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1
今天有幸聆听了xx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感受颇深,获益不少。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第一次备课后是在我班试讲的,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讲,让人有一种这就是一节干巴巴的要传授些知识,要学生懂一些必须懂的道理的课堂,一方面我班的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都不足,但也从其中看出学生对于这样的平淡并且充满了一种无感情的`课是缺少感触的。或许也可以换句话说,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这样的课对于他们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又怎么会有感想呢?
这次试讲后,我们都发现了课件的页面太过灰暗,并不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感触,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与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趣厌烦,而只有调动更多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才会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老师展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换句话说,谁说形式不重要呢?我们很多事情的失败孰不知都是因为不注重形式忽视形式的结果呢?
接下来刘老师又经过了第二次备课,我们共同交流后,又在二班进行了第二次试讲,通过此次试讲,你分明就感觉到这节课因为形式的多样化分明变得更加饱满,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我想不仅仅因为学生本身学习兴趣的原因,因为改变,让课堂变得立体化,也让学习的内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如果在学生书写时加上一个舒缓的古音乐,那么更能让学生有一种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书写优美的汉字中的感受。
经过两次试讲后,刘老师对于课堂的脉络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课时,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种对于课堂把握的轻松自由度,同时,你也分明感受到她们班学生的那种积极学习与交流的开放性,老师与学生分明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学生的思考透彻通透理解深入具体,你简直觉得他们就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接。生生师生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让你觉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们的交流是你无法深入更是无法参与的。
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分明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与思想的提升与深刻,我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至高境界吧!
没想到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没有想到学生与老师的那种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灵魂在对话,你分明感觉,当你用心做事时,你才能真正地唤起更多心灵的感应。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2
下午,有幸听了周老师的《我们的学校》这节道德与法治课,周老师与学生融洽的课堂的关系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下面谈谈我感受。
在极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学生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了《我们的学校》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感受最深的体会──就是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采用研究型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老师则只是比学生多些经验的求知者,师生关系更为民主、平等;教学已不拘泥于课堂40分钟,而是需要教师有“课堂教学+课外信息”的意识,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课,教师采用的就是研究型学习的方式。
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培养研究学习的能力这一特点,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教师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课前学习研究和课内汇报交流两部分。课前,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学生自由组合成了三个学习小组,并从“不同地区的学校、不同时期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三个课题中,自己选择出本组的研究课题。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方面。教学中,教师积极地与学生的想法相互动,就学生没有谈到的问题,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他们进行补充介绍,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知识;对学生汇报的时间及时进行调控等,也都是教师主导作用潜移默化的体现。
纵观整个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式,而是带有了朋友间对话的特点──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教师尽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让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间的心理紧张气氛,让学生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3
一、教学目标明确,内容选择恰当
本节课围绕“尊重他人”这一主题展开,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所选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校园交往、家庭关系等,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又能引导他们将尊重他人的理念落实到日常行为中。
二、教学过程流畅,环节紧凑
教师通过“尊重他人小调查”引入主题,引发学生思考;接着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理解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制定尊重他人的行动计划。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节奏适宜,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德育渗透自然,育人功能凸显
教师在讲解尊重他人的同时,巧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平等、友善等,使学生在理解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尊重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此外,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并接纳他人差异,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
四、教学反馈及时,课堂调控得当
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回答、讨论给予及时、精准的反馈,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教师能迅速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堂秩序,显示出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4
一、教学设计合理,主题鲜明
本节课以“诚实守信”为主题,教师巧妙地结合生活实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理解诚实守信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内容设计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突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价值。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互动性强
教师采用情境模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参与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特别是“诚信小剧场”的环节,让学生自编自演诚信故事,既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又深化了对诚实守信的理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效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情感教育深入,价值观引导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情感的渗透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讲述古今中外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诚实守信行为的`共鸣和敬仰,激发他们树立诚实守信的信念。同时,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诚信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明白诚实守信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从而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评价方式多元,关注个体差异
教师在课堂评价环节,不仅有教师的点评指导,还有同学之间的互评互议,以及自我反思。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考虑了个体差异,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在诚实守信方面的表现,明确改进方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5
一、教学内容丰富,贴近生活
本节课围绕“保护环境”主题,教师选取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分类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既增强了课程的现实意义,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性强
教师采用了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环保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尤其是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实效。
三、德育与智育并重,提升综合素养
在传授环保知识的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引导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环保项目,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四、情感教育贯穿始终,培养环保情怀
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展示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深深忧虑;同时,通过分享环保成功案例,点燃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这种强烈的情感触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厚的环保情怀,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相关文章:
道德与法治的评课稿08-18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02-23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10-29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09-07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09-0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06-23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通用05-23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精品)05-09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集合07-15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范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