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高亭废已久》原文及译文赏析

时间:2025-02-10 08:44:44 赛赛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雨晴·高亭废已久》原文及译文赏析

  《雨晴·高亭废已久》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五言律诗组诗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雨晴·高亭废已久》原文及译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晴·高亭废已久》

  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前言: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作于作者被贬黄州之初,是贬谪生活的写照。第二首写“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东冈上归”。两首诗写景如画,景中有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

  注释:

  种鱼:即养鱼。

  赏析:

  第二首写“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东冈上归”。“高亭”即指四望亭,在苏轼所住雪堂南面的高阜上。“种鱼”即养鱼,种鱼塘即题中所说的“鱼池”。高亭久废,不再供人游赏,而是用来养鱼的地方,一开头就给人以荒凉之感。“暮色千山入”即“暮色入千山”,写天已晚,为“归”作铺垫。“春风百草香”,写春已残,故春风送来的不是花香而是草香。“市桥人寂寂”,应“暮色”句,因天将暮,故市桥人散。古寺即乾明寺,“古寺竹苍苍”应“春风”句,因春已残,故再也见不到“杂花满山”,但见苍苍竹木而已。高亭久废,暮色初临,市桥人散,竹木苍苍,都给人以冷落寂静的感觉。最后两句的写法与前一首相似,以鹳鹤号鸣,反衬市桥沉寂。正因为万物俱寂,突然出现的鹳鹤声如同充满了暮色苍茫的整个天空,听起来更加凄厉。白居易《琵琶行》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句,苏轼这里的艺术效果则相反,是“此时有声胜无声”。《纪评苏诗》说,这两句寓“羁孤”之意。这正是哀号无告的苏轼贬官在这寂寞江城的生动写照。

  这两首诗写景如画,景中有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宋诗明快,唐诗蕴藉,杜甫诗沉郁苍凉。苏轼诗以明快见长,而这两首诗却含蕴丰富,不露不张。读者若不细加咀嚼,很容易当作一般写景诗读过。但稍加品味,就能发现这些写景词句都浸透着他贬官黄州初期所特有的感伤色彩。第二首更具有杜甫诗沉郁苍凉的特色,结尾更是杜甫惯用的手法,宕开一层,在更加开阔的画面上抒怀。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这两首诗是这年春末所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雨晴·高亭废已久》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雨晴原文及赏析02-21

雨晴原文及赏析【经典】08-19

《雨晴》译文、注释及赏析09-14

雨晴原文及赏析02-27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04-12

(优秀)雨晴原文及赏析08-12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精华)雨晴原文及赏析02-27

(精华)雨晴原文及赏析08-15

《苏溪亭》原文译文赏析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