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姚鼐《郑大纯墓表》原文阅读及翻译
赏析是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姚鼐《郑大纯墓表》原文阅读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闽县郑君讳际熙,字大纯,为人介节而敦谊,勤学而远志,年三十六,终于举人,而士知其生平者,靡弗思焉。君初为诸生,家甚贫,借得人地才丈许,编茅以居,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君意顾充然。邻有吴生者,亦介士,死至不能殓。君重其节,独往手殡之。将去,顾见吴生母老惫衣破,即解衣与母。母知君无馀衣,弗忍受也。君置衣室中趋出。
君既中乡试,将试京师,行过苏州。或告之曰:“有闽某举人至此,发狂疾,忽詈②大吏。吏系之,祸不测矣。”君瞿然曰:“吾友也!”即谢同行者,步就其系所,为供医药,饭羹至便溺皆君掖③之。适君有所识贵人至苏州,求为之解,某始得释。君即护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君与别去。于是君往来苏州月馀,失会试期,不得与。
君文章高厉越俗,其乡举为乾隆丙子科。同考④知龙溪县阳湖吴某得君文大喜,以冠所得士。及君见吴君,吴君曰:“吾不必见生,见生文,知生必奇士也。然已矣!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君自是三值会试,一以友故不及赴,再绌于有司。君意不自得,遂不试,往主漳州云阳书院,归谒吴君于龙溪,遂于龙溪卒。
君有弟字曰大章,少与君同学,同执家苦,长而同有名。君殁八年,大章登进士为编修。去年,余与大章同纂修《四库全书》。大章日见余,每如欲有言而止。今秋,余疾请假,大章乃凄然曰:“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吾兄鄙夷凡近人,而追慕古人,则忘寝食、弃人事,以求其文之用意。惜乎不见君文,吾兄必爱之也。今吾兄没十四年矣,君又将去,安得君文传之?”余为恻焉。昔吾乡方望溪宗伯与兄百川先生至友爱,百川死而宗伯贵。吾乡前辈皆告余:宗伯与人言,一及百川,未尝不流涕也。今大章何以异是!
大纯学行皆卓然,虽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余固不惮为辞,而大章之志,则亦益可悲矣。君无子,其诗文日《浩波集》,大章为镌行之。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惜抱轩文集》卷十一)
【注释】
①墓表: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碑文。②詈:骂。③掖:扶持。④同考: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阅卷的官员。
译文:
闽县郑君,名际熙,字大纯,为人节操卓异,处事厚道重友情,勤奋好学而志向远大,享年三十六岁,功名终止于举人,知道他生平的士人,没有谁不思念他。郑君刚得中秀才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就向别人借来了仅一丈大小的土地,筑成茅草房后居住,他每天为炊米奔走来奉养父母,妻子吃山药,郑君却觉得很满足。邻居吴生,也是耿介正直的人,死后没钱入殓。郑君看重他的操守,独自前去亲手安葬他。将要离开的时候,看见吴生的母亲年老憔悴,衣服破旧,就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送给吴生的母亲。吴生的母亲知道郑君也没有多余的衣服,不忍心接受,郑君把衣服放在屋中,快步走出去了。
郑君考中举人之后,将要去京城参加会试,路过苏州。有人告诉他说:“有从闽地来的举人到此,突发疯癫之病,大骂当地官吏。官吏把他抓了起来,恐有不测之祸。”郑君吃惊地说:“这个人是我的朋友啊!”立即告别同行者,徒步来到关押那个人的地方,为他准备医药,从吃饭到便溺,都是郑君操持帮助。恰好有郑君所认识的显贵之人到苏州,郑君请求帮忙免除这位举人的刑罚,他才被释放。郑君立即护送他南下,到了乍浦,遇到他的家人,郑君才与他告别离开。因为这件事,郑君往来苏州一个多月,错过了会试日期,没能参加考试。
郑君的文章高蹈脱俗,他在乾隆二十一年中举。同考龙溪知县阳湖的吴某看到郑君的文章非常高兴,把他列为考中者的第一名。等郑君见到了吴君,吴君说:“我不必见您,看到您的文章,就知道您一定是德才出众的人。然而也只能到此为止了,您的文章格调太高,终究不能和庸俗愚昧之辈争福禄。”郑君从此以后经历三次会试,一次是因为朋友的缘故没来得及赴考,两次被官吏排除在外。郑君心中不愉快,就不再参加考试,去掌管漳州的云阳书院,回来的时候在龙溪拜谒吴君,最终在龙溪去世。
郑君有个弟弟字大章,年少时与郑君共同学习,兄弟二人共同承担生活的艰辛,长大之后和郑君同样有名。郑君去世八年之后,大章考中进士做编修。去年,我和大章一同编纂修订《四库全书》。大章每日见到我,总像是有话要说但又止住了。今年秋天,我因病请假,大章凄然地说:“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谁比得上我的兄长。我的兄长看不上当代人的文章,而在追念仰慕古人文章方面,就会忘记休息和吃饭,放弃交际应酬之事,来探求那些文章的深意。可惜没看见您的文章,否则我的兄长一定会很喜欢的。现在我的兄长去世十四年了,您又将离开,怎能得到您的文章为他作传呢?”我为此感到悲伤。当年我的同乡方苞宗伯和他的兄长百川先生至友至爱,百川去世之后,方望溪宗伯成为显贵。我家乡的前辈都告诉我说,方望溪宗伯同别人说话,一谈及百川,总是痛哭流涕。现在大章与他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大纯的学问品行都卓越,虽然生前不得志,为其墓做表应该可以勉励后人。我不畏惧写文章,(但担心不能传达郑君大纯的品格),大章彰显哥哥风度的想法(不能实现),就更可悲了。郑君无子,他的诗文集叫《浩波集》,大章为他刻版发行。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写。
赏析
文章通过多个事例生动地刻画了郑际熙这一人物形象。他出身贫寒却安贫乐道,“家甚贫,借得人地才丈许,编茅以居,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君意顾充然”,展现出他对父母的孝顺和在困境中坚守的乐观心态。
郑际熙为人重节仗义,如邻人吴生去世无法殓葬,他不仅亲自为其料理后事,还解衣给吴生的母亲,尽管自己也并不宽裕,体现了他的善良和侠义心肠。
在科举之路上,他文章高厉越俗,但命运坎坷。三次会试,一次因救助朋友错过,两次被考官黜落,却依然坚持自己的品格,不与庸愚争福,表现出他的正直和坚守自我的精神。
文章采用了顺序与插叙相结合的叙事手法。开篇先总体介绍郑际熙的为人和生平概况,接着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他的贫寒生活、救助吴生、科举经历以及与他人的交往等事件,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在叙述过程中,又穿插了如吴君对他文章和命运的评价等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和故事内涵,使叙事更加灵活多变。
叙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了郑际熙的品德和在科举路上的波折,对于一些细节如在苏州救助朋友的具体过程等进行了细致描述,而对其在书院讲学等经历则简略提及,使文章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作者对郑际熙充满了惋惜和敬佩之情。文中多次提及郑际熙的才华和品德,如 “君文章高厉越俗”“学行皆卓然” 等,对他的科举不遇表示惋惜,同时对他的高尚品格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他的事迹可以劝勉后人。
文章还通过郑际熙弟弟郑大章的言行,侧面烘托出郑际熙在其家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作者对郑际熙的情感共鸣。如大章在与作者相处中,对兄长的怀念和对兄长才华的推崇,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氛围。
作者介绍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 “桐城派三祖”。
姚鼐继承了方苞、刘大櫆的文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他主张文章要 “义理”“考证”“辞章” 三者相互为用,提出 “神、理、气、味、格、律、声、色” 为文章八要。其散文风格简洁清雅,在清代文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题材广泛,包括山水游记、人物传记、论说文等,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品有《惜抱轩文集》《九经说》等。在这篇墓表中,他以简洁而饱含情感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郑际熙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风貌,体现了其散文创作的特色和水准。
【姚鼐《郑大纯墓表》原文阅读及翻译】相关文章:
《李斯论 (清)姚鼐》的阅读答案及翻译07-03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注释06-07
姚鼐《张逸园家传》阅读答案及翻译06-29
姚鼐《惜抱轩文集》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08-14
姚鼐《周梅圃君家传》阅读答案及翻译10-24
姚鼐《周梅圃君家传》阅读答案及翻译07-03
姚鼐《复张君书》全文翻译10-14
《石曼卿墓表》原文及翻译12-11
《左仲郛浮渡诗序》阅读答案与翻译-姚鼐10-02
《晋书·郑默传》原文阅读及翻译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