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科学上册电和磁评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评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科学《电和磁》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评课稿 1
《电和磁》 是小学六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也是能量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这堂科学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更好的了解电和磁的关系,建立起能量能相互转化的概念。陈盈盈老师围绕课程重难点,开展了两个活动:
1、电路能够产生磁性;
2、探究怎么样让小磁针偏转的更明显。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一、结构清晰,循序渐进
学生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习电路,陈盈盈老师一开始先呈现以前学过的小灯泡的简单电路,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接通电路的实际操作。并从中强调闭合电路中的电流流动特点,复习电流知识。
紧接着,通过短路会烧掉用电器,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在探索的过程中,要拿掉用电器,一触即放。让学生们实际操作,明白通电导线可以使小磁针发生偏转。
探究怎么样让小磁针偏转的更明显。很多学生知道要通过加强电流的方法,但是却想不到其他的方法,通过引导的方式,明白加强线圈的数量加强电流。
最后,拓展知识活动活动:运用刚发现的新知识就可以用来检验电池的好坏(还有没有电)。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理论联系实际,让孩子们更好的掌握科学概念。
二、合理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每讲一个知识点,陈老师都会利用《课堂作业本》的相应练习进行巩固,促进教学,不仅使结构合理化,更能使学生们的'知识点能够扎实落实。
三、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讨论、汇报。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获得真理,得到结果。当学生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也能及时解决,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原则。
四、尊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最后的“课堂小节”环节中,陈盈盈老师让学生们自己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点,不仅为这课画上完美的句点,也为提高学生的归纳思考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适当放慢语速,能够给学生们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总的来说,这堂课在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基础上,结构清晰,设计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层次性。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评课稿 2
《电和磁》 是小学课程六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这堂科学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经典的科学知识和实验的探究过程,即电和磁的关系,戴冬亮老师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系列科学实验来感受体验并得以明白的,很好的体现了科学课以问题为核心,采用假设、探究、解决问题的原则。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主要分为四个活动。
复习旧知识活动:
1、接亮小灯泡。让学生在复习中回忆接通电路的操作实验,并从中强调感受闭合电路中的电流点亮了小灯泡,复习电流知识。
2、磁铁的性质。通过实验操作和提问,知道使磁针发生偏转的方法莫过于另外磁针接近或能被磁铁吸引的铁制品。
探求新知活动:
1、通电导线可以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这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只有磁针或能被磁铁吸引的东西能是磁针产生偏转可现在是通电的导线也是磁针偏转,可见导线周围有磁性(磁铁周围有磁性);
2、探究怎么样让小磁针偏转的更明显。增加电流的方法很容易就会知道,其它的方法就难了点,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得出短路或者增加电线经过的次数(既是多绕几圈)。
拓展知识活动活动:
运用刚发现的新知识就可以用来检验电池的`好坏(还有没有电)。戴老师教学思路清晰,安排合理就是通过几个活动层层推进,以问题为核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吸引学生,首先使学生对电和磁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假设,制定研究方案,其次让学生进行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让学生多做几个不同形式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互相合作、互相讨论,积极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探究开展的都比较到位,体现了科学学科教学的特色。
建议:教师在每一个探究活动完成后组织的小组讨论交流,开展的不够,对于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的原因分析没有深入追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只停留在了解的层面,没有到理解掌握的程度。如:观察到了小磁针偏转了,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多说一说想法,没有深入提问,学生就只能朦朦胧胧的接受这一事实,但是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偏转,(电能转换为磁性)这一重点也就没有突破,其实这已经到了面上稍微一引导就可以解决了,既可以突出重点也突破了难点何乐而不为呢!科学课中学生要动手,更要动脑,最重要的还在于教师的引导。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评课稿 3
陈老师执教的《电和磁》一课是六年级上册《能量》的起始课,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电和磁的关系,了解电能生磁的科学概念,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本课的教学有许多成功之处,具体如下:
1、教学层次设计的比较合理,结构比较清晰。在教学活动中,陈老师先让学生组装一个小电路,并回忆电流的路径。这是很必要的,这即能在接下去的活动中,通过观察灯泡发光来证明电路通畅从而保证有电流经过指南针上方,又能认识到电流的路径方向对指南针偏转方向的影响。接着回忆 “指南针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偏转”,这对指导学生自行分析“电能生磁”是有帮助的。 接着让学生操作观察指南针在灯泡发亮的电路导线下面发生偏转的情况,再让学生操作观察指南针在短路导线下面发生偏转的情况,最后让学生操作观察指南针在通电线圈里面发生偏转的情况。学生了解指南针偏转一次比一次明显。
2、课堂上对细节的处理比较到位。在“通电导线和指南针”活动中,陈老师强调“要将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示方向一致”。帮助学生明确此操作要求,这样在实验中才能比较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在活动中,陈老师还强调观察断开电流时指导针的变化,通过反复通、断,对比指南针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对现象的思考与分析。在利用短路增大电流活动前,再三强调只能短暂接通,以此保证电池不会被过于损耗。通过这两项活动,让学生思考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指南针的偏转?因为有了前提知识的铺垫,学生比较容易能分析得出:通电的电路中,流过的电流产生了磁性,导致了指南针的偏转。
3、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一个学生极为感兴趣的课题,因为有很多动手操作的环节,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从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课上,陈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讨论、汇报。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获得真理,得到结果。
不过陈老师在指导学生将导线绕成线圈时讲解过于简单。分组制作线圈时,有几个小组先将导线对折再绕成线圈,就出现了通电时指南针没反应的现象。总之,这节课总体来看教学层次设计的比较合理,结构比较清晰,也非常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问题的设计上,有一定的难易阶梯性,在教学中也能把握课堂中的细节问题。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评课稿 4
本课是六年级能量单元的第一课,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系活动,让学生认识电和磁的关系,知道电能生磁的科学概念,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学习是很必要的,在接下去的活动中,通过观察灯泡发光来证明电路通畅从而证明有电流经过指南针上方的导线。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指南针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偏转”,对指导学生分析“电能生磁”是有直接帮助的。
在实验将“通电导线”放置到“指南针”上面,让“导线”和“指南针”保持一致,观察指南针变化的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将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示方向一致”这一点,并且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学习实验操作的要点,并且可以请学生说说对实验步骤学习的理解,或者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示一下,确保帮助学生明确此操作要求,这样在实验中才能比较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在活动中,还要强调观察“断开电流时指导针的变化”和“接通电流时指针的变”,进行一个对比,通过反复通、断,对比指南针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对现象的比对与分析。在利用短路电路增大电流的活动前,要强调调只能短暂接通,可以让学生进行三秒的倒计时,以此保证电池不会被过于损耗,强化学生对短路的危害的认识。这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考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指南针的`偏转?因为有了前前面的引导和学习,学生比较容易能得出:指南针的偏转是由于磁性,而这磁性既不来源于磁铁,也不来源于铁的影响,那就应该是电流,可能是电流流过导线时产生了磁性。
在最后一个活动“通电线圈和指南针”中,我利用较长的导线,演示了如何绕一个线圈,然后再给各小组分发导线,组织学生一起绕线圈,本来考虑到绕线会增加学生学习难度,但是,科学课强调的就是动手和动脑,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提供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和学习的机会。绕了线圈之后,让学生按照自己想尝试的式任意摆放线圈,从而能让学生发现,当线圈放置的位置不同对指南针偏转角度是有影响的,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将指南针套入线圈中时,产生的偏转程度最大,甚至旋转了起来。这样的设计既是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也是为了以后学习电动机埋下了伏笔。
根据之前课外的调查,这是学生们都较为感兴趣的单元,因为有教多动手操作和有趣的实验,因此,教师要乐于花时间准备充分的实验器材,只有学生快乐学习了,教师才能愉快施教。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评课稿 5
小学科学教研员来我校检查工作,我执教了《电和磁》一课,我发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材料,为课的进行提供了保障,《电和磁》教学反思。
我觉得自己较满意的地方: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组装电路和观察电能产生磁的现象以及增大电流和增加线圈能是磁性增加的做法;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引导学生由现象思考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有个学生说有密切的关系,我进一步启发:“具体什么关系?”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了这种现象是说明电能产生磁。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让磁性增大的做法,这样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我留给学生的活动时间是非常充分的,特别是组装电路时花费的时间是较多的。我引导做短路实验时特别强调要小心、快,不能长时间接在电路上。最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线圈测试电池是否还有电。
我认为不满意的地方:学生汇报时的时间太少,学生汇报的人数较少,只是极个别学生在积极回报,其他学生做的很积极,但是汇报不积极参与,在测试电池是否还有电时,有走过场的迹象,因为电池都还能使灯泡亮起来,所以用线圈测试有点多余。
每节课都是许多的遗憾,正是这些遗憾才促使我们去进一步完善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课堂设计要严谨,防止再出现走过场现象,电路应该自己在课前每个都检测一遍做到万无一失才好。做好材料准备才可能上好科学课。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评课稿】相关文章:
六年级科学上册电和磁评课稿06-15
磁是什么评课稿(通用10篇)11-07
六年级科学《火山和地震》评课稿05-11
九年级《磁现象》评课稿(精选10篇)12-15
初中科学评课稿08-18
六年级科学《小苏打和白醋变化》评课稿09-13
《消化和吸收》评课稿09-17
《陶罐和铁罐》评课稿06-15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06-15
《狮子和鹿》评课稿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