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略谈人生观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略谈人生观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略谈人生观读后感 1
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怎样度过短暂的人生?给永恒的人生应留下些什么?这是每个人应该回答的课题。人生的道路固然有阳光,大道,花香,但也有险关,急流,冰霜。应该怎样走?我们的前辈和同辈人中,已有人做出了正确的答案。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短暂而有风险的的生命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佛经中有个寓言,说有一条蛇,蛇头与蛇尾互争前后,计较勤惰。蛇头说:“我好辛苦哦!吃了东西,结果通通归你享受,走起路来,在前面拖着你,你这尾巴,真是太麻烦了!”蛇尾道:“我最倒霉了,出门时,人家都看不到我,只看到你,没有我在后边死命地推着你走,你走得动吗?说到吃的,你专门享受美食,倒霉的是我,脏的`、臭的,全归我来处理!”
我们人的身体,不也一样吗?虽分五脏、六腑、四肢、五官,每一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独立的功能存在,却皆属于同一个人,少掉一样,就不健康了。一个家庭之中,虽有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姊妹,个个不同,但是,所谓家庭,就是由于有了这些人集合在一起生活,是共同的一个组织体,所以称为家庭。现代的社会、国家,虽有各行各业、不同阶层、不同组织体系的团体,可是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国度里,彼此无法分割。勿使城门失火,池鱼遭殃:必须唇齿相依,守望相助。
古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今天的我们应说:“人不为人,天诛地灭。”损人者必自损,害人者必自害。
因此,今天的我们,做任何事,首先要为全体的他人着想。所谓全体,在家里指整个家庭,在社会指整个社会,在国家指整个国家。全体受益的话,个人身居其中,必然受益。做生意时,必先考虑也让他人赚钱;交朋友时,先应想到我能对他有什么益处?如此,则保证你会被视为是一位活菩萨。
莎士比亚说:“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全世界。”
略谈人生观读后感 2
霍尔金娜,人尽皆知的“体操皇后”。而她的告别赛,却是那么让人遗憾。在她上场时,全场一片赞叹声,等待她的精彩表演。可他却在自己最经典的动作上失误了。最后平静的离开赛场。
可那并不是她的过错。在她的手接触高低杠的那一刹那,她就感觉到,高低杠有问题。被别人做了手脚。他已知道自己与冠军无缘了,但她还是想完成这个动作,在她做景点动作的那一霎那,他已经感觉到,如果他不跳下来,她以后就永远站不起来了!她只得草草收场。组委会的人是多么卑鄙。他们用最可笑可耻的方式来对付对手。事后霍金娜曾这样说“我明白,这不是我的失误``在预赛的时候我的分数已经远远超过其他选手,这就足以证明我的实力!”是啊。
这也许是人类共同的缺点:虚伪。卑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为什么我们不能活得真实一点?用自己的实力去证明自己?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我们经不住金钱和一切虚伪东西的诱惑!
人生是我们生命的过程。在这个漫长和美丽的过程中,金钱是最虚伪的东西,她会让你的人生旅途就此中断,也会让你停滞不前。而不知前方有更美丽的美景和更美好的'事物在等待我们。我们应该大胆的往前走。刨地奥那些虚伪的东西。他们真的指示过往。也许是美丽的过往。我们不能因此放弃了自己做人的原则,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会扼杀一个人的本性。当真相大白的时候,会让自己的国家也为之辈上永久的耻辱。我们该是醒悟的时候了!
我们应该做真实的自己。用自己的实力去战胜对方。为自己的国家争得荣誉。而不是用卑鄙的手段谋取我们想要的东西。那只能玷污自己的品格和做人的尊严!我们应该抵制这种诱惑`寻求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略谈人生观读后感 3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是多么豪情万丈,人生其实是这么的精彩,往往还有许多人感叹人生,觉得人生就如一只燃尽的蜡烛,燃尽了自己,自己什么也没有留下。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它燃尽自己,给世人带来是光明,给世人带来的是灿烂。它是很充实的过完一生,它不觉得孤独,它不感到遗憾终身。
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永远是没得到的东西。你不献殷勤,经常调一下人的胃口,反而会令他更加垂涎三尺。当然这样做不要过分,否则别人以为你没指望,而放弃了微笑,他不花费什么,但却创造了许多奇迹。它丰富了那些接受它的人,而又不使给予的人变得贫瘠。它产生于一刹那间,却给人留下永久的记忆。我们都属于未出道的青年,大部分的是学生,我们所学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生而学。人生总是让我们起伏不屈,从母体降临的那时起,就注定要为人生而战,为了人生而奋斗,为了人生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每个的人生其实都是耀眼夺目,春光灿烂。主要的'是你怎么看待人生,对你自己人生的观念,人生的价值的理解。有的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多么的沧桑;有的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多么的无聊,总是想冲破他以前美好的憧憬;有的认为自己的人生如同朝露一滴一滴的积累而成为滋润万物的元素,对自己的人生一直怀着一种执着的追求,好像就是他从小怀着的一份梦想。我们在校学的不仅是文化,而且最重要的是人生观。我们要学会怎么去适应这个社会,怎么去了解这个深不可测的社会,要懂得这个社会的语言,它更比学会世界各国语言还要艰难,用我们毕生筋力也未能研究透。
自己的人生自己掌握,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人生梦想,不论是多么的艰难。
略谈人生观读后感 4
“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垛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这首歌在小学的音乐课本上经常出现。每当听到那略带悲伤的歌调,我就会不禁不住想到些关于旧社会的事情。
那时候的所有东西都是以票的形式出售,就是每家每户按人口规定拿相应的票数,到指定地点购买。当时的票有许多种类,大体是粮票、油票、布票……每人每月的分量也是很少很少的。那时候的人总是饿地发晕,可还是必须坚持干活,天冷时也没有好衣服穿,因为穷的缘故。
生活在那个时候就是残酷,人们最大的目标就是活下去,而不是追逐物质上的满足。
爸爸经常在饭桌上跟我讲起他很小很小开始就承担起家里十几口人的伙食问题,上学还要背上弟弟妹妹,放学又得砍柴挑水,年仅十一二岁的他就必须承担来自各界的.压力。虽然听上去非常凄惨,但我从来不把他的这些话放在心上。因为我总是想,当时七八十年代的人个个都是这样艰辛,和我们这一代是没有比的必要的,时代不同,生活肯定不同。爸爸对我的荒谬论点感到无可奈何,谁叫我没吃过苦头呢?
但是在有些时候,想想爸爸说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如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好吃懒做,都在蜜罐里长大。就拿现在的中学生——我们自己来说吧!一天就要买好几瓶水,几大袋零食,衣服鞋子又要名牌,手机也追求潮流,功能要多,款式要好,牌子要高档,就连颜色也不能含糊。我们就在这种能追逐到的物质生活中不断与人攀比,总想自己成为人群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在我们背后流过了多少的汗与血。
我们总认为旧社会的腐败是时局所逼,人们的勤劳只是因为环境的问题被迫去做,而不是人本身的勤劳。当初的人是只求温饱,现在的人却一心想着发大财,总要和别人攀比到最高峰颠。
有些孩子盲目与他人攀比,不高兴就自杀,离家出走,拿生命开玩笑,无情地伤害劳累的父母。我们每天抱怨连天,作业太多,休息时间太少,哪个人有这有那而自己却没有,爸爸妈妈如何唠叨,公共汽车多么拥挤……我们每天就为这样鸡毛蒜皮的事操心,从来不懂得珍惜。如果换成旧社会,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选择现在的令人抱怨的生活而不是当时的饥荒吧?
人活着,应该抱予一种怎样的态度?人活着,是为生活而活,而不仅仅在乎是否高兴,是否值得,是否能发财。
略谈人生观读后感 5
“一个人在最初的时候应该为自己,在为自己有余的时候,就该为别人,而且不可不为别人”,胡适是这么说的。这使我想起孔子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理名言。那么照胡适的角度这就可以解了。先“齐家”,也就是为自己,把自己的步子扎实了,而后“平天下”,“平天下”可为,并且不可不为。这样把“为自己”和“齐家”等同起来,“为自己”的内涵就变得深刻了。它不再是简单的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还要发展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对他人有用的人。对他人有益处不就也是增加自身的利益吗?所以这里的“为自己”是以变成有益于自己与他人为目标而奋斗的。在达到“为自己有余”的这段期间,也就是为他人创造益处的准备时间。之后,就自发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造福,这哪里是什么有点逼迫的“不可不”啊?这是心灵至善的自认而然。所以,我可以对一种人说:“尽量使自己快乐吧,因为你的快乐可以使别人快乐,尽量为自己吧,因为为自己就是为他人”。“这种人”心里面有一杆秤,一端载着自己,一端载着他人。每逢选择的时候,他的感觉便会无意识地倾向于他人。这种跟着感觉走的自我主宰感觉,使他本人快乐,又为他人奉献,当真是为自己、为他人。
所以,在当今自私自利横行的物欲世界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光彩,但是从上面提到的新角度看这句话,我们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为他人,所以要为自己;为自己,所以要把自己提高到一定的精神水平上,使自己自觉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认为最值得与年轻人谈的便是知识的快乐”。时下,最流行的莫过于提醒快乐。一堆堆着有怎样快乐的书本,一样样透着放纵快乐的极致诱惑,我们置身于其中,早已被迷得忘记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也有某某学者呼吁:“读书使人快乐”。一样的话语,胡适先生的建议却突破当年世俗的藩篱,经过时间的洗练和沉淀使人更加信服。
那时候,胡适是为了告诉大家所还未认识到的真理,而今,则是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大刺刺地把真理“潇洒”一抛,快速令自己遗忘。每个人都记得这句话,都会说会解释,但真要做的时候为什么就止步了呢?又或者,在读书的.时候,你真能感到快乐吗?有一种现象;你感受不到,但你在与别人交谈或写报告的时候势必要把“知识”、“快乐”、“力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当诡异。说实在的,我已经感受不到那份快乐,又或者它已经渺小到我无法察觉。但我很确定的是:书永远永远不会背叛你,它会永远永远陪着你。真的,也许你做什么事都会有阻碍,但看书一直都是畅通无阻。举个例子:最近我一直在注册各大网站帐号,不停地填写相同的信息,填完了网页系统还不一定能登进去,费了大量时间,那时候想:还不如拿那时间看书呢。可也只是想想。是的,只是想想而已。也许伟人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发现读书的乐趣。有一天你发现了,你也就伟大了。
“社会即是我们的上帝,我们的制裁者”。这句话出现即合理。在我们看来,我们为什么要信奉宗教,无非相信它有惩恶扬善,有保佑自己的神秘力量。这和社会有点相似。一个人必定生活在社会里,会与社会里的种种元素相交往,这时他自己特有的个性就必然与社会相互接触并产生摩擦,社会根据其是否适应来施以他作用和影响。一般情况下,就是坏、恶受社会惩罚,善、好受社会表彰。它是我们的制裁者。可为什么没有人会把社会当作制裁者?我想有一下几个原因:1等不及。社会的作用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以肉眼的变坏在进行的发展,他们等不及,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想象里主观臆想,并把这些归结于宗教的神秘,把自己的恶撇得清白,是神做的,与我无关,典型符合一看客心理;2差太远。太多的因素综合,社会的作用和我们原本想象的不一样。大部分都是“这罪受得太轻了”。这是不行的,所以他们又只好在自己的想象里主观臆想加重其罪,求心里舒坦,可这是犯罪,所以又归结于宗教惩恶扬善的神秘力量;3有例外。社会里并不总是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这种例外使人们觉得社会不那么公平,更甚者,一点也不公平。所以,又要寄托于神了,神怎么会不公平呢?他们都是这么觉得的。也对,神怎么会不公平,从没出现过,审判过什么,何谓公平。这般看来,人们信仰宗教而非社会是有一定道理的,拿这道理反观胡适先生的观点,会发现他的观点并不尽然全对。但在那个迷信的年代,确实有敲山震虎之效。
略谈人生观读后感 6
今天,我读了《浙江好家风》这本书中的《钱三强:书中找到人生观》,里面讲到钱三强的父亲十分重视培养他爱读书的习惯,把《尔雅》等名篇贴在书桌的`腿上。钱三强四、五岁时就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所以六岁就进入北京大学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就读,因为钱三强知识丰富,所以直接上了二年级。钱三强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在运动场上也是一名体育健将。钱三强非常喜欢看书,毕业前,在学校的孔德图书馆中,凡是能看懂的书,他都看了好几遍。钱三强在毕业时还说:“我想好了,我以后要学工科,将来做一名机电工程师!”几年后,钱三强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考上了法国巴黎大学,进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原子核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
钱三强做了父亲之后,同样也严格要求子女。他教导子女生活上要低要求,学习上要高标准,所以全家上下好学成风。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钱三强勤学好问,喜欢看书,还有非常远大的理想,而且自己也十分刻苦努力,晚睡早起,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我要向他学习,好学不倦,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精神,从小学好学校的基础知识,学好物理,多看书,多做实验,关注全球的军事新闻,立志成为一名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军事科学家。
略谈人生观读后感 7
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我们的生活会好吗?人生的目的和价值何在?怎样获取人生的幸福?每个人都会追问自己这些问题。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培根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活得充实有意义,那么这一生就没有遗憾。冯友兰则说: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之人生。
在冯友兰出版的人生哲学代表作《一种人生观》这本书中,除了收入《一种人生观》外,还精选了冯友兰的人生哲学随笔《人生与哲学》。冯友兰系统而精到地阐述了他的人生哲学观念,给我们理解人生的答案。这是一本精心编选的图书,系统而又精到地阐述了冯友兰的人生哲学观念。
很多人读冯友兰,大多是从《中国哲学简史》开始的,而有的人是从《一种人生观》开始的。冯友兰的著作较多,而《一种人生观》除了较为浅显之外,其所述能够帮助理解人生,是阅读冯友兰的更佳选择之一。
冯友兰说:“一个跑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人力车夫,很难能以他的‘为’为内有的好;非其人生观不对,乃是势使之然。”我深以为然。
若离开物质需求专谈精神生活,或者只注重物质生活而轻精神需求,这种执其一端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而不能成就“内有的好”。身心内外不谐和,人生亦会不尽如意。
在书中,冯友兰说:
哲学之目的,既在确定一理想人生,以为吾人在宇宙间应取之模型及标准,则其对于宇宙间一切事物,以及人生一切问题,当然皆须有甚深研究。
凡一哲学,必能兼包一切;
人生的要素是活动,假使人类的欲望没有冲突,那人生就美满了。
学问的成就需要才,事功的`成就需要幸运的遭遇,道德的成就只要努力。
完成道德,不必做与众不同的事,只要就其所居之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伦尽职即可。
百年前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出现的一场罕有的论战,丁文江、胡适、吴稚晖、张君劢、梁启超、张东荪等思想家均介入其中。本书对这场论战中不同人的观念做了回顾,并一一剖析其观念之优劣,引导读者树立更为合理、正确的人生观念。
在《一种人生观》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从哲学角度进入,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血脉之中摄取养分,为我们提供了内卷和躺平之外的别一种答案。全书语言简洁明晰,通俗易懂,适合大众阅读。再现百年前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一一剖析不同观念之优劣。
《一种人生观》是冯友兰先生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著作之一,系统而精到地阐述了他受新实在主义影响而形成的人生哲学观念。非常值得哲学爱好者一读。
【略谈人生观读后感】相关文章:
略谈余秋雨散文08-02
略谈文章的结尾阅读答案01-29
《略谈全形拓》阅读答案03-02
《略谈孝文化》阅读答案11-23
略谈学生该怎样读书05-29
《略谈孝文化》阅读答案10-01
略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07-11
略略谈余秋雨散文11-01
略谈孝文化阅读答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