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2-22 09:54:57 银凤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是南宋朱敦儒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建炎年间,作者避难江南,舟行长江时所写。下面是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参考!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翻译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诸山留顾。云屯水神居住的府邸,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阕与嵩山旧隐,巢父与许由故友,南柯一梦,遽如许!

  回首金兵南侵的气焰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注释

  伊嵩:伊阕与嵩山。伊阕,今龙门石窟所在地,伊水西流,香山与龙门山两岸对峙,宛如门阕,故名伊阕。

  巢由:巢父与许由,皆尧时隐士也。

  铁锁横江:三国后期,司马炎篡魏灭蜀,惟东吴未平。吴主孙皓守将吾彦以铁索横江,欲以天险阻敌,然终为王濬所破。

  梁父:梁父吟,又名梁甫吟,原汉乐府的曲名,传乃诸葛亮所作。喻功业未成而怀匡时之志也。

  吴山:江苏南部古为吴地,吴山即泛指是处诸山。

  水府:水神所居府邸。

  神女:指湘妃、洛神一类水中仙子。

  九江: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派东流。

  南柯梦:喻已逝去的往日情状。

  妖氛:指金兵南侵气焰。

  白羽:白羽箭。尘昏白羽指战局不利。

  孙郎良苦:三国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来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金所迫局面。

  鉴赏

  朱敦儒的词,从题材和内容看,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他早期的清狂生活和闲适心情的,另一类是写他忧国伤时,抚今思昔的。这首《水龙吟》就是属于他后一类作品的代表之一。

  词一开始就以雄健之笔描绘了一个开阔的水面境界:放船千里,凌波破浪,烟波浩淼。“略为吴山留顾”,从侧面点明他此次离开汴洛一带南来,不是为了“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对明媚的吴中山水,他只是略为留顾而已。潜台词是说,他此次离乡背井,实在是因强敌入侵,迫不得已。“云屯”三句写长江水势。水府,本为星宿名,主水之官,此处借指水。“九”,泛指多数。“九江”,指长江汇合众流,浩浩荡荡,千里东流。境界何等旷远。然而这旷远的境界并未使作者襟怀开阔,反而“北客”一句转出个人身世之感。国步艰难,一身漂泊,“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朱敦儒《水调歌头》)“壮志未酬”,“此生老矣!”(朱敦儒《雨中花》)表现了一位爱国词人的忧愤,不是一般文人的叹老嗟卑,而是与国家兴废、民族存亡息息相关的。这正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崇高处。

  下文由一“念”字领起,将生活镜头拉回到作者早年在洛阳隐居的时代。伊、嵩,指洛阳附近的伊阙、嵩山,这里代指洛阳一带。巢、由,指唐尧时的著名隐士许由、巢父,这里代指作者在洛阳隐居时的朋友。词人早年敦品励行,不求仕进。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之前,朝廷曾征召他到京城,拟授以学官,他坚辞不就,自我表白说:“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非所愿也。”(《宋史·文苑传》)他满足于诗酒清狂,徜徉山水的隐逸生活:“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漫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敕,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这就很形象地描绘了他疏狂懒漫,傲视王侯,不求爵禄,不受羁绊的性格。现在当他身遭丧乱,落拓南逃的时候,回忆起过去那种令人神往的隐逸生活,犹如南柯一梦。真是“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朱敦儒《临江仙》)梦醒得如此快,觉来无处追寻。他对过去隐逸生活的向往,其意义不在隐逸生活本身,而在于他的隐逸生活带有时代特色。封建时代,文人要隐居,必须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朱敦儒隐居伊、嵩时,北宋社会呈现出来的尽管是一片虚假的太平景象,但毕竟还能保住中原,人民生活基本安定,比朱敦儒写作这首词的时候所过的流离转徙生活要好得多。所以朱敦儒对过去隐居伊、嵩生活的怀念,其实质是希望赶走金兵,恢复中原,回到以前的那个时代去,是爱国家、爱民族的表现。

  正是这种国家民族之爱,所以下片一开始作者就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高度,当此凌波南下之时,北望中原,痛感妖氛未扫,不禁发出了对英雄的渴求和呼唤。渴望有英雄出来扫净妖氛,恢复中原。上下两片,意脉相连。当时并非没有英雄。宗泽、李纲都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都为投降派所阻。或忧愤成疾而死,或连遭排挤贬斥,无一得志。他想到眼前放船千里的地方,也正是三国时,蜀吴联军抗曹的故地。当年诸葛亮何等英雄,奇谋报国,指挥若定。因后主懦弱,佞臣误国,终于“尘昏白羽”,大业未成。隐喻自己也和其他英雄一样,虽有“壮心”,无奈“奇谋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心情,他在《苏幕遮》词中也曾表示过:“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进而由眼前的地域特点和国家形势联想到西晋灭吴的历史事实。当年吴主孙皓倚仗长江天险,以铁锁横江设防,仍然阻挡不住西晋大将王浚的楼船,锦帆冲浪,铁锁销熔,终于“一片降幡出石头”,“孙郎良苦”。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鉴古观今,作者在词中流露出对象东吴一样偏安江左的南宋小朝廷前途的担忧。下文“但”字一转,结束上文的论史,转入到以抒情作结。词人救亡有志,报国无门,他忧愤得敲打着船桨,作为击节,象诸葛亮那样唱着“梁父吟”,心潮激荡,“泪流如雨”,无可奈何。一位爱国词人的一腔忠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词情至此,也达到高潮。

  词以放船凌波开始,通过江上风光的描写拓开境界,抚今怀古,将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组合起来,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对国家民族的深情挚爱融为一体,风格豪放悲壮。

  创作背景

  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大举南侵,洛阳、汴京一带,均遭兵燹。不久,汴京沦陷。朱敦儒携家南逃,先到淮海地区,后渡江至金陵。又从金陵沿江而上,到达江西。这首词具体写作年月虽不可考,但从词的内容看,似是他离开淮海,沿江东下金陵时所作。

  词牌名:水龙吟,又名 “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 ,定格为双调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

  作者:朱敦儒,北宋末至南宋初年词人,字希真,号岩壑,洛阳人 。他的词风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早年浓艳丽巧,中年逢北方沦陷于金,国破家亡,多感怀忧愤之作,格调悲凉 ,此首《水龙吟》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词中尽显其忧国忧民与壮志难酬之情 。晚年闲居后词风爽朗清畅 。

  内容分析

  上片:从船上所见之景开篇,描绘放船千里,云水茫茫,略顾吴山,云聚涛涌,江水东注的壮阔画面 。接着抒发自己作为 “北客”,虽有壮心却报国无门,且年华将暮的感慨 。最后回忆往昔在伊、嵩的隐居生活以及与巢、由般故友的相处,感叹曾经的生活如南柯一梦,转瞬即逝 ,暗寓时移世变、身世飘零之感 。

  下片:直陈时事,痛心 “妖氛未扫”,金兵仍盘踞中原,发出 “问人间、英雄何处” 的悲叹 。感慨自己虽有奇谋报国却无人赏识重用,“尘昏白羽” 。借用 “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 的典故,担忧南宋会重蹈东吴灭亡的覆辙 。最后以自己只能愁敲船桨,悲吟《梁父》,泪流如雨作结,表达了报国无路的极度悲痛 。

  艺术特色

  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上片描绘江行之景,景中蕴含着身世之感;下片面对现实之景,抒发对国事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

  用典自然:运用巢父、许由、诸葛亮以及晋灭吴等典故,丰富了词的内涵,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对时局的看法 。

  风格豪放与沉郁结合:开篇写景气势恢宏,有豪放之风;而全篇又笼罩着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悲痛沉郁之情 。

  情感主旨

  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国事的深切关切,对金兵入侵、国土沦陷的痛心,以及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悲愤之情 ,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原文及翻译02-29

秦观《水龙吟》原文翻译赏析10-03

水龙吟·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03-25

捉船行原文翻译及赏析05-05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0-13

水龙吟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10-22

水龙吟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20篇)07-20

水龙吟·春恨原文、翻译及赏析01-12

放鹤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10-28

柳宗元《放鹧鸪词》原文翻译赏析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