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吃初中读后感(通用1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谈吃初中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吃初中读后感 1
夏丐尊在《谈吃》一文中谈了中华民族的饮食观,说中国人是全世界善吃的民族,过节婚丧都要吃。我不想谈这么大的范围,只想谈一下咱广东人的吃!
我不是出生在广东,与土生土长的广东人看起来也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点就是不会吃。人家吃野味山珍,我却嫌它腥味碰都不碰,吃了便作呕。
人们都说广东人会吃。的确!每次出外上酒店,经常是客已满,还要坐在外面排队等候。唉,广东人真肯吃!
来到某家出名的酒楼,一打开菜谱,什么蛇皮、蛇汤、蟹黄、牡蛎、全鸽宴还算普通菜肴,再后面便是价格惊人的燕窝、木瓜鱼翅汤、老鼠、水蟑螂、癞头龟、果子狸、熊掌等等不知名的生物和动物。于是焉感叹:广东人真敢吃!吃出了非典都不怕,仍旧风雨无阻照吃不误。
至于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什么烤、炖、蒸、卤、烩、醉、炙、熘(拜托了,鱼肉也能蒸熘!干熘!)、炒(还有炒牛奶呢!),真是一言难尽。吃鸡不吃鸡翅,要吃鸡舌;吃鸭不吃鸭身,要吃鸭脖;吃猪不吃猪蹄,要吃猪脑;吃牛不吃牛肉,要吃牛肚;还有什么鱼眼、鱼蛋……说不定还会来个什么猪翅、鱼腿呢?
正如《谈吃》中说的,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不能马虎。食的.程度远高于一切,很不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
谈吃初中读后感 2
中国有一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谈吃读后感。是的,“吃”这个字眼在中华文化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据说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对外传播饮食文化。据《史记》、《汉书》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而鉴真东渡日本更是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饭时使用筷子就是受到中国的影响。
吃看似很平常,其实却大有讲究。梁实秋曾说,三等人讲究住,二等人讲究穿,一等人讲究吃。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在“吃”上下了许多功夫。而当今社会,中国菜更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粤菜、鲁菜、淮阳菜、川菜、户菜等,不同菜系,不同的人偏爱。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中国菜烹饪的方式更是花样繁多,蒸、煮、炒、煎、炸,红烧、盖浇等等,色泽鲜艳,令外国友人大开眼界。这些全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先们的聪明才智。
吃,也能吃出家乡的味道。梁实秋所谈的吃,大多是北方菜。从窝头、菜包、薄饼、溜黄菜、饺子、烧饼油条等,仿佛眼前是一桌满汉全席,什么菜都应有尽有。令人食欲大开,回味无穷。我尤其记得《核桃酪》这一段,“分盛在三四个小碗(莲子)碗里,每人所得不多,但看那颜色,微呈紫色,枣香,核桃香扑鼻,喝到嘴里黏糊糊、甜滋滋的,真舍不得一下子咽到喉咙里去。”那份大家分吃核桃酪的`温馨,在喉咙里黏糊糊、甜滋滋的味道,被他描绘得绘声绘色,仿佛在眼前般,呈现出美妙的景象。
我想他对家乡的怀念和回忆就流露在字里行间,对祖国的爱也深深容于笔中,就像《大菜》中说写的“不管我们这一辈子吃多少回大菜,头发也不会变黄,眼珠儿也不会变绿。”我们永远流淌的是中国人的血,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吃的是什么菜,我们最怀念的总是家乡的味道,“月是故乡明”,道理就深谙于此吧。
《谈吃》这本书,不仅带我游览了全国各地的美食,了解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让我明白了,无论我们走到何方,最怀念、最熟悉的感觉总是故乡,吃着家乡的菜,眼泪也会落下来。
谈吃初中读后感 3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菜系之丰富、菜品之独到、烹饪之精妙、食材之奇特,无不驰名天下,家喻户晓。近日,读得夏丐尊先生《谈吃》一文,一读,暗暗好气,见其不屑于中华美食;二读,却增“同仇敌忾”之意,深觉待人处客之繁琐,而最令我同感者,非人们不知何谓饮食文化莫属。
饮食,讲究滋味多样,色香俱全,好的食物令人垂涎三尺。 民以食为天,如文中提及“柴米油盐酱醋茶”。饮食为人人所及,而饮食讲究,却非人人之所及。古有“佛跳墙”一说,即打坐入定,潜心修禅的佛,也要跳墙而食之。可见饮食功力之深,远甚佛之定力,故修习厨艺之艰,远甚打禅。而民间厨子与食客,只会胡乱炒几道菜,油盐不调,酱醋不和。更有甚者,入席便饮酒,大醉熏天。这正如文中婚丧事连摆的宴席,多,定而不精,令食客无食欲。
饮食,要求承传文化,又别出心裁。古有许多文化典籍,诗词歌赋,都可引为菜名。这样的设计可使人于诗中食,食中诗,颇有诗意。而菜名,亦可引申为菜肴之意,或关联于食材或烹饪方法。如一道“龙虎 斗”,实取蛇狸而为之,工艺繁复,匠心别具。而此菜兴于民国年间,故常引申为中日之战。而粗鲁食客,陋店小二,只知“切二斤牛肉,沽四两酒来。”虽颇有豪杰之意,但人人皆可为之。
饮食,更需倾心而为,且心神需正。在民间,不免天灾人祸,使人食欲与厨艺大减。而好厨子需定心凝气,仿佛“冯虚御风,遗世独立”,锅铲挥动间,便有浪涛万里,巍巍山巅之意。即使心灰意懒,下厨时也需全力而为,甚至可通过烹饪消除苦难之意,调和酸甜苦辣之味。食客,也需寄意于食,心无旁骛。切忌为食而食,如文中述到来来往往请人吃饭,绝无一丝食神之“百毒俱尝,奇峰绝顶上论吃”的`逍遥之意,徒增人世间不善酬酢,风尘苦恼之情 。
饮食是中华大地上璀璨的文化,其要求之苛刻,谱写之神圣,绝非粗鲁之人可为。而如夏先生所述,不知何时,百姓们才能于繁杂应酬、强颜欢笑、大醉不省人事中挣脱出来,变得逍遥快活,纵品天地美食,放浪形骸之外?
谈吃初中读后感 4
“牙尖咬破温润的鹌鹑蛋之后5秒钟,我就已经拜倒在佛跳墙的石榴裙下了。煞是奇怪:只是白煮蛋而已,到了佛跳墙这,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我根本无从琢磨这三十多味料是如何调和的。最奢侈最高档的材料不难入手,相生相克的火候不难掌握,但是,拿这三十几种味道杂耍,调和出“此曲只应天上有”的综合美味来,要没有美食一级方程式,是无法理解无从想象的。小小的鹌鹑蛋,从外到内、由表及里,一直到蛋黄最后融化,一层一层美味的细腻变化,既层次清晰又过渡自然,既有不同的突出点又有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就好比百老汇的音乐剧,每一幕都各有特色,主题又能持续升华”。看完之后,我迷糊了一会,说实话,打死我都不能相信我等平常人不甚发达的味蕾能在短短的一刹那间体会如此复杂的三十几种味道,除非是天上专司美食的神仙。
所以,更觉得《梁实秋谈吃》的可爱,这里的美味都是我们可以想象,可以期盼的。虽然带着余香入睡,没有梦到满汉全席,也就不足为奇了。
《馋》是《梁实秋谈吃》的第一篇,对“馋”有如下描绘,“人之犯馋,是在饱暖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到某一美味,喉头象是有馋虫虱抓作痒,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浑身通泰”,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人的确会深深地想念某种食物,尤其在一定情景下。感冒时,我想念老妈热腾腾的米线汤,放很多香菇,很多姜,热热喝完,睡上一觉,不需要在吃药了。春天,我想念家乡的春卷,鲜香脆嫩的笋丝焙烤过,配上肉丝,豆腐干和香菇丝。就算最简单的白米粥,空心菜,有时也变的美味异常。美食其实是超越食物本身的。
解馋之后呢?“滋味虽好,总不及痴想时想象的好吃”,想象力总是比味蕾丰富和发达,虚无飘渺的想念总比真实的滋味更令人神往。
高三毕业时到福州马尾亲戚家里尝到的海砺煎,曾是我最想念的美味之一。最新鲜的海砺和上鸡蛋和芡粉,只需加点盐和葱花,入锅煎的两面微黄,鲜,香,带着一点点大海特有的腥,好吃的不得了,由于在脑子里温习了很多遍,到现在都记忆深刻。后来,在厦门小吃店里买到的海砺煎,已是名不符实了。海砺只点缀其中,很努力的.能找到一些,该改名为芡粉煎了。今年再去厦门时,放下了心中的期盼,光顾同样的地方,发现这里海砺煎还不错,能找到的海砺还是挺好吃的。
生平最好吃的面条是在西安。从华清池出来时,饥肠辘辘,在路边随便找了家大排挡,要了碗手擀面,面条筋到,有韧性,有弹性,不失顺滑,恰到好处,和上香喷喷的辣椒油,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这碗面条是不喜面食的我吃得最干净的一次。很清楚地知道,再也不会有这么好吃的面条了,不过,一样有值得记忆的其他美食。
于是,打开心扉,就能享受更多。“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逢时按节地享受一番”,多好的事。
九月了,这个季节是吃栗子的时候,大街小巷都飘着糖炒栗子的香味。栗子有两种,锥栗比板栗好吃多了。比较好的锥栗,壳薄,栗子肉呈微褐色,软软的,糯而不面,甜而不腻,轻轻一捏,香味扑面而来,闻闻就觉的生活的美好。栗子有很多中吃法,小时候,栗子煮熟后,在铁锅上烘到壳微焦时恰到好处,要比炒栗子好吃。这种做法很讲究火候,过了,容易焦,不到,则面面的,内层的膜也无法剥离,既讨厌也浪费。这样出来的栗子没炒栗子香但比它甜。现在没人这么吃了,商家嫌费事吧。除了这两种吃法,栗子和排骨一起红烧,清炖,都不错,关键是材料要好。板栗就没什么好吃了,粗大粗大的,沙沙面面的,不甜也不香,早被我抛弃了。还有一种小栗子,我们叫毛栗子,只有回家的时候偶尔能看到,毛栗子一般是野生的,由于野生,聚集了自然的精华,所以,个头虽小,但是比大栗子甜的更清彻些,我很喜欢,可惜现在已经很少了。
九月,螃蟹来了,石榴也来了......然后,总有不同的期盼,“一年四季的馋,周而复始的吃”。
“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多了”,200%的赞同。
谈吃初中读后感 5
读完汪曾祺的这本专门谈吃的散文集,脑海里会不由想起周作人的那本《知堂谈吃》。周作人也是著名的人文美食家,但细细琢磨之后便会发现,周作人谈吃的散文多的是一丝书卷气,而少了一些人间烟火的味道。
而汪曾祺正相反。
汪老是一位风雅独特的美食家,之前与著名作家陆文夫被人称为“南北人文美食家”。想来这样的称谓冠在汪老身上是非常合适的。与其他人文美食家相比,汪老不仅写的一手关于吃的美文,美味佳肴也吃过不少,自然是见多识光,而且还能烹饪一手好菜。这应该说是难能可贵了。著名作家邓友梅在《漫忆汪曾祺》一文中有这样的回忆:路边有个小酒铺卖羊尾巴油炒麻豆腐。他下班路上常拐进去“吃一盘麻豆腐”,他约我去,由他付钱,麻豆腐之外每人还要二两酒。他并不劝酒,只是指着麻豆腐对我说:“光吃麻豆腐太腻,要润润喉。”说完就抿口酒。从这段文字便可窥出汪老与民间特色小吃的情结。
有了这样的生活了解,之前对汪老行文中为何处处弥漫出一股独特的.人间烟火味的疑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无论行文还是生活上,都讲究一个雅字。爱中国古典趣味的汪老自然也不例外。《汪曾祺谈吃》一书以清新质朴的文字,仿佛好友闲聊般,以从容不迫的文字缓缓把民间小巷里各种特色小吃道来,写得妙趣横生,真的是做到了把平凡之物写进了大雅之堂。
比如《豆腐》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这段文字简练通俗,可谓描写入微,不仅把豆腐的做法做了个细致的介绍,而且色香味都浸润弥漫于文字之间,读来让人艳羡喜爱不已,心底不由会慢慢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小老头。
书中趣味的文字也处处可见,比如《端午的鸭蛋》中的这段文字:“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以回忆的视角抒写,这样的文字读来便有了时光倏忽远逝的沧桑味道。
“各地的咸菜各有特点,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咸菜与文学》一文更是充分体现了汪老对于中国咸菜的广博见闻。
整本书,读完嘴馋之余,会发现,这样质朴美丽的文字其实何止是在谈吃,未尝不是汪老崇尚恬淡自然的美学风格的充分流露。
谈吃初中读后感 6
犹记初读梁实秋老先生的文章是在教科书里。课外阅读里一小节。讲迎新年团圆的吃食,一大屉一大屉的红米、杂烩,满涨的,是人们映着火光红润的脸。记得大锅的炖肉炖鸡,乱舞的粉丝,铺着油布的木板桌。是北国冷冽的.风,扬起的尘沙直刮面角。
去年看了一次北京,是在盛夏满耳蝉鸣时去的,带着雅舍这本书,走倦了看看读读,有日,赶了地铁去故宫,累极渴极了也不消停,吃一大片一大片的盐味苏打饼,牛嚼牡丹一样尽数咽了,也还浑身无力。看到一家小店,布置陈设已旧了,但一尘不染。老板娘一团和气,装了一碗酸梅汤给我,清香清香的,片了几块柠檬,甚是好吃。我便倚在门口,学着梁老先生的样儿,半眯眼,一手端碗,一手支头,一小口一小口灌饮,那烈日灼阳照在身上,竟是十分惬意!我饮过好多酸梅汤,甘苦皆有,有十几钱一瓶的,也有三钱一杯的,大酒馆里,街边小巷角的,皆比不上故宫的酸梅汤,阳光雨露沉积起来的,冰甜沁口。
回到正题,《谈吃》书写旧年北平的各色吃食,皆有特色,染了北国的乡镇风情,使人回味无穷。书中写了好几个制美食的好地,如东兴楼、致美斋、玉华台等,最爱的还是那道烧鸭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京烤鸭,片得飞薄,有温温热热的面皮,一大卷葱丝黄瓜之类的,一碗乌黑的酱,鸭子带油,油皮肉,拈两片放到面皮上,夹了葱一大捆,包上,沾汁吃,尤其美味。那些旧年的吃坊或是在历史中湮灭,或已旧貌换了新颜,纵使街巷是对的,也寻不到了。我是吃过全聚德,对此也是感同身受。
梁实秋的文笔,是像水一样清淡的,每一道丰肥或爽口的菜食,皆在他的回忆里徐徐地阐述出来,我更喜欢的,是他将故乡的思念情怀一同融进去了,读着倍感亲切,也朗朗上口。
我有些想回旧年的北京望望了。
谈吃初中读后感 7
读了好几本关于写美食方面的书,觉得写得好的有梁实秋、汪曾祺、邓云乡、唐鲁孙,看完让人有垂涎欲滴之感,色香味跃然纸上。不过却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单从食品档次上说,唐鲁孙当列第一,毕竟是贵族出身,吃的好东西多,自然品味高人一头,食品的历史流传变化、做法等等说得头头是道。梁实秋位居中档,他的'文章文人气质多,精炼而又幽默,让人回味的时候不禁莞尔,自成一家风格。
汪曾祺和邓云乡乡土气息较厚,这和他们的经历有关,汪曾祺少年在家乡高邮,青年求学云南,一个穷学生自然没有多少机会吃得太精,而且他又喜好家常菜和家乡菜,尤其是第一次吃过的食物,多年后仍恋恋难忘,显得富于生活趣味;邓云乡成长与北京,与街头平民食物有不解之缘,吃得多吃的熟,感情深,同样的食物,在别的人眼里感觉一般,在他那里却是无上美味。
上面四个人在北京待得时间都不少,他们的文章中关于北京的食物比重很大,由菜及人及事,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看到当年的风物,感慨历史沧桑变化,有京派传统。还有一个写食物的大家是周作人,不过我读过之后,对他写的食物并没有太多感觉,反而觉得他的文字平淡之中多有韵味,好比一杯绿茶,淡淡涩涩。他的文章重点在文字而不在食品本身,文人气质最浓……
谈吃初中读后感 8
在朋友们的认知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对于这个评价深表同意,但也不仅仅满足如此。因为我有更加远大的目标,我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吃货,于是我买了这本《谈吃》。
看这本书的压力太大,因为哪怕刚刚吃饱,也能在梁实秋的描述下进行无限的美食想象,勾起肚子里的馋虫,让你痛苦万分而又得不到解脱。梁实秋先生在描述“馋”的时候,每一句都说了如此的到位。
人之犯馋,是在饱暖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到某一美味,喉头像是有馋虫搔抓作痒,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浑身通泰。
梁实秋先生在看待顾客和服务人员的关系上是:跑堂待客要殷勤,客也要用相当的风度。在放生与捕捞的关系上是:信有因果之说,遂作放生之论。但是美味所在,放者自放,吃者自吃。在吃相的问题上:人生贵适意,在环境许可的时候是不妨稍为放肆一点的。吃饭而能充分享受,没有什么太多礼法的约束,细嚼慢咽,或风卷残云,均无不可,吃的时候怡然自得,吃完之后抹抹嘴鼓腹而游,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荡荡的,饿来吃饭,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关于人性中的野蛮、婚姻关系,梁实秋先生都有见解,值得一看。
梁实秋先生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要喝汤为什么一定要灌在包子里然后再喝?豆皮和蓑衣丸子都是糯米做的',为什么湖北那么喜欢糯米?用手抓黏糊糊的咖喱饭是怎么做到的?也有很多忍俊不禁的事,例如在抗战时期,把虾仁锅巴汤叫做“轰炸东京”等等。讲述了北平的诸多餐馆,不知道厚德福、致美楼、东来顺等等有没有保留至今,即使保留下来,也不是当初的味道吧。
用16个字形容这本书就是:闲情逸致、旁征博引、中西逢源、处处乡愁。不仅懂吃、更有吃的人生态度。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
谈吃初中读后感 9
真是孤陋寡闻,刚刚知道梁实秋是北京人!太兴奋了。鲁迅是浙江人,木心是浙江人,丰子恺是浙江人,林语堂是福建人,张爱玲是上海人,傅雷是上海人。我中意的文人学者都是南方人,因此作为响响当当皇城根儿长起来的孩子对此颇为不忿儿,好容易有个北方的,定睛一看:贾平凹......没错,我承认,我不喜西北作家的作品。满眼都是高粱地,沙漠荒丘,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都没有,绝对的沙尘暴发源地,总是有缺水的感觉。别跟我说什么豪迈,苍凉,大漠孤烟直......我不买账,这些能让我联想到的只有三个月不洗澡。老舍虽然是北京的`,作品也是满堂叫好,可惜总透着一股浓浓的京油子劲道儿,颇为沾地气,但是不洋气,没准这也是为啥诺奖没有给他的原因,太本土化,不大气,不洋气。
梁实秋,我喜欢。他的小品文章细腻,见微知著。写一道菜,从菜市场买菜开始写起,不怕麻烦地写烹饪的过程,事无巨细,其中还掺杂许多文言,用典,诗词,外文。一块豆腐,一根香菜,一盘炒大白菜,他竟然写出几千字来。从做菜中偶尔还漏出几条很深刻的人生感悟,怀念一下旧友,慨叹一下岁月,嘲笑一下政局,炫耀一下厨艺。君子远庖厨,梁先生却不吝挽着袖子,在厨房里挥汗如雨,并以此为荣。做好了,全家欢喜,做砸了,他勇于承担责任,甚至有时会觉得对不起食材。真正的大家,都是真性情,菜谱一样的书被他整得诙谐有趣,同时又菜香扑鼻。让人垂涎的不仅是菜,还有他的文字。万一书卖不出去,还有一个绝技,至少保证衣食无忧。不会像钱钟书似的,除了做学问,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不过钱先生是乐在其中).梁先生遍尝美食,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街井小吃,或是外国洋餐,他都吃出学问,吃出门道儿,是个懂行的。书中所提的北京名楼如今已面目全非,梁先生写书的时候就感慨菜是一样的菜,味道照他小时候差出几条街去,那么我们现在再去岂不是差出几个国了!看书的时候,我总叹息自己该早生个几代,以满足口腹之欲。我是真小人,从来无大志。可是,有大志又能如何呢?做得到梁先生这样下得厨房,进得书房吗?
雅舍,不仅“舍”雅,菜“雅”,人更是纯纯的”北京雅爷们儿“!
谈吃初中读后感 10
家中满满当当的书架上不知什么时候有了一本封面画满美味佳肴的书,其名曰《谈吃》。吃?莫非这是一本专门给我这个吃货准备的美食指南?这个暑假,我便看完了这本“美食书”。
翻开目录,“烧鸭”“酱菜”“佛跳墙”“八宝饭”等篇名跃入眼帘。哈哈,我猜对了,还真是一本美食书呢!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核桃酪》这篇文章,这是一道一上桌大家就拍案叫绝的美食。它是用捣碎的核桃,刮出的枣泥和浓米浆在小薄里煮成。核桃酪一做好,“那颜色,微呈紫色,枣香,核桃香扑鼻而来,喝到嘴里黏糊糊,甜滋滋的'”这段,看得我那叫一个口齿生津,垂涎欲滴呀!篇末,作者写道“真舍不得咽到喉咙里”中,这一“舍不得”既写出他对核桃酪的喜爱,更写出他对母亲的怀念,因为这核桃酪是一大家子聚餐必不可少的美味,母亲生前总是早早选材,细心烹调。
又翻到我最也非常爱吃的《烧羊肉》,作者的描写十分细腻,他写道:“大块五花羊肉入锅煮熟,捞出来,俟烧干,入锅油炸,炸到外表焦黄,再入大锅加料加酱油焖煮,煮到呈焦黑色,取出切条。这样的羊肉外焦里嫩,走油不腻。”仿佛隔着书本都闻到那缕缕香味呀!后来,作者离开北京去湖南,想吃烧羊肉,虽说好友按照上面方法一丝不苟的做了出来,但口味只有七八分相似,书中结尾一句“慰情聊胜于无”,道出了作者身处异地浓浓的思乡之情。
再读到《狮子头》,说是好友王化成制作狮子头的过程无一不细致入微。首先取材要精,细嫩猪肉一大块,七分瘦三分肥;其次步骤很重要,要调好芡粉抹在两个手上,然后捏搓成丸子,下油锅慢火炸,以丸子表面紧绷且微黄为度;最后放入笼屉大火蒸一下才算做好了。这吃起来也颇为讲究呢,不能用筷子夹,要用羹匙舀,因为它鲜嫩有如豆腐!读着读着,作者以“化成客死异乡,墓木早拱矣,思之怃然”结尾,刹那间,让人感到作者对故去友人深深的怀念。
这本书还有很多令人回味无穷又心生感触的篇章。有又酸又辣的豆汁儿;有吃也不厌的烧饼油条;有入口即酥的炸丸子......每一篇散文,即是在介绍美食,更是娓娓道来一段由美食发出的情感,篇篇充满闲情逸趣,让人每每读起便嘴角上扬,心生愉悦。有人说,读了《谈吃》,读出来“故乡的味道,是真味”一点也不为过。怎么说也不及大家去一睹为快啊!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滋润一方风物。所以才有了“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呀!
谈吃初中读后感 11
央视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国》,每集看完都觉得感动莫名,意犹未尽时就到书房翻出梁实秋先生的《谈吃》,温故知新的同时不断的借由先生美妙的文字来寻找慰藉。
我很喜欢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他的作品平和温文,优雅风趣。梁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富,共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用生命垒起的是一座了不起的文化丰碑,他译成一百多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部剧作和三卷诗歌。著成一百万字的《英国文学史》,选译了一百二十万字的《英国文学选》。译出一百二十四册《世界名人传》。编成三十多种英汉字典和数十种英语教材。其中散文集《雅舍小品》、《谈吃》等尤其今人称道。梁先生的散文篇篇各呈异彩,令人爱不释手。在《谈吃》中,梁先生不单写他尝遍的各种珍馐美味,还能在街头小吃上大做文章,于平凡中写生活乐趣。他写的"锅巴"、"豆汁"都是平民食品,甚至一块普通的葱油饼,先生亦能品出滋味,令我羡慕不已。文章表达不同,篇幅不同。梁先生的文章恰如一盘盘菜肴;有记大餐者,洋洋千字,蔚为大观;有百十字小品,如酱瓜小菜,滋味悠长,如此等等,有好口福,好胃口,文章怎能不精彩?"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如此高见,真让天下老饕找到了大吃的理由;读如此文章,焉能不叫人齿颊生香?
先生的文章中总是蕴含着剪不断的乡愁,"火腿、鸡蛋、牛油面包作为标准的早点,当然也很好,但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接受了这种异俗。我心里怀念的仍是烧饼油条。和我同嗜的人相当少,海外羁旅,对于家乡土物率多念念不忘。"
"烤羊肉"、"豆汁"、"爆肚"写的是吃的,可文中萦绕始终的是浓浓的解不开的乡愁。他在书中写道:"友人是山东人,喜食煎饼卷大葱,然夫人是江浙人,家里生葱生蒜是决对不会上桌的.,到先生家里做客只求大葱一盘,家常饼数张,卷而食之畅快淋漓,言唯此餐最合心意。"
我的父亲是陕西人,在河南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仍一口乡音不改。又极喜吃面食。哨子面、浆水面、裤带面、凉皮、饸饹、懒麻食。提起每一种都有浓浓的乡情在里面,每每展示手艺,做各种面条时会告诉我:"你奶奶为我做过这个,很好吃".只要回乡,必定整日吃这些家常味道,老友乡党邀请宴席之类决计是不会去的,每每要求下碗面吃就好。小时候不懂事,问父亲"为什么烩面也是面,你却不喜欢吃?".父亲回答"小时候没吃过,思念记忆里的味道也是思乡".是啊,人们思乡,往往也思念记忆里熟悉的味道,以此来深化对家乡的记忆,通过重复相同或相似的味道,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
味至浓时即家乡,此世间,唯美食与乡愁,值得被原谅十万次。在这些平实的语言后面,饱含着梁实秋先生对生活的点滴感悟;于寻常中洞察人生百态;于艰难中闪烁谐趣幽默;让我循着先生的心迹;在淡淡的沉思中品苦品乐品人生。
谈吃初中读后感 12
如果有一天,你不需要工作你会去做什么去放松自己呢?也许会去公园散步,但是,对于我,我会选择去吃些东西,跟着梁实秋先生去品尝“精神食粮”。——阅读《谈吃》。
如果此时你无法去餐馆,那么请到书里来看看吧,这里有全国各地的美食,南方的西施舌,佛跳墙,北方的烤羊肉,烤鸭,还有国外的咖喱鸡等等。可是梁先生偏偏是个作家,总能把味道描写得色香味俱全,让你不禁想象它的味道,就像文中的烧饼“正阳楼的烧饼是一绝,薄薄的两层皮,一面粘芝麻,打开来会冒一股滚烫的热气,中间可以塞进一箸子烤肉,咬上去,软。”如此仔细的细节描写,难道你没有立刻想到烧饼酥软的'样子吗?可气的是梁先生不仅极会写还极会吃,还吃出了名堂。
梁先生写一样食物,不止写食物还写与其相关的所有事。写莲子,也写古人诗中的莲子是“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写莲子,还写儿时的莲子羹;写莲子,有写去饭店吃莲子的奇遇。在他笔下,莲子不只是一种生长在莲蓬上的食物,是童年的回忆,是生活中的情趣,是生活中的美好。
也许,写食物本身也不算什么,但梁实秋先生对“吃”极有研究。他将“馋”写得十分清晰,什么是“馋”?古今内外人们对十五的“馋”,为什么会“馋”和作者对“馋”的看法。作者认为“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看得出作者是多么的热爱生活。
梁先生语言中有近代文学典型的古韵,又有生活化朴实的语言,但丝毫不失文学的典雅,极有韵味,你可以在字里行间收获不少,你可以学习描写细节的方式,又能学习文章的构思方式。有时你会感觉文字背后是个文质彬彬的文人,有时你又会觉得他就是你身边的一个朋友,为你讲故事。
陈晓卿曾评价:“美食在作家的笔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代表。”
也许我们现在无法达到梁先生的写作水平,但是他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能够发现生活美的能力是我们都可以做到的。我们可以像梁先生一样品尝美食,在唇齿留香中体会生活的幸福与快乐。我们也许过不上奢华的生活,但却能从简单的生活中收获每个人独特的“小确幸”。谈吃,谈的不只是食物,谈的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啊。
谈吃初中读后感 13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抗拒美食的诱惑,历代的文人墨客拜倒在美食的裙摆下,更是多的数不胜数。梁实秋先生大概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了。他虽不是像美食家对于美食如数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对于生活的感悟。
我是那种“唯美食和信仰不可辜负”的那一类人。我喜欢美食,喜欢亲手制作美食和回味的过程。读了梁实秋先生的《谈吃》,我仿佛找到了知己,找到了一个和我有着相同观念的朋友。
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君子不一定要远庖厨。这个观点和我是相同的。因为烹饪不只是以填饱肚子为目的的一种浪费时间的方式,而是非常让人享受的一种过程。从小我就非常羡慕那些餐厅里的大厨,羡慕他们可以做出那么多好吃的。烹饪的技巧可以传授,但真正独得之秘也不是尽人而能的。当厨子从学徒做起,从剥葱剥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厨房里耳濡目染若干年,若不是因为热爱和一份传承,如同戏剧的名角,一旦凋谢,其作品便成《广陵散》矣。
书中不仅有平常人家餐桌上的家常菜式,也有茶楼酒肆的招牌美味,更多的是记忆中家乡里走街串巷的小贩叫卖的小吃。每一道菜肴都经过细致的描述,描述味道,也是在临摹记忆。每道菜品都大不相同,相同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对乡味的怀念。
读着“芙蓉鸡片”,我就会被饭馆跑堂的剥蒜、剥葱、剥虾仁的麻溜劲给吸引住,读到说山东腔的堂倌说:“二爷!甭起虾夷儿了,虾夷儿不香”,堂倌与食客的画面感给吸引住。然后开始挽起袖子也想试试炸得片片薄脆的芙蓉鸡片。一口下去,是不是也会吃得满面油光,酣畅淋漓。
读着“核桃酪”,你我就会被作者那一副翘首以盼的样子和心中的期盼之意所吸引,读到母亲在张罗着做核桃酪时,你我就会被母亲眼花缭乱的动作所吸引。然后拿起勺子也想试试才出了锅的,热腾腾的`核桃酪,是不是也会吃得兴高采烈呢?
《谈吃》更多的是对日常美食的惦念。有些过处尽管不精细,难得的是一位老人对故土的浓浓情意。写的是味道,品的是人生。不停地追忆,不停地烘焙,带着记忆和乡愁的香,是吃的精华。
北京的寻常巷陌,前尘往事,混在食物的馨香和茶酒的清冽中犹有风味。他也曾自嘲一生未能忘情于诗酒,文字飘逸洒脱岂不是诗性使然?
是啊,正如所言,初心不改,便能在尘世烟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闲适人生。
谈吃初中读后感 14
近几年来,干饭人一词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频繁出现,对食物的精致追求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吃播也成为短视频播放的热点。我也颇对美食感兴趣,最近刚好读了一本叫做《谈吃》的书,看完这本书,我对美食的认知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梁秋实言:人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这是不是就是在家吃着粗茶淡饭,而又津津有味看吃播的你呢?梁秋实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这本书的第一章就写了故乡北京的美食,主食点心面面俱到,读时就让我垂涎三尺。在介绍每一种美食中,作者会将这道美食的来历,及历史渊源做简略概括,比如第一章里,作者开篇写的是烤羊肉,从以前的北京烤羊肉开始说起,多用北平二字,作者细腻地将烤羊肉的过程写出,书外的我,似乎都闻到了香味。众多老北京小吃和美食,真是让我无比向往北京,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尝试。
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第二三章作者笔下的美食来自四方各地,这也足以看出梁秋实游历过很多地方,不能说吃遍,也可以说是吃过大半个中国的美食了。这些美食被作者写的垂涎欲滴,春夏秋冬及24节气美食均有涉及。在这比往年更加炎热的夏季,当我读到酸梅汤这篇时,跟随作者的语言,仿佛也如喝了酸梅汤一样凉爽起来,作者是这么描述酸梅汤的:因为桶大、罐小、冰多,喝起来凉沁脾胃。它的酸梅汤的成功秘诀,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舍不得下咽。很少人能站在那里喝那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抗战胜利还乡,我带孩子们到信远斋,我准许他们能喝多少碗都可以。他们连尽七碗方始罢休。我每次去喝,不是为解渴,是为解馋。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动脑筋把信远斋的酸梅汤制为罐头行销各地,而一任可口可乐到处猖狂。语言清新自然又夹杂着幽默诙谐的语气,谁能看了不舒畅呢?正好我看书的这几天恰逢下雨,伴着雨声,嗅到窗外大自然的味道,看这本书,实在让我感到舒适和惬意啊。
这本书名为《谈吃》,表面是在谈吃,其实是在通过吃来怀念人和事物,品味百味人生。饮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食物中的人间真情,作者用吃含蓄的诠释出深刻的内涵。当然,我认为这本书也可以给我们制作美食提供详细的指导,或者以后去旅游也能带本美食书,一一打卡。作为一名吃货,《谈吃》是我读的众多书里的一本特色,现在想来还是令我着迷。
正如作者语:生命有限,吃一顿就少一顿,每一餐都不能辜负。我也十分赞同。
谈吃初中读后感 15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里,有多少人拜倒在‘美食’的裙下。文人墨客更是甘之如饴。
《谈吃》一书中收录的大多是,梁先生在老北京各家吃过的招牌菜以及小吃,文风自然亲切,仿佛都是信手拈来,毫无矫揉造作,不似散文倒有点像是杂文了。他虽不是像美食家对于美食如数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对于生活的感悟。
他写的大多数也都是老北京的家常菜,例如:窝头、火腿、咖喱鸡、醋溜鱼、鱼丸,也写饮酒、喝茶、康乃馨牛奶,亲切的就像是老一辈在对你唠嗑。看着目录就像看着一份份丰富大餐,就忍不住食指大动。
读着“芙蓉鸡片”你就会被饭馆跑堂的剥蒜、剥葱、剥虾仁的麻溜劲给吸引住,读到说山东腔的堂倌说:“二爷!甭起虾夷儿了,虾夷儿不信香”,堂倌与食客的画面感给吸引住。然后开始挽起袖角也想试试放了掐菜、黄瓜丝、萝卜缨、芹菜末四色面码的绝味杂酱面。一口下去,是不是也会吃得满面红光,酣畅淋漓?
梁实秋先生说:“虽然饮食是人之大欲,天下之口有同嗜,但烹调而能达到艺术境界,则必须有充裕的经济状况。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谈不到什么食谱。只有在贫富悬殊而社会安定、生活闲适的状态之下,烹饪术才能有特殊发展。”因此朱赢椿与梁先生不同之处在于,《肥肉》一书中更多的讲述一代人,在那个满是饥饿的时代里,吃都实属不易,更不要说是肉。而透过一块现代人大多舍弃的油腻的食物,穿越历史,当或悲或喜的记忆纷至沓来,该是何等矛盾的情感?听如今文坛上的才子们讲起那段与饥饿的共同记忆,不禁会有所触动。两本书虽然同是讲吃食,但是《肥肉》多了份历史版的沉痛,《谈吃》更多的是对日常美食的惦念。有些过处尽管不精细,难得的是一位老人对故土的浓浓情意。
远去的吆喝、飘香的美味、挥之不去的袖口淡淡的清香。早已经幻化成风,悄然入梦。书中写道:“烹饪的技巧可以传授,但真正独得之秘也不是尽人而能的。当厨子从学徒做起,从剥葱剥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厨房里耳濡目染若千年,照理也应该精于此道,然而神而通之蔚为大家者究不可多得。盖饮食虽为小道,也要有赖于才。名厨难得,犹之乎戏剧的名角,一旦凋谢,其作品便成《广陵散》矣。”
精湛的绝活凸显的事老北京的生活轶事。老一辈人对于生活真实的态度,仿佛瞥见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立于身侧,念道:“世上之事,唯有美味与理想不可抛。”
老北京里的某些地点、风俗,虽然已经随时代的变迁黯然不见了,但是再走过那些旧时的寻常巷陌,熟悉的记忆又会在怵然间奔涌而来,将你淹没。梁先生更是一位性情中人,对于喜欢的吃的更是写道:“每个混沌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翘,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又对于不喜的日本生鱼片又嫌它软趴趴的,黏糊糊的,不是滋味,却对西湖楼外楼的“鱼生”赞不绝口。这样一个真性情的老先生让我们怀恋,怀恋他对喜爱的事物“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被有时欣喜,有时爱唠叨,有时情到深处又感伤的文字倾倒。
个中缘由,我觉得用张爱玲的话,再合适不过。()她说:“做成的蛋糕远不及制造中的蛋糕,蛋糕的精华全在烘焙时期的焦香。不停地追忆,不停地烘焙,带着记忆和乡愁的香,是吃的精华。”
北京的前尘往事,混在食物的馨香中犹有风味。他也曾自嘲一生未能忘情于诗酒,文字飘逸洒脱莫不是诗性使然?
张爱玲怀恋的炉膛里冒起的青烟;朱赢椿所记录的是饥饿时代里一群人的故事;而梁秋实写的不过是对于故土的深深眷恋。而《雅舍》文字的动人之处,正是对似水年华的追溯。懂得生活的人才懂食之味。
谈吃初中读后感 16
梁先生笔下的老北京食味。
在北京长大却又从未听说的老馆子,父母亲大抵没尝过,或者经不起时间长河的周折,未同我讲起。小学前记忆停留在百货大楼二层西饮区,一杯雪碧配一个面包就是我儿时特别喜欢的味道。面包像极了椰蓉却又不是,每次都是奶奶排队去买的,那时候我还小,长大了问她,她只记得我吃的酣畅,从未记得餐牌上的面包的名字,如此她也从来没有买错过。
梁先生后来到山东、福建、台湾、美国再追忆起的是味蕾也是回忆。有时候离开一处地方,硬要吃到同一种实物,一味要求是同一种味道也是牵强。这本书并不长,最近在看《暗黑》,很想打开时间任意门,很想穿越回同治年间,领略方略里的那一方北京,看看民国的北平,去致美斋坐一坐,周末去信远斋喝一杯酸梅汤,坐在门前的.石崖子上,时节一到,再去老北京正阳门的养蟹池,午后再去东安市场的中兴茶楼。再好吃的美食掌门人不在了,后辈无法坚守,指定会没落,对于有些招牌,对于那个时代,留下文章,剩追忆,往事已成追忆。
时间果然不论平行还是不可成为周期般逆转,大抵世人可经历的都是这一秒以后…
【谈吃初中读后感】相关文章:
汪曾祺谈吃08-05
汪曾祺《谈吃》09-24
汪曾祺谈吃的散文08-23
汪曾祺谈吃 栗子11-05
梁实秋《谈吃》简介10-14
梁实秋谈吃:薄饼08-08
梁实秋谈吃-栗子08-03
梁实秋谈吃的散文08-06
汪曾祺谈吃散文06-26
梁实秋谈吃文化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