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林花谢了春红》读后感

时间:2025-05-06 17:16:09 赛赛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读后感(通用11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煜林花谢了春红》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读后感(通用11篇)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读后感 1

  一、李煜的简历。

  李煜,字崇光,初名从嘉,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史书上,说李煜的额头很宽,前面的牙齿两个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有两个瞳仁,像一个横着的“8”字。这其实是一种病态,可这种长相古时却被认为是帝王之相。因为历史上就有两个人一只眼睛有两个瞳仁,一个是把皇帝宝座让给大禹的舜,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他们也正好是当皇帝的。其实,李煜少年时一点都不想当皇帝。可是这出格的长相总是让他的大哥太子李弘翼提防。李弘翼不是等闲之辈,有勇有谋,曾经立下战功,被李璟立为太子,登上皇位宝座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皇帝宝座最终却落在李煜的身上。为什么呢?因为李弘翼也跟李煜的其他几个哥哥一样,死了。李弘翼与他的父李璟的性格是有天壤之别的,弘翼为人果断刚毅,权力欲极强,所以总会让正在当很高艺术修养的皇帝父亲李璟的不满意,李璟又时不时想起说过的自己死了传位给弟弟的事情。李弘翼担心父亲遵照誓言将皇位传给叔父,便秘密的将自己的叔父景遂杀害了,几个月后李弘翼自己也死了。就这样,李煜不想当也没办法,在25岁时走向了那张象征着权利的龙椅。

  此时的南唐已早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附属国了。虽说李煜可以在自己的三千里狭长地带为所欲为地当皇帝,当时时刻刻都得对宋太祖表示自己的友好和不对抗。每次听到宋朝打了胜仗或有喜庆的事,就奉献上金银财宝,还去掉自己的国号,改“南唐主”为“江南国主”,“唐国印”为“江南国主印”。

  二、李煜的词

  当皇帝看,李煜无疑是个最窝囊的的失败者。但李煜同时却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他的书法被称为“金错刀”体。他最推崇王羲之,能博采众长,为已所用,创制出具有独特风格的“金错刀”体书法,这种书法兼具阳刚美与阴柔美。李煜喜欢写行书,落笔瘦硬,风骨嶙峋,后人将其书法喻为“倔强丈夫”。

  李煜洞晓音律,有很高的音乐才能,在现实世界中对赵匡胤唯唯诺诺、朝政处理得稀里糊涂的他就喝着美酒沉浸在歌舞的艺术世界里,常常是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的狂欢,使后宫成了一个娱乐场。李煜的皇后就是大周后娥皇。这娥皇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也是个音乐舞蹈方面的奇才。李煜和娥皇不满足于只当当观众和评论家,很多时候,他们就是皇宫中音乐歌舞大片的导演、编剧,甚至是领衔主演。李煜有一首名叫《浣溪沙》的词这样写:

  红日已高三长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釵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词的上半阙说,太阳已经升起三丈多高了,但是从昨夜开始的舞会还在继续,分布在各处的金色香炉,还在不断地加碳燃香,红色的锦缎地毯,随着舞女急促舞动的脚步而皱了起来。词的下半阙,先给了我们两个特写镜头:狂欢的舞会中,随着音乐的节奏不断舞动的美女跳得忘情,连头发上的金釵滑掉了都不知道,有的美女酒喝多了,感到不舒服,于是站起来拈起一朵鲜花凑近鼻端轻轻地嗅着,借花的清香来解酒,花面相映,十分惊艳。而莫末一句“别殿遥闻箫鼓奏”,则一下子化实为虚,从视觉转到听觉,从近处转到远处,从别的宫殿里远远传来的箫声和鼓声,告诉我们:像这样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的地方还不止一处。

  有一次,娥皇得到了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大型歌舞宫廷音乐,残缺的《霓裳羽衣曲》。在李煜的支持和鼓励下,娥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能,把它修改谱写完整,使这个失传了两百多年的曲子成为了南唐宫廷文艺演出的保留节目,让李煜这位乱世中的弱国君王听得如痴如醉,仿佛回到了盛唐,当上了太平时代的唐玄宗。被选入教材的《玉楼春》就是写南唐宫廷演出《霓裳羽衣曲》时的场面,李煜这样写道:

  晚装初了明肌肤,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晚装初了明肌肤,春殿嫔娥鱼贯列。”,傍晚时分,刚刚化好妆的宫女肌肤明丽如雪,一队一队来到春意融融的大殿上站好位置。这个“了”字用得好,表现了一个欣快的美好的完成,多么值得欣赏的一个美丽的完成。晚妆初了,是刚刚妆束好的,所以才明“肌肤”,这是写宫廷中美丽的宫女。这宫女如何呢,春殿嫔娥鱼贯列,他所写的不止是一个女子,嫔娥,是宫中各种等级各种身份的很多宫女,这些美丽的女子形成一个队伍出现了,她们是来表演歌舞的。这两句是写李煜的目中所见,繁华的歌舞的表演,是他眼睛中所见的一种享乐。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这两句写的是李煜耳朵的享受:凤箫等乐器吹响了,声音清凉高亢,充满了天地之间,连天上的行云也留恋地放慢了脚步,在闲缓地飘移着,地上的流水也随着音乐乐悠悠的徘徊,一遍又一遍的演奏这《霓裳羽衣曲》。李煜这个人,对于享乐是没有节制和也没有反省的。凤箫吹断还不说,要吹得水云闲,“凤箫吹断水云闲“还不算,还要重按霓裳歌遍彻。”重按,就是弹奏了一遍又一遍。“遍彻”这个词有双重含义,一个是大曲的曲调有“遍彻”的名目,一个是这两个字本身的本义给我们直接的感觉,遍是普遍,没有一个地方遗漏。彻呢,从头到尾,没有一点点漏失。两个含义结合起来,李煜对享受没有节制的行为就表现出来了。当然李煜不是它来表现自己无节制的坏,他展现的是自己全心的投入,饱满的力量。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读后感 2

  读完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我的心中涌起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深深感叹。在这首词中,李煜以“林花”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短暂,而“谢了春红”则暗示了这一切美好终究难逃消逝的命运。诗中的“太匆匆”,不仅仅是对自然界季节更替的描述,更是诗人内心深处对生命无常、青春易老的无奈叹息。

  李煜作为一位末代君主,他的命运多舛,从一个风流倜傥的.文人转变为国破家亡的阶下囚,这样的经历让他对于世事的变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在他的笔下,不仅有着个人遭遇的悲凉,也有着对于普遍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这种超越个体经验的情感共鸣,使得这首词能够穿越千年,触动现代读者的心弦。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读后感 3

  在细细品味李煜所著《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之后,我不禁被其中蕴含的生命哲理所吸引。“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句词简洁却富有力量地揭示了一个不变真理——世间万物皆有其生命周期,即使是绚烂至极的春光也不例外。它提醒着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因为它们如同流水般转瞬即逝。

  此外,这首词也反映了李煜自身心境的一种变化。从最初的无忧无虑到后来面对国家覆灭时的沉痛心情,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由外向内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他对自然景象的感受上,更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思考之中。通过这首作品,李煜传达出了即使是在逆境当中也要保持乐观态度的生活智慧。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读后感 4

  李煜的《相见欢》以“林花谢了春红”开篇,短短五字便勾勒出春日繁华转瞬即逝的哀婉。春红本是最绚烂的色彩,却在“太匆匆”中凋零,恰似人生中那些美好的瞬间,往往在不经意间消逝。

  词中“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既写自然风雨摧残落花,更暗喻命运无常对人的戕害。李煜从帝王沦为囚徒,其人生如林花般被时代风雨击碎,却以笔墨将这份痛楚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将个人命运与人类永恒的遗憾交织,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那份穿透时空的苍凉。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读后感 5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李煜将落花拟人化为美人垂泪,胭脂般的残红与雨珠交融,恰似血泪浸透的亡国之痛。词中“林花”不仅是自然意象,更是南唐王朝的象征:春红凋零暗喻国运衰微,寒雨晚风象征宋军铁蹄的.摧残。

  李煜以花喻己,以雨喻命,将亡国之君的屈辱与哀怨凝于笔端。王国维称其“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正因李煜突破了花间词的绮靡,将个人悲欢升华为对命运无常的哲学思考。末句“人生长恨水长东”以江水喻恨,既是对南唐覆灭的悲悼,亦是对生命悲剧性的终极叩问。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读后感 6

  《相见欢》表面写春红凋零,实则暗藏李煜从帝王到阶下囚的精神蜕变。“林花谢了春红”的骤逝,恰似他骤然崩塌的君王身份;“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折,暗喻囚徒生涯的屈辱与挣扎。但李煜并未沉溺于哀怨,而是以“胭脂泪”的凄艳之美对抗命运的粗暴——他将落花与泪水、血色与胭脂交织,在破碎中重构艺术的'生命力。

  这种“以血书词”的创作,使《相见欢》超越了伤春悲秋的俗套,成为李煜从亡国之痛中淬炼出的精神涅槃。正如林花虽谢,却以残红为墨,在词史上镌刻下永恒的悲歌。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读后感 7

  千年后重读《相见欢》,仍能被“林花谢了春红”的痛感击中。李煜将自然时序的流转与人生际遇的跌宕熔铸,使“春红”成为跨越时空的隐喻:它既是南唐的繁华,是李煜的青春,亦是每个人心中稍纵即逝的美好。

  现代人面对“朝来寒雨晚来风”般的生存压力,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无奈”?而“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浩叹,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精准预言——我们追逐着转瞬即逝的成功与幸福,却常在失去后徒留怅惘。李煜的词作,实则是用古典语言为现代人开具的一剂解药:唯有正视生命中的凋零与遗憾,方能在残缺中寻得永恒。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读后感 8

  在阅读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时,我仿佛能够穿越回那个充满忧郁与变迁的时代。这首词中,“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句,简洁而深刻地描绘出了春天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画面,让人不禁感叹时光飞逝之快。通过这样的描写,李煜不仅表达了对于自然景物变化无常的感慨,同时也隐含着对自己命运多舛以及国家衰落的无奈情绪。

  作为一位帝王,李煜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败的`过程;而作为一名诗人,则更加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切背后的悲哀。他用细腻入微的文字记录下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体验,使读者即便隔了千百年仍能感受到那份触动人心的力量。这种跨越时间界限共鸣的能力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吧。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读后感 9

  李煜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转折——从一个热爱艺术和文学的贵族子弟成长为一国之君,最终却沦为阶下囚。《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不仅是他对自然界规律的感悟,更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写照。“无奈秋来寒雨冬来雪”,这句诗形象地反映了李煜面对生活巨变时的.心情。无论是在位期间还是被俘之后,他始终保持着一颗敏感而又坚强的心灵,并将其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当中。

  读罢此词,我深受感动。尽管李煜所处的时代早已远去,但他留下的文字却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了古今人们共同的情感世界。它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同时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挑战时不放弃希望,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正如那句“昔日网友几时重?”所表达的那样,即使分离再久,只要心中有爱,终将会有重逢之时。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读后感 10

  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以寥寥数语,勾勒出春红凋零的凄美画卷,更在字里行间渗透出亡国之君的深沉哀愁。开篇“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似一声叹息,将春光易逝的无奈推向极致。李煜将南唐的繁华比作春红,其凋零象征着国破家亡的悲剧,这种以自然喻人生的手法,使整首词充满哀婉与苍凉。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既写风雨摧花的无情,更暗喻命运对人的肆意摆布。李煜从君王沦为囚徒,这种身份的骤变与春红骤谢形成强烈共鸣,令人对“人生无常”产生深刻体悟。而“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则将落花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与生命,仿佛在诉说离别的永恒与重逢的`无望。

  末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将个人之恨升华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江水东流,永无休止,恰如人生遗憾,无法弥补。这种对生命短暂的哀悼与对永恒的追寻,使这首词超越时代,成为人类共通情感的载体。李煜以血泪写就的词章,既是南唐灭亡的见证,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叩问。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读后感 11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以花喻人,物我浑然一体,展现了李煜对生命与命运的深刻思考。开篇“林花谢了春红”,看似写景,实则暗含对南唐覆灭的隐喻。春红之艳,象征昔日繁华;凋谢之速,暗示国运之短。这种以花喻国的写法,使自然之景与历史之痛交织,赋予词作更深的悲剧意蕴。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既写风雨摧花的自然现象,更暗喻外力对南唐的打击。李煜以花自比,将自身命运与花之凋零紧密相连,表达了对无力回天的无奈与愤懑。而“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则通过拟人化手法,将落花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写花之哀,更写人之痛。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使词作充满张力与感染力。

  末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以江水东流喻人生遗憾,将个人之恨升华为对人类命运的普遍思考。李煜的词,既是对南唐灭亡的悲悼,更是对生命无常的'哲思。他通过花之凋零,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更通过江水东流,表达了对永恒的追寻与对遗憾的无奈。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使这首词成为超越时代的经典之作。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读后感】相关文章: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阅读答案及翻译06-29

谢了春红,送春最后一程09-05

桃花谢了春红散文随笔09-01

李煜《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10-25

李煜《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译文及鉴赏04-03

李煜《蝶恋花·春暮》全文及鉴赏08-13

红林颂唯美散文11-07

李煜唐诗《清平乐·别来春半》08-26

蝶恋花·春暮_李煜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08-04

李煜诗词《清平乐·别来春半》赏析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