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语.里仁篇》第十章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里仁篇》第十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里仁篇》第十章读后感 1
第十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此章重点在于说君子所言所行、所作所为的标准就是一个义字。谁是君子? 君子是孔子时代的士大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至少也是属于士了。可是在礼崩乐坏的那个时代,传统意义身份的君子真能按照君子之礼处事待人吗?不一定!所以身为君子,其处事标准就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凸现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孔子首先关注的是天下,“君子之于天下也”,也就是说,君子所作所为是关乎天下百姓的事情了。《说文解字》说:“适,之也”,是宋国、鲁国的话。清儒段玉裁曰:“往自发动言之,适自所到言之。”《尔雅》解释:“适,往也”。此外,适还有其他的意义,如嫁等意思。按照“无适也,无莫也”这个句式结构,“适”与“莫”相对,相反相成。“莫”作为副词是否定的意思,如: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慎莫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莫能守(《墨子·公输》)。莫还可做名词、动词用,如羡慕等意思。尽管“适”和“莫”可以互文见义,然而由于词义的`歧义性,在《论语》成书后这句话就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了。而“比”字义变化不大,如比肩之比。更民间说法更为亲切,如:比一比,看一看,即是拿什么做标准比量的意思。
朱熹《集注》说: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谢良佐)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明儒蔡清沿用谢氏之说,说:“言君子于天下一切之事,初无必为之心,亦无必不为之心,顾义之所在。何如而惟义是从耳?如理果当为则为之,理果不当为则不为。义者,事理之所宜也。义果当行则行,其行也以义,非吾有心于行也。义果不当行则不行,其不行也亦以义,非吾有心于不行也。若有心于行则是适也,有心于不行则是莫也。此三句语势要相连说,言无此二者只有一义耳。无适无莫不是住语处。若无下一句,亦不成说话。无适无莫不必言先有云云。只是应事时节?事之理合。如何便依道理处之?吾一无容私耳。适是偏这一边,莫是偏那一边,义之与比。又不是两边都要有,看理在何边?理在这边便一向这边去,不复顾那边。理在那边,便一向那边去,不复頋这边。若从两边取,便是子莫之执中矣。此正所谓时中者也,此正是不任情而任理。比,从也。与比者,与义比也。谓只倚在义一边去,如倚靠之倚。义之与比,事事到面前都元自有一个义在,不用外面讨一个义来应他,但吾以心制之而已。
清代刘宝楠《正义》曰:此章贵义也。(适),厚也。莫,薄也。比,亲也。言君子于天下之人,无择于富厚与穷薄者,但有义者则与相亲也。
其实,这个义只是知止后的一种符合礼制的关系,如君臣有义。而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在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时,也存在着一种义,这个义首先是人人自由平等,在国家法制面前人人应当具有的契约精神。其次,在遵守法律、维护社会正义的前提下,人与人相互应有的一种担当和信任。最后,义是一种人之为人的现实主体道德自觉的品质。
《论语.里仁篇》第十章读后感 2
该句极为简略,朝夕不过一个白昼之间,时间极短。《说文解字》有:“闻:知闻也,从耳,门声。”《墨子经上》有:“闻,耳之聪也”。 《礼记·大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韩愈《师说》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之“闻”即其本义,“闻”即知道的意思。而“听而不闻”则是不知道的意思。
《中庸》引孔子语“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第一章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由此,可见“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如果一旦闻达道的'真谛,即使不久就死去,也死而无憾了”。其实,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认识外在的世界容易,而人认识人自己就不容易了,何况人要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呢?
后来,清代刘宝楠沿用了邢昺的疏理的观点,在《论语正义》中说:“此章疾世无道也。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有这样的感叹也就正常了。不过,什么是道仍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这个道就是为人之道,成圣之道,也就是仁道。这种认识也是基于孔子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而确定的。
朱熹之说当然也是由其历史背景决定的,有明显的理学倾向,他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论语.里仁篇》第十章读后感 3
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在心头。 “德国人,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动物弗能贼。不是说它薄,言察乎安全,宁愿祸福,也不愿意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
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拉船的纤夫,是一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化、被哄抬或被排斥,终身在困境中追求不成功的“仁”理想。
善良的`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但他们总是把德国人列为强者,这似乎自然不属于同情的范围。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优秀的人都成为了最弱的弱者,因为他们的分享、竞争和排斥。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谈论理想时,浅浅的一句话:“我和点一样!”(“莫春,春装已成。冠军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浴在沂,风中翩翩起舞,咏而归。)已经冷漠的失望怎么能不让人叹息呢?
《论语》中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简单的道理和以身作则。仔细想想周围的人。
这些性格经常被展现出来,但我们很少如此清楚地看待那些习惯于冷漠的人。也许在中国的血液里,有“绅士”的影子,只是通过孔子等到德国的吐痰,凝固了它,现在用墨水,代代相传。
也许德国人从不抱怨,通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到孔子的无奈。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一半的论语治天下。”孔子有一整部《论语》,只留下无奈的忍耐。
【《论语.里仁篇》第十章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为里仁全文及译文04-03
论语中写仁的语句06-24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精选09-28
论语里仁篇全文及译文04-30
《里仁》阅读答案11-10
关于论语中写仁的句子08-09
《论语》里的经典句子07-23
论语让我明白了“仁”和诚信作文11-21
论语里仁篇读书笔记范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