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四时之诗》读后感1400字(精选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时之诗》读后感14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时之诗》读后感1400字 1
这个暑假,拜读了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蒙曼老师的《四时之诗》。全书按照一个清晰的主题精心选择,精心编排三十二首诗。这些诗围绕四季的节气和节日,其实就是围绕唐代的岁月轮回,围绕唐人的生命轮回。蒙曼老师按照季候讲诗,带领读者在四季变化中赏读诗人笔下的春花秋月,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唐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皇冠。从儿时起,能够简单背诵几首唐诗,但是对唐诗的认知停留在似曾相识,或者会背全诗而缺少精准理解的层面上。蒙曼老师解读唐诗通俗易懂,读她的作品犹如两个老友面对面,促膝交谈。跟着蒙曼老师读《四时之诗》,品四季之韵,着实是一件趣事。
立体永恒的春。
春天是万物萌动的季节,春天是桃红柳绿的季节,春天也是最具诗情画意的季节。中国古代的诗人一年四季都写诗,但写得最多的还是春天。春天是属于花和鸟的,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春天又是属于鱼和虫的,是“如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也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蒙曼老师笔下的春天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有情思……
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描写立春的'景色。“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从远景写到近景。云霞从海上升起,曙光降临;梅花开了,柳叶绿了,春天降临。此时的景色跟天未亮的时候比是美的,跟冬天比是美的,跟作者的故乡比也是美的。美景没有写完,从画面又写到了声音,“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这就是江南的春天,声和色,声和色、光和影,无一不美。“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首诗以“偏惊”开头,以“沾巾”结尾,让春天的柳丝和思乡的情思缠绕在一起,绵绵不绝。
杜甫的《春夜喜雨》写在雨水节气。杜甫责任心、忧患意识强,感时伤世,作品往往比较沉重。但是,这首《春夜喜雨》不一样,一开始就透着一股高兴劲儿,“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天的雨点醒春天,它带来的是属于春天的滋润,属于春天的绿色,属于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大家都喜欢春雨,期盼春雨,春雨回应人们的期盼,如期而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伴随着春天的和风,在静静的夜里飘然而至,滋润着万物,却又无声无息。这不只是春雨,这是儒家君子。这么受欢迎的春雨如果外露,夸张地表达自己,那就不是中国人喜欢的人格精神了。我们喜欢谦谦君子,温和内敛。杜甫是循循儒者,所以笔下是具有儒家君子之风的春雨。
蒙曼老师讲解古诗娓娓道来,不仅仅是诗,还有诗人和诗中的故事。
蓬勃热烈的夏。
诗人描写春秋两季最多,因为这两个季节特征明显。描写夏天较少,夏天炎热,但是夏天自有好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的诗和自然的缤纷热闹相映成趣,动静相宜,冷暖有度。
端午节是夏天的第一大节。最早是百越民族的一种风俗,后来传遍大江南北。蒙曼老师把李白的《江上吟》放在端午节,这首诗和端午并不直接相关。放在端午有两个原因,一是写了江上划船,这是端午节的经典活动;二是写了屈原,这是端午节的精神象征。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关于端午的话题。节气和诗相伴,的确是四时之诗,呈现大自然的风采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多姿多彩的秋。
悲秋是我们对秋季古诗的常态印象,秋风起,秋叶黄。蒙曼老师讲述的秋天却是另外一种风景,例如王维的秋日颂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在黄河流域,刚刚入秋,天还很热,人称“秋老虎”,但是下过一场雨,马上会有丝丝凉意。秋天的温差变大,白天气温高,晚上会有凉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了北方人最为熟悉的季节特点。跟随蒙曼老师读《四时之诗》,读诗和了解地域特色同步并行,尤其是生活在龙的故乡——濮阳,感同身受。
安静而温暖的冬。
蒙曼老师在《四时之诗》的立冬节气对应的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冬至在中国古代地位很高。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测定出来的一个,在整个周朝,乃至秦朝,都把冬至当作一年的开始。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定正月为岁首,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春节。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跟随蒙曼老师品读这首《问刘十九》,品味诗韵。
颜色美:酒是绿的,火苗是红的“晚来天欲雪”,虽然还没有下雪,但能想象雪是白的。“晚来”,那么天是黑的。我们常说花红柳绿,绿和红,那是生命的颜色,是希望的颜色,读来让我们感觉到寒冬中的温暖,眼前不觉一亮。
韵律美:新酿的酒倒好了,是静的。但是酒没有过滤,上面浮着一层泡沫,像一群小蚂蚁一样在逐渐散去,是动的。红泥炉本身是静的,但是火苗在跳动,这是动的。暮色苍茫,人归家,鸟归巢,天地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特别是冬夜,显得尤其安静。但是“晚来天欲雪”,雪花就要飞舞起来,天空还在动。
有颜色,有韵律,再加上一份情感。邀请好友一起对饮小酌,畅谈心胸,在冬日里,堪称一件幸事。
古人对季节的变化、对节日的情感,敏锐且细腻。跟随蒙曼老师读《四时之诗》,品四季之韵,让20xx年的夏季增了色彩,添了韵味,真好!
《四时之诗》读后感1400字 2
对于唐诗许多人都能当场背出几首,随口即来,但是如果让你把一首诗从头至尾详细讲解下来,恐怕很多人未必能阐释的通透明白。相信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毕竟我们只背诵了唐诗的内容,而没有对诗的内涵进行深刻理解或研究。我就是这种只会背诵几首的人,但不知其具体意义,也不明白唐诗到底美在哪里,只是觉得唐诗朗诵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惬意,甚至只是追求数量上的积累。
读了《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之后,才发觉自己以前对唐诗的认识太过肤浅,好多地方甚至都是理解错误的。之前在学校里或书本上学过的唐诗,当时真的是不求甚解,只求背诵,然后背过去后也都不甚明了,经过通读蒙曼老师的《四时之诗》,果然通透明朗了许多。
比如说到上元节,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元宵节,蒙曼老师以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为例,其中“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写出了上元节这天晚上长安城内张灯结彩的绚丽景色,一派盛世大唐的瑞祥跃然纸上,后两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则写出了上元节的重点习俗,即青年男女情窦初开之时,男儿身骑骏马来回奔驰,女儿浓妆淡抹宛若桃李,都在相互释放自己的个人魅力以此寻找意中人。这个活动在平常晚上根本没有的,但在今晚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大家都沉浸在这股融融的欢乐当中。最后一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一句描写了美好时光总是短暂易逝,虽然金吾卫这一天晚上也不用宵禁,但是时间的玉漏已经提醒狂欢中的人们,夜已深,须早点回家。作者认为古代的上元节才是真的情人节,因为由上可知这晚上男男女女确实在相互吸引,而作为今日的情人节七夕,其实在古代并不是情人节。七夕又称乞巧节,确切的来说是女儿节,为什么是女儿节呢?有诗为证,杜牧的《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个生活在皇宫里的宫女,在七夕这天晚上,虽然身在富贵皇宫中,却只得孤零零的“小扇扑流萤”,最后在夜色中坐在“凉如水”的“天阶”上,呆呆地“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渴求而不得的凄凉景象,而这种现象恰好发生在七夕。当然也有唐诗《乞巧》,“七夕今宵望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一诗更是确切无疑的写出了女子望月乞巧的现象,而无一男子参加。
蒙曼老师对于唐诗烂熟于心,她通常着手于一词一句便能描述出一个诗意美妙的大乾坤来,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她可以从容不迫地在一首诗中用多句不同的诗句来借以阐释此句在诗中的意思,而且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且引用的都恰如其分,十分贴切,这是让我十分佩服且可望不可及的。由此可见作者对于古诗词的深厚造诣和超强的理解力,以及渊博的诗词储备水平。
通过蒙曼老师的解读,不仅让我们对这些流传千古的佳作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跟着唐代的岁月轮回,跟着唐人的生命轮回,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次更亲密的接触。 每个节气、每个节日都有属于它的绝美诗篇,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心体会,生活便可以过成诗、成画、成风景。
《四时之诗》读后感1400字 3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古人对时间的敏感度,是今人望尘莫及的:春天的一丝和风到了,那是“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夏天的一缕荷香来了,那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秋天的一滴露水凝了,那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冬天的一片雪花飘了,那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四季之美,美在自然;唐诗之美,美在风情。蒙曼老师这本书《四时之诗》,从五万首唐诗中精选32首唐代顶尖诗歌,以季节的变化和节日为链,把一首首诗穿成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项链。
古诗里有字之美。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一个“斗”,一个“乱”让我感受到边塞恶劣的天气,感受到风沙走石之况。
古诗里有色彩之美。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绿水边”让我感受到春的气息,杨柳依依,婀娜多姿。“素手”是白的,“青条”是青的,“红妆”是红的',“白日”仿佛打了高光一样,所有的颜色都鲜明起来,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初春的色彩美。
古诗里有意境之美。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采莲少女的罗裙像荷叶一样绿,脸庞像荷花一样红。采莲少女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采莲少女与美丽的荷塘融为一体,是多么的和谐统一。“闻歌始觉有人来”让我想起了“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有景有色,有情有趣,唐诗的意境之美恰在此处吧!
古诗里有四季风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是春天的颜色。“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那是夏天的风姿。“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那是秋天的气韵。“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那是冬的气节。蒙曼老师把唐诗放进四季的时光流转中,帮我们开启更细腻的视角,感受诗人笔下的春花秋月,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让我们看见不曾觉察的四季之美。
读这样的唐诗,沉浸在这样的词句里,男人不油腻,女人不臃肿,永远都是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的青春绵延。正如蒙曼老师所说:“天气和人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人的生活和心目中是结合在一起的,希望通过古诗看到当下的你我他,无论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否直接跟诗相关,但保持一颗诗心永远不会错,否则你就是一个在红尘中打滚的人。”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四时有诗,诗词滋润人生,相遇在美妙的《四时之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四季的美景,还有唐人的生命轮回。品《四时之诗》,做胸有惊雷、谦和有度、温润如玉、内敛、儒雅书生。
《四时之诗》读后感1400字 4
美在文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诗奴贾岛的两句诗,让我们知道一点,好诗是要炼字的。反复斟酌锤炼诗中的每一个字,把最恰当的字放到最适合它的地方,不仅能让这个字拥有了自己的生命,也能让诗升华出一种更高、更妙的意境,这个字便成为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即诗眼。但凡一首好诗,我们几乎都可以找到一个或几个泛着灵动之光的诗眼。比如“好雨知时节”中的“知”,让自然物象的雨,有了生命的灵动,多了份“好雨懂人”的喜感;比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飞”和“斜”,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春花遍地,还感受到了春风拂面,花随风舞的动态立体的春城图卷。诗眼,让诗有了生命之美。
美在韵律
诗赋,讲究平仄,即韵律,诵读时,如果能够把握好节奏韵律,便同样会产生接近于音乐般的美感,这也正是我喜欢读诗的原因。更何况,诗本来就是能够用来唱的。我最早背熟,而且记忆特别深刻牢固的两首长诗是毛泽东的《长征》和李商隐的《无题》。初一时的语文老师乔老师,热爱音乐,他的中山装右兜里,永远装的是一把口琴,兴致来袭的时候,他会即兴吹上一段,让我们欣赏,也帮助我们放松。正是他,用唱歌的方式,教了我们这两首诗。直到现在,我依然能随口哼唱。唱得熟练了,就自然而然地从《无题》的音乐旋律中,唱出了李商隐独有的那份淡淡的哀伤和忧郁。韵律,让诗能够与心灵共舞。
美在意境
寥寥几个字,可以描摹出一个满溢生活气息的现实场景,比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反复诵读之后,我的眼前恍如展开了这样的一幅画:一天过得很快,忽然间,夕阳落到山的那边了。池塘中,月亮初上,这时披散着头发,慵懒闲适的诗人,极尽放松的倚躺在敞开的窗户旁,一阵清风吹来,带来了池塘里盛开的荷花的香气,闭上眼深呼吸着清香的时候,耳边隐约传来池塘边的'竹叶上,凝结的露珠滴落水中的声音。整个画面,很雅致,也很清幽。画面里的人,无论触觉、视觉、听觉,还是思想,都那么自然地和环境融为一体,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也不过如此吧!意境,在诗中缔造了一个只属于诗人的桃花源。
美在人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一种体裁,诗终究是用来抒情言志的。拨开文字的面纱,沉潜到文字更深的背后,我们还能触摸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很多东西,一份情怀,一种思想,一缕牵挂,一丝惆怅,一点落寞,几许期待……这些,才是一首诗的精神与灵魂吧!比如我们熟知的《游子吟》,那是古诗版的亲子之歌。再如李白的《江上吟》,从“仙人有待乘黄鹤,游客无心随白鸥”两句中,我读出了“自由”;从“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两句中,我读出了“价值观”;从“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两句中,我读出了“傲气与傲骨”;从“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两句中,我读出了“通透与豁达”。希望世人通过这首诗,认识一个这样的李白,才是李白写这首诗最本真的初衷吧!
深蕴其中的人文情怀,让诗有了无穷的能量,让它即使在划过漫漫历史长空之后,不曾衰变,不曾折损,依然是灿烂星河中最亮的那一颗。人文情怀,让诗美到永恒。
《四时之诗》,其实是一本味特别浓烈的书,但读的时候,我总是不自觉地想到教育,想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想到五育中的美育。或许我们把美育概念界定的太过狭窄了吧?美育,应该不仅仅是音乐、美术学科的主要意义吧?这么全方位折射出美的诗篇,应该也能够成为美育的最好载体吧?只是,作为老师,我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如蒙曼老师一样,给学生们做出这样精彩的解读?很遗憾,我没有。但是,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一下蒙曼老师的这本书,这,应该是我能够做到的。
四时有诗,各美其美!《四时之诗》,让我收获了更多的诗之美!
《四时之诗》读后感1400字 5
春有花,夏有蝉,秋有月,冬有雪。
四季之美,美在自然;唐诗之美,美在风情。把唐诗放进四季的时光流转中,感受诗人笔下的春花秋月,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是作者从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中精心选择出来的三十二首诗。按照节气、节日精心编排,这些诗围绕着四季的节气和节日,也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这些自然节奏里,有唐人的生活步伐,也藏着诗人的绣口锦心。诗人以自己独特的目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花雪月,酸甜苦辣。而蒙曼教授,以精准的解读和通俗的表达,让读者看到了唐诗中的四时之美。
春夏秋冬,四季转换,古人用自己的智慧根据农事和太阳运行情况订立二十四节气。古人的生活也就随着自然的节奏顺时而动,实现天人合一。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社会日益活跃人们开始东奔西走的年代。游宦、游学、征战、经商、采桑、采莲,古人因不同的活动走出家门,感受春天的和风,夏天的荷香,秋天的露水,冬天的雪花。走出家门,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赋予诗人饱满的情感,吟出多样题材的诗篇。唐诗穿过千年岁月,与我们相遇,流转出别样风韵。
蒙曼以季节的变化和节日为链,把一首首诗穿成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项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解读唐诗也是如此,不一样的视角就看到不一样的唐诗。作者就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让我们看到了蕴含在唐诗中的四季风情。
春
一年四季,春为始。春花,和风,细雨,啼叫的鸟儿,冒出头的小草,沉睡了一个冬天爬出洞的虫子……一切鼓足了劲似得冒出来,一夜之间,世间万物都有了活力。我们在惊叹、赞叹的同时,美景流逝。而诗人却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虽然诗句已流传千年,但依然不朽。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是一个狂傲的诗人。这首诗正写于他宦游途中,与家乡完全的不同的风景更加触动诗人敏感细腻的心,思乡的情绪也是一触即发。“江山信美”,外面不仅有美景,也有美好的前程。但“终非吾土”,再美的地方也不是自己的家乡。见春景“沾巾”,这就是诗人。通过蒙曼的解读,我们不仅和诗人一起欣赏到云霞出海的壮观景象,也更加贴近诗人的内心。我们和他们,相遇在美妙的诗篇中。
夏
夏日炎炎,无心睡眠。大太阳下,人们汗流浃背,诗人也没有过多的诗兴。诗作自然不多,为数不多的诗篇中,诗人也在追寻一种由内而外的清凉,自有一份清淡的禅意。读作者的解读夏季的`诗,感受那份静。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夕阳落山,素月升起。蒙曼认为,随着落日一起西沉的还有夏日的烦躁,而喜悦随着月亮一起升起。由景到情,自然随性。荷风竹露,诗人捕捉到安静的夏夜里的天籁。欲弹奏一曲,却憾没有知音欣赏。真是惆怅!但蒙曼认为,虽然诗人有点小惆怅,但是并不苦闷,可以期待与故人梦中相见。人生在世,谁又能事事遂心如意呢,不因遗憾而郁闷,放平心态,享受大自在。
秋
看到秋,就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名句。秋,是清凉的,秋日的诗,也是清新优美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王维
明月、清溪清净高洁,浣女、渔夫淳朴快乐,在蒙曼的笔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至善至美的田园牧歌图。而诗人素有禅心,九重宫阙、万丈红尘也比不上归隐山中来得自在。诗美,景美,人格美。
冬
四季中,冬是最冷的一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冷的诗雪,暖的是人心。兴趣来了,还可以一起去踏雪寻梅。冬日里的诗,蒙曼选的也是恰到好处。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卢纶
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中唐诗人。诗风昂扬,铿锵有力。这首著名的《塞下曲》是改写《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小段。由原来的三十三个字,改写成二十个字的五言绝句。作者蒙曼即写出了改了哪几处,又说明改写的好处?不读诗,不知诗好;知诗好,却不知诗好在何处?蒙曼却能从我们想不到的视角去分析、解读。读后,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四时有诗,古代和今天,就相遇在美妙的四时之诗中。《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中蒙曼让诗篇与读者对话,读者看到的不仅是四季的美景,还有唐人的生命轮回。
本书值得称赞的还有目录的编排,以立春开始,以春节结尾,二十四节气和节日点缀其中,正好与我们的轮回和圆满吻合。
【《四时之诗》读后感1400字】相关文章:
四时歌散文诗09-16
华之诗,风之颂02-21
读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有感06-24
读《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有感09-27
无诗之境10-22
雪人之诗的诗歌11-05
李白的诗之腾云10-18
时光之诗的诗歌10-05
生命之诗诗歌06-14
四时之终始万物之祖宗出自哪本书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