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范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雅俗共赏》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1
《论雅俗共赏》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出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书中国共产党收录十四篇,有三分之一谈诗歌,谈朗诵诗。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朱先生有其独特的用意。用现代"论雅俗共赏"的立场解读传统,充分体现了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更体现了人民的立场。同时,书中各篇论都体现了人民立场,也向着人民说话。
雅俗共赏,语出自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具体讲的优美、通俗,形容某些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雅俗共赏"是雅化和俗化的最高境界。
学者刘双平说,人类化是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化"和"雅化"所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艺术都属于"俗化",如新闻通讯稿、报告学、民间艺术团体的各种表演等。雅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雅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大众服务,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雅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服务,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书中的《百读不厌》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指出,人要多读经典,也要多读诗、、小说等。诗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声调,因为人们的吟诵,可以让诗给人以别致的感受。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故事或情节。在现代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很多。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余华先生的《活着》。这些作品让人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虽然"百读不厌"以趣味为主,但还是要积极向上的纯正的.趣味才能长久流传的。
书中的十四篇论,让我受益匪浅。如《歌谣里的重叠》让我知道歌谣以重叠为生命,脚韵只是重叠的一种方式。从史的发展上看,歌谣原只要重叠,这重叠并不一定是脚韵;那就是说,歌谣并不一定要用韵。韵大概是后起的,是重叠的简化。现在的歌谣有又用韵又用别种重叠的,更可见出重叠的重要。重叠为了强调,也为了记忆。
顾颉刚先生说过:对歌因问作答,非复沓不可。……儿歌注重于说话的练习,事物的记忆与滑稽的趣味,所以也有复沓的需要。(《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上)
"复沓"就是重叠。这对于现代人写诗与小说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古到今,从古诗到今天的散,或者再到今天的影视,"既重复又新变"的复沓手法几乎成了一条艺术的铁律。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三"的运用——"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三进"……,"三"意味着反复出现,增强审美刺激;而"三"中每一次出现都不同,都有新变化,这就在反复的审美刺激中,增加变化的内容,增加新的审美体验,当"三"个即重复又新变的审美体验一整合,艺术的效果、艺术的魅力就构成了。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2
在《论雅俗共赏》中,朱自清先生认为俗人和雅人的生活都是相互交织,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雅俗化各有发展,但终究是雅俗化相差无几,大众化取而代之。朱自清先生在《中国的三种型》中提到郭绍虞先生根据体演变把中国学史分成了五个时代:"春秋"以前的诗乐时代、"战国"至两汉的辞赋时代、魏晋南北朝的骈时代、隋唐至北宋的古时代、南宋至现代的语体时代。隋唐以前,语言和字由接近到分离,再到魏晋南北朝充分发挥字特点,但无论是字与语言的在当下时代的影响如何,由语言改造后而成的字始终由"雅人"掌控,因为士大夫(一般为雅人)皆大都出于习雅事的门第且出仕之后,亦相聚"赏奇析疑",所以俗人几乎是没有欣赏雅事的。
唐宋以后,尤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社会门第逐渐瓦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更多底层社会的农工商户朝知识分子的方向发展。俗人慢慢接触到雅人的化,与上层社会的雅人共同欣赏一些雅事并乐在其中,但"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和蜕变那些俗的,"因而雅俗化发生碰撞,雅俗观念不断迁就着、融合、发展。
中唐时期禅宗的和尚讲究禅真时的"语录",以如实、直接、自然的口吻去化俗,争取到更多群众。宋朝出现的"笔记"和后的"小说"也原本是记录一些趣味杂事,以助谈论。而后,唐朝的"传奇"和古运动皆于民间。宋朝时,"做诗如说话",语体更加明显,连许多诗大家皆主张"以俗为雅",似乎都是雅人迁就着俗人。但即便如此,至始至终,雅俗共赏都是以雅为主的。"以俗为雅"暗含了将俗事雅化的行迹,以提供给自底层社会的俗人以谈资。"俗不伤雅"亦强调了雅的地位不可撼动。
"真正’雅俗共赏’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词,元朝的散曲和杂剧,还有平话和回小说以及皮簧戏。"朱自清先生认为它们均"起于俗间,实在以音乐为重,"从而要雅化的难度加深,这也正是为什么词曲不能胜过诗的地位的原因。但也正因为难以雅化,雅人得将就着俗人的事,所以"雅俗共赏"才在这里最大化。"雅化的程度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着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雅俗共赏的欣赏标准以雅为主,但共赏方面以俗为主。
因为向往雅事,人之常情,雅人、俗人一样。若雅化过度,即使雅人欣赏毫不费力,那么俗人可就难以欣赏了,也就达不到"雅俗共赏"的`地步了。只不过,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自民间的知识分子,吸取了士阶级的雅化后并未只停留在"雅俗共赏",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所以白话也慢慢盛行。欧化的艺术观、通俗化运动、大众化运动使得化"没有那么雅俗之分",唯独能"共赏"了。紧接着,朱自清先生在末尾解释道:"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试问,几千年,一个由多种化构成的庞大的民族体系,由原的雅俗分离,到雅俗共赏,再到只有化共赏,而共赏的化却走向了单一的大众化的局面,难道不令人唏嘘?
况且这单一化的大众化被重新估量的价值也深受时代影响,更出现了化如同现代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的局面。倘若你对某个问题存疑,一知半解的,以往的"雅人"会求诸于可考究的典籍,选取有用信息做笔记,自己推敲、琢磨,好不容易才得个有依据的结果。
因而,这种体验过了推敲整个过程才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但在这个网络时代,信息泛滥成灾,加之"时代逼得更紧了,"所以大部分自人民的人也意识到自己终究归到人民去,因而对于一知半解的事情也不求甚解,(fsir)以最短时间浅尝辄止便是可称之为学习了,所得知识亦大同小异。这样的俗士越越多,倒是个好事情,浅阅读的确是学习,全民学习也是个好点子。但就怕俗士渐渐适应雅化的方式,他们慢慢靠上去,却不再往上走,而雅人也渐渐俗化,也信了浅阅读,也不再翻阅典籍,反复推敲了。雅人和俗士近了很多,也渐渐没了界限,再慢慢发展,就大众化了。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3
《论雅俗共赏》是一本探讨文化与艺术领域中“雅”与“俗”界限及其相互融合之道的著作。阅读此书后,我深受启发,不仅对“雅俗共赏”这一美学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促进文化的多元共生有了新的思考。
书中首先阐述了“雅”与“俗”的传统定义及其在历史上的变化。雅文化往往被视为高雅、精致、有深度的象征,而俗文化则更多地与大众、流行、通俗易懂相关联。作者通过丰富的历史例证,展示了这两种文化形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结构变化而相互渗透、影响,甚至在某些时期达到了和谐共生的状态。这一过程让我意识到,文化的雅俗之分并非绝对,而是相对的、动态的,它们之间的界限往往是模糊且可变的。
书中强调,“雅俗共赏”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也是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它要求艺术作品既要有深度,能够引发思考,又要具有广泛的吸引力,让不同背景、不同教育程度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这种理念促使艺术家在创作时不仅要追求艺术上的高度,还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度和共鸣点,实现艺术与大众的良性互动。
此外,《论雅俗共赏》还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文化多元化的'挑战与机遇。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快速交流与碰撞,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或文化冲突的加剧。书中提出的“雅俗共赏”理念,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即通过尊重并融合不同文化的精髓,创造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能跨越文化界限、被广泛接受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
总之,《论雅俗共赏》不仅加深了我对文化艺术领域中“雅”与“俗”关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于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促进文化包容性、创新性和共享性的思考。这本书提醒我,作为文化消费者和创造者,我们应当持有开放的心态,既欣赏高雅艺术的魅力,也不排斥大众文化的乐趣,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和谐共生的文化环境。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4
初读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我仿佛是漫步在历史与文化的长廊中,被引领着去重新审视“雅”与“俗”这一对看似对立实则相依的概念。这本书不仅是朱自清先生对文艺现象的深刻剖析,更是他文学理念的集中体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受益匪浅。
书中,朱自清先生以明白晓畅的口语,辅以大量贴切生动的文艺例证,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艺术与文学的某些基本规律。他并不避讳“俗”,反而认为“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反映。同时,他也并未贬低“雅”,而是强调了“雅”在提升文化品位、丰富精神世界方面的作用。这种对“雅俗共赏”的独到见解,让我对文学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雅俗共赏”并非简单的折中或妥协,而是一种包容与融合。他提到,古代的.诗词歌赋,原本是文人墨客的雅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品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大家都能欣赏和理解的文化瑰宝。这一观点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非孤立进行,而是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正如那些名贵的水果,最初或许只有富贵人家能享用,但随着种植技术的普及,它们最终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书中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朱自清先生对于新诗发展的关注与思考。他认为,新诗虽然脱离了音乐的束缚,但节奏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新诗创作的严谨态度,也启示我在欣赏新诗时,要更加注重其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同时,他也强调了诗歌语言的通俗易懂,认为诗歌应该贴近人民大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体验。比如,流行音乐中不乏既有动听旋律又能传达深刻情感的作品,这些歌曲往往能够跨越年龄、性别、地域的界限,受到广泛喜爱。这正是“雅俗共赏”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同样,一些热门的电影、电视剧也往往能在艺术水准和观众口碑上取得双赢,既满足了专业评委的审美需求,又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此外,《论雅俗共赏》还让我意识到,经典作品与通俗文化并非水火不容。相反,它们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正如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名著,虽然内涵深厚、价值连城,但一些通俗小说同样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启示吸引读者,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滋养。
总之,《论雅俗共赏》不仅是一部关于文艺现象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文化、理解艺术的指南。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雅俗共赏”不仅是一种文化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探索文化的奥秘,享受艺术的美好。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相关文章: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欣赏08-19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简介06-29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答案05-08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及答案10-29
朱自清名作《论雅俗共赏》欣赏09-02
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阅读答案10-18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原文赏读09-20
雅俗共赏作文09-07
论韩愈09-12
论恐惧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