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时间:2024-12-19 09:54:59 晓丽 稿件 我要投稿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通用9篇)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爬山虎的脚评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通用9篇)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1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6个生字,掌握10个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植物,它是爬墙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够爬满墙,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二、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品悟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读悟结合品悟叶子的美。

  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啊,是那么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叶子真美,写叶子的语言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叶子的美。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在学生感悟品读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引读:

  这是新鲜得快要滴出水的叶子,看着那么舒服,你能读出来吗?

  这是新鲜得发亮的叶子,耀人的眼,你能读出来吗?

  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顺”、“均匀”体会叶子排列的整齐美。

  出示图片感情引读: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这样铺满墙。你能读出来吗?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在学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丽后,引导学生读出这种美。

  观看视频:你们真了不起,已经完全体会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美,老师决定送给你们一个小礼物(播放视频,起风时爬山虎的叶子。)

  谈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感情朗读: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面爬山虎铺成的墙前,在那绿意盎然的叶影间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清爽气息。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二)读画结合了解脚的特点。

  过渡:爬山虎之所以绿得这么鲜亮,是因为脚能牢牢地抓住墙壁,才能使它舒枝展叶,任意吸吮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又长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勾出脚的.位置,用曲线勾出脚的样子。

  交流:

  脚的位置:学生找出脚的位置的语句后,教师出示画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找出图中脚的位置。

  脚的样子:在学生找出脚的样子的句子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枝状、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再在小黑板上画脚,其他学生拿彩笔在练习本上画。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判断黑板上脚的对错。

  观看脚的视频: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实的脚吗?认真观看,看看它和叶圣陶先生写得是不是一样?跟你画得是不是一样?

  你觉得叶圣陶先生写出脚的特点了吗?他是怎样做到的?这段中也有一个词表明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是那个词?(注意)正是因为他注意了,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再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脚的特点。

  (三)读书与探索相结合发现爬的秘密。

  作者不仅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还观察了它怎样爬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样指的是怎样呢?

  谁能读出相关的语句?

  默读这一段话,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细丝由直变弯;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脚发生变化的用途:变成小圆片是为了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将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导学生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爬的情景。

  课件演示爬墙的过程。一边看课件一边用书上的语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吗?

  总:爬山虎长一只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不断长脚,不断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满整面墙。

  四、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精神。

  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事物的美,是不容易一下子被发现的,需要进行认真地观察、甚至长期的观察。你看,叶圣陶爷爷认真观察了爬山虎很长时间,才发现了爬山虎特征。这长期、认真观察、反复观察是多么重要啊。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2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是一种葡萄科藤蔓植物,并且了解到本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叶子、脚)我们一起回想一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颜色好看、排列整齐),爬山虎的脚究竟有什么特点,咱们大家一起到课文中找一找,好吗?

  二、研读课文,品味爬山虎的脚的位置,特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呢?(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它长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2、请生回答,预设找出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简笔画板书)同学们说这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形状,老师来画一画。

  男女生分读:结合图片,脑海中想象一下爬山虎的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大家见过蜗牛的触角吗?仔细观察过蜗牛的触角吗?今天我特意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课件出示图)这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非常生动形象。看到蜗牛的触角,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生:蜗牛的触角给我的感觉有点滑,很有光泽,特别细,长得很漂亮。

  4、同学们找得很仔细,如同蜗牛触角般的细丝,作者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发现的?预设学生回答“仔细观察”,师继续追问:你本自然段中从哪一个词语知道的?“注意”。是啊,正是由于作者今年注意到了爬山虎的脚,所以才会把这么可爱的“脚”分享给同学们。

  三、研读课文,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1、作者除了观察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爬山虎脚如何向上爬的语句?圈出相关的动词。

  2、请生回答:“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简笔画板书)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得弯曲。爬山虎如何爬的相关动词,你可以圈出来了吗?

  3、如果把“巴”换成“挨”字可以吗?当然不可以,“巴”字说明爬山虎贴在墙上很牢固。如果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一步一步”是指双脚交替前行,而爬山虎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向上爬,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的,所以不能换。

  4、同学们,了解过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请大家借助你的双手,一只手臂扮演墙壁,另一只手扮演爬山虎的.脚,同桌两个人互相来演一演吧!请同学示范演。

  5、带动作齐读:请同学们带着动作一起读一读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6、作者叶圣陶爷爷仍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到爬山虎的是怎样向上爬的?从文哪一个词语直接告诉了我们?“仔细看”这一个词语体现作者观察认真,仔细。

  四、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它是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如果没有触到墙呢?会怎么样?

  课文第5自然段。这说明爬山虎与墙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爬山虎依赖墙壁。

  无论是爬山虎的叶子、脚还是它如何爬的,作者观察爬山虎特别仔细,那他是采用了那种观察的方式呢?板书(连续观察),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表示他连续观察的词语呢?

  预设生找出: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

  五、练笔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怎么爬?它与墙的关系?如果你是爬山虎,让你来自述一下自己,你会如何去说呢?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写“爬山虎的自述”。

  格式:

  1、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长在……

  2、我爬的时候,脚先……再……

  3、我与墙……

  六、升华

  因为爬山虎有了脚它才能不断地向上爬,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坚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人也应该这样。你喜欢它吗!当然,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爷爷善于观察的特点,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3

  学习内容:

  《爬山虎的脚》

  学习班级:

  四年级

  学习课时:

  第二课时

  教师:

  陈继云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什么吗?

  2、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呢?

  3、(PPT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描写的爬山虎,这一墙的爬山虎你们觉得美不美?

  4、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第二自然段)

  5、爬山虎的叶真的是很美很好看,这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一下他描写的《爬山虎的脚》又会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感知“脚”。

  1、老师要看一下课前同学们自学的怎么样,是不是也很认真呢?

  2、检查阅读:小组齐读

  3、师指导“柄”“茎”“着”的读音

  4、指名美读第三自然段

  5、PPT出示第三自然段重点句——齐读

  6、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或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生举手作答)

  7、师整理板书:位置、形状、颜色

  8、它的脚长在哪里?

  (生举手作答)——师出示PPT图片明确位置。

  9、它长什么样子?(用文中的话说)你觉得还可能像什么?(指名说,自由说或讨论说)(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0、你看到什么颜色?

  11、谁能用完整的`话把爬山虎的脚表达出来。(请两个学生说)

  12、生上台画脚。

  13、这么柔软的脚是怎么爬的呢?

  三、细读文段,体会如何“爬”。

  1、出示第四自然段。

  (指名有感情读)

  2、你又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举手作答,指名说)

  师:(1)把“巴”改成“贴”好不好?为什么?

  (2)使用了哪些动作的词?

  2、讨论: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小组汇报结果,师作引导。)(师生一起口述一脚一脚向上爬)

  3、生上台试用手边说边演示

  (师生台下站起做动作)

  4、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在墙上爬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

  5、自学第五自然段

  师:爬山虎的脚爬得很顺利吗?师:萎是什么意思?又用了哪些动作的词。

  这说明爬山虎的脚与墙关系怎么样。

  四、师总结(观察细致)

  五、延伸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或花,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写一写。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

  怎么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4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有幸听了四年级的“小循环”教研课——《爬山虎的脚》,由李启敏主任主讲。李主任是科研型教师,北京归来给老师们专题讲座——《关于学习》,至今记忆犹新,其中提到的反思学习,合作学习,行动学习理论,有很强的指导性。下面谈谈听李主任这堂课的几点感受:

  《爬山虎的脚》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主任上的是《爬山虎的脚》的第二课时,以课文第二自然段为载体(第二自然段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浓浓的艺术欣赏氛围。“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这一规律得到了体现,而这一群再创造者是十岁多一点的孩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李主任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说:叶圣陶爷爷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因为他仔细观察“爬山虎”,运用好的词汇。接着孩子们口头作文:

  学生A:我观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长满钢针一样的刺,形状像小南瓜,中间有小黑点,上面有小花。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也没有玫瑰花那样娇艳,却能给人治病。

  学生B:我观察的是芦荟……妈妈每天用它来抹脸,说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学生C: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其实它们很想和人类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来,不和你玩。

  孩子们的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4、李主任读自己的下水文——《垂柳》,激情,学生写片段。

  李主任教学语言精练,调控能力强,幽默风趣,看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下了工夫。这些都值得我很好地学习。

  陆校长请李主任推荐两篇学生作文:写别人都未发现的植物。同时道出了习作的生命力所在:写别人不曾写,言别人不曾言,有独创性,有个性。

  建议:李主任的评价语言恰当,精练,但应注意及时性和形式的变化。下水文写得富有文采,有哲理,还可以拉近下水文和学生习作距离。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5

  听了刘xx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感到一篇说明文让刘老师上的这么生动,充分显示出了刘老师的教学水平。我就刘老师的课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1、上课伊始,对爬山虎的欣赏,激发学生探究爬山虎的脚的欲望,成功导入新课。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受了爬山虎的美。

  3、刘老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默读后画出来。如:可以用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4、找一找的方式读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圈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变、巴、拉、贴)通过反复的读,加深理解,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细心、持久的观察写出这一变化过程的。

  5、说一说。让学生看演示,说过程。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引导学生欣赏爬山虎往上爬的课件。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本课的重点、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

  6、议一议。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学生通过讨论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一只新脚。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6

  检查预习时,当学生说出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时,老师就这样提示学生:下面我们来深入地学习课文,看一看对于预习中你已读懂的内容,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对于读不懂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读书解决。这一方面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又是在引导学生学会经历学习过程:对于已经读懂的内容不要满足,对于没读懂的内容要力求通过自己读书探究解决。再如,在学生通过读书想象,了解到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与可爱后,老师就进一步总结鼓励:我们就应该这样一边读一边想,不但读懂了课文,而且还获得了美的体验。这既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读书,就应该边读边想;而情感的熏陶,需要潜移默化地体验和感悟,等等。

  这样,学生在主动的阅读实践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了爬山虎的叶子与脚的特点,而且喜欢上了爬山虎这种植物,同时也学到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有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抱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做教学的有心人,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不仅如此,在上课过程中,王老师还在课堂上采用学生动手画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认识。采用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认识,提高课堂效率。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7

  今天上午在四年级二班听了袁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含义深刻,教材中可挖掘的教学点很多,这样的课文比较难上,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句子,比较句子,体会句子都是很难的,袁老师在学生充分读、话、议的.基础上,再适时地讨论演示、再现过程,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果此环节进一步挖掘文本,可以渗透爬山虎的攀登精神,从而让学生感受文字赋予的生命信息,获得情感体验。

  重视文本也就是重视了学生语言文字学习的基础,袁老师指导学生紧扣文本,找出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如触、巴、拉、紧贴、一脚一脚来体会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从刚、不几天、等词语感受作者作者的长期认真观察的态度。叶老的这篇文章观察细微、联想合理、描写唯美、表述有序,是学生极好的摹写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范本,课上要让孩子充分读文,体会作者描写爬山虎语句的美,理解爬山虎叶子的动态美、静态美,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爬山虎与壁虎爬行进行比较这一环节教学作用不大,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朗读。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8

  在《爬山虎的脚》这一课的教学中,邵老师使用了微视频,整个课堂气氛你活跃,教学效果良好,下面针对听课情况开始评课。

  一、讲课老师简介自己的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中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实物爬山虎的叶子展示、微课程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听课老师评课

  孙老师认为:这节课是一篇经典的课文,进过几次教材改革,这篇课文仍然保留。在以往的课堂上,老师们都能做到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邵老师这点也做得很好,不过这节课采用了微视频,给整个课堂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李老师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采用信息技术与课文相整合,通过动画向同学们展示了爬山虎的叶子从嫩红到嫩绿以及脚的生长过程爬墙过程,渲染了课堂气氛。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变得鲜活、直观,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看见同学们个个学习劲头高涨,让我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

  吴老师认为:这堂课孩子们读书的时候非常活跃,兴趣高涨,有的.同学读起来声情并茂。课堂上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其次,孩子们在课堂上有合作意识,通过两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孩子们创设了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了协作意识,学会合作。

  朱老师认为:这节课注重了学生的读写训练,注重让学生边观察边积累,在学生叶圣陶爷爷细致观察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小练笔,提问学生你知道哪

  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把它写下来。这点很实用。对于本课的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采用了微课程,能很有效地突破重难点,这点效果很好。如果学习这课之前,提早布置学生观察熟悉的植物,小练笔效果会更好。

  三、评课总结

  《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教学设计合理,结构清晰,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特别是微课程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9

  李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这堂课:抓住重点,灵活多样,以画促学。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和课文重难点定位准确,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特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这堂课中的“画”。

  从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十分准确地抓住了“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抓住特点进行具体生动描写的方法”这一重难点,灵活地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展开构建课堂主体。并且在这堂课中,巧妙地把一幅“画”融入到教学当中,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它的作用。

  一、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教学过程思路清晰,从“爬山虎的样子,爬山虎怎么爬,体会爬山虎爬的动词”三个问题出发构建课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层层递进,解析爬山虎的脚,以及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作者用了什么动词写爬山虎的爬,让学生比较容易学生从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同时,在这堂课中,王老师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变化的观察方法和抓住特点细致入微的描写的表达方法,从而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时要有认真、仔细的态度。

  二、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李老师的这堂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上课伊始,老师便通过爬山虎的图片来导入课堂,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感官刺激,铺垫搭桥引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成功构建了有效的课堂情境。

  李老师这堂课,还把师生互动引进课堂。在理解“巴”这个动词时,王老师请一位学生上台,在他的背上演示“巴”这个动作的特点,通过这样一个互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性的体会。

  李老师的课上,还让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在“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这一部分时,李老师给学生播放了一个爬山虎“巴”住墙往上爬的动画,直观形象地先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一画贯穿、以画促学

  李老师的“画”在课堂上使用了三次,第一次是利用图画的直观来理解课文的生字,给学生创造直观的识记条件;第二次是利用图画上爬山虎各个部位的方位来感受课文描写的准确;第三次是利用图画帮助学生体悟课文用词的精妙。同一张图用了三次,贯穿课堂的始终,各有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在第一次用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生字时,图画的形象性起到了很好的直观作用,给了我眼前一亮的感觉。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的评课稿11-02

《爬山虎的脚》优秀评课稿06-11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精选6篇)09-13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精选7篇)04-09

足球脚内侧传球评课稿10-1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08-15

小足球:脚内侧踢球评课稿05-05

水平二小足球脚内侧传球评课稿范文12-21

复习课评课稿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