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精选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 1
听了毛老师执教的《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使我受益匪浅,课堂中许多亮点都值得我借鉴。
首先,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这种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十分准确。像象这样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就会很容易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游离于语文教育目标之外,上成科学课或者其他课。难能可贵的是毛老师以他多年的经验,轻松自如地完成这堂课。现在,谈谈我的几点感想:
一、流畅的教学思路。
首先,利用恐龙与小鸟的图片作为导入,让学生用词语形容二者的特点,接着,毛老师提出了“这种看似外观差别极大的两者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一问题进入正文。
二、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毛老师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教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观察比较:
1、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师:比较句子,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生1:我发现第一句话比第二句具体,多了一个“一支”,说明了是一部分。
生2:用了“漫长”这样的词,说明了恐龙演变成鸟的`时间久。
可见,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感悟“一支”、“漫长”等词时做得很到位,运用了删减比较、对比朗读这一形式让学生感悟语言的表达特点,在语言实践中说明文中用词的正准确,学习锤炼语言。
以上这些亮点给我今后的教学树立了榜样。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每堂课下来,难免会有缺憾。
1、时间问题。本堂课有拖堂现象。
2、板书设计问题。虽然要展示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但遗憾的是毛老师把平时的习惯带到公开课来,如,在黑板上多了许多“随笔”,给我的感受是显得有点随意。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 2
《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篇幅较长,重点难点明晰,不像其他文本那样蕴涵的情感丰富。恐龙虽然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事物,毕竟没有直观的认识,尤其演化过程年代久远漫长,要把文字梳理出来,理成一条明晰的线索,加以想象理解,仅靠常规教学手段效率低,效果差,有较大难度。老师很容易步入一个误区,就是上成科学课。李国海老师能抓住这种文本特点,既扬“科普”特色,又凸显“语文味”,在把握说明文的特点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
李老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学法教授,学生的学习方法明确了,积极性也提高了一些,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学到方法,锻炼交际能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能力目标。
一、词语教学落实有效设计。
在词语教学这个环节,李老师有针对性地分行呈现,落实各个训练点。结合当地平舌音与翘舌音不分的语音缺陷,适时纠正学生的平翘舌音,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并指导书写。在这个教学环节,李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在重点正音的同时,不忘兼顾理解词语意思。
二、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准确性。
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科学知识,学生读读说说就能明白,不难理解,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样准确介绍科学知识,这两者互相依存,相互促进。也就是我们不仅要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说”的问题。李老师在这节课中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的例子很多。如:“漫长”使用与否中,感受科普说明文的用词的准确,语言的魅力。这样,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把握,又提升了语文素养。其中一处,老师出示了“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两句话,让学生对比朗读,从中不仅体会到“一支、漫长、最终”三个词语不能省略,在语言实践中体现出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让学生学习锤炼语言。
三、读写链接,有效仿写。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李老师抓住“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这个重点句。让学生关注这两个分句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深刻体会相同的意思,不同的用词。在这个教学点上,凸显了“语文味”,有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以上这些亮点给我们今后的教学树立了榜样。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每堂课下来,难免会有缺憾。
一是上课的语言比较平淡,没有激情,应该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去打动学生。
二是语言有点重复。对于提的问题也不应该重复,要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这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 3
听了樊老师的一节《飞向蓝天的恐龙》课,我受益匪浅,我被樊老师那动听的语言所感染,被她那流畅的教学思路所折服。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想:
1、樊老师能够将读、写、思有机结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如:在教学恐龙的演变过程时,樊老师用四个练习带出问题,让学生查找第一种恐龙是什么样的,数千年后又怎样变化,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又怎样……,思路清晰,学生容易接受。
2、注重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如文中写恐龙演变时有一个排比句:有些恐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樊老师巧妙地运用仿写形式,让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学生用排比形式表达:春天来了,盛开在校园里的`花最多呀:有些花......有些花......有些花......
3、读的形式比较多样,有老师读,分角色读等。
这些都是樊老师优秀的课堂教学带来的效果,但本人有几点建议:我觉得这节课学生合作探究机会较少,如果激励学生多交流,对演变过程会更感兴趣些。这节课读中感悟落实不是很到位,老师只着重将句子读一读,而没真正将读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理解恐龙的演变过程。
以上仅是本人一些反思,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 4
张老师的这堂《飞向蓝天的恐龙》,以其独特的教学设计与精彩的课堂演绎,为学生们开启了一场探索恐龙进化奥秘的知识之旅。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来看,张老师紧扣课程标准与文本特点,将教学目标定位精准。既让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这一科学知识,又着重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有条理阐述观点的语文能力,还巧妙渗透了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教学目标层次清晰且全面。
课堂伊始,张老师通过一段生动形象的.恐龙视频,瞬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恐龙世界的浓厚兴趣,为新课的讲授营造了良好氛围。在课文讲解中,张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梳理恐龙进化的关键节点。例如,在讲解恐龙身体形态变化时,借助直观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恐龙骨骼结构、羽毛出现等变化,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恐龙进化的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然而,这堂课也存在一些可提升之处。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讨论时间略显仓促,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若能适当延长讨论时间,给予学生更充足的交流机会,相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总体而言,张老师这堂课亮点突出,为学生搭建了一座通往科学与语文融合学习的桥梁 。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 5
张老师在《飞向蓝天的恐龙》授课过程中,展现出扎实的教学功底与新颖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张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度挖掘。不仅详细讲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历程这一核心内容,还拓展了相关的古生物研究知识,如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新的`考古发现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在讲解过程中,巧妙运用过渡语,将恐龙不同进化阶段的内容自然衔接,使整堂课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是这堂课的一大特色。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有机结合。在分析恐龙进化原因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思维碰撞,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恐龙化石、复原图以及模拟进化过程的动画,直观地呈现了恐龙的演变,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的恐龙时代,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部分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学生在回答时容易产生困惑,偏离问题核心。建议张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更加精准地表述问题,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思考。整体而言,张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带领学生在科学与语文的知识海洋中畅游,收获颇丰 。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 6
张老师的《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堂,充满活力与创意,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始终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位置。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究。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恐龙进化的疑问,然后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有学生提出“恐龙为什么会进化出羽毛”,张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寻找答案,并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讨论,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对于文中描写恐龙形态、动作的词句,如“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对比分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过,在课堂时间把控上,后面拓展延伸环节略显匆忙。原本设计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生物进化知识,但由于时间紧张,只有少数学生进行了分享。若能合理分配时间,给拓展环节留出更充裕的时间,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热情。总体而言,张老师这堂课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主动、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 。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 7
张老师所授的《飞向蓝天的恐龙》,在教学环节设计与教学评价方面表现出色。
整堂课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从导入时对恐龙的简单介绍,到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再到精读课文深入探究恐龙进化过程,最后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进化知识,每个环节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且难度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精读环节,张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恐龙进化的关键语句,再分析这些语句所体现的.进化特点,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评价方面,张老师及时且多元化。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针对性的反馈,既肯定学生的优点,又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例如,当学生描述恐龙进化过程不够清晰时,张老师耐心引导:“你抓住了关键的进化阶段,但在表述顺序上可以再调整一下,这样会更有条理。”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然而,在课堂互动中,参与度存在一定不均衡现象。部分性格活泼、基础较好的学生发言机会较多,而一些性格内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参与度较低。建议张老师在后续教学中,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参与课堂,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总体而言,张老师的这堂课教学环节合理、评价有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 8
张老师的《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堂教学,在学科融合与情感渗透方面别具一格。
这堂课巧妙地实现了语文与科学学科的融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学生阅读科普文的方法,如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分析说明方法等,同时借助科学知识让学生理解恐龙进化这一复杂的科学过程。例如,在讲解课文中运用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时,结合恐龙进化的数据和不同种类恐龙的对比,既让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又加深了对科学内容的.理解,打破了学科界限,培养了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在情感渗透上,张老师通过介绍科学家对恐龙进化的研究历程,以及古生物学家不懈探索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敬畏之心。引导学生明白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但在多媒体使用上,部分图片和视频的清晰度欠佳,影响了学生的观看效果与对知识的理解。若能优化多媒体素材,确保展示内容清晰、准确,会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总体而言,张老师通过学科融合与情感渗透,为学生打造了一堂丰富多彩、富有内涵的语文课 。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相关文章: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08-22
《飞向蓝天的恐龙》评课稿03-12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3篇11-22
小学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评课稿01-31
《飞上蓝天的恐龙》评课稿范文05-12
《恐龙的灭绝》的评课稿07-08
《恐龙的灭绝》评课稿10-17
语文《恐龙灭绝》评课稿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