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

时间:2023-03-07 12:48: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孟子》读后感(合集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子》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读后感(合集15篇)

《孟子》读后感1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

《孟子》读后感2

  “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查;放饭流饮,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孟子提到,作为子女不能守三年之孝,却要求其他晚辈守孝,责备他们不哭;自己不注重吃饭礼仪,却关注别人啃骨头时牙齿是否会掉;这就是所谓的不识时务,人不清楚自己,却又去关心其他不相关的人和事。

  在工作中,作为管理人员的我们,有时候也在犯类似的错误,对于没有做好的工作,我们很少去反思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反而去要求或质问下属为什么没有做好,造成自己工作被动,这就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不清楚自己所犯的错误,却又去要求别人。古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出现问题时先从自身找问题,更有利于我们找到工作没做好的原因,多反思以前工作中的得失,才能为以后的工作找到正确的方向或方法。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思考,谋定而后动,多思考自己的不足和过失,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不足和过失一定要分析出造成该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刨根问底,才能真正做到让失败或过失成为通往成功的台阶。

《孟子》读后感3

  读了《孟子》中的第一篇专辨义利的文章。

  孟子见了梁惠王时的说词。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已矣。”

  孟子曾言:“大人者,言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这就是孟子义利之辩的最后结果。由此可见,董仲舒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颐所谓:“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皆与孟子的“惟义所在”观点合若符契,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显然,在孟子看来,仁义乃人之为人的`本性,“居仁由义”的目的非为别的,只为实现其人之为人的本性。

  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可用圣人孔子的“见利思义”来调节。

《孟子》读后感4

  孟子,名轲。

  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仁政”的创立者和倡导者,有“亚圣”之称。

  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孟子一文。

  读后被孟子的母亲所感动。

  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环境—————学堂附近,从而使心地善良,接受事物能力很强的孟轲开始喜爱读书学习了。

  人们常说:孩子的命运是父母创造的。

  这话一点不假。

  孟子正是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才走上了求学之路。

  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内涵。

  作为为人子的我,切身感到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太多了。

  他们整日整年的四处奔波,挣钱,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攒下钱来给我们用,把好的衣服让给我们穿,把好的食物让给我们吃。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呢?

  读到这里,我也为孟子的懂事而感动。

  孟子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他。

  他深知母亲的不易。

  担心母亲孤独,为了减轻母亲的痛苦,不再找别的孩子玩耍,而是守在母亲的`身边。

  他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孩子。

  在求学的道路上,小孟轲刻苦好学,不厌其烦地练字,读书。

  只因为他的刻苦,努力,最后终于成为一代杰出的思想家。

  我要向孟子学习,学习他对母亲的孝顺,学习他在学习上的刻苦。

  我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给我的父母,不能让父母的血汗白流。

《孟子》读后感5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经历很曲折,小时候的'孟子因受环境的影响,很贪玩。孟母因此搬过三次家,第三次家,他们搬在了一个书院旁边,孟子因此变得非常好学,时不时跑过去偷听先生讲课,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学。孟子在学堂里,经常因为有自己的见解,而去顶撞先生。孟子长大后,创办了一个学院,教导弟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仁义治天下,就带着弟子们去游学。可是,无论他到哪个国家,没有哪一个君王愿意接受,他们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打江山。到了老年,他觉得自己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了,就回到家乡来教学。

  其实,孟子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战争,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们会无家可归。用仁义来治理天下,人们都会拥戴这个君王,觉得这个君王是个好君王。

  就像我们生活中,常常因为些小事,而动怒,打架,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的谈论,而是用武力来解决事情呢?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在打仗,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只会让人们受苦,这些战争灾区的人们是无辜,为什么要他们来承受这一切呢?为什么不能停下战争来谈判呢?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读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它让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用武力来解决,要用文明的方式来解决。

《孟子》读后感6

  读了《孟子》之后,我明白人生的一些哲理,收获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感到自己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主要讲了孟子在学习与传承孔子的孺家思想时说出的、做出的一些富有哲理、真挚的语言与行动。书中一个个小故事不但给人们带来道理,同时还反映了当年诸侯之间相互争斗的黑暗官场,体现了当时人民对光明,对公正的的向往。

  这本书一共有一百一十个小故事,读完后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就拿 “ 反省 ” 来说吧,这个故事主要讲了 “ 我爱人,人却不亲近我,我治理人却不能把人治理好,我就应该反省一下我的`仁爱与智慧,我敬礼人,人却不回敬我,我就应该反省自己的敬意有没有问题。大凡做事不能得到对方应有的反应,就应该在自己的身上反省,等到自己的身心顺应了那天下的人,自然都归服你了 ” 。结合生活实际,我对这个小故事理解是这样的:《诗经》上曾经说过: “ 常常思念行为是否合于天理,自已去追求那圆满的幸福。 ” 人与人相处,就像是照镜子,你对镜子笑镜子中人也对你笑。

  读了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盛宴,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们追寻孺家之美,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孟子》读后感7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三字经中家喻户晓的两句话,我知道孟子就是从三字经开始的。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由于他将孔子和儒家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光大,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尊称其为“亚圣”。

  孟子名轲,邹国人。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他学习、继承孔子的学说,并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情况,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提倡“仁、义、礼、智”,他说人生来就又不忍之心生出仁,羞恶之心生出义,恭敬之心生出礼,是非之心生出智,这四种心是人类区别禽兽的本性。并认为“仁、义最重要”。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词句,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五十笑百步,则何如?、仁者无敌、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等。在我津津有味地读故事的同时向我灌输了儒家的为人处世的原则。真是既读了书有增长了知识,正如爷爷所说的那样“一本好书就像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让我沉醉”。对我而言,一本好书就像一位受益匪浅的良师益友,让我敬重。

《孟子》读后感8

  认清自己,从告别心灵鸡汤开始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大概理解为:读书是好事,但是不能完全盲目的迷信书本,不能盲目的完全相信它,应该辩证去看待问题,过度的相信它,而迷失自己,不如不看。

  这些年,我们翻开手机,随处可见的网络毒鸡汤,好像在随时告诉我们,身边的所有人都是有问题的。

  最经常听到的:别人的女朋友过节都有礼物,而我却没有,你就是不爱我了;男朋友发几千块奖金,只给自己520元的红包,你就是不爱我了;如果你爱我,你就要爱我的.无理取闹,否则,就是不爱我。

  就因为这些毒鸡汤,而忘记对方一直以来对你的好,用所谓毒鸡汤的标准,来衡量真心对自己的人,让自己活在深信不疑的网络毒鸡汤中,最后,还到处宣扬对方不爱你。

  如果全世界的礼物都要统一发放,这不叫礼物,而是奖品。

  也不知从何时起,温暖人心的心灵鸡汤变成了蛊惑人心的毒药鸡汤。

  过度的把网络上的毒鸡汤,当作自己的至理名言,实际上你并没有找到自我,找到的只是别人的自我,与你无关。

  人在一生之中,一定会有自己的闪光深刻,在闪光深刻来临之前,一定要保持内心的透亮,自己要走怎样的路,要做怎样的事,自己一定要清楚,切莫让自己雾里看花,越看越花。

  有一句话这样说:“人生如尺,要有度”。

  任何事情,过度的执着,往往会产生极端,学会做自己的直尺,因为有度,才有适;有适,才安宁。

《孟子》读后感9

  这几天一直在拜读《孟子》。这本记载着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先哲语录的书籍,仔仔细细的阅读着其中的每一个字,压抑着强烈的好奇心不去参阅附带的白话翻译,殚精竭力的吮吸着原汁原味的古文风采,脑海中逐渐清晰的'浮现出一幅极美的画面,恍惚之中仿佛看见一位白须飘飘的长者站在历史的长河之畔,娓娓道来字字真言。

  颇感意外的是书中的条条道义竟然与时下的人生感悟如此相似!这几本书原来打算在半年前就买下来,可是当时身边的一位长者对我说:“不要不务正业,你现在最需要看的书应该是《工程力学》,在你这个年龄阅读这些古书仍然属于玩物丧志。”

  当时只好咽下口水离去。前些日委实经不住诱惑,碎银购下,寄于案头,呵护备至。注视着那精美排版的书籍,仿佛是深邃不止的历史海洋,透过她们,看见的是两千年前那一幕幕混沌初开、兵荒马乱却百家争鸣的火热画卷,霎那间所有的高楼大厦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草野、泥路、栈桥、群兽,碧蓝无染的无垠苍天,童谣、民歌……谁还敢说没有“时间机器”呢?!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孟子,为中华文化开启了衔冠“亚圣”的新篇章。读之,品之,悦然明朗于心。

《孟子》读后感10

  这个寒假,我看了《孟子》这本书,对孟子其人其书有了一些了解。

  生命是坎坷的,除非有了勇气;勇气是莽撞的,除非有了理性;理性是临时的,除非有了信念;信念是可变的,除非有了崇奉。

  读《孟子》,读出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就告诉我们磨练是成功必经之路。《孟子》告诉我们:苦难和波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瀑布的斑斓之处,也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而是水到断崖处,那不屈不挠的向前飞跃。现代社会合作激烈,不经历波折、泥泞,不通过在困难中熬炼自我,又怎样达到成功彼岸的呢?“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要准确面对波折,厚积薄发,才能拥抱成功,享受幸福

  读《孟子》一书,学孟子精神,就是要进修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进修孟子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要进修孟子的正义精神,只要这样,才能不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报答社会。

《孟子》读后感11

  这个寒假,我看了《孟子》这本书,对孟子其人其书有了一些了解。

  孟子名轲,从师于子思,后来,他授经讲学,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与几个学生一起着书《孟子》。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学思想的一代尊师,被后人称为“亚圣”。《孟子》这部书大多在写孟子向各国诸侯极力推荐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它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并加以阐述和发展。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要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太

  平了。所以,只要每个人都做好份内的事,世界就变得美好了。(.)

  社会如此,学校亦如此。如果一个班内的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那么这个班就会变成尖子班,如果每个班都这样,那么这所学校就是名校了。但这还是得靠每个人的努力,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这个集体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启发,以后,我要好好研读《孟子》,让它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孟子》读后感12

  对于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古今学者、文豪、哲学家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孟子与他的思想便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金星。

  短文一开头,简短明亮,直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可以证明人和是国家安邦,民族和谐,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这反映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思想。无民,何以有君?这种思想在《赵威后问齐使》中也有所体现。其实,第一章真正是在借助战争来认证仁政的重要性。

  第二章开篇运用六个排比,通过举出古代贤人志士的事实,体现出他们虽然出身平凡卑贱,但经过异于常人的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责任,通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正以其所不能。

  人恒能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上文的.基础上,智者用通过正反两面进一步论证出遭受磨难的好处,最终得到本文的论点。

  我认为,上帝公平的,人也是个有其智。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国家民众的关系便是国家生存需要各种民众维持,而富强则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孟子》读后感13

  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讲了孟子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我喜欢读这本书。

  孟子的学习历程是这样的:孟子3岁丧父,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膀上。孟母很重视儿子的学习,一心想把孟子培养成有学问的人。孟子很贪玩,孟家旁边有一块墓地孟子和伙伴们经常模仿出殡。孟子的父亲也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英年早逝,孟母想让儿子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把家迁到城里,但孟子和伙伴也经常模仿卖货的、打铁的、杀猪的。于是孟母有把家迁到学宫附近。学宫是读书胜地,许多人在那里学习。孟子初送到学宫,还很用功,不久,孟子又开始玩耍。有一天,孟子正在上课,他突然想起村东湖中的天鹅,想射一只来玩玩,于是再也坐不下了。于是趁老师不注意,溜了出去。母亲知道后把辛苦织的布剪断。孟子见了母亲割断的布,恍然大悟。于是孟子开始好好学习,最后成了一位大学者。

  孟子虽然很贪玩但是他能洗心革面、大彻大悟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孟子》读后感14

  论语和孟子都偏向于关心社会政治,孔子的论语一致强调德,君子不器。出发点是修己,终点是治国。尊卑有序与礼,这个思想可以促进社会稳定,保持社会现有秩序,所有从古至今王权都在利用这个。

  孟子的文章读完很有酣畅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运用排比,气势恢宏,说理性强。孟子文章主要还是以仁政思想为主,但孟子本人人格平等意识很强,他喜欢以五百年应期的圣人自居,也喜欢为先时代的圣人先贤辩护,为舜辩护的篇章最多。

  中国人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华夏子孙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两千年,鲜有能跳出此框架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无根之水,也是有来源的',主要来自上古和孔子之说。“仁者无敌”“民心所向”“不虞之誉,求全之毁”这些日常俗语皆出自孟子,感觉孟子比孔子更洒脱,更性情一点,他不仅喜爱辩论,还擅长辩论。“性善论”是孟子的“仁政”学说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样,奔波游说君王施行仁政,未得偿所愿,晚年著书。

  他的学说认为人心本善,是环境的影响使人逐渐丧失本性,所以十分强调心性的涵养。

《孟子》读后感15

  看完《论语》、《庄子》和《孟子》后,就想看一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的其他“子”,因为《孟子》倡导人之初性本善,后来因为环境等影响,有的人变恶了,人的性善就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需要教师的教导,以礼仪约束,使之向善,所以,就在网上买了《荀子》,以便跟《孟子》对比着学习。网上根据我的阅读习惯向我推荐了《墨子》和《韩非子》,我也一并买下。读了《荀子》和《墨子》后,我发现自己的观点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来从内心我是更认同《荀子》的,但荀子的文章太长、滔滔不绝,可能是认为性本恶的原因,自己也充满了涙气,将墨子和孟子批得一无是处,其过分强调“礼”的重要与我的'认识也有偏差,我更趋同孟子的“仁”更重要。反而不看好的《墨子》,读了之后发现其文风简捷,说理深刻,其崇尚节俭也不像荀子批评的那么过分,节葬等主要思想与我的观点也相同,其注重工科科技的实践也是我喜爱的,所以,变成了《墨子》的支持和拥护者,难怪《吕氏春秋》中记载,当时儒家的弟子和墨家的弟子几乎一样多,盛极一时,也是曾经辉煌过的,可惜后来工科不被重视,黑暗了20xx多年,现在又重新迎来光明了。

【《孟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孟子的读后感《孟子》的读后感02-17

孟子的经典名言04-12

《孟子》的说课稿06-11

《孟子》说课稿08-16

孟子的名言07-03

孟子名言03-29

孟子名言精选04-06

孟子与仁政(12-06

孟子与仁政12-06

孟子的名言精选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