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50字

时间:2025-09-08 16:21:07 银凤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50字(精选10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5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50字(精选10篇)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50字 1

  刚刚拿到这本书时,我便被书名所吸引了——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对于初为人师的我觉得班主任不仅让我毫无滋味,而且五味翻阵。然而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一位睿智的老师,以细腻、包容的情怀,将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教育的回甘之味,教育的有滋有味。

  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年轻的班主任郑英老师。郑英却在班级管理上做得风声水起,1978年出生的她曾连续7年担任了两个班的班主任。她先后成为了《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并也成为了自己所教学科的权威刊物《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的封面人物。

  郑英是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透过她的书,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细微处用心。”正如郑老师所说。优秀教师第一条是“记住学生的名字”。每个孩子的名字就是一首歌,一段情,一个故事,因为它寄托着父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郑英老师将班中的孩子的名字串连成文,使孩子的名字顿时有了生明,更显示出在集体中的价值,增添了同学间的亲密感。郑老师还提出我们可以在记住孩子的名字时可为孩子取昵称,在课间谈话时都能用到,甚至可以带进课堂。这是老师走进了学生心灵的第一步,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教师赢在起跑线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多么细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师啊!极其简单的细心,却有着不简单的内涵,从中透射出人文关怀。

  不仅要学会在细微处用心,鼓励孩子、欣赏孩子,而且在必要时要学会惩戒学生,当然善用、慎用这把双刃剑。郑英老师书中提到惩戒的规则需要明确,“丑话”说在前,给学生一个“可视”的标准,从而注意自己的言行,降低犯错误的几率。同时惩戒也需要留有空间,给学生自选性的惩戒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灵活机动地选择自身能够的方式承认并改正错误,而且能尽量地确保学生一旦犯错,就早有思想准备,起不到惩戒的效果。在实际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效仿这种做法,学生在出现错误,进行惩戒的时候,这种可选性的方式的确让孩子更乐于去接受,同时也竭力维护规则的权威。

  班主任开展班级常规工作时,经常翻翻这本书,大有益助。书中收录了诸多班主任的管理妙招,的确是“一线班主任的宝典”。将适于自己班级的方法带到实际工作中去,会让人不知不觉地发现做班主任确实是有滋有味。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50字 2

  参加了培训后,深深折服于郑英老师的教学态度,我想要更深入的了解她管理班级的一些方式方法,也是经验尚浅的我迫切在工作中成长的需要,我买了郑英老师出版的这本《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完这本书,一些班级管理借鉴来用,确实效果是不错的。

  首先,讲的是学生名字的艺术,她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以前,我教的班级很多,除了自己做班主任的班级会记住学生名字,其他班级,教了一年下来,能叫出名字的也就只有5、6个,想让学生回答问题就只能点座号,有时想要叫某个同学,但是名字记不住也只能作罢。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名字的重要性,最起码,我现在学会了记住学生的'名字,也许一开始比较费力,但是记住学生名字的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我能随心所欲的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也能从课堂中感觉老师对他的尊重,上课也会更给力。

  关于校规班规方面,学生偶尔会犯错,迟到、不交作业、不搞卫生等小问题会经常出现,以前我总是骂他们或叫他们家长来教育,很多时候他们也只是害怕我而摄于我的威严。现在,我会让学生选择措施来“惩罚”,也就是书中所介绍的“自助餐”,让学生选择,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所选择,也不会让学生觉得自尊心受挫。记得有个这样的故事:有两个买茶叶蛋的,其中一个会问进来的客人,“你要茶叶蛋吗?”客人总是回答“不要”。而另一个生意却很不错,他问的第一句话是“请问你要一个茶叶蛋还是两个”,这样给客人形成一个概念就是在一个和两个之间做出选择,那他卖出去的茶叶蛋就比第一个人要多。其实,我们设计合理的套餐让学生选择也是如此,学生也会形成一个这样的概念,他必须选择一个来弥补自己犯的错,而不是想要逃避。

  书中还介绍很多值得我去借鉴的做法,我们不能全部照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自己没想到过的新的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50字 3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个名字——《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篇。我带着十分的兴趣,读完全书,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小细致、大智慧的班主任。

  郑英老师在班级管理上做得风声水起,1978年出生的她曾连续七年担任了两个班的班主任。她先后成为了《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

  郑英是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透过她的书,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细微处用心。"正如郑老师所说。优秀教师第一条是"记住学生的名字".每个孩子的名字就是一首歌,一段情,一个故事,因为它寄托着父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郑英老师将班中的孩子的名字串连成文,使孩子的名字顿时有了生明,更显示出在集体中的价值,增添了同学间的亲密感。郑老师还提出我们可以在记住孩子的名字时为孩子取昵称,在课间谈话时都能用到,甚至可以带进课堂。这是老师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走进了学生心灵的第一步,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教师赢在起跑线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多么细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师啊!极其简单的细心,却有着不简单的内涵,从中透射出人文关怀。

  郑英老师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很少用指责、训斥、也很少唠唠叨叨、不着边际。更多的时候她用简短富有寓意的小故事或者小案例来打动孩子们,留给孩子们的是思考和沉静,更是收获感悟。

  在细微处用心,着眼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将班主任工作变得生活化,生活是顺其自然,充满着神奇的。她讲到,用你对生活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发现另一片场景。学生也许会不尽人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会回报多少。

  我们也许要的不是回报,但那种酸甜苦辣之后满满成长的喜悦,这将是一种过程中最幸福的事。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50字 4

  翻开《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温暖教育世界的门。书中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满纸鲜活的教育故事,字里行间都藏着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与智慧,让我真切感受到:原来班主任工作不是日复一日的琐碎重复,而是能充满诗意与滋味的幸福旅程。

  书中那位班主任处理 “调皮学生” 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面对上课总爱捣乱的小宇,她没有批评指责,而是发现了小宇擅长画画的闪光点,让他负责班级黑板报的绘画工作。从最初的敷衍了事,到后来主动构思版面、熬夜修改画稿,小宇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归属感,不仅上课认真了,还成了班级里的 “艺术小达人”。这让我明白,“有滋味” 的班主任工作,是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用包容与信任代替说教,让教育像春雨般 “润物细无声”。就像书中所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班主任要做的,是找到适合他们的土壤与阳光。”

  书中还有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班主任会在学生生日时,手写一张带着温度的贺卡;会在下雨天,把自己的伞递给没带雨具的学生;会在班会课上,和学生一起煮饺子、聊心事。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却让班级变成了温暖的. “家”。原来 “有滋味” 的教育,就藏在这些烟火气的细节里 —— 不是追求轰轰烈烈的成绩,而是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成长中感受到被爱、被重视。合上书页,我不禁想起自己身边的班主任们,他们何尝不是这样:清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深夜还在批改作业、回复家长消息,用平凡的坚守,让班主任工作充满了幸福的滋味。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不仅是一本教育书籍,更是一份温暖的教育指南。它让我懂得,班主任工作的 “滋味”,是学生进步时的欣慰,是与学生相处的温馨,是见证他们成长的幸福。这份滋味,需要用爱去酿造,用智慧去调和,更需要用真心去品味。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50字 5

  读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我心中满是触动与思考。以往总觉得班主任工作是 “苦差事”—— 要管纪律、批作业、处理矛盾,忙得脚不沾地。但这本书却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只要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方法,班主任工作也能充满甜滋滋的幸福滋味。

  书中让我最受启发的,是班主任对 “教育细节” 的重视。有位班主任发现班级里的图书角总是乱糟糟的,没有学生愿意整理。她没有直接批评大家,而是在图书角放了一个 “爱心整理盒”,里面装着可爱的书签和小贴纸,谁整理了图书角,就能拿走一份小礼物。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让图书角从此变得整整齐齐,甚至有学生主动给图书贴上分类标签、写下读书心得。这个故事让我明白,“有滋味” 的班主任工作,不是靠 “命令”,而是靠 “巧思”——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引导他们,让规则变成自愿的行动,让教育变成快乐的体验。就像书中说的:“教育不是硬邦邦的要求,而是软绵绵的吸引。”

  书中还有一个情节让我眼眶发热:一位班主任得知学生小敏因为家庭困难,冬天没有厚外套,便悄悄买了一件羽绒服,却说是 “学校的爱心捐赠”。后来小敏长大后,特意回来看望老师,说:“当年我就知道那件衣服是您买的,您的好意,我记了一辈子。” 原来 “有滋味” 的`教育,是懂得呵护学生的自尊心,用含蓄的爱温暖他们的心灵。这种爱不是轰轰烈烈的付出,而是小心翼翼的守护,像冬日里的暖阳,不灼人却足够温暖。

  读完这本书,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它的 “滋味”,藏在与学生相处的每一个瞬间里 —— 是课堂上的相视一笑,是课后的贴心交谈,是学生毕业时那句 “老师,谢谢您”。这份滋味,没有标准答案,却需要用真心去感受、用热情去创造。《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教育的初心,也让我相信:只要带着爱与智慧,班主任工作一定能酿成最香甜的滋味。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50字 6

  翻开《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本以为会是一本满是理论的 “工作手册”,却没想到字里行间满是教育的温度与巧思。作者用一个个真实的班级故事,将班主任工作从 “琐碎的事务” 变成 “有滋有味的修行”,让我读懂:原来好的教育,藏在那些用心经营的细节里。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 “教育细节” 的珍视。她会在学生生日当天,手写一张带着温度的贺卡,卡片上不仅有祝福,还有 “老师记得你上次主动帮同学修桌椅的样子” 这样专属的细节;她会在班级角落设一个 “悄悄话信箱”,认真回复每一封带着困惑的小字条,用温柔的文字化解孩子心中的小烦恼。这让我想起曾遇到的班主任 —— 她总记得我怕黑的小毛病,每次晚自习后都会陪我走到校门口,路灯下她的影子与我重叠,那句 “别怕,有老师在” 至今温暖着我。原来班主任的 “滋味”,就藏在这些 “记得” 里:记得学生的小习惯,留意他们的小情绪,用细节让教育有了 “人情味”。

  书中还让我看到,班主任的 “滋味”,也藏在与学生的 “互动巧思” 中。作者从不把 “管理” 挂在嘴边,而是用 “班级小任务” 让每个孩子找到价值:让爱画画的学生设计班级黑板报,让细心的学生负责 “图书角管理员”,让内向的学生担任 “情绪小管家”。她还会组织 “班级生日会”“错题分享会”,把 “批评” 变成 “成长的对话”—— 有学生考试作弊,她没有当众批评,而是带他到教室外,轻声说:“老师知道你想考好,但诚实比分数更重要,我们一起找进步的方法好不好?” 这样的教育,没有冰冷的规则,只有温暖的引导。这让我明白,班主任的工作不是 “管教”,而是 “唤醒”:用巧妙的互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班级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成长变成一件心甘情愿的事。

  合上书页,我更深刻地理解了 “有滋味” 的真正含义 —— 它不是轰轰烈烈的.成就,而是学生毕业多年后,还会记得班主任贺卡上的字迹;是看到曾经调皮的孩子,长成有担当的少年;是在琐碎的工作里,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爱。这本书像一盏灯,照亮了班主任工作的 “另一种可能”:不必抱怨事务繁杂,只需用心对待每一个细节;不必焦虑教育的难题,只需用爱搭建与学生的桥梁。

  往后再想起班主任这个角色,我不再只看到 “忙碌”,更能品味到那份独有的 “滋味”—— 那是与学生同行的温暖,是见证成长的喜悦,是用真心换真心的幸福。而这份 “滋味”,也会成为每个教育者心中最珍贵的宝藏。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50字 7

  翻开《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本以为会是一本满是理论的 “工作手册”,却没想到字里行间满是教育的温度与巧思。作者用一个个真实的班级故事,将班主任工作从 “琐碎的事务” 变成 “有滋有味的修行”,让我读懂:原来好的教育,藏在那些用心经营的细节里。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 “教育细节” 的珍视。她会在学生生日当天,手写一张带着温度的贺卡,卡片上不仅有祝福,还有 “老师记得你上次主动帮同学修桌椅的样子” 这样专属的细节;她会在班级角落设一个 “悄悄话信箱”,认真回复每一封带着困惑的小字条,用温柔的文字化解孩子心中的小烦恼。这让我想起曾遇到的班主任 —— 她总记得我怕黑的小毛病,每次晚自习后都会陪我走到校门口,路灯下她的.影子与我重叠,那句 “别怕,有老师在” 至今温暖着我。原来班主任的 “滋味”,就藏在这些 “记得” 里:记得学生的小习惯,留意他们的小情绪,用细节让教育有了 “人情味”。

  书中还让我看到,班主任的 “滋味”,也藏在与学生的 “互动巧思” 中。作者从不把 “管理” 挂在嘴边,而是用 “班级小任务” 让每个孩子找到价值:让爱画画的学生设计班级黑板报,让细心的学生负责 “图书角管理员”,让内向的学生担任 “情绪小管家”。她还会组织 “班级生日会”“错题分享会”,把 “批评” 变成 “成长的对话”—— 有学生考试作弊,她没有当众批评,而是带他到教室外,轻声说:“老师知道你想考好,但诚实比分数更重要,我们一起找进步的方法好不好?” 这样的教育,没有冰冷的规则,只有温暖的引导。这让我明白,班主任的工作不是 “管教”,而是 “唤醒”:用巧妙的互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班级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成长变成一件心甘情愿的事。

  合上书页,我更深刻地理解了 “有滋味” 的真正含义 —— 它不是轰轰烈烈的成就,而是学生毕业多年后,还会记得班主任贺卡上的字迹;是看到曾经调皮的孩子,长成有担当的少年;是在琐碎的工作里,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爱。这本书像一盏灯,照亮了班主任工作的 “另一种可能”:不必抱怨事务繁杂,只需用心对待每一个细节;不必焦虑教育的难题,只需用爱搭建与学生的桥梁。

  往后再想起班主任这个角色,我不再只看到 “忙碌”,更能品味到那份独有的 “滋味”—— 那是与学生同行的温暖,是见证成长的喜悦,是用真心换真心的幸福。而这份 “滋味”,也会成为每个教育者心中最珍贵的宝藏。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50字 8

  初读《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便被书中鲜活的教育故事深深吸引。以往总觉得班主任工作是 “围着琐事转”,既要管纪律又要抓成绩,疲惫中难寻乐趣。但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认知 —— 原来只要找对方法,琐碎的日常也能酿出独特的 “教育滋味”。

  书中有个情节让我反复品读:面对班级里 “沉默寡言” 的小哲,班主任没有急于让他融入集体,而是发现他喜欢观察昆虫,便特意在教室角落设立 “自然观察角”,邀请小哲担任 “管理员”。小哲每天精心记录昆虫的生长变化,还主动和同学分享观察发现,慢慢变得开朗起来。这个故事让我恍然大悟,教育不是 “一刀切” 的改造,而是 “因材施教” 的引导。以往我面对内向学生,总想着 “逼” 他们开口,却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 “闪光点”。班主任要做的,不是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而是像书中老师那样,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他们的兴趣点,搭建适合他们的成长平台。

  书中还提到一位班主任的 “班级日志” 做法,让我深受启发。她没有让日志成为 “批评记录册”,而是鼓励学生写下当天的 “小美好”—— 可能是同学帮自己捡了文具,也可能是老师课后耐心讲题。每周班会,大家一起翻阅日志,分享彼此眼中的温暖。久而久之,班级氛围变得格外融洽,矛盾也少了很多。这让我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以往我总盯着学生的 “问题”,却很少引导他们发现身边的善意。其实,教育的 “滋味” 藏在这些正向引导里,用欣赏代替批评,用温暖化解矛盾,才能让班级成为有爱的 “大家庭”。

  合上书,我不禁想起自己班上的小事:之前为了让学生遵守纪律,我制定了很多 “条条框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今受书中方法启发,我在班级设立 “纪律小标兵” 评选,让学生自主管理;针对学生作业拖拉的问题,设计 “作业闯关游戏”,用积分兑换小奖励。慢慢的,班级纪律变好了,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也高了。原来,班主任工作的 “滋味”,不是来自成绩的提升,而是来自用对方法后,看到学生一点点进步的欣慰。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有法,只要用心探索,平凡的班主任工作也能充满 “甜滋滋” 的幸福。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50字 9

  读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心中最强烈的感受是:书中班主任工作的 “滋味”,本质上是教育的 “温度”。那些看似平常的教育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对学生最真挚的关爱,像一杯温水,平淡却暖心。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眼眶发热:一位班主任发现学生小宇每天早餐只吃馒头,便悄悄在办公桌抽屉里备着牛奶和鸡蛋,借口 “学校早餐多出来的”,让小宇每天来办公室 “帮忙拿”。直到小宇毕业,才在给老师的信里写道:“老师,我知道那些牛奶鸡蛋是您特意为我准备的,谢谢您让我不用假装接受帮助。” 这份 “小心翼翼的爱”,让我深受触动。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尊重的守护。很多时候,学生需要的不是 “轰轰烈烈的帮助”,而是被小心翼翼呵护的自尊心。书中的班主任没有用 “同情” 的眼光看待小宇,而是用含蓄的方式传递温暖,这份细腻的关爱,正是教育最动人的 “滋味”。

  还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班级里转来一位插班生,因为口音问题总被同学嘲笑,变得越来越自卑。班主任没有批评嘲笑他人的学生,而是在班会课上组织 “方言小课堂”,让每个学生用家乡话分享故事。当插班生用家乡话讲完奶奶的故事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再也没有同学嘲笑他的口音,他也慢慢融入了集体。这个故事让我明白,教育的 “温度”,在于尊重差异、包容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 “与众不同”,可能是口音,可能是习惯,也可能是性格。班主任要做的,不是让学生 “变得一样”,而是引导他们学会欣赏彼此的不同,让班级成为包容的 “港湾”。

  回想自己的教育经历,曾有学生因为画画不好被同学调侃,我当时只是简单批评了调侃的学生,却没意识到要保护那个学生的自尊心。如今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有 “滋味” 的`教育,是用温暖的方式化解尴尬,用包容的态度守护学生的心灵。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教育中的不足,也让我懂得:班主任工作的 “滋味”,不是来自成绩的辉煌,而是来自用温度温暖学生的成长,用关爱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50字 10

  作为一名新晋班主任,《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像一位 “引路人”,让我在迷茫的工作初期,找到了方向,也让我对 “班主任” 这个角色有了全新的理解 —— 做有 “滋味” 的班主任,关键在于守好教育的初心,用爱与责任陪伴学生成长。

  书中有位班主任的 “坚持” 让我深受感动:她坚持每天早到教室十分钟,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聊家常;坚持每周给学生写 “小纸条”,肯定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每学期和每位家长深度沟通一次,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她说:“班主任的工作没有捷径,就是把每件小事做好,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 这句话让我羞愧不已。刚当班主任时,我总想着 “快速出成绩”,把更多精力放在抓纪律、改作业上,却忽略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有次学生因为家里有事情绪低落,我却没能及时发现,直到家长联系我,才知道学生的困境。如今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学着像书中老师那样,放慢脚步,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每天早到十分钟,和学生聊聊早餐吃了什么;每周写几张 “鼓励小纸条”,贴在学生的作业本上;遇到学生有心事,主动找他们谈心。慢慢的`,我发现学生愿意和我分享心里话了,班级氛围也越来越融洽。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班主任不是‘管理者’,而是‘陪伴者’。” 以往我总把自己当成 “管理者”,用规则约束学生,却忘了教育的本质是陪伴。书中有位班主任,在学生运动会失利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和他们一起坐在操场上,分享自己上学时失利的经历,鼓励他们 “失败不可怕,重要的是一起努力过”。后来,那个班级在下次运动会上团结一心,取得了好成绩。这个故事让我明白,班主任的 “滋味”,藏在陪伴的细节里:是学生成功时的欢呼,是他们失败时的安慰,是他们迷茫时的指引。作为班主任,我们不需要做 “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要做学生成长路上的 “同行者”,和他们一起面对困难,一起分享喜悦。

  如今,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不再一味强调规则,而是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公约;不再只关注成绩,而是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不再独自承担班级事务,而是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慢慢的,我发现班主任工作变得 “有滋味” 了 —— 看到学生因为我的鼓励重拾信心,我会感到欣慰;听到学生说 “老师,我喜欢你”,我会感到幸福;见证他们一点点成长,我会感到自豪。这本书让我懂得,做有 “滋味” 的班主任,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要守好教育的初心,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用爱与责任,让平凡的工作绽放出独特的 “滋味”。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50字】相关文章:

读《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心得08-02

读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心得体会(精选16篇)04-02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12-22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的读后感(精选17篇)04-02

我们可以选择做得更好05-04

古诗可以这么读08-15

为了世界的美好我们可以做得更多散文09-15

我可以做得更好个人简历封面06-16

散文 原来快乐也可以这么简单07-21

议论文作文:其实我可以做得更好(通用15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