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齐攻鲁,求其岑鼎》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4-12-31 09:04:59 赛赛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原文翻译及赏析

  《鲁侯献鼎》的故事,是一则深刻揭示诚信与国家信誉之间紧密联系的古代寓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昔齐攻鲁,求其岑鼎》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朝代:先秦

  作者:左丘明

  原文: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译文

  从前,齐国攻打鲁国,要索取鲁国的镇国之宝-岑鼎。鲁国国君悄悄地换了另外一个鼎献给齐君,并向齐君请求订立合约。齐君不相信鲁君会把真的岑鼎送来,便提出:“如果柳季说这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它。”鲁君只得去请求柳季。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是国家的重器,而我则把信用看成立身处事的根本。眼下你想破坏臣的根本,保全您的国家,这是臣下难以办到的事。”鲁君无奈只得将岑鼎献给齐君。

  注释

  1、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

  2、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柳下惠,一称柳季。

  3、以……为:把……当做。

  4、国:此指极珍贵的珍宝。

  5、信:诚信。

  6、破:破坏。

  7、全:保全。

  8、难:困难。

  赏析

  大丈夫言而有信,一言九鼎。现代人早就认识到,信用是人们立身处事的原则,他们将狡狤视为人的恶习之一。本文正说明这个道理。

  确实,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得不使自己与社会兼容,而这纷纭复杂的社会包含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依靠种种社会规范来维系这些关系,使社会得到正常的健康发展。如果都像鲁君那样言而无信,这个社会也就不可能成为正常的有秩序的社会,人与之间就除了互相欺骗以外,不存在任何关系。因此,做人须讲信用,无论统治者或被统治者,都应明白这个道理,朝令夕改乃是社会不稳定的表现,尔虞我诈是人际关系淡漠的结果。但愿这种状况不复存在。至于柳季将个人表现置于国家之上,显然不太妥当。

  鉴赏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攻打鲁国,目的在于获取鲁国的国宝——岑鼎。岑鼎不仅是一件珍贵的器物,更是鲁国国家信誉的象征。面对齐国的强势要求,鲁侯选择了一个策略:他试图用一个假的岑鼎来交换两国的和平盟约,希望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

  然而,齐侯并非愚钝之人,他识破了鲁侯的计谋,提出了一个条件:只有得到鲁国贤臣柳季的确认,他才会接受这个鼎。柳季在鲁国以诚信著称,他的言论被视为公信力的象征。鲁侯于是希望柳季能顺应国家的需要,承认那个假鼎为真,以换取和平。

  但柳季的选择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坚决拒绝了这个请求,认为如果为了保全鲁国的领土而牺牲国家的信誉,那么这样的国家将难以长久。他说道:“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这句话不仅是对鲁侯的直接回应,更是对诚信价值的深刻阐述。柳季认为,国家的信誉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为宝贵,一旦失去,将难以挽回。

  最终,鲁侯被柳季的坚持所打动,选择了真正的岑鼎献给齐国,以此来维护鲁国的信誉。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齐国的尊重,也向世人展示了鲁国对诚信的坚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国家的基石,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纽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诚信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利益。鲁侯的最初选择虽然出于保护国家的初衷,但如果不是柳季的坚持,鲁国可能会因此失去更为重要的东西——国家的信誉和人民的信任。

  在现代社会,诚信同样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坚守的原则。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该以诚信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面对诱惑和压力时,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短期利益所动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长远的发展和成功。

  作者生平

  世为左史

  据后世记载及相关研究,左丘明为齐国始封之君姜太公之后,为太公二十一世、太公少子印(穆公)二十世裔孙,楚左史倚相之孙,鲁太史成之子。其说或有早期家谱传承为据,未可全信,亦不宜轻易否定。然其称左丘明为楚左史倚相之孙,按诸《左传》,则绝无此可能。

  至谓左氏世为左史,则合乎史实、事理,符合商周世官制度,其以左为氏,也当与此有关。左丘明袭为太史,博综群籍,曾随孔子“如周,观书于周史”,并立志为孔子传解《春秋》,说明其与孔子关系当在师友之间。正由于丘明有此学识、经历与地位,故能从容胜任《春秋左氏传》之作。

  参政议政

  左丘明曾与孔子同朝为官,关系当在师友之间。二人相互敬重,孔子称与丘明同好恶,左丘明也曾鼎力支持孔子从政。

  据记载,鲁公打算任命孔子为司徒,将要召孟孙、季孙、叔孙三桓商议,并将此事告诉左丘明。左丘明直谏道:“孔子,那是圣人啊。圣人为政,有过之人就要失去权位。您即使想与三家谋划,但三家的过失不正合乎这一情况吗?”鲁公仍不解其意。于是丘明作譬喻进一步解释:“周朝有人喜欢毛皮大衣和美味肉食,但他想做毛皮大衣而与狐狸商量索其毛皮,想办丰美牲祭而与羊儿商量索取其肉,于是狐狸、羊儿赶紧深深躲藏。因此,此人等待很长时间,却无法完成毛皮大衣和丰美牲祭。为什么呢?周朝这人的谋划出了问题。现在,您打算同三桓商量任用孔子为司徒,这与同狐狸商量做皮大衣,同羊儿商量做牲祭是同一个道理。”于是,鲁公便不与三桓商量,而直接任命孔子为司徒。

  左丘明理解孔子,深明孔子“强公室,弱私家”的政治主张,其对鲁公的谏言,正是对孔子从政的强力支持。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原文及赏析02-19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阅读答案07-31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5-06

《忆昔》原文翻译及赏析09-25

忆昔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忆昔原文赏析及翻译10-30

车攻原文翻译及赏析03-25

古风昔我游齐都翻译赏析11-29

思齐原文翻译及赏析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