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汇总13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这个时代充满了英雄人物,在战火纷飞的世界中,发生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激动的故事!《三国演义》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明朝作家罗贯中所著。在这部作品中,我特别喜欢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以及才华出众的诸葛亮。
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聪明才智过人。我曾读过《草船借箭》和《空城计》,这两个故事使我对诸葛亮产生了极大的敬佩。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心理,成功地向他借走了10万支箭。这表明诸葛亮对曹操的了解非常深刻,他知道曹操多疑谨慎,不会轻易出兵,因此他才能有把握去借箭。但从曹操的角度来看,他的谨慎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在《空城计》中,西城只剩下2500名士兵驻守,但诸葛亮却坐在城墙上弹琴,表现得十分平静。这一举动吓跑了司马懿。这展示了诸葛亮的胆识与智慧,他通过虚张声势和巧妙的策略,成功地制造出了以少胜多的局面。总的来说,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策略使他成为了一个备受人们敬佩的历史人物。
我觉得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计等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用计把司马懿吓跑了,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地敬佩他。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那正是在罗贯中笔下的著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于转换。书中内容丰富,人物众多,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恢弘的战争场面,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能让我们真正领会作者的艺术才华。
在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被评为“治世之能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曹操是一位纵横捭阖的政治家。曹操参与的大小战役有许多。如破黄巾,斩刘辟、黄邵,攻下邳,绞吕布。特别是官渡之战,曹操以“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情况战胜“众十余万”的袁绍。他的胜利是侥幸吗?不,绝不是!这说明了曹操过人的军事才能。有人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卑鄙。但我不这样认为。曹操处在一个群雄角逐的年代,英雄们四处割据,四处扩张,在这样一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年代,“挟天子以令诸侯”正说明了曹操有高超的政治手段,有非于常人的`胆识与魄力,他的成功也就成为必然!
想想在当今社会的很多成功人士,不也是曹操的缩影吗?他们有能力、有胆识、有魄力,敢为人先,想别人之所不敢想,做别人之不敢做。亚洲首富的马云,他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工作稳定,在翻译界也小有名气,但他不安于现状,敢闯敢拼下海经商,凭借着独特的想法,守望未来,坚持梦想,最终他成为了互联网的灵魂人物,成为全球瞩目的商人。
《三国演义》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作为少年我们更应该向曹操学习,从小掌握真本事、锻炼胆量,在学习上敢闯敢拼,有梦想,有追求,做最优秀的自己。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寒假期间,我读了中华经典名著《三国演义》,读完此书,我从中受益匪浅,作为一个新世纪少年应有“胆”有“识”。
三国演义乃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里面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过目不忘,即使抛开了书,它们也深入我心。
书中“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对当时的周逾和现在我们看来,真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瞒“过了多疑的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万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试想,诸葛亮不讲究“策略”能行吗?细细思量,我们的学习不也一样吗?也应讲究方法,注意适当休息,劳逸结合,让大了大脑得到调节,为下一节课积蓄精力,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是这样,生活也如此。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妈妈让我给客人沏茶,沏茶就要烧开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叶。烧开水约十分钟,洗杯子约要五分钟,分放茶叶约三分钟,这样一来,就要共花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可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法:在烧开水的同时,就洗杯子,分放茶叶,等水烧开后,其余两项工作早已完成了。这样一来,我不仅节约了时间去做其它事情,还让客人在短时间里感受到了主人的'热情。
是啊,我们虽是新世纪的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但是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渊博的知识,横溢的才华,没有赵云那浑身是胆的气魄,试问,我们能有“胆”有“识”吗?少年朋友们,让我们携手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世纪少年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个人物我非常喜欢,他就是义薄云天的关云长。他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的故事脍炙人口。可以说关羽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但是由于本领太大总有一些缺点。
关羽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当孙权占领荆州大部分地方,而且关羽手下的.大将糜芳被策反,关羽连夜从麦城跑出去,此时关羽之前由于中了毒箭。这时这时孙权派使者请人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大怒之下,拒绝通婚。
随后,刘备的侄子刘封和孟达也被孙权策反,关羽知道消息后,大怒之下,伤口迸裂,昏厥倒地。关羽被困于麦城,此时曹操亲自率领四五十万军队也准备来攻击关羽。最后关羽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作为东吴的使者在外面劝阻关羽投降,关羽听说后大怒,坚决不投降。在后来关羽在天黑的时候跑出麦城,但是仍然不幸被俘。孙权亲自请关羽投降,然而此时关羽已经听不下去了。于是在谋士的建议下,孙权杀了关羽。从此一代大将从此陨落。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关羽确实是一个非常忠心的人,即使有生命之危也不害怕。但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也发现关羽这个人有点过分骄傲,他瞧不起别人也是导致他失败的一个原因,后来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被陆逊用火攻打败。可以说关羽之死也造成了诸葛亮的计划失败。刘备兵败以后,蜀国就成为三国中最弱的,从此无力对抗曹操和孙权。通过这个故事我感受到,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一定要有周全的计划,遇到失败的时候不要气馁,成功也不能骄傲。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读了《水浒传》不久,我又翻开了也是元末明初时期的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
这本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三国时期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兴衰史。
《三国演义》是一本有着四百多个主要人物的书,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刘备的.三兄弟、曹操、夏侯惇,孙权等一帮人。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关羽和曹操。
关羽是刘备的兄弟,并且排行老二,也是五虎上将之一。
他战功卓著,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刘备开辟了广阔的江山。
在被吕布打败、投奔到曹操那里时,他斩了袁绍手下最厉害的颜良和文丑,这使袁绍没了左右臂。
在去找刘备时,他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又斩了前来追杀的蔡阳,简直是战无不胜,因此被后人称之为“武圣”。
不仅如此,他还被称为“义绝”,因为他非常重情义。
在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放曹操走了,这是因为曹操以前对他很好,所以他觉得不能忘恩负义。
曹操是姓曹名操字孟德,小名叫做阿瞒,他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曹操是三囯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他的作品主要是《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
他和别人一样,都想统一天下,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他未能如愿以偿。
他用雄才大略统制了北方,与蜀、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
但他却十分残暴,因为他非常喜欢杀人,而且他每次一杀人都要杀成千上万的人。
三国人物,个性鲜明,人性中的精华值得我们学习,而那些糟粕,我们则应敬而远之,以之来做警钟。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书,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汪洋,你游得越远,收获的知识越丰富;书,是一座无穷无尽的宝库,你开采得越深,得到的知识越渊博;书,就像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你向他求教得越多,你的知识积累得越广泛。
《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从3岁的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开始,我就深深地迷上了它,到现在,更是常常利用一切该用的、不该用的时间,废寝忘食地读这本书。有一天,我正在做作业,无意中一抬头,余光瞄上了书架上的《三国演义》,我的心头顿时痒痒的,思想斗争了很久,还是忍不住偷偷从书架上抽了一本,贪婪地读了起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突然,一声“炸雷”在耳边响起,妈妈来了!“崔皓为,作业写完没有?10点啦!”啊?我大吃一惊,急忙扔下书,开始奋笔疾书,可那天运气实在不佳,作业偏偏又特别多,一直写到12点才在妈妈的批评声中疲惫地爬上了床。那天夜里,赵云大战曹操的精彩场面一遍遍在我的梦中回放……
就这样,《三国演义》我读了很多遍,对书里的很多经典故事更是倒背如流,从中也得到很多启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马大败曹军;刘叶发明的投石机大败袁绍;诸葛亮布下的八卦阵更是所向无敌!看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谁拥有了知识,谁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战斗的胜利!
同样,当今世界,谁领先,谁获胜;谁落后,谁挨打。一个个惨痛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发奋图强,好好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学到更多的新科技,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史书与讲史、平话、史传文化与民间文化交融的结晶。
本书的内容取材于东汉末年的魏蜀吴散货的历史,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开始,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西晋统一为止,历尽百年。我今天读了这本书,发现其中有许多“忽略”的地方,令我十分吃惊,为何古人那么聪明还有那么多忽略的地方?曹操率领精兵攻占荆州,拿下襄阳,好称八十万铁骑攻打东吴,而孙刘联军只有三万人,却在诸葛亮、周瑜和庞统的计谋下全军覆没,败走华容的下场。这都是曹操的一个忽略所致,他不听自己身边谋士的话,却听从庞统的把战船都连在一起,让诸葛亮和周瑜找到了进攻的地方,从而一击致命,损失殆尽。司马懿也犯了与曹操同样的错误,被诸葛亮的空城计所骗,逃走时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他也忽略了一个地方,那就是他不听自己手下的话,也没有仔细看城下扫地的士兵流淌的汗及诸葛亮轻松摇扇背后流淌的汗珠,便急忙撤退了,日后留下了无穷的后患。《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如关羽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的“独退曹兵”“夜战马超”;赵云的“大战长坂坡”“单骑救主”等······还有三顾茅庐、败走华容、三迎战吕布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不见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还为中国历史长篇小说开辟了新天地,是我们必读的一本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这个假期,我重温了《三国演义》一书。因为我认为,一本好书,要一读再读,不能读完一遍就丢弃。通过这次的阅读,我有很多感触。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罗贯中与元末明初写成,讲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各路英雄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占据了江东,刘备打着匡复汉室的旗号,经过多年与曹操和其他诸侯的战争,最后建立蜀国。从此,天下三分。分别为魏、蜀、吴三国。经过多年之后,蜀国和魏国后继无人,最后被魏国打败。
《三国演义》描写细致,刻画出了许多优秀的历史人物。读这本书,仿佛身临其境。如善于用人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勇有谋的曹操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这个人物。他有很高的智慧,而且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草船借箭》这一故事中,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想找个机会除掉他,就以军中缺箭为由,让诸葛亮三天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借来了船,在船上扎上草人。第三天半夜,诸葛亮把船行驶到离曹营不远的江面上,一字排开,命令士兵擂鼓呐喊。因为有雾,曹操害怕中了埋伏,就命令放箭。就这样,诸葛亮成功地拿到了十万支箭。
忘记了在哪里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用着一句话来形容《三国演义》的历史剧面最好不过了。这也许就是历史不变的发展趋势。《三国演义》书中的人物性格各异,有好有坏,读过这本书后我大开眼界,里面有很多人物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整个三国时期最厉害的军师就是司马懿和诸葛亮。到底谁更聪明呢?可能大家会受罗贯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影响,认为诸葛亮更聪明,其实不然。今天,我就来一场魏蜀军师大PK。
首先说诸葛亮,三国时期有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就是其中的卧龙,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了。但诸葛亮一生中也犯过许多错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马谡失街亭”。罗贯中在书中写到,是因为马谡骄傲自大,在山上扎营,导致蜀军被断了汲道,全盘皆输。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诸葛亮过于相信自己的计划,而没想到魏军反应如此之快,打得马谡猝不及防。而马谡在山上扎营也是有原因的,当时魏军的士兵是蜀军的数倍,谁敢把营扎在路中间呢?
说完诸葛亮,再来谈谈被后人骂为“奸臣”的司马懿。其实他却有让我欣赏的地方。首先,诸葛亮对司马懿使用过“空城计”,司马懿被骗,被后人说“太多疑”。其实不是这样,你以为司马懿没有识破“空城计”吗?那是不可能的,就连司马懿的.两个儿子都发现了不对,堂堂司马懿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而且司马懿当时有几十万士兵,再不放心也可以先派一支先锋军去查探啊?我个人认为,司马懿没有揭穿诸葛亮,是因为他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诸葛亮死了,那魏国还要他干什么呢?他的后代更没有可能统一三国。由此可见,他确实是一个深思熟虑、心思缜密之人。
虽然我更喜欢“忠臣”诸葛亮,但是不得不说,“奸臣”司马懿才是三国最终的赢家。他有长远打算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这便是品鉴历史的精髓!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暑假里,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我最喜爱的是连环画绘本《三国演义》。我被书中的一个个人物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尤其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来说说威武勇猛的关羽吧。关羽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一心想帮助大哥刘备成就大业,却受制于曹操,辞别曹营前往刘备军营的道路上,到处杀气腾腾,但是关羽忠于大哥,胆大、勇敢,可以说“一箭六雕”,先后攻破了曹操的六道防线,砍死了曹操的六员大将……
再说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吧。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周瑜一心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但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利用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知识,一举破解了周瑜的'难题。在曹船借箭的故事中,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之箭”,但是诸葛亮观天象后,却立下军令状:十万支箭只需三天。因为他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三天后,江上果然出现大雾,诸葛亮坐在船上,让士兵将许多的稻草人放在船上,曹军因为大雾,误将稻草人认为是真人,乱箭齐发,一会儿功夫,诸葛亮就收获了十万支箭……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觉得我应该努力学习,让知识充满自己的大脑,使自己能够成为像诸葛亮那样知识渊博的人,将来更好的报效国家;更应该自强、自立,忠于国家,养成胆大心细的学习生活习惯,使自己能够成为像关羽那样有恒心,勇猛、忠诚的人,为父母分担忧愁。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读书节活动开始了,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这本书非常好看,我非常喜欢里面的故事和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才华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有一次,他打了败仗不得不投降,但是,当他得知了刘备消息,便不远千里前去寻主。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爸爸说:忠义和才华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不能只取其一。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就是你们现在要掌握的.忠义和才华。
我要牢牢记住爸爸的话,懂礼貌,讲文明,刻苦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三国演义》是一本改编自三国时期历史故事的小说,作者罗贯中。在书中,诸葛亮靠着自身不凡的才华,让敌军的计谋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但是刘备的一时冲动毁了诸葛亮好不容易取得的战果。
诸葛亮的智慧在三国时期出类拔萃,刘备识英雄、重英雄,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才得以和吴国、魏国“三分天下”。刘备一直很尊重和信任诸葛亮,愿意采纳他的意见。然而在关羽被吴国杀害后,刘备愤恨不已,那可是他桃园三结义的兄弟啊!于是他下令出征吴国。诸葛亮再三劝说,也无济于事。在这次征战中,蜀军因为实力不足而败走,最终导致了蜀国的衰落。
一开始刘备听取诸葛亮的建议,获得了一些战果,建立了蜀国。但是他后来在关羽问题上的一意孤行,使他一败涂地。可见听取各方意见,冷静判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这使我想到在电影单元里,队员们想要我采用分屏设计进行对比,但是我却认为这会使每个视频的画面不完整,而且必须无声播放,便没有采纳她们的意见。最后,我们的视频没有在Oscar颁奖典礼上获得任何奖项。我很懊悔,不该一意孤行。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一意孤行往往使我们看问题片面,做出的判断往往会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因此我们每个人应该以更开放的态度去对待其他人的建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
最近,我在广州买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因为一时兴起,再加上 此书内容丰富多彩、翔实可信,所以经过两天“奋斗”,我就 把这本书给看完了。
在一代小说大师——罗贯中的笔下,《三国演义》可谓是妙笔生花呀。其中有一些名垂青史的三国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张飞、关羽;雄才大略的刘备等。围绕这些人物,罗贯中记录下了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如三国之初时的《桃园三结义》;吴蜀联合时的《火烧赤壁》;三国末期的《七擒孟获》等。
全书过目后,我大有感想。人春风得意、粗心大意过后都会出问题。如果一时大意便会像关羽那样“大意失荆州”;如果一时骄傲便会像董卓那样招人算计;如果……,但是你能像一样诸葛亮谦虚谨慎;曹操那样三思而行便会驱灾降福。不信,我这还有例子:以前,每次数学考试都是写完后就闲着没事干,一会儿东看看,一会儿西看看,而不是认真地检查,结果每次都因为我的粗心和大意失去了100分 。而今年的期末考试,我吸取往日的教训,写完后就用我的火眼金睛把试卷“扫描”一遍,再把“侦察”出来的错误答案修改一番,结果自然是我考了个100分。
总而言之,一个人要谦虚而不傲慢,谨慎而不鲁莽,才能在当今天下打出一片天地。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心得2023范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201-06
三国演义读后感悟01-10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2-13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5
三国演义读后感06-29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8-13
(经典)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7-24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9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