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读后感

时间:2024-12-03 09:09:29 晓璇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逍遥游读后感范文(通用17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逍遥游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逍遥游读后感范文(通用17篇)

  逍遥游读后感 1

  被鲁迅先生誉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之”的著作《庄子》经时间与世事的洗礼已然成为道家哲学的巨著,同时又是一部文学名著,李白称其为“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庄子的《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文采绚丽,想象奇诡,构造种种神仙方物以喻世警人,奠定了庄子哲学的基调,也使我辈读者得以一窥庄子文采的精妙。《逍遥游》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历千年而不衰,也向我们昭示了庄子哲学的勃勃生机。

  经典并非是金属与过去的纯粹静止,独立自足的东西,经典的永恒不仅仅在于超越具体的时间,空间,还在于它能在人的参与和关照下持续的涌现其新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呈现其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即经典的意义不在于静止的过去,而在于不断的生成。《逍遥游》借鲲化为鹏徙南冥的寓言阐明作者蔑视人间一切功名利禄以求不受外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观,是庄子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及文学史。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

  在庄子的时代,如司马迁《史记》所作浮世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功利的社会营营苟苟,纷扰异常。但在庄子看来,人世间的一切争斗,权谋,都不过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陷于其中,则终身受累,不能自拔。两千三百年前的庄子时代如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又好到哪里去了么?人们终日忙忙碌碌,钻营谋取,越来越疯狂的对地球资源进行掠夺,天道日浅,人欲日深。人类如何才能跳脱出“野马尘埃”,如何才能和蜩与学鸠相区别。庄子借大鹏南徙试图给出我们答案。人类应该正视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与万物和谐共生共存。人们对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认识过程。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人对自然心怀敬畏,农业文明时,人们对自然期盼,亲和,希望物阜年丰。当私有制培养了人的占有欲时,日益膨胀的占有欲使人的自大有增无减,文艺复兴被认为是人的觉醒的时代,觉醒的人认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万物的灵长,欲使人倍感豪迈,一小天下。

  从工业文明崛起到现代,人类的自我便无限扩张,作为集体的人类在自然面前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一发而不可收。近代历史的几百年人对地球的破坏可谓愈演愈烈,只知贪婪索取,不惜自毁家园,自然界在承受万重苦难的同时,已经频频警示,有识之士也早就开始呼吁。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人应深思,人类对自我,对世界的人是经过长期的`探索,积累,验证,总结,究竟有没有长足的进步?人在宇宙中,究竟应处于什么位置?对此,庄子在《秋水》篇中就论到:“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指出人在天地间所占位置不过是亿万分之一,只应和万物一样共享朝晖晚霞。人只有跳出自己的囿域,乘上鲲鹏之背,上达九万里的高空,才能俯瞰人世间种种自作聪明其实愚蠢至极的争斗和掠夺,人才会认识到自己的人是多么可笑,从而获得智慧。其次,“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指明认识是有局限的,人的认识是有盲点的。那么就对人类最为信赖和引以为傲的理性提出拷问。这也正是西方哲学所前进的道路。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局限的,人类的智慧并不像人们自己设想的那样可靠。《逍遥游》中连叔回答肩吾的提问时明白指出:“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人类寻找智慧的过程是艰难的,也应该是前赴后继,不断超越的。而今天,当人类为物欲所障,淹没在务实之风,功利之计及你追我赶的紧张生活,越来越疏离从容的生活节奏,也远离了沉思默想,对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天生的好奇,惊异之心,善于怀疑,敏于倾听,深于体验,精于反思等特点,日渐消耗。

  人又有什么充足的理由傲视万物,以地球的主人自居,任意胡作非为?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有用与无用,大用与小用。似乎现代人自认为更切近的把握了什么是“有用”,即能使自己短平快的获得想要获得的一切,包括权势,利益等等就是有用,就是有利于自己。这在惠施看来是无可置疑的,而庄子则睿智的指出,有用无用的标准是主观的,大用小用的结果是事在人为的。同样的防治龟手的药在不一样的人手中就会发挥不一样的功效,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物是否有用要看人是否会用,会用则物无可不用。惠子的问题:“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在庄子那里,“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可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自然,有用无用也就无需再争辩了。

  其实,在这里,正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器与官之间的关系,单独作为“器”,就仅只局限在个体身上,用的范围也就小得多,当你放开眼界,从更高的层次来审视和验检,单独的“器”才能成为有机整体的一个发挥自己官能的“官”出现在你的视野中,而此时,他的“用”是大是小,是有是无也许就与先前的结论大相径庭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走过的曲折复杂的历程。黑龙江的荒地经过人类不屈不挠的,兢兢业业地开垦过后,贡献给人类的除了区域性的粮食丰产还有更大范围的土地和空气得不到净化,以及还不可预测的更长期的什么影响。可是在人们认识到这些的时候,能做得除了悔不当初之外已经不多。人们对自然横加干涉的结果是遭到无情的报复,自然修复自己的方式并不会按照人的意愿进行。东北的荒地看似无用,但大而观之,则对保持水土,调节生态作用巨大,发挥着“地球之肾”的功能。便如哲学,有用还是无用,也绝非世俗的急功近利,鼠目寸光所能衡量,哲学之用是根本大用,“大而无当”或许是一种哲学的崇高。

  人类历史上许多无知,愚昧的人祸以及当代普遍弥漫的人文危机,无智慧状况与哲学受冷落,被误解相关联。最后,《逍遥游》中出现了庄子理想中的神人,至人,圣人的具体形象,既“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藐姑射神人形象。她“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她“之人也,之德也,将旁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这个神人的形象寄予了庄子最高的人格理想,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通达人生理想境界之美妙而有效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逍遥游不是指向迷失本性的醉生梦死,更不是指向丧失现实人生的邪教性寂灭,也不是看破红尘的消极出世,而是指向主体身心的审美体验,即人生的诗意化,审美化。

  这实际上是忘我境界的一种引申性和自觉性追求。身陷物欲的漩涡中不能自拔的人只会对“藐姑射神人”是位神话而付之一笑,殊不知,这种对神人的向往与追求中恰恰蕴含着他们最最需要的超脱的,纯粹的智慧。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今天,很多人价值迷失,心灵恍惚,他们需要澄明的智慧。人们对抗物欲横流的社会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那里得到启迪。

  逍遥游读后感 2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提炼。《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然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钩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他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得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他,去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读后感 3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故“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

  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遥”者

  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道”的具体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因为“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逍遥游读后感 4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逐一个梦想——自由。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独立而奋起反抗不惜流血牺牲;从国家来说,人们为寻求不断发展提出自由新口号:经济要求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一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谋求更广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样要求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呼吸、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面貌……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呼声从古一直绵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实现自由?我们心中久久的疑惑谁来解开?

  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际。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庄子研究》课程的时候,我认真地听老师解读了《逍遥游》这篇文章,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逍遥游读后感 5

  庄子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再说,积存的'水不够深,它就无力承载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处,只有小草可以当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动了,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缘故。积存的风不够大,就没有力气承载巨翅。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算抵达风的上方,这样才可以乘着风力,背靠着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然后,才可以开始飞向南方。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庄子逍遥游》是一本好书,里面的奥妙无穷无尽,让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奥妙,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呢!

  逍遥游读后感 6

  很多人喜欢老庄思想,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却觉得难以实现。几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这也一直提倡的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相比之下,老庄思想似乎更含消极成分。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物欲横流,精神空虚,汲汲于功名,戚戚与利益。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这种诱惑。在这种情况下,适时读一读庄子的《逍遥游》会深受感触。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神人之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同时通过宋荣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类以自己才智汲汲于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观点——“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

  很多人不能理解,积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何不可,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导入世精神。《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自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会被看成是荒废一生,碌碌无为。

  但这些在庄子眼里则是汲汲于名利,求一己之浮名。而“无为”才是一种大智慧。

  我觉得庄子和惠子间的'辩论更能阐释这个道理。惠子先举例说,种一树,得五石之重的瓠,“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捂之”。有如此大的瓠,却因其无用,将最终将

  它击碎。惠子以此来讥讽庄子的逍遥神人之说。庄子用使手不皲的药的例子来讽刺惠子不能善用其无用,嘲笑惠子一窍不通。

  惠子不服,又将庄子比成橒树,大而无用。庄子反击道:“子独不见狸狌平,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以此来比喻小知之人,卑身谄媚以求功利,俟其机会如狸狌伏身以候敖。“今之者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此庄子自喻,虽然树大而无用,但你世人也不必用它,把它放任在无用之地,它也可以怡然自得,有何不可?圣人无求于世,所以不为世所伤。

  也许你还会觉得庄子思想难以实践。但是,就拿做官来说,不同的人初衷也不尽相同。一部分人为了追名逐利,一部分人却是真正心忧天下,一心为民,看待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只求心安,这样的人算不得是祈求浮名。也就和庄子之说不相矛盾了。

  我一直思考,在现在这样的社会,还能否实现“无己、无功、无名”。如果有会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们过这一种自由自在、不问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游于四海之内。某一日我恍然顿悟,这样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边。他们不必是游士,只要保持一颗“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划定了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禄,心有所属,便不再沉浮。

  逍遥游读后感 7

  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的精髓,也是历代文人学者参悟研读的对象。与倡导积极入世的儒家孔孟之道不同,老庄思想提供了一种与传统主流意识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即无为与逍遥。但是,在老庄之间,也存在着差别,老子的无为而治,实际上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子的无为并非真正的无为,他只是以无为为引来引出有为的论证。而庄子的思想,则是真正的无为,即追寻精神的绝对自由。

  追寻精神的绝对自由,是庄子思想与形象的真实写照,也是庄子一生致力于奋斗的事业。在庄子的时代,如司马迁《史记》所作浮世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功利的社会营营苟苟,纷扰异常。这就引出了《逍遥游》中的经典论证:“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在庄子看来,人世间的一切争斗,权谋,都不过是“野马,尘埃”,陷于其中,则终身受累,不能自拔。这种不睦名利,追寻真我的思想构成了庄子思想的主体,对于庄子本人来说,这也是他一生实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与孔孟的圣人形象不同,关于庄子的故事,大多都是以寓言的形式流传下来,并被人们广为传唱。这正巧与庄子的想法一致了,千百年来,庄子的思想就像江南寻常巷陌的小桥流水一般静静的流淌着,不骄不躁,不温不火,千年弦歌,余音不绝。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庄子》这部书籍承载了庄子伟大而高远的先知思想,被鲁迅先生誉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之”。 《庄子》历经时间与世事的洗礼,已然成为道家哲学的巨著,同时又是一部文学史的`瑰宝,诗仙李白称其为“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我们谈庄子,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这部书的。《逍遥游》,《庄子》内篇之首,是《庄子》中的点睛之作,以精妙的比喻和奇诡的想象,构造出一片雄奇的广阔天地,创绘出众多神伟的神怪形象,并以此引发出深刻而朴实的论证,以表述思想,点醒世人。

  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了“何为自由”的哲学命题,并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阐明。文章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示出巨大,雄奇,展翅高飞,扶摇而上九万里的气势磅礴的鲲鹏形象,而后使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揭示出鲲鹏的束缚,由此引出“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对于鲲鹏这样雄伟的生物尚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那么,自由究竟是什么?逍遥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在一遍遍刻画大鹏雄伟形象的同时,庄子追求自由的热情跃然纸上,那奋力追求逍遥而最终不能彻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隐藏着庄子的痛苦认识:愈是刻意追求,就愈是束缚。无论是犹然笑之的宋荣子,还是御风而行的列子,看似逍遥的背后,却都被某种力量紧紧束缚着,都不是真正的自由。这是因为他们都无法脱离世俗,被尘世所扰,无法达到精神的解脱。这也就是庄子要告诉我们的:“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只有万事无所待,才能达到真正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一生,潇潇洒洒,却又历经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无所待的心境,无论是遇着怎样的人,怎样的事,庄子始终是庄子,从来不会为尘世间的纷纷扰扰所疑惑。楚王派人去找他,想以楚国相位相授。当时,庄子正在在蒲水上悠悠哉哉地钓鱼。楚国大臣说明来意后,庄子开始讲故事。说楚国有一种神龟,死去三千年了,骨头被放在庙里,用作占卜。你说,它是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敬重好,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我猜,它一定愿意在泥巴里打滚。你们回去吧,我和它一样,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结发妻子逝去,庄子鼓盆而歌,这并不是无情,只是因为看穿了世间的束缚而得到的超脱与淡然。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就是自己口中的圣人,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圣人。就像苏子《赤壁赋》中: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逍遥游,无欲无为以游逍遥。

  你看,这就是庄子,这就是自由。

  逍遥游读后感 8

  许多人喜欢老庄之学,然后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它似乎派不上什么用场。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多数时期思想上占统治的地位的都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因为相较而下,老庄之学更消极,鼓励人出世。在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生活中,读一读《逍遥游》,或许能得到心灵的宁静。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鸟展翅高飞凭借了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看不到尽头罢了。他们都不是自己的本领本色,都是有所依靠。自由吗?不自由。“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两只小动物又懂什么。它们不知天高地厚,被自己局限住了眼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小于大的`分别就在这里。这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真实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不求声名。庄子在全文最后给出了真正逍遥的答案。

  有人认为,要游离于社会之外,飘荡于山野之间,不问功名利禄,不为两斗米折腰,这才是隐。然古人曾说,“小隐隐与野,中隐隐与市,大隐隐与朝。”并不是想要隐,想要逍遥,脱离社会就可以的。只有顺应天地万物之性,分清自身与物外的分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泊名利,心有所属,便可得到宁静。

  逍遥游读后感 9

  庄子做逍遥游主张要做到逍遥,那么究竟什么是逍遥呢?

  逍遥意为从容,从容地接待事物,从容地直面困境。

  蜩与学鸠笑鹏说:“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蜩与学就不明白鹏为何要乘风飞九万里之高。同时鹏也不理解蜩与学鸠“控于地”的乐趣。这两者对于事物都存有局限性多,他们可以做到“化”,蜩化为鹏,鹏化为学鸠,也就可以相互理解了。由此,在遇到精神困顿时,若可以转换角度看待事物,也就可以直面困境,从而超越了。同时蜩会学鸠并不了解鹏的位置,但做出评论这样的妄加评论,不仅片面而且肤浅。

  斥鴳的志愿在乎于蓬蒿之间,享受独有的自得其乐。而鹏的志愿却在远方的南冥同时鹏也有足够的能力达成志愿。人各有志,人的能力也不同,尊重客观事实,即尊重困难所在,直面迎接。同时更要认清自己的能力,若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那就体面地寻求帮助,这也是一种能力,在遭遇困境时从容地超越它,避免它成为更大的困顿。

  我们追求平等,但事物生来便有差别,学鸠之翅,鹏之翅大小之差甚大,经历的风浪自然不同,坳堂之水与江河之水深浅差距悬殊,所负之物亦然不同。人的.能力不同,自然做的事也不同。在其位谋其事。朝菌不必羡慕大椿,大椿不必小瞧朝菌,大年与小年,只不过是自然的选择罢了。人不必与他人比较,做事只需做好自己的本分,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结果即使不是最好,但也一定并非最差。面对困境时,也只需尽全力,尽力超越困境若是强迫自身,恐怕还会形成新的困顿,这样便于从容逍遥相违背。

  人贵在自知,亦贵在知他人。对于自身与他人有了准确的定位,便不会轻易有困顿,即使拥有也会得体的解决与超越,在生活中悠然自得,在精神上获得自由。在生活中的从容,最终会转变为敢于直面人生,轻松超越困境的勇气与自得。庄子所述的逍遥大抵如此。

  逍遥游读后感 10

  初读《逍遥游》,我以为只有鲲鹏才配得上是逍遥者,一飞冲天,扶摇而上九万里;志存高远,绝云气、负青天,登高望远,驰骋于天地之间,岂不逍遥?

  再读《逍遥游》,我又觉得好像蜩与学鸠或者是尺鷃才是逍遥者。虽卑微弱小,抢榆枋而止,甚至时则不至,可又如何?想飞便飞,想停便停。不必等海运,也无须乘厚风,随意自在,不亦是逍遥?

  今日又读《逍遥游》我恍然觉得之前都错了,无论鲲鹏还是学鸠之类都可以逍遥呀,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在什么处境就调整什么样的心态不就是逍遥吗?鲲待海动风起之时便化而为鹏去以六月息者也,可是若风之积也不厚,负大翼也无力之时就踏踏实实沉潜于北冥海底,这是鲲鹏的逍遥。尺鴳虽腾跃而上不过数仞却无需依仗随意翱翔于蓬蒿之间,这是尺鴳的逍遥。如同我们,有三月之粮便适千里之外,去看看远方的世界;仅三餐只满便适莽苍之游,逛逛近郊的桃园,不也很好?可仅能这样吗?我又想到《为学》篇中那一穷一富两个和尚,富者数年来欲买舟南下,犹未能也;贫者却凭一盆一钵自南海回,因此远近不是问题、穷富也不是问题,心甘情愿才是逍遥。上古大椿、楚南冥灵虽有大年,立于世间看遍百态却寂寞不能言。蟪蛄、学鸠虽是小年,却呱躁喧虺身处红尘好不热闹,大年也好小年也罢不都是只是一辈子?谁也学不成谁的样子,谁也不必羡慕谁。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便好。而至于一个人本身,少壮有力时可学习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岁积力衰时不妨学习尺鴳,数仞腾跃飞之至便好。昨日有昨日的悲伤,明天有明天的`欢喜,有什么呢?什么样的处境调整什么样的心情便好。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饮水江河不过满腹,鹪鹩如此,偃鼠如此,鲲鹏、学鸠、尺鴳、蟪蛄,你我亦是如此,谁能分得清谁更逍遥呢?

  这便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吧。

  逍遥游读后感 11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很多具有相对意义的词:小与大,多与少,得与失,有与无……但祖先并没有划清它们之间的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够真正区分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似乎对有与无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话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就像物理学中的动与静一样,宇宙万物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这句话也是这样:一个有钱人会觉得三房两厅的舒适房子太小,但对于一个饥寒交迫的游子来说,一个屋顶可能就足以让他避雨;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起来,但那是一群蚂蚁的午餐……生活中存在与不存在也是一样,没有人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有时,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存在。

  庄子云:“至人无我,神明无功,圣人无名。”有时候人不求必得:公司里有些人虽然不追求名利和地位,但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得到回报。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者希望每次都能赚大钱,那么你就会损失惨重,期望值不高的人可能会找到合适的时机。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当今社会的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再仔细想想,那些人真的拥有一切吗?欲为官则失为人之欲,有志则失仁义,有地位则失自由……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人之精巧。字。必须放弃,想要得到一切,就必须失去一切,这就是“有则无,无则有”的道理。

  “存在”的概念可以推广到生命的生灭。庄子认为,人之初如一阵风,死后也会化为一阵风,依旧飞翔在人间,所以人间没有生死之别。这种想法或许有些荒唐,但这都是因为他看不起一切。在他眼里,世间万物皆无物,于是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身为少年的我们,或许无法像庄子那样,生死存亡,等待一切,但庄子那种淡泊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庄子认为自由就是不等待任何东西,学习和做事也是如此。无所学,无所忧,一切成败悲喜,人生无所不在,无所不在。

  逍遥游读后感 12

  这几天都在给学生讲庄子的逍遥游,对其中的一句话很有感触。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句子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只是到郊外,他只需要准备一天的粮食,回来时肚子依然很饱;一个人如果要走百里之外,他前一天就要捣米了,而一个人要到千里之外,他就需要积聚三月的粮食了。

  可是这看似并不深奥的话却含有大道理。它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志存高远,他希望做一番事业,那么他就要比别人做更多的准备,储备更多的知识。反之如果你的志向渺小,容易实现,那你要做的准备就少,需要的知识也不多。我认识的人里,有从小商贩做成老板的;有以前在街边理发现在却开美容院的;有以前是当民工现在却在做房地产的……当然更多的人却是以前是小商贩,现在依然是小商贩的`;以前是理发的现在依然是理发的,以前是当民工的现在依然还在当民工……什么原因?那些成功的人靠什么?我想这和他们的志向有关系,也和他们为了实现理想而踏踏实实的做准备分不开。说到这里我甚至给学生开起了玩笑,我说如果你希望就当一个民工,那么你现在学的知识都足够了。

  可就在我说学生的同时,我也突然想到了自己。我又是一个志存高远的老师吗?爱人有时会开玩笑的说我永远只能是一个教书匠。是的,如果只是当一个匠人,我也觉得我的知识是足够的,可是我也只是满足于这一点,并没有想过还可以做的'更好。人生的境界的高低也就在这里吧。而人的境界的高低应该也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原因吧。我们读《井底之蛙》时,都会嘲笑那个不知天有多大的井底之蛙,笑他的愚蠢和见识,可是我们有多少人不都是满足于自己所见的那片天,在不由自主的做着那只青蛙,而自己尚没察觉呢?

  感谢庄子,让我在浮躁的社会里还有机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观照自己的心灵。

  逍遥游读后感 13

  近来正在学习庄子的《逍遥游》一文,我初次接触这篇文章是在很久以前的一次课外阅读上,记得当时只是在偶然一瞥中看到了一句话:“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时只是觉得震撼莫名,而其后的“庄子”和这篇《逍遥游》便深深地印入脑海,近日再读,依旧免不了对其中所蕴涵的深深的智慧而钦佩不已。整篇文章与开头便以宏伟的视角展现出“鲲鹏展翅”的壮景,那只“水击三千里”的大鹏给人以深深地震撼,而其后的说理,更是让人感触颇深。“大鹏,栖于北溟而乘风迁于南溟,世人皆见大鹏展翼之宏伟,殊不知其借风之力也。”大鹏鸟之所以能够一飞冲天,固然有着其自身的能力,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承载他的'风。如果没有巨大的风力相辅,那大鹏就会像“置于坳堂杯水”之上的水杯,“焉则胶”,又怎能有其扶摇直上的九万里之高呢?想到这里,我不禁有所明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大鹏,都有着扶摇直上的能力,可为什么有人成就极高,而有人则碌碌无为一生呢?答案很简单,是风。

  《逍遥游》中提到过:“适莽苍者”,由果腹而返,“适百里者”,则“宿舂粮”,而“适千里者”更是要“三月聚粮”。而大鹏之飞,亦是须乘六月海动之风。“只有足够充分的准备,才能有出色的成绩”,这句话一直是不变的真理。在生活中,或许我们的理想就是大鹏,而我们所学习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就是承载我们的“六月海动之风”,只有储存到一定的知识,才能厚积薄发,从而于六月海动而风起时,一飞冲而天,使“翼若垂天之云”,直飞南溟,否则“风”不大,无力负起双翼,起飞尚且不行,又何谈远行?故此,在我们生活中,应努力的储备、积累知识,让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有足够托起理想双翼的力量,只有这样,方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逍遥游读后感 14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对的词:小与大,多与少,赢与亏,有与无……而祖先们却没有将其划清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对有与无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词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如物理上的动与静,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而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这些词亦如此:富人会认为一间三室两厅的舒适的房子过于狭小,而对于一位饥寒交迫的流浪者,一个屋檐下也许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块面包渣如果是人将其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但那却是一群蚂蚁的午餐……人生中的有与无也如此,没有谁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而且有时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时人无求反而会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获得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赚大,反而会亏得很惨,而别无高求的人也许会找对时机。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现在的社会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进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拥有了吗?有官欲即会失人欲,有野心即会失善心,有地位即会失自由……由此可见古人造词之精妙,“舍得”一词就可以理解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会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这便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道理。

  “有无”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诞生和湮灭。庄子认为人之初就是一阵风,所以人死后也将化为一阵风仍然飞在人世间,因此世间没有生与死的差别。这种想法也许很荒谬,但这都是因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间万物都是无,也因此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那样齐生死,等万物,然而庄子看淡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庄子认为逍遥就是无所待,学习处事亦如此。学无旁贷,心无旁骛,看淡一切成败、悲喜,人生即是无,无中即是有。

  逍遥游读后感 15

  近读《庄子逍遥游》,有些感想。

  在这部分的几篇文章中,庄子的思想主旨是说人应当脱离外在束缚,让精神处于优游自在、毫无挂碍的境界(即他所说的“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神人无功”)。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庄子杜撰了“鲲鹏与小鸟”的故事做铺垫,来证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也就是俗人与圣人在境界上的差异。又在《限制与自由》一文中把俗吏、宋荣子、列子的境界进行了比较(胜任一官之职而自以为了不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乘风而行犹有所待也),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继而指出他认为最高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并且用“尧让天下许由不受”来说明“圣人无名”(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用“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来说明“神人无功”,用“去除成见”的故事(惠子与庄子关于用大的对话)来说明“至人无己”。

  那么,人真的能让精神脱离物质的束缚日达到逍遥之境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物质和精神相互依存,这是毫无疑问的`,过分强调哪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做法。不知道当庄子穷困潦倒之际,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的时候,他还能逍遥得起来吗?他的这种理论,只是一朵不结果的花,“看上去很美”,对芸芸众生是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在他看来,人只要有精神就行了,一味地追求精神上的自我陶醉就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观之,其主观唯心主义的本质一目了然。

  无己、无功、无名之论,说穿了,是庄子消极遁世的一种借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是“有己”。是只追求自我精神享受而不管众生疾苦的“不作为”行为,是极端个人主义的集中体现。就因为自己不愿意当那个漆园小吏,而把自己的想法让天下人接受,那可能吗?

  当然,我们还是要感谢庄子。他为我们芸芸众生的人生修为指出了方向——尽量不要因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损害自己的精神世界,以防人的异化。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多少人因过分追求金钱、地位、名气而好大喜功,私欲膨胀,甚至铤而走险,锒铛入狱。这些年,许多官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们应引以为戒。

  逍遥游读后感 16

  逍遥,似乎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仰慕的词语,它似乎是象征了思想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又或是灵魂上升到了俯视他人的地步,以来显示自己鹤立鸡群。这种观点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以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故作惊人语的方式来显示自己“逍遥”的事例不计其数,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仅以庸俗的方式来“反衬”自己灵魂的浅陋罢了。

  那对我们来说,是否还有逍遥一说?实际上是有的。学校生活也堪比一处小型社会,也有难以言语的烦心事,每到这种时候,在我们摆脱不了的'时候,我们都会自然地想到要做个逍遥的人,想要脱离这些“世俗的枷锁”。在遭受误会之后,在身陷囹圄之后,或在困于风口浪尖上时,逍遥,总是那么神圣而美好。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能拥有的这种逍遥,是超然,但绝不脱俗。于我而言,逍遥是释放灵魂的行为,在苦于学习或生活时,我会自己游于湖边,在宁静安和的湖风里,释放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穿着莲衣,赤脚立于无边浩瀚的冰面上,寒风中,白茫茫的世界里,内心的苦郁无处遁隐。在内心像湖一样平静后,逍遥缘于苦困,苦困则生于尘世,在逍遥之后,我们必将继续面对那些烦忧,绝不可能也不可能逃避,所以对我们来说,逍遥是给我被拘禁的灵魂一个抚慰自己的旅店,绝不是一处前往他乡的车站。

  就像《逍遥游》中所暗示的一样,我们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我想,庄子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逍遥者,因为真正的逍遥者不会屑于留下这篇文章,也就是说,庄子也并非超然于世,在他蝶游之后,他仍得继续身体力行,以宣扬思想和价值观来引导,救济那个混乱年代饱受灾苦的灵魂。所以说,逍遥赋予我们的是自然、坦然、超然的权力,让我们能在苦难中让灵魂羽化成仙。但事实是,我们仍是继续面对现实,因为绝大多数事情,我们都不能仅以逍遥一说可以规避。只有认清现实,但不为之所苦,所忧,并勇于去解决它,才能得到那种“无所困”、“无所忧”,那种让你陷入俗尘的黑手抓不住你的自由逍遥。

  每个人都不必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也不必担忧自己面对不了什么而恐惧。尘世、苦困、逍遥这过程,我们将重复面对很多次,而每一次经历,我们却将有灵魂上的愈加纯净和自由。终有一天,当你觉得生活中接下来的只有阳光,没有能让你烦心的事情时,那才是上天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逍遥。

  逍遥游读后感 17

  听过于丹教授讲《庄子》心得,今天没有午休,也找来一篇庄子的《逍遥游》翻看一番。

  我为这位两千多年前先哲精辟深邃的思想,不得不由衷的赞叹:化蝶飞身去,九天梦中来,一日游万仞,纵横五千年。

  遥想春秋时代,只做过几天漆园小吏的庄周,有时无米下锅,但是快乐与思想从来没有停留过。想想当今,物欲情欲横流,人们被利益,金钱,地位,名誉所困扰,每天都在紧张的重复者昨日的生活。前几天我看网上做一个调查,说是周末有六成白领选择在家睡觉,两三成人在家做家务。物质是越来越丰富了,但是快乐好像离人们越来越远。在世俗的困顿中,人们失去了最根本的“快乐”。

  很多精神病人,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想那个世界一定是一个充满欢乐,没有哀愁的世界。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非要让他们离开那个只有幼时童话里才有的`世界?

  人活在世间,也就是几十年,最多也就100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仔细想一下:不要说有地球以来,即使说有人类社会以来,据考证也有七八十万年了,一个个的勇士,一个个的帝王,最后还不是被雨打风吹去?想想自己,不过是草民一个,不会留下什么名声,更不会留下什么万世基业。想想已过而立之年的自己,老婆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父母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自己别的还有什么呢?自己小楼?还是自己微薄的存款?股神巴菲特,盖兹不是要裸捐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与自然”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是庄子《逍遥游》的开篇,这是多么大的境界?这是有什么样心胸的人才有的思想?

  庄子一篇逍遥游,上天入地,纵横古今,穿越生死,看透名利,让今天的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一个游字,把人世的沧桑,世间的真谛说的`是那样干净明了。每个人在人世间只不过是一个游客,看的淡然一些,会是一片海阔天空。如果再加上逍遥二字,人活在世间就会洒脱不羁,愉悦的面对日出日落。

  每个人要遵循大地的法则,大地遵循上天的法则,上天遵循自然的法则,顺其自然才是人生大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渺小,但是自己心胸都可以无限的扩大。所以说我希望:闭上自己的眼睛,宇宙就在自己的胸中!

【逍遥游读后感】相关文章:

逍遥游说课稿07-10

逍遥游教案02-25

《逍遥游》庄子07-24

逍遥游教案02-20

《逍遥游》说课稿06-21

逍遥游作文05-26

《逍遥游》教学设计06-27

逍遥游原文翻译07-31

逍遥游·教案优秀02-20

逍遥游教学设计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