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甫吟的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梁甫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梁甫吟》
明代:刘基
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
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
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
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
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稊。
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鸡。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藜。
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魅叫啸风凄凄。
梁甫吟,悲以凄。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译文:
《梁甫吟》啊,长啸一曲,阳春啊,何时才能到来?
你没有听过朝歌屠叟姜子牙的故事吗?他八十岁才辞别棘津的屠夫生涯,来到渭水之滨垂钓。
他不以绿水映白发为羞,为的是能够得遇明主,一吐胸中之壮气,大展治国之宏图。
他在渭水之滨一钓就是十年,为的就是要钓到文王这条大鱼啊。
想不到这位当年其貌不扬的老渔夫,竟摇身一变,一下子成了一位身为帝王之师的大人物。
你没有听说过高阳酒徒郦食其的故事吗?这位起自草莽中的狂客,见了那位龙颜高鼻一脸真龙天子之相的山东刘邦,长揖不拜。
雄辩之才只说得一惯待人傲慢无礼的未来天子赶紧起身,连脚也顾不得洗,一阵风也似地走到他的面前,赔礼道歉,延为上宾。
这位郦先生果然厉害,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就说得齐王献七十二城来降,视楚汉战争如同飞旋的蓬草一般,玩于股掌之上。
像这样落魄的狂客尚能如此,更何况胸有文韬武略能够力当群雄的壮士呢?
我也想能够像他们那样得遇明主,怎奈天帝身旁那些得宠的玉女太多了。
她们以色事主,一天到晚玩那些投壶之类的游戏,迷得天帝高兴得仰天大笑,震得天空狂风四起,骤雨倾盆,引起了一阵阵电闪雷鸣。
天国的大门紧闭不开,我以头扣门,只惹得守门人一肚子怒气。
苍天上的白日啊,你为什么不能照见我胸中的忠诚?难道我这只是杞人忧天,多此一举吗?
我听说有一种叫猰貐的猛兽,它磨牙吮血专食人肉;而还有一种叫驺虞的仁兽,它仁慈得连生草的茎芽也怕绘踩断了。
我也能像古代的勇士一样手接飞猱,力搏雕虎,也能在焦原那块危石之上退着行走而毫无惧色。
可是智者可卷而愚者才会呈才露能,既然世上的达官贵人视我轻如鸿毛,我何必在这些愚人面前显示我的才能呢。
古时有三位力能排山的壮士,他们的本事可谓是够大的了,但是,齐国的宰相晏婴只是略施小技,仅用两个桃子就把他们给干掉了。
西汉时吴楚七国想背叛朝廷作乱,但他们却连剧孟这样的大侠都没有收罗过去,也难怪周亚夫嘲笑他们是徒劳之举了。
我的这首《梁甫吟》,此时正吟到最悲的时候。但是,我坚信,张华的两把神龙剑,它们虽会一时分散,但终究会有遇合有时。
就像朝歌屠叟姜子牙终有一天能够与明主风云际会一样,做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这点小挫折算得了什么呢?安心等待吧,机遇终是会到来的!
注释:
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yì)。
翳:云雾。
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淆:搅乱,搞混。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shū)忽成山溪。
倏忽:疾速,指极短的时间。山溪:山峰和溪谷,形容高低之差异。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
“君不见”二句: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并尊为仲父,成就霸业,后来他宠信侍从竖刁等奸人,导致齐国大乱。
秦穆(mù)信逢孙,遂违百里奚(xī)。
逢孙:本秦将,秦郑结盟,留郑助守卫。百里奚:原为虞大夫,晋灭虞,秦穆公闻其贤,委以国政,助秦穆公成就霸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yì)苡(yǐ)为文犀(xī)。
赤符天子:汉光武帝刘秀。赤符:即赤伏符,新莽末年流行的一种谶语,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以薏苡为文犀:把薏苡草看成是犀角。薏苡,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其果实仁即薏米,可食。文犀:有文理的犀角。
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ní)。
停婚仆碑:魏征以直谏深得唐太宗敬重。魏征临终时,太宗将公主许魏征子叔玉;魏征死,太宗亲撰碑文。贞观十七年罢婚,还推倒魏征的墓碑。虹霓:相传虹有雌雄之别,色鲜亮者为雄,色暗淡者为雌;雄曰虹,雌为霓。
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sù)与稊(tí)。
明良:指上文提到的齐桓、秦穆、汉光武、唐太宗、燕丹和管仲、百里奚、马援、魏征、荆轲。际会:遇合。童角,指少儿、儿童。古代未成年者头顶两侧束发为髻,形如牛角,也称总角。稊:草名,此处泛指草。
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pìn)鸡。
皇父:指李辅国。唐肃宗尊称其为“皇父”。艳妻,指张良娣。马角突兀,马生角原本指不可能之事,故曰突兀。牝(pìn)鸡:母鸡。古代称女性掌权为牝鸡司晨。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jí)藜(lí)。
蒺藜,草名,生长于沙地。诗中代指陕州。
屈原怀沙子胥(xū)弃,魑(chī)魅(mèi)叫啸风凄凄。
怀沙:《楚辞·九章》中的篇名,屈原作。相传是屈原的绝命词。此处指怀抱石头自沉。子胥:伍子胥。被赐剑命自尽。魑魅:传说中山林里害人的鬼怪。
梁甫吟,悲以凄。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竹实:又称竹米,竹子所结的子实。相传凤凰以之为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概写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赐金放还”,刚离开长安之后。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写于天宝九载(750)。是年李白初寓金陵,五月之浔阳,后游襄阳,复北上至南阳度岁。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则认为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前后,时作者初入长安,因一事无成,失意而归。
赏析:
李白这首也有“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之句,显然是袭用了诸葛亮那首的立意。诗大概写在李白“赐金放还”,刚离开长安之后。诗中抒写遭受挫折以后的痛苦和对理想的期待,气势奔放,感情炽热,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开头两句:“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长啸”是比高歌更为凄厉激越的感情抒发。诗一上来就单刀直入,显示诗人此时心情极不平静,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宋玉《九辩》中有“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之句,故“见阳春”有从埋没中得到重用、从压抑中得以施展抱负的意思。以下诗句,全是由此生发。
接着,连用两组“君不见”提出两个历史故事。一是说西周吕望(即姜太公)长期埋没民间,五十岁在棘津当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当屠夫,八十岁时还垂钓于渭水之滨,钓了十年(每天一钓,十年共三千六百钓),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一是说秦末的郦食其,刘邦原把他当作一个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这位自称“高阳酒徒”的儒生,不仅凭雄辩使刘邦改变了态度,以后还说服齐王率七十二城降汉,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风云人物。诗人引用这两个历史故事,实际上寄寓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不相信自己会长期沦落,毫无作为。诗人对前途有着坚定的信念,所以这里声调高亢昂扬,语言节奏也较爽利明快,中间虽曾换过一次韵,但都押平声韵,语气还是舒展平坦的。
自“我欲攀龙见明主”句起,诗人一下子从乐观陷入了痛苦。加上改用了仄声韵,语气拗怒急促,更使人感到犹如一阵凄风急雨劈面打来。这一段写法上很象屈原的《离骚》,诗人使自己置身于惝恍迷离、奇幻多变的神话境界中,通过描写奇特的遭遇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你看,他为了求见“明主”,依附着夭矫的飞龙来到天上。可是,凶恶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聋的鼓声来恐吓他,他想求见的那位“明主”,也只顾同一班女宠作投壶的游戏。他们高兴得大笑时天上闪现出耀眼的电光,一时恼怒又使天地昏暗,风雨交加。尽管如此,诗人还是不顾一切以额叩关,冒死求见。不料竟触怒了守卫天门的阍者。在这段描写中,诗人的感情表现得那么强烈,就象浩荡江水从宽广的河床突然进入峡谷险滩一样,旋涡四起,奔腾湍急,不可抑止。诗人在天国的遭遇,实际上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他借助于幻设的神话境界,尽情倾诉了胸中的忿懑与不平。
自“白日不照吾精诚”以下十二句又另作一段,在这段中,诗人通过各种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写了内心的忧虑和痛苦,并激烈地抨击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上皇不能体察我对国家的一片精诚,反说我是“杞人忧天”。权奸们象恶兽猰?那样磨牙厉齿残害人民,而诗人的理想则是以仁政治天下。他自信有足够的才能和勇气去整顿乾坤,就象古代能用左手接飞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样,虽置身于危险的焦原仍不以为苦。诗意象是宕起,可是马上又重重地跌了下来。在现实的生活中,只有庸碌之辈可以趾高气扬,真有才能的人反而只能收起自己的聪明才智,世人就把我看得轻如鸿毛。古代齐国三个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国晏子设计害死,可见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剧孟这样的能人而摒弃不用,国家的前途真是不堪设想了。这一段行文的显著特点是句子的排列突破了常规。如果要求意思连贯,那么“手接飞猱”两句之后,应接写“力排南山”两句,“智者可卷”两句之后,应接写“吴楚弄兵”两句。可是诗人却故意把它们作上下错落的排列,避免了平铺直叙。诗人那股汹涌而来的感情激流,至此一波三折,成迂回盘旋之势,更显得恣肆奇横,笔力雄健。这段的语气节奏也随着感情发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展,忽而押平声韵,忽而换仄声韵,短短十二句竟三易其韵,极尽变化之能事。
最后一段开头,“梁甫吟,声正悲”,直接呼应篇首两句,语气沉痛而悲怆。突然,诗人又笔锋一折,“张公两龙剑”以下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时见阳春”这一设问。诗人确信,正如干将、莫邪二剑不会久没尘土,我同“明主”一时为小人阻隔,终当有会合之时。既然做过屠夫和钓徒的吕望最后仍能际会风云,建立功勋,那自己也就应该安时俟命,等待风云感会的一天到来。饱经挫折的诗人虽然沉浸在迷惘和痛苦之中,却仍在用各种办法自我慰藉,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写长篇歌行最忌呆滞平板,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正在于布局奇特,变化莫测。它通篇用典,但表现手法却不时变换。吕望和郦食其两个故事是正面描写,起“以古为鉴”的作用,接着借助于种种神话故事,寄寓自己的痛苦遭遇,第三段则把几个不相连属的典故交织在一起,正如清人沈德潜说的“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因而诗的意境显得奇幻多姿,错落有致:它时而和风丽日,春意盎然,时而浊浪翻滚,险象纷呈;时而语浅意深,明白如话,时而杳冥惝恍,深不可测。加上语言节奏的不断变化起伏,诗人强烈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梁甫吟的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梁甫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2-11
梁甫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6
梁甫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推荐)10-03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经典)11-29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01-09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04-26
《梁甫吟》原文及翻译赏析01-08
梁甫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精选[2篇]10-02
梁甫吟原文及赏析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