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孙绰传》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4-12-17 11:05:02 智聪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晋书孙绰传》原文及译文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晋书孙绰传》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孙绰,字兴公。博学善属文,少与高阳许询俱有高尚之志。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乃作《遂初赋》以致其意。尝鄙山涛,而谓人曰:“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若以元礼门为龙津①,则当点额暴鳞矣。”所居斋前种一株松,恒自守护,邻人谓之曰:“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恐永无栋梁日耳。”绰答曰:“枫柳虽复合抱,亦何所施邪!”绰与询一时名流,或爱询高迈,则鄙于绰,或爱绰才藻,而无取于询。沙门支遁试问绰:“君何如许?”答曰:“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询将北面矣。”绰重张衡、左思之赋,每云:“《三都》、《二京》,五经之鼓吹也。”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荣期曰:“恐此金石非中宫商。”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凿齿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补章安令,征拜太学博士,迁尚书郎。扬州刺史殷浩以为建威长史。会稽内史王羲之引为右军长史。转永嘉太守,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时大司马桓温欲经纬中国,以河南初平,将移都洛阳。朝廷畏温,不敢为异,而北土萧条,人情疑惧,虽并知不可,莫敢先谏。绰乃上疏。桓温见绰表,不悦,曰:“致意兴公,何不寻君《遂初赋》,知人家国事邪!”寻转廷尉卿,领著作。

  绰少以文才垂称,于时文士,绰为其冠。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年五十八,卒。(节选自《晋书孙绰传》,有删改)【注】①龙津:即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的黄河峡谷。

  译文

  孙绰字兴公。他学识广博且擅长写文章,年轻的时候和高阳人许询都有很远大的志向。住在会稽,纵情山水十多年,于是写《遂初赋》以表达自己的情志。曾经瞧不起山涛,而对人说:“山涛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人,官员不是官员,隐士不是隐士,如果想鲤鱼跃龙门,他会头碰石壁、鳞被暴晒。”(孙绰)住所前种了一棵松树,经常亲自守护,邻居对他说:“这棵树并非不好看,只是恐怕永远没有成为栋梁的日子了。”孙绰回答说:“枫树和柳树即使有合抱之粗,又有什么用呢!”孙绰与许询是当时的名流,有人喜爱许询的超逸不凡,就瞧不起孙绰,有人喜爱孙绰的文采辞藻,而不向许询学习。僧人支遁试问孙绰:“你和许询相比怎么样啊?”孙绰回答说:“若论高情远致,我早已自叹不如;但若说吟诗作赋,许询就不如我了。”孙绰非常看重张衡、左思的赋,经常说:“《三都赋》《二京赋》,是对五经的宣扬。”曾经做《天台山赋》,文辞情致非常美妙,文章一写成,就给友人范荣期看,说:“你试试(把它)扔到地上,应当会发出金石的声音。”荣期说:“恐怕此金石声不合乎音乐。”但是每读到好的句子,就说:“应是我们这些人的语言。”孙绰本性通达率真,喜欢开玩笑。曾经与习凿齿共行,孙绰走在前面,回头对习凿齿说:“被沙石冲洗淘汰,瓦石就落在了后面。”习凿齿说:“被簸箕簸扬,糠秕就飘在了前面。”

  征西将军庾亮请孙绰担任参军,补任章安令,朝廷征用担任太学博士,升任尚书郎。扬州刺史殷浩任命他为建威长史。会稽内史王羲之引荐他为右军长史。转任永嘉太守,升任散骑常侍,兼任著作郎。当时大司马桓温欲谋划中原,认为河南基本平定,将迁都洛阳。朝廷畏惧桓温,不敢提出异议,并且北方萧条,人心不稳,虽然都知道不行,但没有谁敢先进谏。孙绰于是上疏。桓温看见孙绰的奏章,不高兴地说:“问候兴公,为什么不找出你的《遂初赋》(选择归隐),(你)懂得别人的家事吗?”不久调任廷尉卿,兼任著作。

  孙绰年少时凭借文才闻名,在当时的文士中,孙绰是其中之首。温(峤)、王(导)、郗(鉴)、庾(亮)等人去世,一定要孙绰撰写碑文,然后刻在石头上。五十八岁的时候去世。

  鉴赏:

  人物形象塑造

  才华横溢:孙绰“博学善属文”,其文才在当时的文士中堪称佼佼者,年少时便凭借文才垂称于世,如所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他自己对这篇赋也极为自信,称其掷地当作金石声,展现出他对自身文学才华的高度自信和自豪。

  志向高远:少与高阳许询俱有高尚之志,早年隐居会稽,纵情山水十余年,并作《遂初赋》以表达自己的情志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不同于世俗的追求和高雅的志趣。

  性格通率:孙绰本性通达率真,喜欢开玩笑,从他与习凿齿的互相调侃中可见一斑,如“沙之汰之,瓦石在后”“簸之扬之,糠秕在前”的对话,展现了他幽默风趣、不拘小节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敢于直言:在大司马桓温欲经纬中国、移都洛阳之时,朝廷畏惧桓温,无人敢谏,而孙绰却能不顾桓温的权势,挺身上疏,陈述迁都之弊,表现出他的勇敢和正直,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责任感。

  文学价值

  语言简练生动:传记在叙述孙绰的生平事迹和言行时,语言简洁明了,如描述孙绰与邻人关于松树的对话,寥寥数语便将孙绰的个性和志向展现出来,同时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如“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恐此金石非中宫商”等,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增强了传记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对比手法运用: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特点。如在评价孙绰与许询时,“或爱询高迈,则鄙于绰,或爱绰才藻,而无取于询”,通过他人对二人的不同喜好,鲜明地对比出孙绰与许询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使读者对二人的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

  选材典型精当:作者选取了孙绰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言行来刻画人物。如孙绰对山涛的评价、撰写《天台山赋》、与习凿齿的调侃、上疏谏桓温迁都等,这些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孙绰的性格、才华和品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也让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孙绰的一生。

  历史意义

  反映时代风貌:《晋书·孙绰传》为我们了解东晋时期的社会文化、政治状况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从孙绰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士族文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作用。例如,东晋时期玄学盛行,孙绰作为玄言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和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玄学思潮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佛教与玄学合流的时代特点。

  展现文人地位:传记中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孙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这一细节充分说明了孙绰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文人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从侧面反映了东晋时期对文化和文人的重视。

【《晋书孙绰传》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晋书·王浚传》原文及译文06-08

《晋书王浑传》原文赏析及译文07-27

《晋书嵇绍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08-01

《晋书·文苑》的阅读答案与原文译文11-01

晋书陶潜传原文及翻译10-25

《晋书》文言文原文和译文09-03

《晋书·羊祜传》阅读答案及译文10-11

《晋书·贺循传》阅读答案及译文07-13

《晋书·任恺传》阅读答案及译文04-02

《晋书·王羲之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