幼儿。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5-26

科学活动教案04-01

科学活动小班教案03-30

科学活动种花教案04-02

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2-18

伞的科学活动教案03-07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02-17

有关科学活动的教案09-20

科学新年活动教案12-25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