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为德国人的这种高尚的行为感到钦佩。
课文写季老先生来到德国,看到任何一条街的窗户上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通过和女房东交谈知道在德国家家户户都如此。都是把花养在窗台上,自己看花的脊梁,让别人看花的正面;而他们一旦到街上,也是看别人养的花的正面。这样一份美丽和喜悦就变成了千千万万份美丽和喜悦,实现了美丽和喜悦的共享。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在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下完雪之后,我能为别人扫出一条路,别人也会给我扫出一条路;老师为我们批改作业,我们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当我们干值日,把卫生区打扫得很干净。别的同学也会把他们的卫生打扫干净……难道这种境界不也是颇耐人寻味的吗?
我们家乡的湖中有许多垃圾,家家户户都把垃圾堆积在外,无人管理。臭气熏天的`垃圾覆盖了清澈的湖水。假如我们会想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往里面倒垃圾。那么,这片湖水,也会变回原来的清澈,人们就会远离污染,我们的身体自然会健康多了。
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在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如果大家都“我为人人”,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就像德国人那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能为别人做一些儿小事,别人也会我们做一些儿小事。那么,生活将会变得多么美好啊!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2
学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渐渐爱上了德国。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自己以前在德国留学时,感受到德国也爱花,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开满鲜花,体会到德国人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赞美了德国风景绮丽,何种不同的风俗习惯。
在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挂在外面,让别人欣赏,当你有烦恼时,走在街上,抬头向上看,你的烦恼自然悄悄的移动脚步跑走了,心情舒展起来,而在中国,很少有这样,即使有那就好比大海上的一只小帆船,这样的“景色”谁会去欣赏?
正是这样,中国就有了这样一个缺点,如果中国人也能向德国人一样,拥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这品质,中国将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
读完这遍文篇,我仿佛置身于德国,我走在街,望着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开满了鲜花,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这时候我的心情也十分欢快,我闭上眼睛默默地享受着,这一盆盆花就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微风一吹,她的香味随风飘去,不住的向我点头,真是“我在街上逛,似在花海中。”
人们种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而在德国却又是这么平凡。
啊!我爱你——德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3
世界,五彩斑斓。那锦绣的祖国河山,那优秀的中华文化;那美丽的外国风光,那多彩的异域文化……这一幅幅风情画卷,让我们一道欣赏,一同品味。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带我们走进了爱花的德国,走进了有花之心灵的民族。
这篇课文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老先生写的一篇回忆录。首先,季老点明了德国是个十分爱花的国家;接着回忆自己年轻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的爱花之情;然后用各种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德国家家户户的窗口都开满了鲜花,那种如花之海洋的美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最后讲述季老先生又回到德国时的所见所闻,并对德国这如山阴道这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民族的赞美之情。
读完整篇文章,有一句话让我思考不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我想:为什么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呢?我反复思考,终于明白了:之所以这是颇耐人寻味的,是因为“我为人人”应该放在前面,这四个字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来为大家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我们小学生现在能为社会尽义务的就是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来回报祖国对我们的培养。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在这里,是指德国人在家里的时候,别人看自己的花;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难道这种境界不是颇耐人寻味的吗?
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也不少。前几天我就遇到了这种事。我正准备去舅公家探望他。“叮咚——太湖新城站到了。”人群一窝蜂地挤上公交车。天气炎热,整辆车就像一个沙丁鱼罐头——挤得很;没有空调,空气没有流通,大家的汗臭味聚集在一起——臭得很!“还好有一个位置坐。”我长吁了一口气。乘客陆陆续续地上车了,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颤颤巍巍地,好像一阵风吹来就会把她吹走。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请为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的乘客让座。”的广播不知已响了多少遍,每个人都想让座,可心里都好像在想:让给了她我不就没地儿坐了吗?不让了,不让了。这时,我心想:我要不要让座呢?可是到舅公家还有好远呢,但是老师说要给老人家让座。要,不要,要,不要……让吧!如果她是我的外婆,我理所当然会让,我应该把这个老奶奶当做亲人,让!必须得让!于是,我起身让座,说:“老奶奶,您坐在这儿吧。”老奶奶推却道:“你坐吧,我再一站就到了。”我搀扶她:“不要紧。”老奶奶连忙道谢:“好孩子,乖乖乖。谢谢你!”听到别人的夸赞,我心里兴高采烈地。到了舅公家,我听见舅公正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好了,我上午去买菜坐公车回来,都有孩子要给我让座。”我心里不禁一阵狂喜:老师说的真不错:“地球是圆的,只要你对别人好,传呀传,有一天别人也会对你和你身边的人好。”这不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吗?有这样一个实例,使我明白:只要人人都做出一点贡献,就能实现这“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个道理照应了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会更美好。”从今以后,我倡议大家多做善事,多帮助别人、关心别人。别人也会对你如你对他一样好。
从爱花到养花,从花美到人美,从奇丽的风景到奇特的民族,这独特之景,这爱花之人,不都说明了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题目的涵义了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4
最近,我又翻开了五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本,我不厌其烦地读着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作者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而且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赞美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
当我读到:我说:“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时,我体会到了这种美丽的所在,更体会到了作者所指的'美丽不仅仅指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还暗指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精神境界的崇高品质。当我又读到: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时,我感觉到了德国人的“美”始终如一,可见为别人种花的高尚情操早已深入德国人的骨髓之中。
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我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这让我想到了在我们生活之中,有许多人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不节约用水等等,这些不文明的行为随处可见,我们都应该学习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只有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才会更好,我们的素质品德才会提高,我们共同的家园才会更美丽,在“三创”活动中,希望我们都大力支持,并遵守。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城市,国家会更美丽,会更繁荣昌盛。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我们都应该学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品质。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5
最近,我们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老师带领我们仔细钻研了课文,我感到受益匪浅。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身在德国,发现德国每一户人家里的花朵都朝外开,摆在最显眼的窗台上,像个大花园,专门让街上的人看,还赞美了德国人民高尚的境界。读了这篇课文,我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德国人的花要给别人看呢?后来,我得到了答案:他们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他们已经达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有一些人认为,“人人为我”在前面,所以别人应该先为我做事,我再为别人做事。其实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为人人”才是前提,你帮助了别人,才会“人人为我”。要是德国人都等着别人往窗台上放花给自己看,那还会满条街都是花吗?
不光是这样,我还看过一篇叫《用量杯吃饭的德国人》的文章。讲述的是德国人吃饭时都用量杯量着放料,一个刻度也不能缺,可谓一丝不苟,怪不得去过德国的朋友都对我说不管你去多少家餐馆,同一样菜总是同一个味儿。而我们中国人就不同了,菜谱上总是盐少许、糖少许、酱油少许的,没有明确的标准,所以,中国餐馆总是一个地方一个味儿,并且不停地变换。所以,我希望我们中国人也变得一丝不苟,菜谱上也会出现蒜4克、醋10克、姜7克这样标明数字的标准。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全是缺点的人。我们一定要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6
我学的课文有很多,但最令我欣赏的是这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中体现德国人的爱花之真切以及崇高的思想境界。
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当年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在那里所观察到一种奇特的景象,因为他们的花都是种在阳台上,并向外开的,所以这引起作者的好奇。德国人爱花、爱美,以及高尚的品质是作者想赞美的,这种境界是作者所向往的。
几十年过去了,作者又回到德国,那里的一切几乎都变了,可唯一没变的还是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景象。德国人能够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称赞的。
我们当今的社会里,也有许多为他人着想的现象。比如在公交车上,有很多的年轻人为老人让座;学校里值日的'时候,同学们都在辛苦地打扫卫生,积极地为同学创造一个洁净的学习环境,这不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具体体现吗?
我的心里也是有别人的,比如,一到晚上,我家附近没有路灯,一片漆黑,我总会把我家大门外的灯打开,让走夜路的人避免摔倒。
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使我想起了一句谚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这篇文章中我受到很大的教育。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都能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必将是强大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7
今天,我们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德国人非常爱花,把自己的花种在窗户外面,而且,每一家都是这样的,在屋子里,别人欣赏自己的花;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些美丽的花让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让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既美化了环境,也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心情。
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让我体会到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品质。他们的这种生活习惯,与我们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我们这里,人们把各种花草种在自己的家里,放在房间里,把自己的家、房间打扮的异常美丽,只供自己欣赏,美化自己家里的环境,却很少有人把自己的花种在外面,院外阳台和窗户外面,来美化大家共同的环境,和别人一同欣赏。正因如此,我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没有一丝绿意,使我们的城市显得光秃秃地一片。更不文明的是,也有少数人看着外面的花好看,就悄悄地把花儿带回自己家里。我们中国可是无人不晓的“礼仪之邦”啊!我们周边的国家比我们做的都好,我们应该学习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优秀品质来共同美化我们的环境。我们为别人付出,别人也为我们付出,这样,才能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社会。
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像小悦悦事件,人们都是那么无情,路过的18个过路人都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还被两辆汽车压过,更让人气愤的是,一个司机还说小悦悦的生命不如他的感情重要。社会怎么这么无情,人间怎么这么冷漠?不!不会的!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世界就会更美丽。我们也要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
在学校里,我们也应该具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应该从自身做起,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美化教室里的环境,美化校园里的环境,等等,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种品质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习惯,让城市更加和谐美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8
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后我感受颇深。
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它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
作者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6年回国。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
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和养花的与众不同,以及时隔几十年后再次来德国看到的美丽依旧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在德国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之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从这里可以看出德国人是那么的喜欢养花,并且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要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人,有社会责任感,用自己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的话,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两者之间要辩证看待,整体理解。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花,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见到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想,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期,他陶醉在鲜花的美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特别是文中这一部分最使我感动:“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是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里体现出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高尚的境界,美丽的心灵没有改变。我联想到当今社会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清洁工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大街上清扫街道,晚上九点才下班;我们班同学轮流值日打扫室内外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在班级建立图书角;不少人到血站义务献血;邮递员不论刮风下雨,不论严寒酷暑,都按时给人们送信;交警风雨无阻,守岗位,为人民维持交通秩序,等等。这些不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现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要我们下一代要像德国人那样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季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心中的感情,阐述了一种哲理。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用最精炼的语言点名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谈到这种借景物抒情明理法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季老的梦想要靠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来实现,希望中国也能像德国一样,创造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来到中国的外国友人也会由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深深体会到只有我为人人,才会人人为我,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作为当今的我们要为别人着想,切切实实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9
今天我读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篇课文,非常感动,也受益匪浅。
课文讲述了作者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发现德国人非常爱花,家家户户都在阳台上种着花,只是花是向外开的,在家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人走在大街上抬头一看,五颜六色的花在家家户户的阳台上盛开,美丽极了,汇成花的海洋。
作者问过他的女房东:“这些花是给别人看的吗?”女房东很平静地说:“确实这样!”表现地很平常。
很多年后,作者再次来到德国,来迎接他的人问他:“你看这里有什么变化吗?”作者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没有变。”这说明爱与文明已经成了德国人的一种习惯。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我们中国原来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现在国外很多景点上的警示语却用中文写的,如“请不要随地扔垃圾”,“请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在文物上乱刻画”这些都说明外国人觉得中国游客是很不文明的。我们要重新树立文明形象,要具有德国人的这一种精神境界。
做人不能太自私,要多为别人着想,要做到“我为人人”。有一次,我在等公交车,终于来了一辆车,和我一起上车的还有一位老奶奶。她一上车,车里就站起了一位青年,把老奶奶扶到他的.位子上,老奶奶下车的时候,这位青年又把这位老奶奶扶下车,老奶奶满口答谢。等这位青年上了车,全车人都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这位年轻人也很开心,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谚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一个人随手丢垃圾时,所有人都会扔垃圾,当一个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时,所有的人都会跟着效仿。所以我们要从自我做起,做其他人的榜样,倡导社会好风气,传播正能量。我们要学习德国人这种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品质,使社会美好和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10
“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多作贡献。”这是句白求恩的名言,其实,我对它视听熟悉的,但在我心里却不这样认可。我根本对它是那么陌生。
贡献应该也就是常说的分享的一种吧!原来我对‘分享’一词也是不知其意。但是,从我们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之后,我觉得,我才真正与‘贡献’‘分享’这两个词语打了个交道。
文中一开头就说“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我想正是这样吧!不然怎么那么多的老老少少都爱养花呢?随后,文章就提到花了。说中国人养的花,都养在窗外,供自己品味,而德国人种的花都养在窗户外面,供群众欣赏。这个鲜明的对比,令我感到惊奇。自己种的花,干嘛不让自己天天品味,却让别人看。
看完这篇文章,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德国人是想把自己家种的'花种到外面来,让大家都能观赏到如此美丽的鲜花。嗯,每家每户都把花种出来,那么,当你走在每一条街上抬头向上看时,不就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吗?把花都种出来,让别人看,这或许就是‘分享’吧!
使城市多几分芳香有什么不好呢?把自己的花与众人分享,众人的花与我分享。这就是文中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是这个句子的前提,正所谓是我敬人一尺,人敬我一仗吧!如果每个人都贡献出一些,那将是一片花的海洋。所以说,分享的力量真是无限大呀!
由此,我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想到了一件事,在我们班的书柜里,本来空空如也,现在却有许多的书,只并不是谁的贡献,而是全班57个人捐献出来的。
分享能让一个空书柜,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分享能让条条普通的街道上,变成一片花的海洋;分享能让社会更美好!学会分享吧!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11
这个星期,黄老师带我们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让我感触很深。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人家家户户、临街窗外都种满了花,他们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再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却依旧如昔。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从这篇课文中,我感受到了德国人互相帮助的崇高境界,这能使邻居和邻居之间的感情更好,不会因为小事而发生争吵,我更感觉到了比花儿更“美丽”的东西——那就是德国人民高尚的'思想品德。
而这种品德不就是我们某些人正缺少的吗?那些清洁工人好不容易才把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的,可是就有一些人想去破坏,在随地吐痰,乱丢纸屑,他们一点儿也不珍惜清洁工人们的劳动成果,我们可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小学生们可以在走廊上粘一些画,让走过的小朋友会觉得很漂亮,也会在他们的走廊上粘些美丽的画,这样可把学校打扮得更美丽,还可以做美术课的参考呢!大家只要一起努力,我们最终会把我们的品德变得更“美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12
今天上完了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以后,我感慨万千,我又重新认识了德国人,从前,我总是认为,德国人是残忍的,无情的,而今天学完了这一课以后,我又看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那一面。在德国每一家,每一户都把自家的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子外边,让美丽的花都朝外开放,窗子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汇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花的海洋,让从街上经过的人都赏心悦目的,感觉到十分的舒服,也让到那儿游玩的中国人感到惊奇不以,当季老先生去问他的女房东的时候女房东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件在中国人眼里令人惊奇,而在德国又极其平常的事,把花中在外边而自己只能看的只是花的枝干和叶子,那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品质啊!只有“我为人人”才能收获“人人为我”。每一天,每个人,都在为别人而付出着,也在收获着别人带给你的两倍还多的东西。走在德国的街头,欣赏着家家户户种的鲜花,正是一种享受啊!而在享受的同时也在反思着……反思着,行动着。
其实在中国,就在我们身边也发生过许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情。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家楼洞里卫生太不好了,有泡泡糖,又方便面袋,香蕉皮,还有小猫或小狗拉的屎,可脏了。我们楼洞里的人给物业打电话,可是物业每次都说不管,结果楼洞越来越脏。
我妈妈实在不想生活在这么肮脏的地方,于是她主动去打扫楼梯,扫完再拖,把走廊收拾的干干净净。走过的叔叔阿姨都夸妈妈有这么好的`品质,都对妈妈说:“谢谢你大姐。”从此妈妈每周都会打扫一次,在妈妈的带动下,有不少的叔叔阿姨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从此我们这个漏洞总是干干净净的。
读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生活在社区里,还是班级里,只要人人为他(她)人着想,我们就会生活在美丽和谐的大家庭中。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13
今天预习课文的时候,在课本的精读文章中看到了这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被题目所吸引,仔细的阅读了这篇文章。
作者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惊讶于德国人对花的喜爱之情,更讶异于他们的花总是摆在窗外,难道自己养的花不该摆放在客厅里、卧室里细细欣赏吗?继续看下去,我找到了答案。
原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走在街道上,一抬头,就能看到其他人摆在窗前的花儿,整个街道弥漫在浓郁的花香中,闻着花香,赏着花,一天的疲惫和所有的坏心情都烟消云散,人们的步伐都变得轻快了起来。这大概就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品格吧。再仔细想想我们的街道,经常会有人因为一些小小的摩擦吵吵闹闹甚至大打出手,还有夏天弥漫的一股酸臭味,别人有鲜花,我们却有臭水沟。
在我看来,比起德国人,我们应该是更爱花的,我们爱牡丹的`雍容富贵,爱梅花的傲寒高洁,爱薄荷的淡淡清香,于是我们把它们当做宝贝一样养在家里,细心呵护,生怕晒着淹着,甚至想藏起来,只给自己欣赏。其实,如果我们也能做到,将美丽的花儿分享给大家,将花香传播给大家,那美丽的花儿就不仅仅是在花盆中了,更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悄悄绽放。
读了这篇文章,我眼中的德国人成了一个个“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智者,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14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颇深。
从这一课,我体会到了:德国人的品德高尚,品行高尚,德国人把花养在房子外面,让别人看见花最美丽的一面,享受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作者希望中国人也像德国人那样: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拥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品质,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要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不求回报的崇高品格------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了解了德国人的养花方式,同时也对他们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感到钦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需要的就是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为大家做好事。如果大家都这么做,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要实现“人人为我”,必须先做到“我为人人”。
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事例,比如,当一场大雪过后,你第一个拿起扫帚,走出家门清扫门前的积雪,方便大家行走,大家也会清扫积雪,一起清扫出一条干净的街道;当你做值日时,把每个角落都认认真真的打扫干净,那么轮到别人值日的时候,人家也会把每个角落打扫干净;你把课外书带到班上让别人看,别人也会带来课外书让你看。别人表演节目时,你送上热烈的掌声,你表演节目的时候,别人也会送上热烈的掌声。五年级第一学期的时候,我们班的董语摔了一跤,手也肿了,不方便拿东西,我就主动帮助她。第二学期的时候,我的腿动了一个手术,回到学校,是董语和同学们一直支持我,陪我度过那一段难熬的时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德国人的思想境界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每个人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在生活小事中从我做起,这样,我们的生活必将团结安康,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和谐美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15
这篇文章写的是 季老先生在德国留学,见到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的外面,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原来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让别人欣赏的。时隔四五十年,季老先生又到了德国,发现家家户户的窗口上,依旧开满了花,这让他感叹万分,有感而发。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乐于奉献”。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我相信只要做到“人人为我”,就会换来“人人为我”。
作者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展示出德国不变的美——家家户户窗口上的美丽的花,给别人看。
从这一篇优美的.文章中,我仿佛看到了千千万万朵鲜花,摆满窗口,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色。这真是一片花的海洋!这真是太美了!仿佛走进了花的世界,走进了美丽的天堂……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我为人人”、“乐于奉献”的事例:如,我们熟悉的——城市美容师。
他们每天大清早就起床,来给城市“美容”,为了小区,为了城市,为了社会,为了祖国,他们任劳任怨,毫不屈服。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出现,总是坚强的工作,不管是风吹还是雨打,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们总是耐烦,努力的拼搏,总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为祖国做出贡献,不逃避,不动摇!
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啊!
虽然季老先生只是写了一篇简短,优美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身后,藏着无数个大道理!
虽然我只是细细品读了这篇文章,但是我终于明白了“我为人人”,“乐于奉献”的大道理……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16
在我们生活当中,有些人很自私,他们把环卫工人辛苦打扫的卫生弄得脏乱,他们随地吐痰,他们在公交车上抢座位……所以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需要的是无私奉献的人。这也是我今天读完季羡林老先生写的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
季羡林老先生首先告诉我们德国是一个十分爱花的民族,其次,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德国人种花的习俗以及自己的.感受,他还回忆了四五十年前他和女房东的对话,最后写他又来到了德国,他认为德国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变化。
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在四五十年前在德国留学时与女房东的对话。作者对女房东说:“你们种花都是给别人看的吗?”“正是如此。”女房东说道。令我吃惊的,是女房东说,这一句话的时候居然还是莞尔一笑。读到这里,我想到德国家家户户都爱花,却把花种在窗户外面,这正是他们无私的体现。而反观我们现在,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对于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我想到了一个人。他用自己的双脚蹬三轮车,顶着二十年的风雨蹬出的35万钱,却慷慨地捐给了300多名贫困的大学生。这位老人是谁呢?他就是白芳礼老人。白芳礼老人这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中国正在飞速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中国将会“更上一层楼!”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17
今天看完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德国真是一个美丽的国家。花美,人美,心灵也美。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季老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了作者再一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我读完这篇课文,掩卷沉思,就仿佛置身于德国。我走在街上,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开满了鲜花,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享受,真香真美。主人们正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成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许多蝴蝶围绕着翩翩起舞。那窗台上的花就仿佛是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微风一吹,就向我们频频点头。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倘若你亲自到了德国,肯定会流连忘返。看了楼上,还想看楼下;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盛开的,还想看含苞待放的。看得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人们自己种的花,却是要让别人看得,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民看来,却是那么的平凡。
德国人的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我想如果一个民族可以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它更是坚不可摧的。希望我们国家也可以早日达到这样的境界。
今天,我读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我被德国人的爱花之真切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一种境界所打动了。
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看到的情景。文章是这样写的:作者先点明乐德国是个爱华的国度,然后回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最后讲述了作家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境界。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德国人的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花儿谁家都有,可大多都是为了给自己看的,而德国人不仅是为了自己观赏,还是为了和别人分享自己这赏心悦目的花儿的。想想我们身边:同学们轮流做值日,给别人提供了洁净的学习环境,别人打扫卫生的时候,又为我们提供了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这不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体现吗?同样的,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这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体现。如果一个民族可以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它更是坚不可摧的。
有些句子让我深受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让我知道了“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的心中都要有着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进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这么做的结果,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还有一句话我觉得大家也可以看一下,“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了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变化,但是德国眼睑的气力风景没有改变,德国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也没有改变。
从这篇文章中我得到了启发:只要我们人人努力,从自身做起,我们中华民族也一定会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的崇高境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18
学了语文书上的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使我认识到德国人有无私奉献的一面。
这篇课文写的是著名作家季羡林去德国留学时的感受,看到大街小巷的阳台上都是美丽的鲜花,感到很惊讶,就问自己的女房东:“你们家家户户把花都种在外面,是给大家看的吗?”女房东说:“是的.。”季羡林也因此知道德国人喜欢把花种在外面的原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姹紫嫣红的鲜花布满整条大街小巷,就像是花的海洋,德国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真是美好呀!多年以后,当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就说:“改变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季羡林所说的“美丽”,就是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品质。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那一次轮到我的朋友值日,我就去帮她扫地,轮到我值日时,她也帮我扫地,这不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吗?还有一次,我把我的书借给一个同学看,等我想向他借时,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借给我。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你帮助他,他也帮助你,互帮互助。如果我们的民族也是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大家都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道理,生活中都要互相帮助,每个人都要无私奉献,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强大。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19
季羡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羡林先生一生著作无数,今天,我有幸读到了他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了之后,感受颇多。
爱美之心人人皆有之,爱美的人当然少不了爱花,古往今来,多少才子佳人写了多少关于花的著作,其中我国伟大的作家老舍就是其中的一个,老舍爱美、养花,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当然不止中国人,还有外国人,其中当属德国人爱花、养花地位最重。《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作者季羡林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德国人养的花朵都朝外开,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还是跟以前一样美丽、跟以前一样没有发生改变,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
在刚开始看到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当看到标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一时还觉得很奇怪,自己的花首先是给自己看的,怎么会是给别人看的?就拿我们中国人来说,种花都是种在屋子里,详细阅读了课文之后,我才深刻地明白了,德国人的种花方式确实是与众不同的,德国人走在大街上都能看到花,但是看到的不是自己的花,是别人的花!德国人养的花朵都朝外开,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在屋子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德国人这种和谐的生活方式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吗?其实是首先要为别人着想,反过来,别人也会为我们着想。相信只要我们做到“我为人人”,必定能换来“人人为我”!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境界。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的社会必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先做到“我为人人”,必定换来“人人为我”,这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带给我的深刻感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20
当我一遍遍捧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散文时,我的心被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深深感动了,这种境界耐人寻味,我和作者季羡林爷爷感同深受。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一开始,就这样写道“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一个贯穿全文的“美”字,对我有深深的启发。从文中可以看出、并感受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股强大的力量。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对身边的人将心比心地给予帮助和爱护,那么当我们自己遇上困难时,别人也会在关键时候,搭上手,帮我们一把,这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体现。事实的确如此,就拿我来说吧,我很喜欢交友,杜杜就是我的好朋友中的一位,也是我对她的学习帮助付出最多的一位,最近在我的帮助之下,她的英语考出了A+。可是,就在那天,我喝水时不小心把她的作业本打湿了,作业本上的每一个字母都像开了一朵蓝色的花,她伤心地哭了,老师来检查作业时,询问是谁打湿了作业本,班上所有同学目光齐聚在我的'身上,然而她竟站了起来,说道:“老师,对……不起,这作业是我自己打湿的……”我蓦然一惊,这不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体现吗?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除了透着暖暖的关爱,还是一种快乐与人分享的境界。并且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同学们每天轮流值日,给别的同学提供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当别的同学值日时,同样也会给我们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当在台上表演节目时,你的热情鼓掌给予鼓励和肯定,当你登上舞台时,别人也会报以鼓掌;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伸手来帮助你,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些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体现。是啊,如果我们全世界的人们都养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情操,那么世界上就会少一些矛盾和争吵,多一些和谐和理解。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自己的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从生活小事做起,处处多为他人着想,这样我们的生活就更加和谐美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10-27
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12-05
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11-16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10-0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精选10-20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09-29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10-1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05-20
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08-15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