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哀筝》鉴赏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哀筝》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介绍
《哀筝》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61首。
原文
哀筝
作者:唐·李商隐
延颈全同鹤,柔肠素怯猿。
湘波无限泪,蜀魄有馀冤。
轻幰长无道,哀筝不出门。
何由问香炷,翠幕自黄昏。
注释
①此诗命题与《锦瑟》类似,咏哀筝以借寓身世之慨。据“湘波”“蜀魄”二句,当是东川幕归后作,或即大中十二年病废居郑州时所作。
②《史记·乐书》:“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筝形似鹤,其奏则如鹤“延颈而鸣”。
③《搜神记》:有人得猿子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破肠视之,寸寸断裂。又见《世说新语·黜免》。此状筝声之哀。
④用湘妃啼竹事。
⑤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冯浩曰:(三四)比所弹之曲,又自喻昔游(按:指湘桂、东川之游)。
⑥轻幰:犹轻车。轻车无路,即阮籍途穷之意。
⑦哀筝:哀凄的筝声。
译文
伸长的脖颈完全如同仙鹤一般(形容弹筝女姿态优雅又带几分孤寂),柔婉的肝肠向来比猿猴还要敏感脆弱(暗指其内心易生哀怨)。
琴声里似有湘江的无尽水波,裹挟着流不尽的泪水;又像杜鹃鸟(蜀魄)的啼鸣,饱含着诉不完的冤屈。
轻薄的车幔在漫长路途上飘拂,却不知通往何方(暗喻人生漂泊无依);这哀伤的筝声,始终未能传出深宅大门(暗示愁绪无法排解)。
又能通过什么方式去询问那燃着的香炷(想向香炷倾诉却无从开口)?翠绿的帷幕低垂,独对着这渐渐降临的黄昏。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李商隐的文学成就: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曾仿照它们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如《燕台》、《河阳》、《河内》等。待屡次下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愤懑不平之气和对社会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变以血淋淋的现实打开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大进一步。这时他写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
【《哀筝》鉴赏】相关文章:
李商隐《哀筝》唐诗原文及注释12-03
《听筝》唐诗鉴赏08-28
杜甫《哀江头》鉴赏07-28
《夜筝》白居易唐诗鉴赏09-28
鹊桥哀想诗歌鉴赏09-06
《哀江头》杜甫唐诗鉴赏10-29
杜甫《哀江头》诗词鉴赏09-20
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翻译赏析10-26
《哀王孙》原文译文鉴赏04-03
杜甫《哀王孙》全文及鉴赏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