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12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鲸》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鲸》的读后感 1
《白鲸》作为一部经典名著,在我读过的一些文章里曾重复出现它的名字,而那时我对这本书的了解也仅限于它的名字。当偶然从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就决定借来看看,可是没想到,这本厚厚的600多页的书,让我看了一个多月,包括很多个每日半小时和每周一下午。
若你要问这本小说在我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我的回忆中竟然是简洁明快的主线故事,毕竟作者叙事紧凑不拖沓,也很直白的亮出观点,完全不需要大开脑筋去猜,也无需对话剧般的章节加以细读。虽然书中1/2的篇幅都是鲸鱼的科普与海上平淡事的叙述,但也就如格非先生在书后点评中写道,海洋本就是枯燥的,本就无事可写,梅尔维尔能写出如宏大史诗一般的巨著很不易。
确实,回忆书中情节,主线干净、清晰、简单:我以实马利热爱海洋捕鲸事业,虽然没有特别出众的能力,但积极去实现自己想要的海上生涯。与食人生番做朋友,一起登上艾哈伯船长的裴廓德(Pequod)号,开始了一段惊险的捕鲸旅程。
整个故事中后期的主线都是船长艾哈伯的转变,从他最初闭门不出到不断在甲板上踱步,从和船员和平相处到镇压异心,到用狂热感染船员一同奋斗,他出海的目的显露无疑:复仇。
艾哈伯的断腿是一头叫做莫比迪克的白鲸造成的,这头白鲸体型巨大、性情凶猛,是很多捕鲸人的噩梦。出海航行的过程中,他们捕获了很多鲸鱼,满载而行,但艾哈伯船长丝毫没有在意这些,而是不断寻觅白鲸。用言语激励、身体力行,追寻心中复仇的梦想。最终遇到白鲸并展开搏斗,以同归于尽告终,只有我活了下来并记录了这一切。
故事的主角,很显然是作者眼中的艾哈伯船长,虽然有点评说是艾哈伯身体残缺造成了心灵的复仇偏执,但我觉得这种直面敌人的勇敢,为达目的不惜一些代价,令人感叹唏嘘。厉害的人到处都有,但他们前行的方向都有不同。
其实对于人的发展来说,能力是一方面、态度是另一方面,方向也很重要,艾哈伯要是不关注于复仇,他绝对会成为一个杰出的捕鲸船长。然而人是多么渺小,放到大海上就如沙漠中的一粒沙,但一群人却可以捕杀最大的动物鲸鱼。捕鲸时多惊险,捕鲸后收获就多巨大。作者确实是补过鲸的人吧,关于捕鲸、剥皮取肉、熬制精油的`工作的描述画面感极强。
船上的成员作者并未多着笔墨,甚至都被船长的光辉掩盖住了,甚至连最初的食人生番好友都没出现几次。其中提到了一个小船员,他身材矮小、胆子不大,但还是坐上了冲锋舟为标枪手划船,因为曳鲸索的盘桓复杂差点被勒死,是作者救了他。船长则对他毫无怜悯,因为海上生涯就是搏命的斗争,小艇为了追逐鲸鱼不可能为了一个人放弃前进,而这一个人,若是无人来救,就很容易消失在茫茫大海上。
都说沿海地区的人性格勇敢坚强,这与他们靠海吃饭、以命搏天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这种优良品质正是成事最宝贵的性格。安逸的生活环境是培养不出这种狠劲儿的。
作者对于的鲸鱼的着迷流淌在字里行间,而且明显出身良好的人偏要体会海上捕鲸这样艰险的工作,也是令人佩服。小说旁征博引,希腊神话、古典名著、鲸鱼专业书籍都有引用,也有作者杜撰的假引,都被译者挑出来了,读起来有种彩蛋的感觉,有趣得紧。
读了几个《白鲸》的介绍,很多介绍都着重讲解了情节,其实最后遇到白鲸、搏斗并同归于尽的篇幅不超过50页,在我看来甚至不是全书的重点,这本小说的重点,就是船长艾哈伯的努力追梦过程,建议阅读的时候不要期待结果。因为结果不重要,所以很多人不介意告诉你结果。不看过程的结果是遗憾的。
还有一个视角,是关于白鲸,有人说白鲸是善与恶的综合,表现了人世的基本状况。这个视角也很有意思,但读了书的我感觉白鲸与艾哈伯很像,好勇斗狠,但都无所谓善恶,大海上,谁不是以命搏命呢。
最后,这本书的原名就叫MOBY DICK(莫比迪克),是白鲸的名字而不是船长的名字,把主人公的终极目标起了个名,还命名为小说名,感觉高深。
《白鲸》的读后感 2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被称为“美国的莎士比亚”,至今仍被视为美国文学的巅峰人物,地位尤在马克·吐温之上。而作为麦尔维尔代表作的《白鲸》同样也有“美国的《哈姆雷特》”之称,毛姆亦曾在《世界十大小说家及其代表作》中,把《白鲸》一书同《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等文学名著相提并论,《白鲸》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白鲸》中的“白鲸”,也不是现在所说的活跃在北冰洋附近海域的鲸目废宅,而是一头皱额钩嘴的白头抹香鲸,在世界各大海域有着赫赫威名的莫比·迪克。
如果要写一部与鲸有关的小说,那么在整个19世纪恐怕没有比麦尔维尔更加合适的作家。麦尔维尔在21岁那年,曾因生计所困而在捕鲸船工作三年,就像《白鲸》里说的那样,捕鲸船曾是他的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而这三年的海洋经历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也成为麦尔维尔最得心应手的写作素材,《白鲸》也成为至今无可撼动的关于捕鲸业最好的小说,甚至是可以说是第一部关于鲸与捕鲸业的百科全书。
《白鲸》全书近五十万字,其中与主线剧情——裴廓德号船长亚哈对莫比·迪克的复仇——相关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其余部分均是与鲸和捕鲸有关的科普介绍。
尽管在鲸油与龙涎香高额利润的刺激下,捕鲸业在世界上得到飞速发展,在19世纪更是一跃成为全球产业,然而彼时仍然缺乏对鲸的了解,当时许多博物学家依旧把鲸描绘成半鹰半马的怪物甚至南瓜一般的形象。因此《白鲸》当是首部对鲸的形象做出正确描述的文学小说,麦尔维尔不仅在书中对鲸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结构做出描述甚至对比,还破天荒地以体型的大小对鲸的品种做出首次分类。虽然麦尔维尔也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他认为鲸是“一种会喷水,尾部平直的鱼”并把抹香鲸作为最大的鲸类。而麦尔维尔对捕鲸船作业的描述则翔实而专业,能让读者瞬间成为纸上捕鲸的半个内行,而这一部分也占据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
《白鲸》以裴廓德号的`航行和出艇为主体,从如何在海上寻找鲸的踪迹到派下小艇后如何猎杀鲸鱼,从把猎杀的鲸鱼拖回大船到如何割脂炼油、如何收取鲸脑油,叙述可谓一应俱全。而其中最为出彩的是麦尔维尔对捕鲸作业凶险和残忍的透骨描述。只能搭载五六人的小艇和体长十数米的大鲸之间的搏斗,即是技巧与力量的争锋,更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
在19世纪那个没有对鲸火炮的年代,唯一的方式就是用捕鲸索限制鲸的行动,用带有倒刺的标枪消耗鲸的体力,最后用长杆鱼枪终结鲸的生命,这是场发生在小艇上的斗争,也是场杀人的捕鲸产业。而在第九十章,麦尔维尔通过一句“鲸头属于国王,鲸尾献给王后”则更说明这个事实,毕竟鲸鱼去掉头尾什么都剩不下。而《白鲸》主线情节的描述同样是上乘之作,亚哈船长在过去与莫比·迪克的战斗中失去一条腿,而这次裴廓德号的出航则变成亚哈船长的复仇之战。
《白鲸》刻画的亚哈船长既是一个疯子,也是一个悲剧英雄。亚哈把自己断腿的全部责任都推给莫比·迪克,然后偏执地在世界寻找白鲸的身影。他不顾裴廓德号股东的利益,也不顾裴廓德号船员的生死,以威逼利诱的方式胁迫船员踏上这条九死一生的复仇路,让整条船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品。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悲剧英雄,他从18岁开始就以捕鲸为业,40年来在岸上的合计时间却不足三年,甚至五十岁新婚当晚就不得不启航出海。然而这个杀人产业却没有给亚哈船长四十年出生入死相匹配的报酬,只是把亚哈视为捕鲸的工具。而对于莫比·迪克的描写,麦尔维尔却不吝赞美之词。如果裴廓德号代表人类队自然的征服,莫比·迪克就是大自然的守护者。它行踪不定,整个海域都流传莫比·迪克无处不在、永生不死的赫赫凶名,所有试图捕杀它的捕鲸船都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就像麦尔维尔所说,白色既是天使的圣洁,也是荒漠的死寂,亚哈船长与莫比·迪克最后一战的结局早已注定。
在世界动物史诗中,《白鲸》单以主线故事,就毫不逊色于《老人与海》,而其中掺杂的关于鲸与捕鲸业的翔实介绍,又使《白鲸》成为一部出色的科普小说。麦尔维尔和《白鲸》能在文学领域有此地位也算实至名归。
《白鲸》的读后感 3
有那么一群伟大的人:他们白天驾着小木船在凶险的大海上与风浪,搏斗;晚上举着酒杯和生死相交的伙伴们痛饮欢畅。他们,就是“裴廓德”号捕鲸船上的水手们。故事的主人公以实玛利是个向往大海的小伙子,他和热情的鱼叉手魁魁格一起,在一个阴冷的傍晚加入到“裴廓德”号,开始了曲折的海上生活。
“裴廓德”号上的船员们都是聪明勇猛,身怀绝技的捕鲸能手,他们的任务是专门追杀一头名叫“莫比迪克”的抹香鲸。这头抹香鲸浑身雪白,没有一丝污点,体积庞大得惊人,性情也比一般的鲸鱼凶猛得多。它整日在大海里横行霸道,兴风作浪,是海中恶魔。许多捕鲸船都曾追杀过它,却都惨败而归。
“裴廓德”号上的勇士们不畏艰辛,历尽艰险,终于找到了莫比迪克,和它来了一场生死较量。可就在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时,悲剧发生了。虽然白鲸被拼命战斗的水手们刺地伤痕累累,但它在挣扎时撞翻了“裴廓德”号。如此庞大而设备完密的捕鲸船,竟在一瞬间沉溺海底,和白鲸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只剩下以实玛利一个幸存者,被另一艘捕鲸船救起。
以实玛利经历了这样的磨难之后,自然要回到家乡;而那些勇士们,则永远长眠在了海底,对于这样眷恋海上生活的人来说,大海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
我几乎喜爱这本叫《白鲸》的书里的每个角色。我钦佩亚哈船长的毅力和无时无刻不沉着冷静的精神。有很多人劝他放弃这样危险的行动,他却执意要做,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险,他都不停地勇往直前;遇到困难时,别的水手都惊慌失措,他却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慰别人。我钦佩魁魁格的忠诚老实,乐于助人。他非常努力地工作,却因此病倒;在所有船员落水而没人敢营救时,他义无返顾地跳入海中,救起同伴。我同样钦佩其他的水手们,钦佩他们机敏的头脑,矫健的身手……
那些与困难做斗争的情节深深地吸引着我。他们在困境中团结互助,在危难中敢于牺牲;他们满怀信心,英勇无畏地与险恶的自然环境搏斗,无数次绝处逢生。不管他们面对什么危险困难,他们都在重复一件事——超越自我,挑战自我。这不正体现了奥运精神吗?他们在困难中互帮互助,也不正是奥运道德所推崇的吗?
十年前,美国某座体育馆内的体操场地,一个女孩迈着稳稳的步伐自信地走向鞍马。握鞍,起身,一个漂亮的翻身跳跃。就当女孩快要落到地上时,却不慎受伤,从此,她的.下半身完全瘫痪,只能靠轮椅来生活。她,就是桑兰。命运的多舛并没有让桑兰低头,面对新的人生境遇,桑兰艰难而又坚毅地开辟了新的人生道路。02年9月,桑兰加盟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新闻集团下属的“星空卫视”,担任一档全新体育特别节目《桑兰2008》的主持人,她用这样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奥运之路,也以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当你的生活面临悲惨时,一定不要丧失意志,而是用微笑面对人生。中国体育界的“阳光女孩”,正用她自己的行动和事迹感染着这个世界,谱写了一首身残志不残的英雄之曲。
04年,雅典。万众瞩目下,一个小伙子沉着地弯下腰,做好起跑动作。随着一声枪响,他闪电般地冲了出去 。很快,其他选手被他甩在了身后。跨越了重重障碍后,他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以打破世界纪录的12秒88的成绩夺得了第28届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的冠军!一时间,全世界都沸腾了。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上夺得冠军的亚洲人,黄种人,中国人!他让世界认同了中国,让世界记住了他的名字——刘翔。一直以来,欧美人认为“黄种人不可能在田径项目上夺冠”。而今天,刘翔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刘翔跨越了障栏,同时也跨越了自己的人生。
《白鲸》的读后感 4
花了一个假期的时间读了《白鲸》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作者细腻的文笔所吸引,更被里面的人物精神所震撼。
在一望无际、神秘莫测的大海上,夕阳西下,海鸥翱翔飞过,一群水手在这儿上演着一场惊险、曲折、扣人心弦的话剧。主人公以实玛利受雇于“钉住”捕鲸。亚哈船长是一个狡猾而老练的水手,他计划报复莫比·迪克,一个在前一次航行中毁了他的一条腿的“海妖”。星巴克试图说服亚哈放弃复仇计划,但疯狂的船长强迫他服从命令。
后来,他们发现了白鲸,亚哈与白鲸搏斗了三天三夜后,用鱼叉刺伤了白鲸。白鲸被激怒,将"裴廓德号"撞沉,所有的水手只有实玛利一人被救起其他人以及亚哈船长都与"海上恶魔"消失在大海上,复仇计划也以失败落幕。在亚哈船长离奇的`暴躁下,水手们给予的是理解和宽容;而在亚哈船长的责备中,他们奉献的是不变的忠诚。
他们团结协作,不怕牺牲,忠诚勇敢,面对任何重大困难都信心百倍,无所畏惧。难道这些珍贵而高尚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相互信赖着对方,就是因为这样,他们才有了信心,才能得到与这只"海上恶魔"英勇交战的勇气,他们这种令人敬佩的力量以随着令人望而生畏的海水将白鲸吞噬。
读完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鲸鱼的知识。例如,鲸鱼的大小可以分为半露脊鲸、八露脊鲸和十二露脊鲸。最大的鲸鱼是抹香鲸。还有,我知道了鲸的身上全是宝。从头开始说吧,鲸头里没有骨头,但是很坚韧,那里面有鲸脑。
鲸鱼肉可以吃。在古代,西方国家把鲸肉视为食物的象征。在鲸鱼的腹部,除了鲸肉和鲸脂外,鲸鱼还有这些厚厚的脂肪可以生活在冷水中。鲸脂可以提炼,提炼后的鲸脂可以放在油灯里照明
鲸尾可做为装饰物。连生病了的瘟鲸的肚子里都有一种叫做龙诞香的宝贝,那是什么东西呢?其实龙诞香是鲸在消化不良时分泌出的粘液,一般呈黄色,气味醇香无比,有人把它用作烧菜的调料,还有人用它给酒调香。
《白鲸》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人生的道路是因为坎坷而曲折才美丽,如果一个人从没有过失败,那他就也不会有真正的成功。只有迎难而上,尽自己的全力爬上了山峰,你的人生才会变得辉煌。
那时,你一定会看到胜利后的美景!当你跌倒并站起来时,成功只实已步之遥。只有一次失败,我们才能拥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宽广如海的胸怀!
我们必须有信心,因为信心必须超越你所取得的成就,而信心是成就之母。“亚哈船长、魁北克人和星巴克永远回不了南塔基特,但对这些勇敢的水手来说,大海才是他们真正的家!他们将永远跟大海做伴!
《白鲸》的读后感 5
大家在皮廓号捕鲸船上,跳到了三条比较小的船上,个个拿着鱼叉向白鲸刺去,但是白鲸一头就把一条小船撞了个粉碎。白鲸又一口咬碎小船,上面的水手都掉了下来。亚哈船长十分气恼,拿着鱼叉就刺,但是白鲸似乎太强大了,人们十分渺小,人们虽然输了,但是最后水手们把白鲸打死了。但是最后就只有麦利韦尔活着,其他人都死了。
白鲸沉入了漩涡之中,鲜血染红了大海与它那洁白的身躯,以实玛丽长叹一口气:“这个家伙终于死了。”海面上,破碎的帆板悠悠地晃荡,殊不知,全船人几乎全军覆没了。
几年前,以实玛丽来到了出发的海港,在那里,他遇见了与他志同道合的标枪号手——魁魁克,一个生在土著部落却有着远大理想的壮汉。他们立刻成为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友。在船上,魁梧的船长指着自己那条木头做的假腿,气愤地说:“记住,莫比·迪克是你们唯一的敌人,就是这头邪恶的怪兽把我的腿撕咬下来的。”然而,在与白鲸的第一次交锋后,魁魁克便病死了,在随后的战斗中,不断有人牺牲……虽然白鲸还是死了,但这是用一船人的生命换来的,我一直在问自己,这样做值吗?
对于白鲸,面对蜂涌而来的尖利渔叉,它完全可以选择逃跑,而它却选择了顽强拼搏,与船和水手们同归于尽,于人而言,似乎太过残忍,非置之死地而不得,而在鲸界,莫比·迪克又何尝不是维护生命尊严、为鲸界获得荣誉而又誓死如归的英雄?这也难怪白鲸会成为海中霸王了。
对于船长,虽然作者笔下花费了大量笔墨力图将他描写成虽有点古怪却十分和蔼的老头,而我却认为,与其说他是杀鲸的英雄,还不如说他是整个事件的'刽子手和始作佣者。不是吗?多年的航海经验,他应该知道莫比·迪克是一个不好对付的分子,他完全可以选择逃避,而并不会失去人的尊严,然而他却选择了复仇,至使整条船及全船人的生命毁灭,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固执甚至说是太过自私与残忍?这样看来,被作者大力歌颂的船长似乎又是一个反派角色。
可是,我还是在想,其实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并没有所谓的正派与反派,只是我们站的立场不同罢了。如果我们站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高度来俯视,那么作为地球上进化最快并被认为最具尊严和最具睿智的人类,如果不去惊扰白鲸的生活,与白鲸和平共处,相安无事,我敢说,船长那条可怜的腿就不会被撕掉,那条船及全船船员的生命就不会与白鲸同归于尽,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然而,我所见到、听到和知道的却是,这样的悲剧却天天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上演。人类是该反省了,我们应该学会怎样与我们生存的环境相处,怎样与周围的环境打交道,让地球上到处充满鲜花和笑声,让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掩卷闭目,白鲸鲜红的血总是挥之不去,久久思索,终不得其解。
《白鲸》的读后感 6
故事是由主人公——以实玛利走进“鲸鱼旅馆”的那一刻开始的,当晚,他被老板安排和一个名为“魁魁格”的大个子睡在一起,魁魁格是科科伏柯岛的王子,他有一手很好的叉鱼技术,魁魁格和以实玛利有着同样的志向——出海远航,做一名勇敢的水手。二人志同道合,就一起上路了,他们签约了一艘名为“裴廓德号”的捕鲸船
“裴廓德号”并不是一艘普通的船只,或许说“裴廓德号”的船长不是一个普通的船长吧。“裴廓德号”的船长名叫亚哈,他是一个瘸子,他的一条腿被一只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鲸给咬掉了。为此,亚哈船长与莫比结下了仇,并且发誓:誓死杀掉莫比。但是和白鲸作对自然不是什么好事,他们最后还是输了,并且输的一败涂地。船破人亡,唯一幸免的以实玛利因为一副棺材而获救,那个本来是给魁魁格准备的棺材,最后成为以实玛利的救命物,这实在是一个讽刺,一个对“裴廓德号”的讽刺,对所有船员的讽刺!
在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有些场面实在是令人气愤,尤其是那个亚哈船长,我认为他简直是固执的可笑。难道为了一条腿,就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吗?尽管他的寿命不是很长了,但他完全可以放弃仇恨,安享晚年的。就是因为他的固执,让很多抱有梦想的`人葬身于大海。
其实,亚哈船长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他之所以那么恨莫比迪克,还不是因为莫比咬掉了他的一条腿,如果你说亚哈船长是因为怕这条白鲸去杀害更多的人而去不惜一切代价去捕杀它,那就错了,这只是他想要报复的一个借口,可是,回头想想,莫比为什么要咬掉他的一条腿呢?我们都知道,白鲸其实是一种很善良的动物,他不会故意侵犯你的,如若不是一开始,亚哈船长的贪婪欲望促使他去捕杀白鲸莫比,白鲸又怎会反抗呢?咬掉他一条腿已经是万幸了。
从一开始,亚哈船长就在为自己挖坟墓,从他捕杀莫比那一刻开始,他向莫比身上的投的鱼叉越多,他给自己挖的坟墓就越深,直到最后,他不仅自己跳了下去,还拉带这好多人一起跳下那个又深又“恐怖”的坟墓。那些与白鲸的斗争都是无意义。亚哈船长看上去很令人钦佩,因为他的勇敢,因为他的什么什么,但那是自私,另类的自私!从文章中不是没有看到大家在劝他放弃这个念头,“拉吉号”的船长劝过他,大副斯达巴克也劝过他,可他就是不听啊,到了最后,他似乎是完全疯掉了。
《白鲸》真的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你对待他人怎样,他人就会对待你怎样。你不去招惹别人,别人更不会冒犯你的。对待什么事物,可以不要过分的认真,当然我是指一些无意义的认真,也许就是那些你所认为的执着会害了你自己。
《白鲸》的读后感 7
《白鲸》被誉为“捕鲸业的百科全书”,这本书将鲸的直接描写与捕鲸史、海上捕鲸、炼油等事无巨细地呈现出来,篇幅达到整部小说的一半左右,简直给人以繁冗之感。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用了一整章来描写巴黎城。巴黎的老城,新城还有大学城,就像一个社会风俗画,或者说是关于古老巴黎的社科文献。老实讲,在《巴黎圣母院》这么一本浪漫崛奇,让你读之酣畅淋漓的小说中间插入这么一章社科文献,读者的感觉就好像是坐着过山车即将到达顶点,就要向下俯冲之际,管理人员对乘客说:“各位乘客,机械故障,请各位下车将过山车推上去,再爽不迟。”所以在李玉民的译本中,他将巴黎城的一章全部删去,这样整本小说一气呵成,奇谲瑰丽。
我的读书目的很简单,就是博尔赫斯说的,一个“趣味主义者”,读小说时不想受教育,不想思考巴黎老城的下水道。但雨果这样子写还是很有市场的,我们的`外国文学老师提起这些就显得特别开心,看雨果给我们留下了多么详尽的他那个时代对于老巴黎的社科文献般的描述啊!得,我的感觉是,雨果为了写作《巴黎圣母院》在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不想让这些读书笔记没于书桌,只要将之穿插在小说中,读者不得不读,那他的心血也就没有白费。(这自然是妄议,但这本来是我的读书随笔)。《巴黎圣母院》中仅此一章的题外话已引起我的反感,更何况《白鲸》里面篇幅近半,四处穿插的“捕鲸业百科全书”的不同词条呢?小说一开始便是一章引自《圣经》中不同章节里面有关鲸鱼的描述,以后在故事缓慢推进时,“捕鲸词条”不时出现,而且总是成几章几章得一块儿出来,就是这些阻止了我对《白鲸》的前两次阅读。其实除去这些和故事内容并无太大关联的章节,《白鲸》可以变成两本书,一本是《捕鲸业百科全书》,一本是中篇小说《白鲸》。
但事情并不简单如此,在我将要读完整本书时,我发现了这些“百科词条”的妙用,不消说里面很多的内容还是有趣的,但就是那些与故事无关的章节也在默默地发挥作用。它们的确是在默默地发挥作用。如果单纯讲故事,那么这个长篇更像是个中篇,不多的人物(亚哈船长、大副、裼教徒、魁魁格、以实玛利和大鲸),简单的故事线索(捕杀白鲸)。问题是长篇变短篇之后故事进度加快,当然可以表现亚哈急不可耐的心情,但亚哈急不可耐之后(自然时间可能很久,但叙述时间可能只有十几页)就碰到了白鲸。故事进度条被拨得这么快,如作者所言:“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任何事情只要做得冷静,便是有教养。”这里的“冷静”有从容,缓慢优雅的特点。
这样子急不可耐的叙述方式是作者拒绝的,所以作者便大量地加入鲸的百科全书的篇章做为缓冲,我们在阅读这些材料时耗费了时间,更可以深切地体会亚哈苦等无果焦急心情,也会认为找到白鲸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他们完全可能无功而返,而后来白鲸的出现就会显得像大腕一样派头十足,凶狠得实在不可一世。
《白鲸》的读后感 8
主人公以实玛利和魁魁格在开头那令人捧腹的邂逅让我以为他俩还能在今后的捕鲸中风头倍出,而后面的章节有一半以上是介绍捕鲸方面的说明,而不仅是记叙,在这方面可以体现作者有相当丰富的捕鲸随行经验,而且查阅了很多关于鲸和捕鲸的资料,如果你对这个行业陌生或者感兴趣的话,看看这部名著将受益匪浅,因为通过故事,你会很自然的讲枯燥的说明文消化掉。而作者在后面就很少提到主人公和魁魁格的友谊了,也许捕鲸需要团队合作,并不是俩人就能搞定的事,魁魁格只是从主人公角度观察的最仔细和真实的捕鲸人吧!
魁魁格的那种野性又纯真的性格也许映射着白鲸的性格,同时魁魁格与主角的对话让我得知,魁魁格曾强烈的向往文明,但是在了解到了那些文明后却失望,甚至感到自己被污染,而无法坦然的回去继承王位了。
刚开始我有个疑问,抹香鲸会吃人或咬断人腿吗?当我在继续读下去后,发现这只叫莫比-迪克的白鲸是特殊的抹香鲸,不仅因为它是白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向人类的捕鲸船挑战的勇气,当然,在这本书中写道的抹香鲸都是以巨型乌贼为食的,尽管长着牙齿,却没写专门吃人,书中的白鲸莫比-迪克也不吃人,因为是报复人类,或者有意挑战人类而把捕鲸者咬死弄死,所以,也许白鲸就是一种象征敢于向人类挑战的勇士或者恶魔罢了。
作者生活的年代在1809-1894年间,那时还没有声纳方面的科学,因此,作者在描写鲸那缺乏视野的眼睛和几乎找不到的耳朵时,对于这般感官的鲸如何能环游大洋留下了一些疑问,他并没有胡乱猜测定性,因此,从这点我敢肯定,作者其他在介绍鲸的文章中一定是相当严谨的,不错,他甚至还能找出当时和前人对于鲸的描写所犯下的一些可笑错误。
至于最后的结局,我一般是不想在读后感中写上的,因为这相当于“剧透”,而我还希望有人因看到我这篇文章而对这部小说产生兴趣,我不知道那些编写“序”的家伙们是怎么想的,既想吊一下读者的胃口,却又大大咧咧的把结局丢出来了。
除了魁魁格,捕鲸船“斐廓德号”上还有很多饱满的人物形象,如骄横的船长亚哈、猖狂的标塔斯蒂格、胆小的比普,以及厨司、木匠、铁匠等等,加上那些惹火朝天的工作场面,向你说明了捕鲸船上的生活并不是想你想象的那样如同监狱一般。
海上世界是我们这些在陆地上生活的人所不能想象的',那时的捕鲸可以说是除了战舰水手外最危险的职业了,要乘着小艇靠原始的冷兵器来对付重达几十吨的巨兽,而不像现在,我记得看到过一组现代捕鲸船的照片——直接在大船上用炮射出鲸标,命中后启动起重机将鲸拖回船上的加工间,分解过程是自动的,鲸肉直接被包装成了罐头。不过,即使作者那个年代捕鲸的冷兵器使用的也是相当科学,可见当时人们的聪慧,而且我认为,那种用原始的武器挑战自然界险恶的东西时,才有吸引我们,带给我们惊险和刺激的故事。
《白鲸》的读后感 9
初读白鲸这本书,白鲸这本书很有意思,是讲哈里船长打鲸鱼的故事,这是一篇中篇小说,是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麦而维尔的其中一本作品,文章讲的是一艘叫“裴廊德号”的轮船出海捕鲸。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船长亚哈是个狡猾老练的水手,计划对一只咬掉它左腿的白鲸报仇。大副斯达巴克试图说服亚哈放弃复仇计划,但疯狂的亚哈胁迫他遵从命令。
后来,他们发现了白鲸,亚哈与白鲸交战三天后用鱼叉刺中白鲸,白鲸激怒,将轮船撞沉,所有水手只有玛丽救起,得述此故事。分析亚哈亚哈是一名凶恶、狡猾的水手,他因被白鲸莫比。迪克咬断左腿后,对莫比。迪克痛恨万分,因此,他想用鱼叉扎死白鲸,不料白鲸被激怒,把轮船撞沉,亚哈也被吃掉了。
船长哈里带着魁魁克、伊西梅尔……他们都很勇敢。他的目的是寻找一只凶猛的.白鲸,为哈里船长报仇,一直追了三次最后一次只有伊西梅尔活下来了。
哈里船长很勇敢不向有些人比较胆小,我很佩服这个人,我一定要好好象哈里船长学习,领悟他的捕鲸过程。
暑假期间我又读了英国作家梅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书的开头以一句看似简单的自我介绍——“就叫我以实玛利吧。”拉开了这个其实并不简单的故事的序幕。
以实玛利是一名年轻的水手。他一直都想跟随一艘捕鲸船出海捕鲸。有一天,他住进了一家名叫“棺材”的客店,并在此结识了一名印第安人标枪手——魁魁格,并成为朋友。第二天,他们一同来到码头,登上了一艘名叫“佩科特”号的捕鲸船出海捕鲸,这艘船的船长亚哈没有左小腿,因为它被一头名叫“莫比——迪克”的巨大又邪恶的白鲸给咬断了,所以又装上了一条鲸牙磨成的假腿。亚哈船长这次出海,为的是杀掉莫比——迪克,报这无腿之仇。于是“佩科特号”为了寻莫比——迪克,横渡大西洋,纵穿印度洋,最终在太平洋上水手们发现了白鲸莫比——迪克,并与他激战三天三夜,被激怒的莫比——迪克一头撞沉了“佩科特”号。最后,只有主人公以实玛利活了下来。在激战中亚哈船长为以实玛利与莫比——迪克同归于尽了,同时也报了无腿之仇。在广阔大海上的人鲸大战,令人荡气回肠,水手们迥异的性格让我们体会到了世界的丰富多彩。
在这本书中,我最敬佩的人是亚哈船长,虽然凶猛的莫比——迪克,击沉了一只只小艇,淹没了二分之一的水手,但亚哈船长依然坚持不懈、永不放弃、豪不畏惧。这本书也使我们对人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感受到人类的勇气、智慧与力量。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像亚哈船长这样的人,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如果没有坚持不懈、永不放弃、豪不畏惧的精神,哪能有现在的新中国呢?所以我一定要做一个坚持不懈、永不放弃、豪不畏惧的人!同时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我也要有这种精神,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达到自己的目标!
那意志坚定的船长,那善良勇敢的魁魁格,那忠实的斯巴达克……都十分感人,这一本书,我深深的记在心间。
《白鲸》的读后感 10
主人公以实玛利和魁魁格在开头那令人捧腹的邂逅让我以为他俩还能在今后的捕鲸中风头倍出,而后面的章节有一半以上是介绍捕鲸方面的说明,而不仅仅是记叙,在这方面体现作者有相当丰富的捕鲸随行经验,并且查阅了很多关于鲸和捕鲸的资料,如果你对这个行业陌生或者感兴趣的话,看看这部名著将受益匪浅,因为经过故事,你会很自然的讲枯燥的说明文消化掉。而作者在后面就很少提到主人公和魁魁格的友谊了,也许捕鲸需要团队合作,并不是俩人就能搞定的事,魁魁格只是从主人公角度观察的最仔细和真实的捕鲸人吧!
魁魁格的`那种野性又纯真的性格也许映射着白鲸的性格,同时魁魁格与主角的对话让我得知,魁魁格曾强烈的向往礼貌,可是在了解到了那些"礼貌"后却失望,甚至感到被"污染",而无法坦然的回去继承王位了。
刚开始我有个疑问,抹香鲸会吃人或咬断人腿吗?当我在继续读下去后,发现这只叫莫比—迪克的白鲸是特殊的抹香鲸,不仅仅因为它是白色,并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向人类的捕鲸船挑战的勇气,当然,在这本书中写道的抹香鲸都是以巨型乌贼为食的,尽管长着牙齿,却没写专门吃人,书中的白鲸莫比—迪克也不吃人,因为是报复人类,或者有意挑战人类而把捕鲸者咬死弄死,所以,也许白鲸就是一种象征敢于向人类挑战的勇士或者恶魔罢了。
作者生活的年代在1809—1894年间,那时还没有声纳方面的科学,所以,作者在描述鲸那缺乏视野的眼睛和几乎找不到的耳朵时,对于这般感官的鲸如何能环游大洋留下了一些疑问,他并没有胡乱猜测定性,所以,从这点我敢肯定,作者其他在介绍鲸的文章中必须是相当严谨的,不错,他甚至还能找出当时和前人对于鲸的描述所犯下的一些可笑错误。
至于最终的结局,我一般是不想在读后感中写上的,因为这相当于“剧透”,而我还期望有人因看到我这篇文章而对这部小说产生兴趣,我不明白那些编写“序”的家伙们是怎样想的,既想吊一下读者的胃口,却又大大咧咧的把结局丢出来了。
除了魁魁格,捕鲸船“斐廓德号”上还有很多饱满的人物形象,如骄横的亚哈、猖狂的标枪手塔斯蒂格、胆小的比普,以及厨司、木匠、铁匠等等,加上那些惹火朝天的工作场面,向你说明了捕鲸船上的生活并不是想你想象的那样如同监狱一般。
海上世界是我们这些在陆地上生活的人所不能想象的,那时的捕鲸能够说是除了战舰水手外最危险的职业了,要乘着小艇靠原始的冷兵器来对付重达几十吨的巨兽,而不像此刻,我记得看到过一组现代捕鲸船的照片——直接在大船上用炮射出鲸标,命中后启动起重机将鲸拖回船上的加工间,分解过程是自动的,鲸肉直接被包装成了罐头。可是,即使作者那个年代捕鲸的冷兵器使用的也是相当科学,可见当时人们的聪慧,并且我认为,那种用原始的武器挑战自然界险恶的东西时,才有吸引我们,带给我们惊险和刺激的故事。
《白鲸》的读后感 11
主人公以实玛利和魁魁格在开头那令人捧腹的邂逅让我以为他俩还能在今后的捕鲸中风头倍出,而后面的章节有一半以上是介绍捕鲸方面的说明,而不仅仅是记叙,在这方面能够体现作者有相当丰富的捕鲸随行经验,而且查阅了很多关于鲸和捕鲸的资料,如果你对这个行业陌生或者感兴趣的话,看看这部名著将受益匪浅,因为透过故事,你会很自然的讲枯燥的说明文消化掉。而作者在后面就很少提到主人公和魁魁格的友谊了,也许捕鲸需要团队合作,并不是俩人就能搞定的事,魁魁格只是从主人公角度观察的最仔细和真实的捕鲸人吧!
魁魁格的那种野性又纯真的`性格也许映射着白鲸的性格,同时魁魁格与主角的对话让我得知,魁魁格曾强烈的向往礼貌,但是在了解到了那些"礼貌"后却失望,甚至感到自我被"污染",而无法坦然的回去继承王位了。
刚开始我有个疑问,抹香鲸会吃人或咬断人腿吗?当我在继续读下去后,发现这只叫莫比-迪克的白鲸是特殊的抹香鲸,不仅仅因为它是白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向人类的捕鲸船挑战的勇气,当然,在这本书中写道的抹香鲸都是以巨型乌贼为食的,尽管长着牙齿,却没写专门吃人,书中的白鲸莫比-迪克也不吃人,因为是报复人类,或者有意挑战人类而把捕鲸者咬死弄死,所以,也许白鲸就是一种象征敢于向人类挑战的勇士或者恶魔罢了。
作者生活的年代在1809-1894年间,那时还没有声纳方面的科学,因此,作者在描述鲸那缺乏视野的眼睛和几乎找不到的耳朵时,对于这般感官的鲸如何能环游大洋留下了一些疑问,他并没有胡乱猜测定性,因此,从这点我敢肯定,作者其他在介绍鲸的文章中必须是相当严谨的,不错,他甚至还能找出当时和前人对于鲸的描述所犯下的一些可笑错误。
至于最后的结局,我一般是不想在读后感中写上的,因为这相当于“剧透”,而我还期望有人因看到我这篇文章而对这部小说产生兴趣,我不明白那些编写“序”的家伙们是怎样想的,既想吊一下读者的胃口,却又大大咧咧的把结局丢出来了。
除了魁魁格,捕鲸船“斐廓德号”上还有很多饱满的人物形象,如骄横的船长亚哈、猖狂的标枪手塔斯蒂格、胆小的比普,以及厨司、木匠、铁匠等等,加上那些惹火朝天的工作场面,向你说明了捕鲸船上的生活并不是想你想象的那样如同监狱一般。
海上世界是我们这些在陆地上生活的人所不能想象的,那时的捕鲸能够说是除了战舰水手外最危险的职业了,要乘着小艇靠原始的冷兵器来对付重达几十吨的巨兽,而不像此刻,我记得看到过一组现代捕鲸船的照片——直接在大船上用炮射出鲸标,命中后启动起重机将鲸拖回船上的加工间,分解过程是自动的,鲸肉直接被包装成了罐头。但是,即使作者那个年代捕鲸的冷兵器使用的也是相当科学,可见当时人们的聪慧,而且我认为,那种用原始的武器挑战自然界险恶的东西时,才有吸引我们,带给我们惊险和刺激的故事。
《白鲸》的读后感 12
美国人血管里的每一滴血都混合着全世界各民族的血!
信仰和哲学是吹出的气,而事件则是铜管乐器。
勇敢是所有美德中最普遍最平庸的一种。
很多年以前,那时我的钱包瘪瘪的,陆地上看来没什么好混的了,干脆下海吧,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占绝对面积的大海里逛逛吧!
大海是“冷酷恶毒的”,它有“幽灵似的白浪滔滔的洋面”,即使晴朗的天气,“在它那一派蔚蓝的、柔和的底里,隐藏有一种邪恶的魔力。”这就是“大寿衣似的海洋”。
亚哈船长对斯巴达克说:你这个只关心拆帐的人,给我好好听著,在这个世界上,人所看见的有根有据的东西,都不过是面具。在那些无根无据的事物里,倒是隐藏著真实。人总是不愿意打破这个面具,像囚犯走不出大墙一样。人的本性在这个束缚里是多么痛苦啊!对我来说,这白鲸就是一堵墙,一堵紧紧逼著我的墙。它使我的生活全变了,我成了苦役犯,生活沉重不堪。这条腿使我天天看到一股凶暴的力量。在这凶暴的力量后面,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恶念支使著它,我最痛恨的,就是这种恶念。不管这白鲸是恶念自身,还是它仅仅执行这种恶念,我都要向它报仇。我这个人就是有这种意念,不管是谁侮辱了我,我都要向它报复。哪怕是太阳这样做,我也要报复它。
鲸:生灵中的最大者,它伸展在一片海洋中,它沉睡时犹如一座海岬,洄游是则如一片浮动的`陆地;它从腮中吸进一座大海,吐气时又把大海喷出去。
《白鲸》出版后,麦尔维尔曾给霍桑写过一封信。他在信中称:“我刚刚写了一本坏书,现在我感到自己像羔羊一样纯洁。”
寓言杰作《白鲸记》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英国作家毛姆认为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地位更在马克·吐温等人之上。梅尔维尔也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
劳伦斯曾称《白鲸》为“无人能及的海上史诗”。
1846~1875年之间,约有900多万人离开欧洲,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国。大批欧洲移民移居美国的后果,在1867~1883年短短的十几年间显现出来,这就是大约1300万印第安人惨遭屠杀(包括欧洲人带入的天花、霍乱等疾病给原住民造成的生态灾难),甚至连印第安人赖以生存的几百万野牛也在新移民的枪口下灭绝。
1851年前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对海洋的征服,对海洋生物的围剿与同一时期惨杀美洲印第安人的行动相比,同等的血腥、同等的疯狂。
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1819年8月1日—1891年9月28日),美国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由于家境不好,做过农夫、职员、教师、水手、海军等职务,后来成为小说家。梅尔维尔的小说作品还有《皮埃尔》 (1852)和《伊斯雷尔·波特》 (1855)。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有《代笔者巴特贝》 (1853)、《迷惘的岛屿》(1854)、《班尼托·西兰诺》 (1855)等,后来集成《广场故事》于1856年出版。185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骗子的化装表演》 。他去世前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毕利·伯德》 (1924),在他死后30多年才出版。梅尔维尔晚年转而写诗。
【《白鲸》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白鲸教案》白鲸教案设计06-24
白鲸的作文08-05
白鲸小学作文08-17
《白鲸》教案参考07-08
《白鲸》教学设计精选09-11
《白鲸》的教学设计10-05
白鲸的自述作文09-10
白鲸和海豚的区别08-16
《白鲸》教案设计05-20
就行白鲸教学设计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