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裤先生读后感

时间:2025-02-14 08:59:42 晶敏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马裤先生读后感(精选9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的精彩内容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裤先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裤先生读后感(精选9篇)

  马裤先生读后感 1

  马裤先生这个人表现出了人性刻薄的一面;但更深一层看,他并不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而更像是我们自身缺点的大集合。大部分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点虚荣,或者一点刻薄,也许还有一点趾高气扬;而马裤先生就像是这一种夸张了的,负面的人性。马裤先生的平凡,或者说是“夸大之后的平凡”,让人心有戚戚焉。这种小说所造成的人物与读者之间的共鸣,才是这篇小说的.幽默所在。

  我认为一个故事的好坏,绝大部分不在于文字的优美,或者是描述的巨细靡遗,或者是故事的情节合理。一个故事,无论再简短再简单,只要其中包涵着能与读者心底发出共鸣的真实感,就算是成功的。而我认为老舍的这个故事是成功的。

  我想,作者企图使用马裤先生这个人物写出人性的缺陷,使读者在发出会心的微笑之余,还能顺便做些自我观察与自我反省。

  马裤先生读后感 2

  这篇文章实在是太好玩,太逗人了。文章里的那位马裤先生,前前后后一共喊了60多次“茶房!”而且喊的声音超级大,也让茶房很无奈,只能当做没听见,不理会他了。

  书中幽默地说,因为茶房受不了马裤先生的催喊,连“茶房的眉毛都要掉光了。”让我笑得前仰后翻,肚子都笑得痛死了!

  因为这篇文章实在是太搞笑了,所以我念给爸爸听。爸爸听我一念,也受不住诱惑,哈哈大笑起来,太好玩了。

  文章里还描写马裤先生喊人的声音是“一个雷、一个霹雳,一定很响很突然吧!”

  此外,我还认为马裤先生有点高傲,让人们不禁觉得他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因为这篇文章描写人的.形象太生动了,我觉得老舍先生真的很厉害、很棒!我打算再多看几遍。

  马裤先生读后感 3

  假期无事,随手翻看老舍先生的小说集,读到了老舍先生的精品小说《马裤先生》,马裤先生这个人表现出了人性刻薄的一面;但更深一层看,他并不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大部分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点虚荣,或者一点刻薄,也许还有一点趾高气扬;而马裤先生就像是这一种夸张了的,负面的展现人性本来面目的一个人。

  马裤先生的“本领”是使唤人。马裤先生为了显示自己是二等车厢的“文明人”,连续四五十声“茶房”一声比一声惊天动地,足以把“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脱毛”;马裤先生举手投足都有“老爷”派头,他不理解茶房不是机器,更不是只为某些人作奴隶的,如果人人都这么折腾他、使唤他,就是铁打的身子也是要应付不过来的。很难想象,在新民主主义时代的.“人人平等”喊了多少年之后的今天,“马裤先生”这类人依旧没有绝迹。只要看看那些倚仗钱财,目无一切的先生和女士们你就会发现,历史与现实是何等的相似了——饭店吃饭要把“服务员”喊得地动山摇,到商店购物是如何显摆自己是大款。“马裤先生”的表现对于现代社会的“老爷”们同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因为当一个人无限放任自己之时,他给别人留下的印象绝不是伟大与崇高,而是渺小与庸俗。

  马裤先生的另一大“本领”便是不顾他人感受的我行我素。在别人头上打鞋底,吐痰,傍晚睡觉时咬牙还打呼噜,如果说那四五十次“茶房”的叫声还只是让一个人不得安宁的话,那以上种种陋习表现就是让车上左邻右舍都不得安宁了。如果说“咬牙打呼噜”是一个人的生理问题,仅凭个人意志无法克服的话,那么打鞋底和吐痰这类行为可就是纯粹的不文明了。当然,或许马裤先生那个时代正是火车刚刚兴起的时候,这种我行我素之辈可能并不少见。不过看看今天火车上仍然存在的种种不文明行为(例如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皮鞋也要“上床”)马裤先生一定会欣慰的说:“我的精神没有丢啊!”可是,朋友,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是否会对这种“欣慰”感到脸红和羞愧呢?自认为“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的我们,是否真的在文明方面进步了呢?

  当然,马裤先生的“本领”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他的行为既让人发笑又让人厌恶,既滑稽愚昧又引人深思。我想,老舍先生塑造这个人物绝不是让我们在笑过骂过后就万事大吉,透过马裤先生的种种“表演”,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内心的大声呐喊“沉睡的国民们哟,你们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外表!”

  马裤先生读后感 4

  看完《马裤先生》后,我觉得这篇小说十分有趣。

  为什么叫他马裤先生呢?因为这位火车上的客人无名,穿着马裤,所以叫他马裤先生。为什么以他为主题?因为这个故事在他的叫声中开始的`。

  在故事中,马裤先生不停地叫茶房帮助他拿很多东西。我觉得他十分懒。他自己不去,而要茶房帮着拿。而且他的叫声还十分惊人,也就是很大,茶房就算是有天大的事也要放下,来伺候这位马裤先生。然而,他得到的回答只有四个字“拿手巾把”。在马裤先生叫了5次之后,茶房不是装听不见就是耳朵已被震聋,头也没回地就走了。看来茶房也被叫烦了,懒得理他。之后,他叫了40-50次“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说明茶房已经讨厌他了。在“我”进了城后,还听见了一声“茶房!”。看到结尾,我乐坏了。

  看着这位可笑的马裤先生,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每天爸爸妈妈都伺候着我好吃好喝的,我不要像马裤先生那样乱叫人,让别人讨厌自己啊。

  马裤先生读后感 5

  老舍先生的作品大都很幽默,大都是表面上在开玩笑,在轻松逗乐,实质上却在把国民思想里一些落后的、丑恶的东西呈现给读者,试图启发读者在笑过之后去思考、去反省。有人评价说老舍先生的文章“笑中有泪”,这个我还没能体会到,但至少我明白读他的文章不该只是笑。

  《马裤先生》算是一部短篇小说吧,它主要是在描写马裤先生的行为,以及他和茶房之间的互动。老舍在这篇文章里的用语极其幽默、夸张、讽刺。马裤先生这个人可称得上是集负面之小成:他为人小气,好虚荣,不懂基本的礼仪,不知道“耻”为何物,我们好多人的'身上多少有他的影子呢。展开来谈几点,如下:

  “……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我倒有点迷了头,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难道由哪儿呢?……”典型地没话找话,不知道说什么,但总不能不说吧,那样显得多没涵养呢?这就是爱充大,爱慕虚荣的心理在作怪。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假如不是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马裤先生为什么喊声茶房,还要几乎用尽全身的力量,是怕茶房听不到?我猜想他是怕周围车上的人听不到,更是怕“我”听不到,他想成为焦点,毕竟在这之前他受到了“冷遇”,为了挽回面子,他必须行动起来。但在旁人看来,这种方法是多少蠢笨!

  马裤先生忙不迭地喊茶房拿毯子,拿枕头,拿毛巾……难道他就不怕茶房会烦吗?或许会吧,不过我想在他看来,他付了钱的,所谓花钱买服务,为了对得起自己“送出去”的“银子”,他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服务,这也就是他在得知老舍与另一位乘客都没有带行礼时而为自己没有带上四只皮箱与一口棺材感到遗憾的原因。马裤先生这样不遗余力地争取自己的权利想来倒也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是车上不只他一个乘客,只管自己享受而不去顾及其他人的死活,这多少有点自私吧。

  从马裤先生的“小动作”,比如在大众面前挖鼻孔呀,站在车箱的过道里堵着别人呀,把一口痰吐到车顶上呀,在别人头顶上摔打鞋子呀……可以看出来他的素养高不到哪儿去,或许是个暴发户吧。懂得不多,却还要故意趾高气扬,以示与众不同或者鹤立鸡群,但让人遗憾的是他几乎稍一动作,就会被别人看出破绽。

  其实老舍先生在故事一开始描述马裤先生的穿着时就赋予了他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形象,以这个开场来暗示读者接下来的故事将会是一种讽刺性的幽默。马裤先生的形象是如此的惟妙惟肖,动作是如此的鲜活,仿佛他就站在我们的面前,响雷似地喊茶房,让人反感不已,同时也忍俊不禁。

  马裤先生这个人表现出了人性刻薄的一面,但往更深一层看,他并不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毕竟大部分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点虚荣,或者一点刻薄,也许还有一点趾高气扬。马裤先生就是我们自身缺点的大集合,被老舍先生故意夸大了以后,让人读来心有戚戚焉。

  我想大概老舍先生就是想使用马裤先生――这一夸张的人物形象来写人性的某些缺陷,努力使读者在发出会心的微笑之余,顺便做些自我观察与自我反省吧。

  马裤先生读后感 6

  《小铃儿》和《马裤先生》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篇幅都不长,但是写的都非常有意思。

  《小铃儿》是老舍先生的第一部短篇小说。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小铃儿,本来非常听话、懂事,但学校的先生一直让他记国耻历史,画国耻地图,并没有教会他分辨是非曲折、好人坏人,小铃儿的心里都是仇恨的火苗。一天到晚他都想着报仇打日本的事,妈妈知道后让他当个孝子就好了,不要去管什么国恨家仇。小铃儿后来跟着几个同学一起计划成立个什么会去报仇,在他们眼里:不听话的.同学就是日本,在洋教堂上学的同学也是敌人,对付这些人要用拳头…最终他们几个都被学校以聚众群殴闹事给开除了。

  学校的教育方法很有问题,用报仇雪恨误导同学,给他们灌输仇恨的思想,对他们纯真的心灵造成负面影响。妈妈的教育方法也有问题,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勇气和斗志的懦夫。我觉得在这个年纪,应该教会他们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分辨真假的能力,而不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

  《马裤先生》这篇故事特别有趣,“我”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穿着怪异的人,他就是马裤先生。他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脑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是不是穿的不伦不类?马裤先生总是一次次地喊茶房,跟个唐僧似的给茶房念“紧箍咒”,让他一会拿枕头,一会拿开水,总之是把茶房弄得焦头烂额。即便是晚上睡觉也念叨着茶房。他对“我”却很客气,和气的探问,见“我”不想搭理他也就识趣的不去招惹“我”了。

  马裤先生是我们现在说的很没素质的那种人,在公共场合,还有别的乘客,他却总是可着自己,大呼小叫的,他还随意抠鼻子,拍鞋上的土,既呱噪又邋遢,如果说你外出的时候遇到这样自私自利的人,你是不是也烦透了?不过这只是一些人的看法,实际我还觉得他挺有意思的。因为有这样的人逗乐,我们也许就不会觉得旅途漫长无趣了…作者:伦喋喋

  马裤先生读后感 7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马裤先生”的形象动作,神态,传神、生动的描写了马裤先生是一个多令人讨厌嗓门大的人。反应了社会变革时期个人的扭曲心态。也是对市侩群体的嘲讽。

  作者虽然写一个人做的一件事情。反映的却是当时社会的典型问题,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比较贴近生活的选材,加上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更能引发我对问题的思索。作者老舍对茶房的描写也很精心。譬如,面对“马裤先生"颐指气使,没有忍气吞声,而是和气应对。,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茶房越来越忍无可忍,不胜其烦,以至于索性一走了之。查房态度的这种变化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很巧妙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本文对“马裤先生″语言和动作写的非常传神,譬如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马裤先生”对茶房撕心裂肺的喊声,和茶房和气的应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的表现了“马裤先生”嚣张气势的特点。多次描写挖鼻孔这一细节,则把“马裤先生”庸俗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的`憎恨之情溢于言表。

  幽默是本文突出的语言特点。如“我很希望他说是由汉口或绥远上车,因为果然如此,那么中国火车一定已经是无轨的了,可以随便的走;那多么自由”等语句,以幽默的语言解释严肃的社会问题,表达了对“马裤先生”的嘲讽,给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同时也展现了一代大师的风范。

  马裤先生读后感 8

  都说读一本好书,像品一杯美酒,那老舍先生的《马裤先生》就是一杯陈年老酿,令我回味无穷。

  《马裤先生》主要写了作者在火车上碰到了一位穿马裤的先生,以及他和茶房(服务员)之间发生的事。在作者的笔下,文中人物个个鲜活明亮、栩栩如生。

  乍一看,整篇文章像是讲笑话一般把所有的事一笑带过,但仔细品味,又感觉像是“人生观”一样,用哲理把事情娓娓道来。

  当马裤先生用像打雷一样的.声音喊茶房的时候,“茶房的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一看,好像在说笑话、讲幽默,回头又一想,其实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茶房的心中厌恶却无可奈何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再看那马裤先生忘了买报,对着茶房颐指气使的时候,“我急忙把我的报赠给了他,这是我的耳鼓出的主意”。初读,给人的感觉像是在文字的墙壁上刷了一层“幽默”的油漆,但恰恰是这种冷幽默表达了作者对像马裤先生这种趋新的市井人物的讥嘲!这种幽默化的写法既让这篇文章妙趣横生,又没有切小“哲理”的蛋糕。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自私自利的马裤先生,尽职隐忍的茶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马裤先生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他就像是我们自身缺点的大集合、放大,我们也该观察自己、反省自己,远离虚荣和自大。

  马裤先生读后感 9

  马裤先生这个人表现出了人性刻薄的一面;但更深一层看,他并不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而更像是我们自身缺点的大集合。大部分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点虚荣,或者一点刻薄,也许还有一点趾高气扬;而马裤先生就像是这一种夸张了的,负面的人性。马裤先生的平凡,或者说是“夸大之后的平凡”,让人心有戚戚焉。这种小说所造成的人物与读者之间的共鸣,才是这篇小说的`幽默所在。

  我认为一个故事的好坏,绝大部分不在于文字的优美,或者是描述的巨细靡遗,或者是故事的情节合理。一个故事,无论再简短再简单,只要其中包涵着能与读者心底发出共鸣的真实感,就算是成功的。而我认为老舍的这个故事是成功的。

  我想,作者企图使用马裤先生这个人物写出人性的缺陷,使读者在发出会心的微笑之余,还能顺便做些自我观察与自我反省。

【马裤先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老舍:马裤先生09-28

老舍的文章《马裤先生》12-02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10-21

老舍《马裤先生》赏析08-06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07-12

老舍《马裤先生》阅读答案11-05

老舍《马裤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09-06

老舍《马裤先生》阅读题及答案10-26

老舍《马裤先生》试题答案解析08-10

先生!先生 徐志摩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