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2025-02-09 08:39:43 欧敏 古籍 我要投稿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早梅原文、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早梅》

  唐代: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注释

  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近,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先发望春台”实际是诗人渴望到京城施展才华、独占鳌头、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自信宣言。

  全诗咏物写景,语言清丽传神,为读者描摹出一幅风韵十足的“寒雪早梅图”,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神;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借物喻己,含蕴深藉,诗人怀才不遇、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执著自信的节操情怀蕴含景中,又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神妙毕备,意蕴隽永,堪称诗林“咏物台”上的一枝独秀!

  齐己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但学习非常刻苦。后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己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构思奇巧的咏梅诗,意在咏赞。虽然作者在作品中没有一处议论和礼赞的词句,却巧妙地刻画了早梅凌寒傲雪的高贵品格。

  “一树寒梅白玉条”。这一句是对梅花外在特征的描写。开篇描写早梅之娇美,有色,有形,也有神,令人仰慕,令人陶醉。“一树”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满树”,形容花开得密,开得多,即满树都是盛开的鲜花。“寒梅”一词意在突出一个“早”字,同时也与题目中的“早”形成了一个照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扣题。“白玉条”,这三个字既写出了梅花花朵的颜色、质地,也描绘出了梅花枝杈的姿态和神韵。形象,传神,逼真。

  “迥临村路傍溪桥”。这一句是对梅的生长环境的具体交代。这个交代作者是有用意的,不是简单的交代,而是为了突出梅的高洁。你看它生长的地方,绝对是与众不同的,“迥临村路”,也就是远离喧嚣的尘世,不与世俗同流;“傍溪桥”,不仅长在小溪的涯畔,还依傍在小桥的旁边,远离“村路”,却又傍水临桥,谁说植物没有意识?这简直就是有意识的绝佳的环境选择。从这一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是有意融入了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喧嚣的尘世,刻意到偏僻的溪畔桥边,独自悄悄地凌寒开放,突出了早梅的不畏严寒的不与世俗同流的高贵品格。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梅花近水早发的惊喜之情。因为“不知”才“疑”,因为梅花洁白如玉才“疑是经冬”“未销”的“雪”,这样写来,就使人读起来觉得更为传神,更能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化尽的冬雪压在枝头。这不仅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同时也更好地显示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唤起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诗人

  张谓(生卒年不详),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生平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古诗简介

  《早梅》是唐代诗人张谓(一说戎昱)创作的一首七绝。和其它咏梅诗不同,这首诗着重写出了“早”字,“早”指梅花开放之早。全诗通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 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03-09

《早梅》原文赏析及翻译12-19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03-02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04-18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1-08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热门]08-14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08-14

【荐】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08-20

(通用)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