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2-14 15:44:41 玉华 古籍 我要投稿

竹原文翻译及赏析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是清代诗人郑燮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赠别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竹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翻译

  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注释

  乌纱:当时做官为宦的代名词囊橐:一种口袋。

  萧萧:空空的样子。

  创作背景

  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做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济饥民的事,得罪了上司,这首诗是郑板桥被罢官离开潍县回乡时,告别潍县绅士民之作。

  简析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诗人弃官归里时的情景,充分表达了其清廉不贪的凛然正气;后两句表明诗人的心境,他向往江边垂钓者自由自在的生活,宁可过隐居生活,也不向权贵低头。整首诗中,诗人傲岸的诗风与不屈的性格浑作一体,具有天地开阔的境界。

  赏析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写的是郑板桥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归里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他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到清冷的江边作为鱼竿。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做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济饥民的事,得罪了上司,这首诗是郑板桥被罢官离开潍县回乡时,告别潍县绅士民之作。作者为人正直,只关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为上司不满,于是上司借故罢了他的官。时年他已61岁,在潍县担任了7年县令,照理说,至少也该发点小财了,然而他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官。这首诗在用词上很有感情色彩。萧萧寒、清瘦、秋风都从字面上传递出一种萧索、冷落、凄冷之感,与作者的心情和处境和谐一致。

  这是一首赠别诗,然而却很特别。

  作者简介

  郑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江苏兴化人。清朝杰出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欠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徐悲鸿先生赞誉其是“中国三百年来最卓越的人物之一”。

  郑燮为官清廉,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来因得罪豪绅而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竹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竹》原文及翻译赏析09-15

竹石原文翻译及赏析12-13

《竹石》原文、翻译及赏析03-17

《竹石》原文翻译及赏析01-21

竹石原文及翻译赏析03-10

《咏竹》原文、翻译及赏析10-30

竹石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画竹歌原文翻译及赏析09-05

竹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6-23

竹石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