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索拉里斯星》读后感(通用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索拉里斯星》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索拉里斯星》读后感 1
严格遵照规定办事和守时是我的天性,不管是重大的事还是无关紧要的小事都一样。
我现在倒觉得,完全失去意识,什么也不想,这才是福分,才是上苍给予的最大恩赐。
这叫伪善,这叫撒谎,一撒起谎来就不可收拾,就刹不住车了。
我总是自欺欺人,故作什么都不会发生的样子,我这个懦夫,我甚至连鄙视自己的能力都欠缺。
现在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一个人要有足够的勇气,他要敢于为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起责任,但显现在这种方式中的勇气大都是粗鄙的懦弱行为,因为这种所谓勇气只是一种退缩,你知道吧,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断念,是一种逃脱,是人很没有尊严的懦弱。但人是怎样理解他的尊严的呢,他们认为,要是在他们没有理解也从来就不可能理解的东西那里来回摸索,卡了壳并覆没在其中,那才叫没有尊严!
在浩浩荡荡的人群中,我同样也会溺死。我将要成为一位沉默寡言、引人注目因而也受人尊重的丈夫,我将拥有很多熟人,甚至会拥有很多朋友,很多女朋友,也许甚至会物色到一位知心爱人。在整个一段时间内,我必须强迫自己去笑,阿谀奉承,卑躬屈膝,还要学会反抗,要去做成千上万种琐事,这些琐事构成了地球上人的生活的整体,最终我又将对此感到麻木不仁。我将再寻找新的兴趣领域,新的活计,但我又不会全心全意地把自己奉献给这些领域和活计。对任何事情、对任何人最终都失去兴趣,而且一去不复返。也许我在夜里看天边的乌云,像拉开的一道黑幕,遮住了双太阳的光芒。到那时,我将回忆起一切,也包括我现在胡思乱想的一切,然后露出宽容的微笑,这微笑里也杂着一点忧伤,引起一些思虑,也将回想起我曾经的恼怒和希望。我,未来的那个我,我认为完全不会比现在这个凯尔文更糟,不会比为一个什么“交往”的目标而奉献一切的凯尔文更糟。谁都将没有权利判决我。
这种形体在如此沉湎于自己的情况下,还能设法如此迅速地辨识和把握新的、无意间碰到的陌生形态,而且到了半途就不屑一顾了,这已经是通过什么神秘的规律所不能解释的了。
我倾向于相信的唯一的神,它是这样一个神,不需要为它的苦痛去赎罪,不拯救任何东西,谁也不效忠,它只是存在着。
它的蛛丝马迹,企图建立起一种可理解可沟通的联系,可我对它而言,与一粒尘埃殊无不同——无论如何我都难以相信,它能在无意间触动两个人的悲欢离合,但它的行为无疑有洽合自己的目标。当然,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这一点我从来就没有概念。可是,要是离开呢,这就意味着,隐含在未来中的机会就丧失了,也许这个机会很微弱,也许它只存在于观念中,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留在这儿呢,那就意味着年复一年地埋在这堆我们都摆弄过的仪器和物件中间,年复一年地生活在不断回忆起她的呼吸的空气中?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希望她回来?我压根儿就不抱希望。可是,我内心中确实还对此残留着某种最终的东西:期待。回应我的期待的,是圆满?还是又一场玩笑?还是新的痛苦?我一无所知,我只是死死咬定了一个坚不可摧的信念,种种残忍的奇迹频仍的时代还没有过去。
孤单制造着孤单的人,孤单的人寻觅孤单的人,本意是分享孤单,而实际上却在倍增着孤单。
我们被自己的世界紧紧地禁锢着。他人有可能是自己的天堂,但自己绝对是自己的地狱。即便是开满鲜花的地狱,可仍然还是地狱,被无岸的.边界锁闭着的地狱。
真正的神,唯一的神,是这样的一个神,不需要为它的苦痛去赎罪,不拯救任何东西,谁也不效忠,它只是存在着。只存在着,没有意义,没有理由,没有为什么,存在着的中性力量抵御和消解一切人为的侵袭和剥蚀。
我们由这个世界而来,也窒息于这个世界。
这是本科幻小说,用时6天读完,很奇妙的是,我是在豆瓣随机看到的,这本书的评分很高,但是看得人并不多,文中有大量的物理理论知识,经历这些不可避免的犯困,但是内容还是很新颖的,读到某一段会有上瘾的感觉。讲述的是一名宇航员凯文探索-索拉里斯星-的故事,这个索拉里斯星很特别,绝大部分是大洋,这个星球的大洋与我们常见的不一样,它是胶质状的,可以认为是有意识的,侵入人的大脑最深处的意识,大洋开始模仿人脑中的图像,就好似橡皮泥捏造人脑中的景象,大洋会幻化成婴儿、建筑等等与这个人大脑深处记忆的事物。这个星球围绕2个太阳转,1个蓝太阳1个红太阳,在极热和极冷中交替,所以没有生物存活。
凯文致力于心理学,来到这个星球,就看到了他已经逝去的妻子-海若(喜欢这个名字图片),海若就是大洋根据他脑中最深刻的记忆刻画出来的,与他的妻子的言谈举止、一言一行一模一样,但因为他很理智,就在他们第一次见面,他就把他的妻子海若骗到火箭里发射出去了。他还有2个同事,同样的有“客人”的到访。这个“客人”,是大洋从人脑中刻画出的人物,是不死的且可再生,并且同事之间还能看到对方的“客人”,说明这个“客人”不是幻想,是真实存在的。即便凯文把他的妻子海若放火箭里发射出去了,第二天他醒来,海若依然在他的房间里,并且对昨天的事毫不知情似的,依旧对他百般的好。这就体现了大洋无限的单纯和包容。他的妻子海若的死是因为他们的吵架自杀的,所以凯文很内疚,在莫比乌斯环这个恐怖的反复循环中,他终于和自己达成了和解,与这个妻子好好相处。
这个大洋是无目的的,是单纯的,纯洁的,如同海若一样,这个复制的机制会侵入人类大脑最深处获取信息,同样的它也不会去感同身受,其自身也并没有什么思维情绪。凯文对海若的执念如此沉重,侧面刻画了人类的迷惘、悲伤、偏执、征服欲等系列弱点。相比之下做人类是可悲的,而大洋依旧是无目的,无意义,只存在,不干涉,和无理由的,大洋是单纯的。
凯文是对海若有期许的,他想永远留在这个星球和海若在一起,或是一起回地球。这是不可能的,海若离开了这个星球,就不会存在,凯文没有了地球的身份,国家也不会给予他资金一直留在这个星球,断粮断水断太空站,人类也是无法生存的,他们的悲剧是注定了的。
人类都不能做到相互理解,却想着要理解宇宙。这是作者对人类所作所为所想的蔑视。
索拉里斯星的存在只能是在人脑的幻想里,我们身处地球,却离不开地球,这就像围城,里面的人看到了种种弊端想离开,外面的人幻想里面的好,想进去,如同上学的不想上学,上班的不想上班,孩子想快快长大,成人想回到童年,结婚的想要离婚,单身的想要个伴侣,这里面有句话说得经典“他人有可能是自己的天堂,但自己绝对是自己的地狱。”对一件事物或人,越陷入、越绝望。
《索拉里斯星》读后感 2
阅读《索拉里斯星》给我带来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
《索拉里斯星》的故事从一阵阵悬念中开始,作者试图从第一页就给读者一个诡异的景象,将读者的思维一直紧绷住。之后又用一桩桩稀奇古怪的事件,用主角的视角带领着读者一层层揭开事件背后的真相。
首先从执行任务的宇航员开始,在任务开始前的紧张被放大描写,带领着读者一起为主角的状态担心。之后又着力描写降落时段的`反常,为后续故事的发展蒙上了一层灰尘。而当主角到达观察站后,这些紧张的气氛更是一起爆发开来:这个地方真的有问题。
小说的信息密度可以说是惊人的大,各种五花八门你没见过的信息扑面而来,似乎主角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强大无比的敌人,但真相始终在迷雾中若隐若现,书中给了很多猜想和提示,就好像在看一本推理小说。
小说探讨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爱情、科学理论等诸多方面,其中,“爱情”是故事剧情的一大推动力,也是故事最精妙的一部分。围绕主角的“爱情”,人类思维、现实处境等多方面在不停地角力,在不同的视角下,这份“爱情”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样貌:可歌可泣或是可恨可恼?这都取决于读者的视角。
但是最刺激的是,在阅读对索拉里斯星环境的描写时,我就好像是误入了某个磕了药的大脑里,试图用正常人类的思维去理解和分析一个光怪陆离的、超脱维度的世界,更痛苦的是我还要用我可悲狭窄的思维去理解这份面目全非的分析。
设计最精妙的就是“索拉里斯星”本身,精妙到我多写一点都会涉嫌剧透,所以我不写了,非常建议大家去看。
阅读完之后,就好像在夏天里喝下一瓶快乐水,又好像是在马桶上把陈年宿便全部释放出来,这份酸爽真的是无与伦比的。
《索拉里斯星》读后感 3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但却充满了悬疑色彩,读到某些情节甚是惊怵。我们理解的生物总是以地球母星生物为蓝本,难以想象整个星球的海洋就是一个生命体,而索拉里斯星就是如此。人类科学家花费较长时间研究索拉里斯星的奇异现象,诸如对称体,模仿体等。然而科学家对该星球的研究仍是一知半解,这个星球的魔力远超人类的认知。
心理学家凯尔文经历16个月从地球来到索拉里斯星,在抵达观测站后就发现站内弥漫着一种诡异氛围。观测站寂静无声,两位索拉里斯星科学家怪诞的行为举止让凯尔文疑惑。殊不知梦醒后,他也将成为怪诞的人。索拉里斯星将深藏人脑中思念的人投影到现实,并且是分毫不差甚至超越真实地复制,这些人被称之为“客人”。
凯尔文的”客人“是他的女友哈莉。多年前凯尔文和哈莉产生矛盾,哈莉自杀,凯尔文对此非常愧疚。多年后的索拉里斯星,凯尔文梦醒后见到哈莉优雅地坐在窗前,初以为是梦,但这个“梦”却怎么也不能醒来。凯尔文惊骇地面对了现实:哈莉就在身旁。“客人”哈莉完全具备曾经哈莉的各种性格和气质,但是她也不知深在何处,仿佛也是从梦中醒来。
在凯尔文面前是一个活生生的哈莉,凯尔文不是欢欣雀跃而是惊惧万分。他想摆脱这个荒诞的梦境,通过货运飞船,他将“客人”哈莉送到太空。他以为一切将归于平静并回到来时的样子。但是又一次梦醒,哈莉依旧出现在他的面前,并且她对凯尔文抛弃事情一无所知,索拉里斯星又重新复制了一个全新的哈莉。
凯尔文从恐惧中慢慢脱离,他意识到与其逃避,不如接受现实。他和哈莉一起在索拉里斯星生活,仿佛回到过去的恋爱生活。哈莉不能离开凯尔文,否则便会陷入疯狂。陷入疯狂后,哈莉具有惊人的力量和自愈能力,可以称之为一具“不死体”。
当观测站上科学家有办法结束“客人”循环到访现象时,凯尔文陷入两难境地,他离不开眼前的哈莉,他想带哈莉回到地球,他们已经规划了美好的未来。现实却是,哈莉终归是索拉里斯星的`产物,如果他们一起生活将注定永远呆在索拉里斯星。凯尔文没有选择结束哈莉“不真实的存在”。对于哈莉,她也逐渐理解了”客人”现象。她深爱着凯尔文,她知道未来终将与爱人分离,因此做出了抉择——走向湮灭,让凯尔文在这个本就不真实的梦中醒来。
有些人只能活在我们的思想或者梦中,总之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希望思想即刻成为现实,但当真正成为现实后,我们又会难以接受,甚至予以反抗。举一个例子,我们死去的亲人某一天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作何感想?以上的恐惧不代表我们不思念那些人,但是要在不违背世界自然法则前提下。超越法则的事情被定义为不合理甚至不可接受的。书中凯尔文的表现就是我们惯常的行为。
当凯尔文得知要消灭“客人”时,他是犹豫的。他将面对艰难的抉择,他选择陪在哈莉身边,他想超越现实而创造存在。同样是对故人的依恋,我们可否舍得故人离去?是否可以抛弃一切与故人厮守?
《索拉里斯星》读后感 4
这本书,是我1月份的时候看B站读书区UP主在《年度最喜爱的书》的视频里种草的,有不止一个UP主将《索拉里斯星》列为了他们的年度最爱书籍,并且大为赞赏。我立刻被种草并打开了橙色软件给出版社送钱。拿到书之后我没有马上开读,反而是看了一些别的书,但它仿佛浮士德,一直在引诱我打开,最后我没顶住诱惑,甚至中断了《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打算大读特读,在我的想象里,我一定会像UP主一样,遨游在作者描绘的科幻世界里,无法自拔。
一开始剧情还算有点意思,索拉里斯星的一切都充满了神秘感,每个人都有“客人”,但是随着剧情的展开,随着主角的探索,作者开始讲述人类探索索拉里斯星的`过程,也许解决困境的办法就隐藏在其中……
只是解决困境的方法是什么,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了。
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难!读!了!前期我断断续续中断了几次,而且我一直觉得,这么多UP推荐的书,我要觉得不好看,那一定是我的问题,等我再看看,这本书也不厚,也许再努努力我就能看完了。毕竟在之前漫长的二十多年里,我是那种一定会把书看完的人。殊不知,这二十多年来的病,竟然被这本书治好了。
我努力坚持到了描述探索星球的历史的时候,实在是绷不住了,完全看不下去,文字印在纸上,飘在空中,但却飘不进大脑。看两页我就能把自己的前世今生都想一遍,然后觉得没救了,不如睡觉吧,接着开始犯困,最后突然回过神来,像上课打盹由于姿势不正确身体担心我自己把自己憋死所以会强行唤醒我一样,被身体的保险丝叫醒后我只能站起来,走两步,接一杯水,舒展一下身体,回来接着逼自己看,然后又开始想自己的前世今生……周而复始。
最后实在受不了了,我说服自己,看不下去的书就是看不下去,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也没必要逼自己看完,然后我安静地合上了书,把它丢到了一旁。
《索拉里斯星》读后感 5
所有科幻作品都在试图解决一个问题,地球人怎么跟外星人搭上讪?
但是,在索拉里斯星上,搭讪是不可能了,这里所谓的外星生命,就是星球本身。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被星球上的胶质海洋无声吞没——极其高冷,任何研究手段到了索拉里斯星上都无疾而终。
有时这片海洋也愿意和你开开玩笑,研究员投入一个测试设备,不久,它会在海面上重新浮现一个一模一样的复刻版出来。一种不同维度的力量迫使你在这个星球上和自己对话,迫不得已与内心最隐蔽或者最黑暗的东西见面。它因人而异,在一次睡觉醒来后从你身边没来由地出现。
主角凯尔文在到达索拉里斯星不久,就发现这里气氛诡异。站长已经自杀,另外两位同事,一个精神恍惚,说话遮遮掩掩,另一个索性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闭不见人。一觉醒来,凯尔文发现自己的女友突然出现在房间里,让他最不能接受的是,他的女友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死了……
女友实实在在的样子,让凯尔文几近崩溃。她也确实是个「人」,能说话,能吃饭,也能被其他人看见。可是她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惊讶之中,凯尔文把女友哄到火箭里,直接发射向太空。一觉之后,另一个「新女友」又重新出现,仿佛什么都没法生过。
这时他再去找说话遮遮掩掩的同事,那位同事才说,「你也遇到了吧……」
在空间站一个狭小空间里,没有星球之间光剑与飞船的激战,也没有地球末日、人类移民的大场面。这部在1960年代创作出来的`小说,玩着时下正流行的硬设定叙事,不管什么湖泊大海,它用一条纤细的鱼线,把你的心脏悄悄勾了起来,一点一点逼近水面,期望上面阳光普照。
无助是这里无处不在的特征。
仪器、数字的含义都太过精确和明白,但难以描摹的那种半生不熟和混沌未定的现实,让每个人反思自己该如何存在。语言无法提供那种脱离现实的准确说法,没有一件事情有清晰的结论。那种无知带来的无助感悬浮着,把所有人提起来让他们窒息。
什么星际探险、科学研究在书里一点也不重要,《索拉里斯星》真正想说的是人类自己有多脆弱,当一个人内心最隐蔽的、最深切的感情被真实表达出来时,每个人能与其相处吗?能目不转睛地对视吗?还能确切知道自己是谁吗?
在这个星球上,人性本能的张扬不知从何说起,更不要妄想去探寻黑暗的秘密和异常的激情了。每个人都无法坦然面对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莱姆,波兰最杰出的科幻文学作家,二战期间凭着伪造的身份证明,掩藏了犹太身份,一家人才幸免于纳粹毒手。这段经历,在《索拉里斯星》里对于人类出于本能对秘密的隐藏,以另一种姿态呈现出来。身份不过是一幕虚幻的障眼法,那些衣服、勋章、肉体,甚至连说出来令人自傲的独立意识,全都是可疑的伪装。当人一步步走到肉体之下,每前进一步,皮囊的裂口都会射出一道摇摇晃晃的锯齿闪电,点亮一刹那藏着秘密的幽暗角落。
为了生存,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做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
莱姆笔下,对于世界,他怀着一种强烈的不可知论。《索拉里斯星》与其说探索未来,不如说是在探望自己,他不仅坚定地认为人类难以彻底理解宇宙的奥秘,也对人自以为的坚强标上了一个加粗的问号。
【《索拉里斯星》读后感】相关文章:
米洛斯的维纳斯说课稿11-05
关于米洛斯的维纳斯说课稿10-28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08-05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设计06-10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09-16
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11-14
诗歌:星06-09
星的经典散文10-01
以星语星愿为题目的诗歌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