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原文与译文

时间:2025-02-05 12:25:35 维泽 古籍 我要投稿

《核舟记》原文与译文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核舟记》原文与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核舟记》原文与译文

  简介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原文(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 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注释

  1.记:指文体。“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此文选作课文时有所删减。

  2.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奇特。

  3.王叔远:名毅,字叔远。明代民间微雕艺人。

  4.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5.为:做,这里指雕刻。

  6.器皿:指器具。盘,碗一类的东西。

  7.以至:以及。

  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罔:无,没有。罔不:无不,全都。因: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态。

  9.尝:曾经。

  10.贻余:赠我。

  11.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云:句尾语助词。

  12.约:大约。

  13.有(yǒu)奇(jī):有余。奇:零数。

  14.高可二黍(shǔ)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一说,古代一百粒排列起来的长度是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是一分。许,上下,表约数。

  15.中轩敞(chǎng)者为舱:中间高起开敞的部分是船舱。轩:高起。敞:敞开。为:是。

  16.箬(ruò)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的异形字是“箬”。

  17.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望:对着,面对着。

  1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清:清凉。徐:缓缓地,慢慢地。兴:起。

  20.石青糁(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绿色的矿物颜料。糁:涂。

  21.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

  22.髯(rán):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23.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24.居:位于。

  25.鲁直: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26.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27.执:拿着。

  28.卷端:指画卷的右端。

  29.卷末:指画卷的左端。

  30.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31.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32.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比:靠近。

  33.各隐卷底衣褶中: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34.绝类弥勒: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类像。

  35.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36.不属(shǔ):不相类似。

  37.卧右膝:卧倒右膝。

  38.诎(qū):同“屈”,弯曲。

  39.念珠:信佛教的人念佛时用以计数的成串珠子。

  40.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41.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42.楫(jí):船桨。划船用具。

  43.舟子:撑船的人,船夫。

  44.椎(chuí)髻(jì):梳成椎形发髻,属于词类活用。

  45.衡:通“横”,横着。

  46.攀:扳着。

  47.啸呼:大声呼叫。

  48.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49.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50.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

  51.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即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52.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市西北, 这里用来代替常熟。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53.钩:钩的形状。

  54.了了:清清楚楚。

  55.墨:这里的意思是黑。

  56.篆章:篆字图章。

  57.丹:红色。

  58.箬(ruò)篷:用箬叶编的船篷。

  59.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

  60.简:挑选。同“拣”,挑选。

  61.修狭:长而窄。

  62.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63.游削:挥动、运用刻刀。

  64.须麋(mí):胡须眉毛,此处指极小、极细、极短等等。

  65.诳:欺骗,瞒哄。以自疑其言,突出“灵怪”。

  66.繇(yóu):同由。斯:比。明人避讳“由”(天启帝名由校,崇祯帝名由检),代用“繇”。

  67.“棘刺”二句:意为在棘刺的末梢上也未必不能够雕刻一个母猴。母猴:也作“沐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传说宋人(又作卫人)有一种技能,能在棘刺尖端雕刻一个母猴。

  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此。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赏析

  主题思想

  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

  此文通过白描的手法,详细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他所得到的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先是概括地介绍王叔远微雕技艺的“奇巧”以及他技术的全面,既是全文的总提,也为转入正题蓄势。文字虽短,作用却大,不可以没有。接着详细介绍核舟所表现的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从容写来,层次分明,丝毫不乱。尤其注重细部的描写,如雕栏上的对联,船头人物的姿势和神态,舟子的动作,都写得生动如见,令人既佩服王叔远雕刻之神,又赞赏魏学洢观察之细。刻者与写者,可谓是相互发明,相得益彰了。从描写看,王叔远不仅有高明的微雕技巧,而且很有见地。他表现东坡赤壁之游,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而是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与加工。譬如雕栏上的对联,右边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东坡十月写的《后赤壁赋》,而左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是苏东坡写于七月的《前赤壁赋》中的名句。虽然季节有点不对,但用以揭示东坡泛舟时的月夜之景,却有不容抹煞的作用。又譬如所刻船头的三人,神态逼真,直如图画,但却与历史事实不符。因为东坡泛舟赤壁时,第一次只有一个客人,第二次有两个客人,均无姓名,并没有黄庭坚与佛印参加,现在王叔远把他们硬扯在一起,当然体现了他的思想寄托。大约以佛印来体现东坡的禅味十足的空灵,而让黄庭坚这个挚友来安慰他的寂寞吧。

  最后对核舟所作的总结性说明,为的是加深读者对微雕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之巨的印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议论,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微雕作品的赞美。结尾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使文章如核舟一样,显得精细而完整,令人爱不释手。

  此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神情不属。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核舟记》原文与译文】相关文章:

《核舟记》原文及译文01-21

《核舟记》原文、翻译04-25

核舟记课文原文10-22

核舟记翻译及原文03-22

核舟记原文阅读答案09-04

《核舟记》原文及其翻译03-23

核舟记逐句原文及翻译03-05

《核舟记》课文原文及翻译06-07

核舟记原文、翻译及赏析09-03

核舟记字词注释及原文翻译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