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笛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笛》是唐代诗人张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语言洗炼,富有理性,沉郁苍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闻笛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译文:
当我登上城楼举日远眺,安庆绪的叛军已经迫近城北。
与外界隔绝无法了解敌情,天意如何胜负难以预料。
营门外星月低垂,连续苦战已被阵云笼罩。
白天黑夜在这更楼上面,隐约可以听到羌笛声声。
注释:
岧(tiáo)峣(yáo):形容山岭高峻,这里指屹立的城楼。
虏骑:指安庆绪的叛军。
附:紧贴。
城阴:城北。
风尘色:指敌情。
天地心:古代迷信,以为一切(包括战乱)都有上天安排。
赏析:
张巡于天宝中任真源县令,安禄山叛乱时,起兵戡乱,先守雍丘,后与许远共守睢阳(故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他们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亲率将士浴血奋战。这首诗即张巡在围城中耳听笛音、心怀激慨所写成的一曲壮歌。首联写孤城被围的紧张情形,颔联描绘浓郁的战斗气氛,颈联写战士们顽强的战斗精神,尾联则表现诗人忠贞不屈的崇高品格。诗人在诗中描述了战斗的激烈和形势的险峻,表现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全诗语言洗炼,富有理性,沉郁苍凉。
首联写登城俯瞰所见。和通常的登城览眺有别,作为守城的主帅,诗人的登临自是为了俯察敌情,故第二句即书即日所见敌军围城情景。着一“附”字,逼真地描绘出围城的叛军紧贴着城下的危困之状。诗人在守城后期与许远分城而守,他所分守的北城与东城,正是敌军的主攻方向,“虏骑附城阴”正显示出叛军密匝匝地紧紧围住城北的态势,既显示出形势的危急,也透露出一种责任感。
颔联写登临所感。“风尘”承“虏骑”,“不识” “安知”,因果关系显然。这是诗人坚守危城经年所获得的深刻体验认识和坚定信念。睢阳保卫战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诗人与许远有兵六千八百人,而他们所抗击的安史叛军多达十三万。从至德二载正月到十月,大小四百余战,累计杀敌十二万。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如此巨大的战绩,如果主帅和将领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杰出的才能,如果没有广大士兵、民众的坚决支持,绝不可能支撑危局如此之久,更绝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战绩。这两句诗,正是诗人作为守城的主帅,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对“天地心”亦即天下民心向背所获得的深刻感受体验的艺术概括。它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而用“风尘色”来借指战争,则战尘弥漫的惨淡之色可见;用“天地心”来借指民心向背,而天地之心与人心浑然一体。故两句虽出以议论,却毫无枯率之病,而是既生动形象,又沉着深刻;境界亦开阔舒展,毫无逼仄之感。
颈联,遥应首联而双伸展颔联进一步描绘睢阳守卫战的战略重任和战斗的艰苦情形。睢阳地处中原腹地,“营开”处本不会见“边月”,但如今虏骑长驱直入,睢阳已成抗击东线叛军的“边城”和主战场,起着屏蔽江淮、保卫唐王朝生命线的重要战略作用,故在作为军中主帅的作者眼中,营门之外的月亮也就成了“边月”。“近”字透露出边塞气氛的浓郁和守卫疆土的责任感。下句“战苦阵云深”则显示了战争的长久、艰苦、惨烈和战云弥漫层深的惨淡景象,“深”字同样透露出诗人心情的深沉凝重。
尾联点明登楼闻笛,暗暗透露出以上三联所写的情景都是在登楼闻笛的过程中展现的。如果说“虏骑”句和颈联是写登楼所见,颔联是写登楼所感,则尾联便是写登楼所闻;点出“横笛”暗示系敌营胡兵所吹;说“旦夕”,则不只此日此夜,而是每天都能听到。这旦夕传来的胡兵吹笛声渲染出一种四面楚歌的气氛,“闻”中自有所感,但诗人却只轻点即止,留下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体味。
诗作于睢阳保卫战的后期,形势已经非常危急,这从“虏骑附城阴” “战苦阵云深”等诗句中可以看出。但诗中却流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镇定从容的气度,让读者丝毫感受不到危城将破时的悲伤绝望和惊惶失措,也没有剑拔弩张之态,这正是诗人人格力量和儒将风度的体现。全诗的艺术感染力也集中表现在这一点上。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驱所部攻阳。守将许远告急,诗人自宁陵引兵入睢阳,与许远共守孤城。这首诗作于围城中。
张巡: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唐代中期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十三万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明清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名家点评
元·顾安《唐律消夏录》卷四:古来忠义之士,全是一段愤激之气做成。试看此诗三、四,说遂令风尘至此,我不知天地诚属何心。连天地都不服起来,此是何等力量。战阵之间,吟咏自得,其才其胆,千古一人。
明·程元初《盛唐风绪笺》:张巡此诗感慨愤激之至。三、四即武侯“不计成败利钝”之诚心也。
明·李维桢《唐诗隽》:忠精节义,凛凛独生。
明·钟惺《唐诗归》卷二十三:(“不辨”二句)裹成一片,流出真诗。
明·谭元春《唐诗归》卷二十三:(末句下评)只结一句“闻笛”,觉上数语皆闻笛矣,妙手。
明·吴乔《围炉诗话》:张睢阳《闻笛》诗及《守睢阳》排律,当置《六经》中敬礼之,勿作诗读。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卷三十七:此守睢阳登楼以窥敌之虚实,闻其营笛声而兴感,因以“闻笛”命题。言试登高以临敌,乃虏骑方屯聚于城之北也。贼势如此,则当身犯风尘,辨其气色,庶知上天降乱之意。苟不辨风尘之色,安知天地之心乎!言当躬亲其难也。然国步危矣。夫睢阳内地也,今门开而近边月,苦战而多阵云,闻旦夕笛声,而虏之凭陵可想,能不深为之虑哉!睢阳死义之士,非以诗名,而其诗亦壮,读之凛然。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三、四句)言贼势如此,不但风尘愁怀,并不知天地之意若何。
清·叶蓁《唐诗意》:其节义如庶姜,其气概如南仲,可风可雅。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八:此诗不必分解,直抒闻笛时苦心。“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公守睢阳,登更楼而望敌,见敌骑方屯聚于城之北,时因闻笛有感而作此诗。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公以孤城困守,抗百万之贼兵,至罗雀掘鼠,杀妾食士,而不变其守,此是何等风尘,何等天地。即使辨得风尘动静,知得天心向背,更待如何?故惟此百炼精忠,以身殉国,而不必辨风尘之气色,不必知天地之何心,不顾安危,不计成败,惟以公忠自矢而已。读此知先生铁石心肠,凛然如在矣。“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此是闻笛时军中之苦景也。“战苦阵云深”,想风云惨淡。“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只结一句闻笛,上数语皆闻笛矣。
清·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集》卷十:一片忠义之气滚出,“闻笛”意一点自足。三、四言不识风尘之愁惨,并不知天意之向背,非一开一阖语也。宋贤谓伯夷、叔齐欲与天意违拗,正复相合。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不辨”句)忠肝若揭,结句点出。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精气结成,读之又觉一腔忠勇流散四十字外。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张巡与草人的故事
唐玄宗逃出长安后,安禄山叛军攻进长安。郭子仪、李光弼听到长安失守,不得不放弃河北,李光弼退守太原,郭子仪回到灵武。原来已经收复的河北郡县又重新陷落在叛军手里。
叛军进潼关之前,安禄山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去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令狐潮本来是雍丘县令,安禄山占领洛阳的时候,令狐潮就已经投降。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不愿投降,招募了一千来个壮士,占领了雍丘。令狐潮带了四万叛军来进攻。张巡和雍丘将士坚守六十多天,将士们穿戴着盔甲吃饭,包扎好创口再战,打退了叛军三百多次进攻,杀伤大批叛军,使令狐潮不得不退兵。
第二次,令狐潮又集合人马来攻城。这时候,长安失守的消息已传到雍丘,令狐潮十分高兴,送了一封信给张巡,劝张巡投降。
长安失守的消息在唐军将士中传开了。雍丘城里有六名将领,原来都是很有声望的人,看看这个形势,都动摇了。他们一起找张巡说:现在双方力量相差太大,再说,皇上是死是活也不知道,还不如投降吧。
张巡一听,肺都气炸了。但是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答应明天跟大伙一起商量。到了第二天,他召集了全县将士到厅堂,把六名将领喊到跟前,宣布他们犯了背叛国家、动摇军心的罪,当场把他们斩了。将士们看了,都很激动,表示坚决抵抗到底。
叛军不断攻城,张巡组织兵士在城头上射乱箭把叛军逼回去。但是,日子一长,城里的箭用完了。为了这件事,张巡怎么不心焦呢!
一天深夜,雍丘城头上黑魆魆一片,隐隐约约有成百上千个穿着黑衣服的兵士,沿着绳索爬下墙来。这件事被令狐潮的兵士发现了,赶快报告主将。令狐潮断定是张巡派兵偷袭,就命令兵士向城头放箭,一直放到天色发白,叛军再仔细一看,才看清楚城墙上挂的全是草人。
【闻笛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07-07
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12-31
《春夜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07-19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01-21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09-12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10-31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11-12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12-31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09-29
春夜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2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