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江村
朝代:唐朝
作者: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译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鸥鸟互相追逐嬉戏,亲亲热热。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小儿敲针作鱼钩。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周济(只是年老多病需要一些药物),我这微贱之人也就别无所求了。
注释
1、抱:围绕。
2、长夏:盛夏。
3、微躯:微贱的身躯,诗人自指。
赏析:
《江村》一诗的尾联上句,有两种版本,对于该两种版本的优劣,有说法认为:
“先看“多病所需唯药物”句。上面我们已经感知了诗人幽居江村的快乐与闲适只是表面的,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年老多病之身所需的唯有药物,能满足这微薄的希望,微贱之躯夫复何求?而我们体会:乱离之世,命如蝼蚁,药物又有何用,不过苟延残喘而已;正是暂得安宁,家人相聚,才想到珍惜生命,也好让这艰难得来的快乐延续下去,这应该是很朴素很低微很不得已的一种希望。可这希望能否满足呢?将尾联下句“微躯此外更何求”连起来读,就会发现那只是一种奢望。读到此,想到此,我们会不会为老杜的辛苦艰难的生存境况而洒下同情之泪?
再看“但有故人供禄米”句。它使我们明白前面所描述的和乐安静的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而把尾联两句连起来读,其内在情绪与其说是庆幸,不如说是一种无奈,一种辛酸。经过大半辈子的流离转徙,执著追求,被社会时代之流冲撞激荡,竟落得生活无着,渺无归属。尽管故人严武对自己关怀备至,但人生的`失败感不能说不紧紧地压抑着一个自尊的男人的刚强的心,更何况这样的投靠还只是暂时的,不稳定的,一旦失去了“故人供禄米”的条件,生活又将陷入困顿流离之中。因此,对前途隐隐的担心和无尽的忧伤还时时地折磨着诗人的内心,使他即使在眼前家人团聚的情境下仍有浓重的如梦似幻感。”
如果仅从优劣来辨析的话,实际上,杜甫在经过中原战乱以后,终定居于成都草堂,此时的心境应该是释然的。在蜀中,上至剑南节度使,下至县令、刺史,都来拜访杜甫,使得杜甫该阶段的诗充满了祥和、自然的气氛,如《江畔独步寻花》等,其中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仅是个例情况。杜诗做中强调个体情感,而末句则所对应表现出的感情应该是回顾过去的颠沛流离的岁月,而感到的对今日的安然的珍惜之情。所以“多病所需唯药物”和“但有故人供禄米”二句在情感的自然中,显然“多病所需唯药物”更好。
但如果从各版本出现的时间、与上句平仄声韵的话,则应为“但有故人供禄米”一句。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这首诗正作于这期间。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常被称为“老杜”,又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
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唐玄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后靠献赋才得以“待制集贤院”,先拒任河西尉,不久被改授为右卫率府兵曹(一作胄曹)参军。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后,他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离开朝廷。上元元年(760)春,杜甫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即为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于大历五年(770年)冬在辗转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江村》
彭孙贻
清江木叶脱,红树被秋堰。
何处寻郭熙,寒山写平远。
作者简介
彭孙贻(1615—1673),字仲谋,一字羿仁,海宁(今属浙江)人。明末贡生。与同邑吴仲木创“瞻社”,为名流所重,时称“二仲”,终身不仕。有《茗斋集》《彭氏旧闻录》等。
赏析
这首诗虽仅四句,却以极简笔墨勾勒出一幅意蕴深远的秋日江村图,尽显诗人的观察力与艺术巧思。
前两句 “清江木叶脱,红树被秋堰”,是对江村秋景的直观描摹。“清江” 点明环境,澄澈的江水为画面奠定清冷基调;“木叶脱” 以动态笔触写秋意,树叶凋零的细节,让秋的萧瑟悄然浮现。而 “红树被秋堰” 一转,将视线聚焦于岸边红树 —— 经秋霜浸染的树木,红得浓烈鲜明,与 “清江” 的冷色形成鲜明对比,冷暖交织间,秋景不再是单一的.萧瑟,更添了几分绚烂的层次感。“被” 字用得精妙,仿佛秋意如薄纱般轻覆在红树与水堰之上,让秋的气息更显柔和贴切。
后两句 “何处寻郭熙,寒山写平远”,则跳出实景描写,引入绘画意象,升华了诗的意境。郭熙是北宋著名山水画家,尤擅绘 “平远” 山水,其作品常以开阔的视野展现山水的悠远空灵。诗人以 “何处寻郭熙” 发问,实则是将眼前的江村秋景比作郭熙笔下的平远图 —— 寒山连绵,江天开阔,那份清幽淡远的意境,恰如郭熙画作的神韵。诗人不直接夸赞秋景之美,而是借对画家的追念,暗喻眼前风光堪比名家画作,既突出了江村秋景的艺术质感,也藏着诗人面对此景时的赞叹与沉醉,让全诗在写景之外,多了一层对自然与艺术交融的思考,余味悠长。
《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3
《江村》
刘绎
一棹烟峦画不如,江村小景着樵渔。
酒帘绘得西风峭,正是枫林染叶初。
作者简介
刘绎(1797一1878年) ,字詹岩(或云瞻岩),永丰(今江西永丰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夺得大魁,授职翰林院修撰,供奉南书房。十七年出任山东学政。任满,请假回乡奉养双亲,著有《存吾春斋文抄》十二卷、《诗抄》十三卷、《崇正黜邪论》一卷,并传于世。
赏析
这首《江村》以灵动笔触勾勒出江南村落的秋日小景,字句间满是对自然之美的珍视,读来如观一幅鲜活的水墨小品。
首句 “一棹烟峦画不如”,开篇便以夸张手法破题,将江村景致抬至 “画不如” 的高度。“一棹” 点明视角 —— 或是乘舟漫游的旅人,随船桨轻摇,眼前 “烟峦” 渐展:雾气缭绕的山峦,朦胧中透着层次感,比刻意雕琢的画作更显灵动自然。诗人不直接描摹山水,却以 “画不如” 反衬,让江村的清幽之美瞬间跃然纸上,也藏着初见此景时的惊喜。
次句 “江村小景着樵渔”,为画面添入人间烟火。“樵渔” 二字,勾勒出砍柴的樵夫、捕鱼的渔人,他们的`身影让静谧的江村多了几分生机。“着” 字用得轻巧,仿佛这寻常的生活场景,是为江村小景精心点缀的一笔,让自然之景与人文之趣相融,更显村落的闲适恬淡。
后两句 “酒帘绘得西风峭,正是枫林染叶初”,聚焦细节,深化秋意。“酒帘” 飘动,暗示村中酒肆的存在,而 “西风峭” 则点出秋日的微凉 —— 风虽清劲,却未显凛冽,恰与 “枫林染叶初” 呼应。初被秋霜浸染的枫林,叶片刚泛起微红,色彩鲜嫩而不浓烈。诗人将 “酒帘”“西风”“枫林” 串联,既写出秋景的清爽,又透着江村生活的悠然,让整首诗在写景之外,更萦绕着一种惬意的生活气息,余韵绵长。
《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江村》
黄景仁
江水绕孤村,芳菲在何处?
春从啼鸟来,啼是春归去。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今常州)入。二十三岁入安徽学政朱筠幕。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大、小金川平定,黄景仁献诗考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加捐县丞。在京候选时与众多名士交游,三十四岁时死干赴陕途中。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赏析:
这首《江村》篇幅短小却意蕴曲折,以极简笔墨写尽江村的孤寂与春逝的怅惘,字句间藏着细腻的情感流动。
首句 “江水绕孤村”,开篇便勾勒出清冷的画面。“江水” 悠悠,以动态的 “绕” 字环绕 “孤村”,一纵一横间,既显出村落的偏僻,又借江水的绵延放大了 “孤” 的意境 —— 村落被江水环抱,却更显隔绝无依,奠定全诗孤寂的基调。紧接着 “芳菲在何处?” 一句设问,将视线从景致转向春日生机:“芳菲” 本是春日繁花似锦的`象征,诗人却以疑问探寻其踪迹,暗喻江村春日的寂寥,连寻常的春日盛景都难寻觅,更添一层空落。
后两句 “春从啼鸟来,啼是春归去”,则以 “啼鸟” 为线索,写出春的来去匆匆,充满巧思与怅然。诗人先写春的降临由啼鸟报知,鸟鸣本是春日生机的信号,让孤寂的江村有了一丝暖意;可转瞬间,又道这鸟鸣亦是春的告别 —— 当啼鸟声声依旧,春却已悄然离去。同一种 “啼”,既关联着春的到来,又象征着春的消逝,一喜一悲的转折间,不仅写出时光流逝的迅疾,更藏着诗人面对春去的无奈与怅惘。整首诗以景起,以情收,借江村的孤寂与春逝的感慨,道出对时光与生命的淡淡喟叹,余味悠长。
《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江村》
张英
江上青帘卖酒家,停舟才见一溪斜。
秋风荞麦村村雪,夜月蒹葭处处花。
作者简介
张英(1637—1708),清朝大臣,字敦复,江南桐城(今安徽榈城)人。康熙进士。十六年,设南书房,他首中选入,一时制诰多出其手。二十八年,擢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充《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三十八年,迁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有《聪训斋语》《恒产琐言》《南巡扈从纪略》《文端集》《笃素堂诗文集》等。
赏析
这首《江村》以旅人视角展开,四句诗串联起江村的白日与夜晚,将秋日江村的鲜活与静谧交织,满是生活气息与诗意美感。
前两句 “江上青帘卖酒家,停舟才见一溪斜”,是旅途中的意外发现。“江上青帘” 以鲜明的视觉符号点出酒家 —— 青色酒旗在江风中飘动,既打破了江面的单调,又透着人间烟火气,让旅人有了驻足的理由。“停舟才见” 四字极具画面感,暗示溪斜的景致藏于一隅,需停下船来才能望见,仿佛是旅途中的`小惊喜,也让江村多了几分清幽的隐秘感。“一溪斜” 的 “斜” 字用得灵动,既写出溪水蜿蜒的形态,又为画面增添了自然的纵深感,让江村景致更显生动。
后两句 “秋风荞麦村村雪,夜月蒹葭处处花”,则将视角从白日转向夜晚,从近景拉向远景。“秋风” 点明时节,“荞麦村村雪” 以比喻写荞麦花开的盛景 —— 成片的荞麦花洁白如雪,覆盖在村落间,在秋风中摇曳,壮阔又清新;“夜月蒹葭处处花” 则切换到夜晚,月光洒在蒹葭上,白色的蒹葭花絮仿佛化作满处繁花,朦胧又静谧。白日的 “雪” 与夜晚的 “花”,一实一虚,一明一暗,既写出秋日江村不同时段的景致之美,又营造出清幽淡雅的氛围,让整首诗在烟火气之外,更添了几分空灵的诗意,读来如临其境,满是惬意。
《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6
《江村》
陆游
江村连夜有飞霜,柿正丹时橘半黄。
转枕却寻惊断梦,拨炉偶见爇残香。
医无绝艺空三易,死与浮生已两忘。
拈得一书还嬾看,卧听孙子诵琅琅。
作品注释
(1)爇,原作“蓺”,据钱仲联校注本改。爇,烧:“荣王宫火,延燔三馆,焚爇殆遍。”
(2)三易: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谓之《三易》。《连山》,夏《易》,以艮卦为首;《归藏》商《易》,以坤卦为首;《周易》,以乾卦为首。
(3)浮生:人生虚浮无定,故曰浮生。李白文:“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4)琅琅:喻金石相击声。读书声有音节而入耳者,亦以此喻之。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06-11
《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10-23
(热)《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10-28
[优]《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10-28
《江村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03-08
江村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14篇)10-28
浣溪沙·江村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