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1-08 15:34:56 嘉璇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精选13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分享。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精选13篇)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1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这本书的网上评价是相当高的,或许由于几十年国内的传播,其中的一些观念已经间接或直接影响我们,或通过影响相关史学文章进而潜移默化影响我们。读的时候,没有那么强的新颖、觉得与众不同的观念。当我看完书,看到后面关于成书的介绍,我想大概是八十年代时候,书中的那些说法相较于传统较为突破人们对史学文章的认知。但,今天,可能由于其影响通过我身边的老师、或读物直接与间接影响着我,就没有了眼前一新的感觉,或许这正是其伟大之处吧。我没有去探查八十年代时候人们的历史观念是什么样的,不能站在那个时代而以今天的视角来评价是不合理的。

  作为一本畅销书,自然可读性是其第一要素,要兼顾可读性,自然史学的严谨会有所欠缺。但是,wr如果仅仅是枯燥客观的描写,又有几分精神能够读下去。文章包含了作者带感情的理性分析,也给我们开拓了一种眼界,毕竟假如是枯燥的描写不见得我们就会去思考。作者的大历史观,我总结为分析背后的制度及根生蒂固的道德,而把而人看作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无抵抗之力。对于背后的`道德、法律分析是深刻的,我比较认同的。

  但是,作者似乎给予了历史人物更多同情,尤其是万历、申时行,这点我是不太苟同的。在书中,他们是制度、根生蒂固儒家的受害者,有种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觉。历史的`兴衰更替确具有周期,每个人均会在其中深受影响。但是,我对万历的态度确是批评的。不论这么样从内心去,万历是不值得同情的。万历的不作为,消极怠工不值得同情。生活中谁不又遭受着痛苦呢?我更喜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乐观、拼搏态度。对于申时行,作者予以了他那折中调和、熟悉人性阴阳的赞美,在我看来,身处要职,如不够强硬,是难以改变现状而有所进步的。在世上,只有你什么都不做才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最小非议。既然如此,就应为了正确的事情而不顾他人看法。对于身居要位,处事显示温和又为哪般。为人谦恭是应有之义,但做事应有坚定与不让步的原则、立场。在历史的进程中,我更喜欢强势人物张居正。虽然身上有有那些黑暗面,但强势更能反应一种改变精神。

  最后,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人生何尝不是,看似简简单单的万历十五年,何尝又不是我们看似平平淡淡的每一天。几十年后,我们走到的地方,都映射着我们身上一直以来的影子。正如这个帝国,一直为其固有的道德与法律、文官系统的牵累,终将走向衰落。而,我们身上的懒惰、得过且过,也在不断的在无意中束缚着我们。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2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是一部非常好的人文作品,我也不是第一次读了。可是正如其他好书一样,每次读都会有收获。这次我联系他的另一部作品《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来读,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一些愚见。

  中国历史的问题中最受争议也被很多人斥为伪问题的是,倘若没有鸦片战争和西方工业革命中国会不会自动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我的答案是尽管进程会很慢,中国很可能仍然会走向商业化的社会而不是维持农耕文明。

  原因是:人口压力。

  讨论历史上的社会民族变迁很容易陷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即究竟是文化的影响为主还是地理的影响为主,还是其二者混合的影响等等。但是无论还是有一个比较量化的而且也是前提性的原因是比较少争议的`,那就是人口压力。

  两千年来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迁,从河洛到苏杭,这个其实应该是结果,原因是人口的逐渐南迁,以前瘴疠之地的湖南,福建,广东,因为北方土地几千年的耕作和人口繁衍而负担不起那么多的人口,到明清已经是帝国的重要省份了。倘若没有外敌的入侵,继续多出来的人口无处吃饭,而科技的水平又不能飞速的发展,必定导致往外洋移民。因为倘若科技水平进步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则空间扩张。

  当然,这个过程绝对是残酷的。宗中国土地的历代帝国,其运行的纲领都是保护落后经济扼杀商业苗头,维持均衡。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持续的人口压力,故而百姓只要能温饱就可以了,其他一概免谈。这也是儒家思想为什么需要被封为至高标准,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则,在低技术条件下,无法靠极端低效率的法律程序来管理社会。可是当帝国最边缘的省份也人口辐轴的时候,因经济破产而不但爆发的全面战争,会迫使沿海的居民不断移居海外,而中央政权也将没有能力进行约束。华夏民族会因为生活所迫而象现在一样在泛太平洋地区扎根,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稳定贸易圈。

  那么这个结论跟现在事实上的中国有何关系呢,结论是,发展科学技术以缓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是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因为现在地球已经太小了。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3

  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常听老师说起《万历十五年》,读完《万历十五年》,你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可以预见的,中国近代的衰败与腐朽,懦弱与自大,无疑可以从《万历十五年》中品味出来。

  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平淡无奇,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一年一样平淡,但就在这平淡无奇的一年中,发生了很多细枝末叶的且极容易被忽略的事。这些事,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发生大事的症结所在,也是将在得以掀起波澜的机缘。在这一年中发生的事为将来孕育了祸根。

  万历皇帝在刚刚9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位,一成不变的生活,重复的事情,不变的礼仪,令年仅24岁的万历皇帝心生厌恶,权力被束缚,行动言语都受到约束,仿佛一个提线木偶,无法自主。万历皇帝的一生处于不断的被束缚中,万历皇帝也想做一个好皇帝,但朝堂上的寸步难行,一成不变的生活令万历丧失了信心与激情,到了后期万历的做法是无为而治,不在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管理国家事务。在这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即使你是皇帝,很多事情也是不能做的'。

  在多年学习中,我们都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封建集权统治在明清空前强化,皇权至高无上。但是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旁落或者弱化。尤其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前前后后奋斗了三十几年,终也没有实现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常洵为皇太子的梦想。

  万历皇帝是可悲的,他曾竭尽全力想做一个好皇帝,一个好君王,可是文官集团势力的强大,让万历皇帝寸步难行,作为一个皇帝,他是可悲的,作为一个君王,他是不合格的。在僵硬的体制下,万历皇帝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在祭祖大典上作出正确的礼仪与行为,在朝堂上只需要同意文官集团的奏折,在万历皇帝的身上我们似乎看不到像秦始皇的唯我独尊,看不到唐太宗的不可一世,皇帝似乎成了一个文官集团为了统治国家而推出的傀儡,寸步难行的万历,无法作为的的万历。在这段历史中,我无法说明谁对谁错,只有一声叹息。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4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史学界地位颇高。他不是二十四史那样诉说着单一历史事件,也不是《明朝那些事》用现代口吻调侃过去,它经过万历十五年这一看似平淡历史年份为支撑点,从各色人物杯具结局,梳理当朝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剖次明王朝甚至是封建社会没落的制度、体制原因。以往平面的历史人物,经过阅读此书之后变得立体而丰满:阅读之前,我以为万历可是是个懒惰至极的昏君,但纵观全书后,我懂得万历消极怠工的背后有他皇权与礼教抗争的无奈;阅读之前,张居正被视为雄心满怀励精图治的政治家,但我看到在其大刀阔斧的改革背后,也有着与整个文官集团不合时宜的矛盾;阅读之前,我以为首辅申时行可是是个和稀泥的的何事佬,但通过他左右示好我看到了他大局的权衡;阅读之前,我以为海瑞是位模范的“青天大老爷”,但剥去个清官楷模的外衣,海瑞也有他愤青般的悲哀……

  中华五千年礼貌,儒家孔孟,道家庄老,为何到沦落至今却成为余秋雨口中的“无信仰、无道德、无感恩”国人素质?也许,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拨开历史迷雾给了我们一个解释,历朝历代,经过庞大的文官集团,来统治全国。在文官集团和万千小民之间,明朝所采用的就是以礼和道德来维持国家秩序,也能够理解为,明朝并没有真正以《大明律》来维护他们的统治秩序,而是靠道德和礼教,而道德和礼教又是比较抽象的一些准则,在私欲面前,不堪一击。道德以阳的`一面存在,而私欲则以阴的一面存在。当道德能够代替管理国家的时候,文官集团里的官员,则会打着道德的幌子满足自己的私欲,仿佛海瑞,成为了文官集团的标签,每个人仰望着他,可是,没有人愿意做海瑞,那些文官们内心深处有着尴尬和不安,一方面是圣贤书的教导,一方面是现实里必须理解的官场潜规则。一个个充当着纸笔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正是这腐朽的制度,才造就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改朝换代的'杯具。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历史是一条时间的大河,拥有很多史籍的中国人能够从中得到更多历史的启迪,读史以明志,我们如何来建设我们的国家,不走礼与法的脱节,体制与道德相脱离的老路,值得探究与考量。从微观说,确立“法”的思想、树立“法治”观念,摆脱人情因素或许是公务员工作的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制度理念贯穿于心中将带我们远行。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5

  《万历十五年》是即我在床头读完《明朝那些事》之后又本一关于中国阶段历史的描绘,由于习气性失眠,书中其中慨叹也大多由于深夜的躁动而随风去了,但也却有一局部随着可吸入颗粒物一同沉淀到了我的血液里。

  我惊诧,此书中许多人物身上,竟都有当今理想社会的影子。

  若将万历儿时看做我们的当代,他本来聪明敏感、乐于上进,也曾经励精图治、喜欢读书,他本不是暮气沉沉、消极厌世的人,怨只怨那些作为臣僚的`教师或家长,从不曾将他当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确切的说是有威严的独立个体来对待,同样也像像我们的学生时期,很多时分被当成了学习的机器,本来生动好动、乐于考虑,最终却极度厌学。诸如参与完升学考,要将书本剪碎或早上照旧习气的坐在写字台前却不晓得该干什么。所以,万历皇帝作为学生,臣僚作为教员,的失败之处,是大臣们剥夺了万历作为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应有的个性、思想和生机。

  张居正不让他练习书法,申时行不让他练兵,一切人都不让他立三皇子为太子,以至与他生前形影不离的爱妃都不能与自己埋在一个坟墓里。失去了如此自在,就算做着皇上,又有什么兴趣?但他毕竟是皇上,仍然具有无尽的豪华和整个国度,而当今社会我们的悲痛何至于此。

  张居正作为首辅原来言行不一,到我们看见了太多人士的虚伪。官二代,富二代,军二代,黑二代。这个社会原来曾经并正在真正属于这些有钱有势有权和不要命的,“学校十年功,不如一棵葱”的现象难免呈现。

  我不断觉得,张先生本不是奸臣,他也是希望明朝国富民强的,他仅仅是一个有缺陷的聪明的我行我素的.大臣而已。孔子说,“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难养”的岂止是女人和小人?任何人彼此接触久了,都难免“不逊”起来,皇帝如此,张居正如此,恐怕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也难免如此。事实摆在眼前,改动虽不及万难却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我唯有在心田播种善的种子,也时辰提示本人,只需是人都会产生某些成见和不可防止的缺陷,学习如何谅解并选择,哪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那些是“见不善而内自省”的,理想无法与社会种种幽暗的侧面,但却必需允许这些幽暗的存在,由于他毕竟是“多彩”这个词的重要局部。

  面对如次、遇到问题、唯有积极想方法,努力让自己多一些才干,开阔些眼界,理清些思绪。而决不能消极怠工,心灰意冷。充溢希望才干使我们快乐生活。

  ——我们无法于幽暗,也尽量做到让幽暗无法于我。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6

  这是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写的一本好书,1979年首先在美国出版,并多次重印。我是在阅读了王小波的“不新的《万历十五年》”一文后,才上网购得此书阅读的。在读书中,经过书里提到的文章和人,再去找自己有兴趣的书来读,这种是我自称为“顺藤摸瓜”读书法。由于这个读书法,我最近重点购买了一些“读书笔记”类的书籍来阅读。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历史学范畴的书。在我的读书目录里,应当是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三类为主。在阅读一个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阅读他的传记或者简介,这样,才会对作者写作的立场、背景、动因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个也是我自称为“摸清背景”的第二个读书法。由于这第二个读书法,我也购买了比较多的人物传记来阅读。

  经过读书,我要建立起自己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书目体系。

  再来谈谈《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吧。全书以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为历史时间的横断面,然后讲述了与这个横断面有关的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最终,从作者的大历史观得出结论: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无事可记,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国崩溃的隐患早已埋下,所以,书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杯具性结局(皇帝也不例外),故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也是失败的历史!

  读了这本书后,引发了我的另一个思考,就是我们此刻一再提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究竟我们民族历史那个阶段、那种机制值得我们骄傲,更值得我们在当今列强环伺的国际形势下提出“复兴”的口号?如果说中国的汉唐盛世值得我们后人“复兴”,那么,万历十五年的杯具,不是由汉唐而来的吗?

  期望经过阅读更多的历史书籍和做历史的思考,能对以上问题做出解答。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7

  对于明神宗朱翊钧,历来人们大多持否定态度。其实不仅如此,说起明朝的皇帝,人们都没有好感:他们不理朝政,就像一个个败家子,折腾着祖宗的基业。在朱家统治时期,虽然写就了不少的辉煌,也留下了无数的骂名。鲁迅先生在论及明朝时曾说:“唐室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

  但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黄仁宇先生则明显地表达了他对朱翊钧的同情与悲叹。当然,黄先生也从他的“大历史”观向我们展示了万历皇帝的一生,以及万历出发,追溯封建统治的源头,着重剖析了明朝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全面给我时期的文臣武将、思想家。

  在高中历史课上,我们都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封建集权统治在明清空前强化,皇权至高无上。但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旁落或者弱化。尤其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前前后后奋斗了三十几年,终也没有实现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常洵为皇太子的梦想。

  我想,其实,这也是万历皇帝的可悲之处。封建统治从秦朝到明朝,已经有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所推崇的文官制度,这时已经完备成熟。皇帝,在这个以程朱理学为根本太子思想的国度里,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货体制。万历皇帝,只要努力扮演好他的这个皇帝角色,按时参加各种典礼活动,批准内阁大臣的`奏议,在全体文官以及程朱理学的协调下,整个国家基本上就可以正常运转了。皇帝,似乎已经成了礼制的象征,国家的精神领袖,倒有点类似于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但这怎么可能呢?在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皇帝基本上都是呼风唤雨,独揽大权,说一不二的。

  可是,在明朝,在以理学为一切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的国家里,熟悉掌握了理学的文官集团,却逐渐壮大成熟,甚至达到了与皇权对峙的地步。万历皇帝想立皇三子为皇太子,朝臣竭力反对,双方苦苦斗争了三十几年。最后,万历皇帝被迫立皇长子常洛为太子,但这是以六七位阁臣的离职,上百名大臣被降级为沉重代价的。从此以后,万历皇帝心灰意冷,深隐后宫,消极怠工。朝臣的奏议,他不予批准,也不加反对,就一直搁着,拖着,让朝臣的目的也大不到。这很像小孩子的斗气行为。但一国之君这样做,却是以一个国家的没落为代价的。

  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疑问:立谁为太子,谁为下一任皇帝,作为臣子的,和他们有多大关系,他们为什么非得拥护皇长子,甚至不惜和皇帝对着干?在以嫡以长不以贤的礼法原则下,常洵为长子,就应该为太子。万历皇帝立常洛为太子,就是违反礼法的行为。在以礼法为根本原则的社会里,这是关系国家根本的问题,是不能允许的,即使皇帝也得遵守。

  在历史上,神宗皇帝偏激逆反,昏庸无能。亲政初始,清算张居正。他晏处深宫,声色犬马,荒废政事,又大肆兼并土地,溺志于财货。其在位期间,围绕太子发生的“国本之争”,更是将朱王朝进一步推向深渊。

  如此可憎之人,必有其可怜之处。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万历皇帝如何从勤勉政事,励精图治,逐渐堕落退化。

  朱翊钧自幼聪慧过人,读经史过目不忘,而且颇为早熟。九岁即位,在生母李太后以及张居正的教导下,也算是一位少年英主。张居正亲自教导他,安排课程,指导读书,选拔贤能的大臣辅导他,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本领。虽然十分严厉,却也不妨碍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张居正生前,皇帝一直支持他的改革。但张居正的正直,却得罪了不少人,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在他死后,反对他的`人开始反扑。他们纷纷上奏,要求清算张居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万历皇帝对昔日威炳震主的张居正日益不满,对他的严格管理也感到了厌倦。于是他从维护张居正,到顺水推舟地开始了对张居正的清算。这也是在他树立自己的权威,彻底摆脱张居正的影响。于是,生前忠贞不二的“元辅张先生”,变成了谋国不忠的大奸臣。虽然清算成功,但这对朱翊钧来说,这肯定是个不小的打击。为什么他敬爱的老师就成了乱臣贼子,曾经受过张居正提拔的人为什么反而要陷害他,这些问题也使皇帝迷茫困惑。于是,他对朝臣的反复奸诈深恶痛绝。尤其是长达三十几年的立储问题,慢慢磨尽了万历皇帝的雄心壮志,迫不得已地立长子为储,也加剧了万历皇帝对朝臣的厌恶,以及对政事的热情。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万历皇帝的优柔寡断的性格也起了不少作用。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8

  万历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一批历史人物在黄的笔下重新闪现出灵光,掩卷而思,我们也不得不考虑人在官场,特别是中国社会应该如何适应。

  读这本书,使我想到一句夏新公司总裁李晓忠会议上的话:“如果你现在对共产党不满意,则更要入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她!”诚然,对中国社会也是如此,如果你想改变中国社会,则首先要适应这个社会上的规则,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改变社会。

  但在万历时期,却没有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万历帝采取了消极的做法,使得朝内矛盾增加;张居正采用高压策略,令压力在其去世后瞬间爆发;申时行总结经验,却采取中庸之道,基本一事无成;海瑞用其独有的性格,在精神上可以照耀千年,却无法与现实接轨;戚继光虽心有国家,外在表现却是组建私家军队——“戚家军”,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综合以上,我说充分认识到“目的”与“途径”各有所重,可以说,目的重要,达成目的的手段更加决定了努力是否成功。很多人都可能想为国家出力,但如果途径不对,则目的无法达成。

  中国毕竟不具有一个直来直去的文化,大家讲“面子”,重“含蓄”,所以做事的手段就更显重要。在西方,“沟通”同样是一门科学,而在中国“沟通”却更重技巧。即然是技巧,作为当事人就要有识破别人真实目的的能力。

  万历皇帝在别人指责张居正之时没能认清这些人的真面目,所以酿成后来的一系列问题与错误。所以这要求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做一件事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其达成的`效果是什么?这都非常重要!

  正如唐朝魏征所讲,一个连亲情都不顾,边儿子都可杀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所以,一个人做事情如果违反了大原则,其心术则肯定是有问题的。

  当然,我们也不提倡海瑞似的作风,因为人毕竟是人,有“阴”、“阳”两面,即私俗与奉献精神并存,所以在制度完善的情况下,高薪`养廉肯定比低薪要好的多。

  所以,今后一定要记住,要改变社会,首先要适应社会;要改变一个人,也要首先与这个人建立良好关系。同时,要认清一个人,首先看其言行,但最主要是重视其言行背后的真实目的及即得利益者到底是谁。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9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在这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书中着重写了万历皇帝、改革家张居正、调和者申时行、清流海瑞、武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六人的事迹和思想,从正面或侧面描绘了该王朝的面貌,让今人读来,能够感知那个年代,也对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对明王朝道德的认识:

  明王朝没有西方一样强大的宗教力量,他们只有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规范着帝国的道德,儒家文化是明王朝的根本,成为指导人们的唯一的道德标准,进而成为治国标准。道德规定着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和思想。地方乡绅自治用传统道德为标准;官员判案以“四书”为准绳;皇帝欲废长立幼也要受到伦常的制约。道德纲常为国之根本,它不仅可以指导判案,甚至可以替代法律。用传统的儒家道德文化治国,缺乏“公正性”。道德至高无上,它不仅可以指导行政,而且可以替代行政。没有了“公正”的法律,用“人治”的方式,社会的腐败容易滋生,腐败者本人,多数为人治的执行者。

  对明王朝政治的认识:

  尽管明王朝的皇权在历朝中已经非常强大,但是书中则反复强调文官集团和皇权的博弈,文官集团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万历皇帝坐姿不雅,他们会立马批评,万历皇帝喜爱书法,他们会加以限制,万历皇帝欲立三皇子为太子,他们则坚决反对。以至后来万历仅为皇权的象征,其权力的行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官的制约。万历本人可以免去或诛杀冒犯他的文官,但却对整个文官集团无能为力。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因缺乏调和者而导致万历长达二十年的消极怠工。

  《万历十五年》给予我的启示: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2、一个国家体制僵化,发展停滞,没有活力,必须改革。成功则兴旺发达,不彻底则江河日下,不改革或改革失败则坠入深渊。

  3、人有两面性,阴面和阳面,人是自私的。明朝一直依靠儒家思想、四书五经的原则来管理人民是行不通的。

  4、历史自古就是强者的天堂,弱者的地狱,所谓胜者王侯败者寇。

  5、当皇帝也有当皇帝的无奈,万历皇帝虽然为一国之君,但其实活的也很不自在。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10

  统观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采取传记体铺叙方式展开了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六位重要历史人物故事的描述,这些人物包括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以及李贽。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在黄仁宇先生的笔下,这些人物都个性鲜明。之所以以他们为故事主线,大概是因为他们在明朝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又显得是那么渺小,在时代面前他们都是芸芸众生,自身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限定了发展轨道,他们试图打破它,却发现到头来一场空,因为所有人都被时代裹挟着前行。

  万历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实际上,从这年起,王朝的覆灭已经不可避免了。或者并不应该这么说,应该说王朝的覆灭已经注定了,而只是从那时起,端倪更明显罢了。

  本书中提到了历史的惯性。在我看来,万历年间的各种事务都可以用它来解释。从明朝建立起到万历年间,它已经经历了二百多年以四书中的道德作为最高意识形态的日子。换句话说,是明太祖所建立的以封建道德为最高指导的思想绑架了明朝。及至万历年间,明朝的发展方向已经不是皇帝或是某些臣工可以改变的了,万历皇帝的`“罢工”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而万历皇帝因为立储问题与群臣闹矛盾,消极怠工长达三十年。而帝国统治机器依然正常运转,居然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万历皇帝表面上看是那个时代的中心,是那段历史的主宰者,因为他有高高在上的皇权。然而事实上,他是最可怜的人,他所处的时代是文官集团势力庞大的时代,他所处的时代是思想受程朱理学深刻影响的时代,所以他有“人欲”则不达,一是受文官集团势力的牵制,二是受他内心思想的羁绊。他当然不能像正德皇帝一样,不顾名声为所欲为,因为他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从小所有的教育与文官集团集体认同的道德标准如出一辙,这些从始至终束缚着他。他试图打破这个无形的牢笼,以至于在张居正死后要那般绝情的清算他,但最后这种种在后人看来竟像个孩子打翻瓶瓶罐罐撒撒气而已,这种报复行为对于他自身获得真正的自由没有任何裨益。身为皇帝又怎样,时代决定了他的命运。

  时代的潮流是难以改变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跟随着它,发挥自己的力量。有志向有抱负的人,理应懂得如何与时代相处。但凡联系一下过往的历史,我们可得知,唯有符合大势所趋、站在时代风口上的人与事,才可成事、做人。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11

  首辅申时行,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张居正时代的改革、做法、措施,以及张居正和文官集团这个群体的矛盾来源和结果,以给申时行和事佬的做法做解释。申时行下定决心做和事佬,是在吸取前人教训和仔细分析各个利益集团的基础上所做的决定。

  作为申时行的前辈和推荐人,张居正一心想要改革,想要以法治国,然而他只能做到强推政令、利用他的门人和私人勉强在部分地区推行。不仅如此,他深知“为官之道”,自己不做表率,却只想动他人的“馒头”,改革难以推行也是自然的。况且,一切归根究底是官员的俸禄过低,没有改变这个基本事实,就想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没有错,但改革前的分析做的不够。这就好比没有奠基就像盖摩天大厦、没有铁轨就像要火车跑起来。

  申时行深知张居正错在何处和改革行不通的.原因,为了与文官集团和解或者向其示好,在上台后就将仅施行一年的改革制度取消了。

  作者还花了较大的篇幅来论述文官集团的形成,和伦理道德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文官集团具有双重人格,他们既遵从四书五经的伦理道德,也同样不会放弃吞没百姓的钱财、收受他人的贿赂以维持自己相当标准的生活。正直,是一件商品,用来在皇帝面前展示的。

  在那个普通百姓人微言轻的时代,大多数人将做官看做发财致富的道路,而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多数官员的利益,所以行不通。制度好与不好,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它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好的;反之则不好。既得利益者没有评论的权利。而张居正作为既得利益者,不仅说旧有的制度不好,改了它,还不加遵守。制定了规矩,只来约束旁人,而不约束自己的,当然就群起而激愤了。

  申时行懂这些,他尽量避免惹怒这些个人,尽力做好皇帝和大臣们的传话筒,从不惹是生非,用力维护着平衡,没有出大错,也没有出彩的地方。

  同张居正比,申时行可能过于平和了,但他参透了社会运行的规则,知道自己无能与它对抗,所以他选择了适应,不做那个出头人。从他自己做和事佬的决心来看,他尽力了,做的不错。

  历史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下,适应不失为一种选择。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12

  读书是习惯,但不一定是好习惯!如吸烟、如酗酒。中学时为了逃课而不过于自责,养成了读闲书的习惯,这习惯一养成就戒不掉了,一直保持到今天,以至于每年都要网购些闲书来读。说这习惯未必是好习惯原因有二,一是读书多了不但不会促进思考,而是怠于思考了,以至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要到书本中去求证才算得到了认证;二是书读多了思想杂了,以至于对于现实中的事事与非非不能果敢地认知与判断,往往在茫然中断送了许多机遇。书是一定要读的,但要读适合的'书,读适可的量。

  《万历十五年》是非管理类、非金融类、非法律类书,于我来说自然是闲书。看电视剧时,育良书记读了,没有引起我的兴趣,我没读;逛书店时,书店老店热情地推荐过一回,我没读;在朋友的桌面上发现了它的存在,我没读。十月间利用早晨、晚上、出差的空闲读完《白鹿原》后,突然没有什么想读的书了,空闲时间一下子空闲了下来。闲来无聊,在与一位挚友聊天时,他郑重并诚恳地推荐了《万历十五年》与《北京法源寺》,于是这二本书就摆到了书桌上。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1573-1620年),共使用了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万历十五年是1587年。黄仁宇先生选择万历十五年,不是为了讲述万历十五年所发生的事情,只是以万历十五年为切入点,对明朝的政治(明神宗)、经济(张居正、申时行)、军事(戚继光)、文化(李贽)进行剖析,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社会观、人性观等等。书中从文官政治体制中审视个体的挣扎与存在,用现代政治、经济、历史技术分析评判明代中后期的历史变迁,自人性的角度看待历史人物的处世观,总之此书大视野、小视角,字字珠玑、句句灸痛。

  开国君主有开国的难,万物皆衰、百废待兴、陈章立制、千头万绪;守成君主有守成的难,旧例积循、上祖下效、臣僚杂利、新盾待破。万历十岁即位,李太后称制,张居正独揽军政,推行“一条鞭法”,是为“万历中兴”。万历即位时明代立国二百余年,几经中兴,国库虽不线腐钱散,但也不会像崇祯朝一样捉襟见肘;积弊虽深,改之亦艰,不改也不至于国倾家覆。整上国家似乎是一锅六、七十度的温水一样,不冷、不热,不至于冻成一坨,更不至于沸腾!

  万历欲有所为,偏偏又掣肘过多,性格儒弱,与其因变革打破平衡、生出事端,还不如避舍静观、左提右挈、相互制约、无为而治。国如此,人如此,能奈何,只如此!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 13

  读《万历五十年》,就可以从一个王朝看到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万历帝在位四十八年,掌握明朝的朝政长达半个世纪。

  万历帝,在此之前我是没有多少了解的,但是在看这本小说的人物介绍时,发现里面的很多人物我们都耳熟能详。张居正,海瑞,戚继光,一些千古名臣,还有后来出现的宦官魏忠贤,以及经常在影视剧中听到的朱常洵。

  小说涉及人物众多,情节关系十分复杂,在这里仅对比较触动我的两组人物来谈一下感受。

  万历帝与张居正。万历帝即位时年仅十岁。隆庆帝临终时为万历帝选了三位辅政大臣来辅佐幼主。张居正正是内阁首辅。万历帝少年早熟,支持张居正设计和主持的新政,十年的新政让明朝国库充盈,百姓对新政充满好评,史称“万历新政”。万历帝成年之后,亲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可当时张居正深得人心,天下只知张居正而不知万历帝。张居正成了万历帝亲政的绊脚石。张居正患病后不久病逝,由于一些奸臣的挑拨,万历帝下令将张居正抄家。张居正的家财被尽数没收,张居正的几个儿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制造了一出出惨剧。这就是令人震惊的'“江陵奇祸”。张居正垮了,万历帝亲手制造了张居正的悲剧,重新找回了封建帝王的无上权利。这是专制君主对辅政大臣威权震主的一种无情报复。明朝的专制王权发展到顶峰,明朝从此走下坡路。海瑞评价张居正"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对其一生的真实写照。张居正心甘情愿“为帝王用”到头来却换得这么一个下场,封建时代的君臣关系,不得不令人深思。

  万历帝与郑贵妃。郑贵妃,选秀时被选入宫,后成为万历帝的专宠,正是她,左右了万历帝的后半生。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但她并不满足。她对皇后的宝座垂涎已久,同时要万历帝立自己的儿子,即朱常洵为太子。万历帝也想立心爱的女人的儿子为在太子,可这不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祖制。随着皇长子朱常洛的年纪越来越大,迫于臣子们要求尽快册封太子的压力,万历帝在“立长”“立爱”之间徘徊,一再拖延,二十余年不上朝。最终还是难以改变祖制,立朱常洛为太子。郑贵妃曾不只一次地迫害朱常洛,梃击案,红丸案,幕后主使都是她。而万历帝一直在维护他的贵妃。万历帝为了一个郑贵妃,做出了许多违背祖制违背人伦的蠢事。也许他们之间存在着真正的爱情,但在厚重的历史下,这些都被一些另外的事情所干扰,再我看来,那种感情不是纯粹。是不是所有帝王,都无法有真正的感情,是不是所有的帝王,他们的感情都带有一种悲哀。万历帝深爱着郑贵妃,一辈子只宠了她一个。但我对郑贵妃,更多的时憎恶。一个少女时代纯真美好的女子怎会在入宫后变得那么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她的所作所为,令人毛骨悚然。

  《万历五十年》,一部厚重的历史小说,以我浅陋的阅历见闻难以对它做出一个得体的评断。历史总是厚重的,历史总是能让人掩卷沉思,扼腕长叹。

【《万历五十年》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02-01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03-24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04-26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05-17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04-11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03-06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09-04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02-15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篇04-10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9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