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战》课文背景注释及译文
《生战》是中国古代兵书《百战奇略》里记载的一篇兵法,旨在从防止贪生怕死的问题入手,着重阐述将帅的勇怯与作战成败的关系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战》课文背景注释及译文,欢迎阅读。
【提示】
本篇以《生战》为题,旨在从防止贪生怕死的问题入手,着重阐述将帅的勇怯与作战成败的关系问题。它认为,在完全具备了对敌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之下,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乃在于将帅能够果敢地指挥部队舍生忘死地去战斗;倘若为将帅者临战畏怯,贪生怕死,则必然导致作战失败。历史的经验表明,战争不但是物质力量的较量,而且也是精神力量的较量。在具备一定客观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能否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勇敢精神,便成为夺取胜利的关键所在。本篇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因而提出“要当割弃性命而战”的重要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
春秋时期发生在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的晋楚敖、鄗之战,便是体现将帅的勇怯直接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战例。当时,晋国出动了三军兵力与楚军交战,从双方力量对比情况看,晋楚旗鼓相当。但是,晋军由于将帅畏敌怯战和指挥失误,而导致最终失败的结局。首先,晋军中军大夫赵婴齐未战先怯,事先派人于黄河边上准备了逃跑时将用的船只,“欲败而先济”。这种失败主义的举动,严重地瓦解和动摇了晋军斗志,“故将士懈”。其次,当楚军逼近晋军时,晋中军主帅荀林父畏敌如虎,慌忙不知所措,竟错误地下达了“先济者有赏”(见《左传·宣公十二年》)的逃跑命令,致使中、下二军未战先溃,并且因争抢渡船而自相残杀。只有上军主将士会能够预先派兵埋伏于敖山附近,阻击楚军而未被打败。
从晋军将帅对楚军作战的两种不同态度和处置措施来看,恰好从正反两面说明了将帅的精神状态和指挥艺术的好坏,是影响战争胜负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有利地形已为我军占领,参战部队已经进入阵地,军法号令已经通行无阻,奇袭分队已经部署停当,那么,此时最为关键的就是全军将士要舍生忘死地去战斗,这样就能取得胜利。倘若将领临阵畏敌怯战,企图侥幸活命,反而会被敌人所杀。诚如兵法所说:“侥幸求生的,反而会被杀死。”
春秋时期,楚王率军进攻郑国,晋国派兵援救郑国,与楚军交战于敖、鄗之间。晋军的中军大夫赵婴齐让他的部队预先在黄河边上准备好了渡船,打算败仗以后先过河逃跑。因此,严重瓦解将士的斗志,致使晋军最终没有取得胜利。
【原文】
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要当割弃性命而战,则胜。若为将临阵畏怯,欲要生,反为所杀。法曰:“幸生则死。”①
春秋时,楚子伐郑,晋师救之,与战于敖、鄗②之间。晋赵婴齐③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欲败而先济,故将士懈,卒不可胜。④
【注释】
①幸生则死: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②敖、鄗:马本及各本皆于“敖、鄗”后有“若高”二字,显系衍文,故据史删。
③赵婴齐:晋军中军大夫。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百战奇法》简介
《百战奇法》是我国古代一部颇具特色的兵书,自从产生以来一再刊行,广为流传,为后世兵家所重视和推崇,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兵书”之一。《百战奇法》将战争诸方面概括归纳为100个题目,即“百战”,其与《武经七书》特别是与《孙子兵法》关系密切引用百条古兵法警句,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分条论述战法的兵书。约成书于北宋末。明崇祯本《韬略世法》称该书为南宋末谢枋得编辑,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后被更名为《百战奇略》,题明刘基撰,实系清人伪托。现有明刻本存世,10卷,3万余字。《百战奇法》以《武经七书》等古代兵法为依据,以五代前的战例相印证,书列百目,着重论述了古代战争的作战原则和方法。它指出:“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明弘治十七年《武经总要》附刻本《百战奇法》,下同),了解和分析敌我的实际情况,是制定用兵方略的前提。只有在“计料已审”之后出兵,才能无往而不胜。
它认为:“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强调因变制敌、灵活用兵,不同敌情采取不同作战方式。有胜利把握时,要采取进攻作战,无胜利把握时,则应采取防御作战;我众敌寡时,要分兵多路进击敌人,敌众我寡时,“当合军以击之”;对初来阵势未定之敌,要“先以兵急击之”,对阵严锋锐之敌,则“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对人多粮少、外无救援的守城之敌,要缓攻,而对人少粮多、外有强援的守敌,则应速取,等等。
强调要采取各种巧妙手段惑敌、误敌,致敌“有破灭之势”而歼之。如,我强则示敌以弱,我弱则示敌以强;我欲远渡,示敌以近济,我欲近攻,则示敌以远击;敌强则“卑辞厚礼,以骄其志”,敌众“则设虚形以分其势”,敌贪婪则设饵“以利诱之”,敌之君臣和则“遣谍者以间之”,敌之邻国则交之“以为己援”;交战中,或“惊前掩后”,或“声东而击西”,“使敌人不知其所备”,以出奇制胜,等等。
还强调作战中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认为这是实现“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重要因素。因此,主张“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山战“须居高阜”,谷战“必依附山谷”,水战“须居上风、上流”,泽战则应坚守“环龟”(即四周低中间高之地)。并且,在不同地形、气候条件下作战,要采取不同的作战手段和战法:在丘陵山地对敌骑兵作战,要使用步兵;在平原旷野对敌步兵作战,要使用骑兵和战车;在干旱天候对营于草莽山林之敌,可采取火攻;而在风雪天气作战,则要乘敌不备,“潜兵击之”,等等。
《百战奇法》对军事斗争中的对立统一关系,诸如强与弱、众与寡、攻与守、进与退、胜与败、安与危、利与害等,分篇立论,对比分析,说明相反相成的道理,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该书简明扼要,事理结合地论述用兵之道,颇具特色,有参考价值。但书中所反映的统治阶级企图靠战争进行掠夺的思想等内容,则是封建糟粕。
【《生战》课文背景注释及译文】相关文章:
战城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10-30
沁园春长沙的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赏析08-06
《掩耳盗铃》课文译文及注释03-13
《陋室铭》原文课文译文注释07-11
李商隐《贾生》译文及注释06-23
课文《兰亭集序》原文及注释译文10-03
《咏雪》译文及注释05-11
《观潮》译文及注释08-16
水调歌头的注释及译文09-19
《离骚》译文及注释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