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小常识》古籍的流传

时间:2025-02-06 17:59:46 志华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籍小常识》古籍的流传精选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籍小常识》古籍的流传精选,欢迎阅读!

《古籍小常识》古籍的流传精选

  古籍的流传

  古籍的流传形式古今很不相同,简策时代的古籍是以单篇流传;纸普遍使用之后,由于书写工具的改进,古籍开始以“集”的形式流传;雕版印刷盛行之后,古籍便以整部的批量流行了。 简策时代的古籍所以是单篇流行,主要是因为文字的载体──竹简太笨重。

  从出土的秦汉竹简看,通常每枚竹简只容纳三十或四十个字左右。即以四十个字算吧,一篇一万字的文章就需要二百五十枚竹简,这就是说,一部五十万字的书,就需要一万二千五百枚竹简,这无论从体积上说还是从重量上说,都是十分可观的。这就决定了当时的书籍,只能是以一篇为单位流传。例如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他在同书《老子韩非列传》亦说,韩非“故作《孤愤》、《王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我们不难看出,司马迁所列举的,都分别是今天《管子》、《韩非子》两书中的篇名,很可说明当时的书籍的单篇流行的事实。

  古籍的单篇流行,带来了下列后果:

  ①一个作者的书,读者所得篇章有多有寡,不相统一;

  ②一部完整的书,由于单篇流传而容易散佚,而且大都是整篇整篇的散佚。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从司马迁写成,到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时,就已有“十篇有录无书”,即是典型的事例。

  魏晋之时,纸作为一种轻便的书写工具,已逐渐普遍使用。 晋人传咸称纸“含章蕴藻,实好期文”。并说纸有“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的优点(以上引文均见《纸赋》)。这样,古籍就改变了过去单篇流行的形式,而以多篇集在一起,即“集”的形式流传了。《四库总目》“别集类”的上序说:集……其自制名者,则始张融《玉海集》,其区分部帙,则江淹有前集,有后集;梁武帝有诗赋集,有文集,有别集;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谢有集,有逸集;与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约之正集百卷,又别选集略三十卷者,其体例均始于齐梁。盖集之盛,自是始也。(卷一四八、集部、别集类) “集”的流传形式,大体有下列特点:

  ①一个人的著述较为集中,为研读一个人或一个学派的著述提供了方便;

  ②文集或诗集大都由作者或作者的亲属、门弟子编定、较为可靠;

  ③由于“集”的容纳量视简策的单篇大大加大,钞写并不容易,故书籍很受人珍视,往往一书而几代相传,反复校勘,绝少讹误,精本较多。

  自唐以后,雕版印刷盛行,书籍不仅一改而为批量流行,而且,它还作为商品进入了交易市场。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是:

  ①书籍很容易得到;

  ②刻版尚有讹误,则广为扩散,甚至以讹传讹;

  ③由于商人刻书以盈利为目的,粗制乱造者往往有之。鉴于这种情况专门研究和品评版本优劣的版本学便应运而生;同时,校订文字讹误的校勘学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古籍简介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古籍小常识》古籍的流传】相关文章:

雨过山村古籍07-28

关于线装古籍的修复04-10

古代古籍名著介绍07-10

范增论古籍07-28

古籍著常用的纸质介绍04-21

伶官传序古籍07-28

古籍整理的阅读答案11-15

古籍的印刷工艺版本10-11

古籍的装帧形式有哪些06-13

判断古籍善本价值的标准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