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峡好人》读后感1500字范文(精选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峡好人》读后感1500字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峡好人》读后感1500字 1
在俗世里生活久了,我们会丧失发现的本能,日日与你擦身而过的人们,会在不经意间忽略了他们身上未被发现的美好。刚刚看了《三峡好人》,有一种不一样的体验,是那么贴近你的心,有一种不能言说的感情,汩汩涌动着。
《三峡好人》的评论中有这样一条:“以后不要再拍这种电影了,大家看电影都想看点和我们生活不同的故事。讲我们自己的故事还要去电影院去看吗?”这一定是一个和影片里一样的最真实的人写的,这样的人,往往给我们太多嘘唏与感动。
记得有一些片段,山西矿工到南方找他花了三千块钱买回来又被警方解救回去的妻子,在路上与一个年轻小伙子萍水相逢,相约为兄弟互相照应。你会看到一些特别琐碎又特别动心的场景,小伙子跟矿工要手机号,矿工说你打给我,铃声响了,小伙子问:这是什么歌?矿工脸上露出带有一丝幸福的表情,回答:好人一生平安。小伙子不屑地说:你给我打过来,听听我的铃声。手机响了,《上海滩》的主题曲,一条宏大的破船在三峡的青山绿水中穿行。镜头切换,有一天小伙子递给矿工一颗大白兔,说今天要去摆平一个人,给车上的弟兄们发糖。矿工说,等你回来请你喝酒。等到矿工拨打电话听到熟悉的《上海滩》,发现声音是从一堆废砖里发出来的。阴阳两隔,人鬼殊途。小伙子的尸体被用最俗气的花棉被抱起来运到船上随水流去,在小伙子很有活力的一张照片前,矿工点燃三只烟,竖着插在照片前面的.砖缝中。
一些很朴实很真实很木讷的语言和动作就这样进入你的心,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民。你可以认为他们不知善不择善,但在这个我们似乎放弃了信仰不知惶惶欲何之的时代,如果我们礼失求诸野,就会发现他们却在不声不响的践行者我们传统的仁义礼智,他们的灵魂中带着上古时代尧舜的影子,他们面对拆迁,工伤等我们想象中不得了的事情,木讷着找到即使是最微弱的一条出路,只要不被压迫到无路可走的境地,他们就一如既往地隐忍着,沉默着。想起今年春晚的节目《咱们工人有力量》,以前看过这首歌曲在八十年代时候拍的视频,工地条件很简陋,混凝土,脚手架,安全帽,人们沾满泥土的脸,但你可以欣喜地发现人们脸上自信的充满朝气的表情,是对生活满怀激情充满希望的心态的外露。但春晚上的节目却让我有一些心痛。我们的工人拿不到薪酬都到了跳楼自杀的地步,为证明身患职业病开胸验肺,他们在权利和金钱之下甚至有些费力地维持着自己的生存和尊严,一声“咱们工人有力量”让我心酸。但他们身处最艰难的处境,仍然有一颗阳光的向上的心。比如一个男孩子在船上放声唱着《两只蝴蝶》,那样努力地向城市文明靠近,但我们不得不悲哀的发现其面前有一堵看不见的厚厚的墙。他们不自卑,就是那样倔强的活着,不会因为喝玉米糊糊而缺洋钙,他们完成了我们国家大厦的最伟大最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这些在城市里穿梭玩QQ讨论着时髦的人在不经意间忘记了自己是谁。当我们走过街头,对扛着锄头肤色古铜大汗淋漓的民工们投以不屑地一哂时,我们就早已背叛了我们做人的本性。我们觉得我们比他们文明,比他们有追求。但当我们在这欲望的都市中迷失时,他们可以在廉租房中用生命为艺术做最好的诠释:“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将我埋在,这春天里”。
你可以说他们不辨好坏,甚至得意的告诉同伴我今天要去摆平一个人,好像要去做一件多么威风的事。在包工头的淫威下,他们看不到他们要去摆平的是像他们自己一样在权力和金钱的车轮下泣血的生灵,是一样受苦受难的生命,但你又怎么忍心去责备他,怎么忍心大骂他们不觉醒?你只能觉得,心里隐隐的发痛了,痛到骨子里,久而弥深。
小伙子死了,好像微不足道,就那样简单的盖一下,用木船盛着,随水不知道漂到那里去。没有人为他嚎啕大哭,没有人为他准备仪式,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没有人定下一个无比豪华的酒店为他做一场盛大的法事。他就这样平静的去了,再过多少年,不会有人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存在,世界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份精彩与悲凉。好像微不足道,但的确人命关天。
影片中甚至有一些看起来很不经意的场景,比如说一架UFO飞过,比如一个钢筋水泥的建筑突然像宇宙飞船似的被发射出去。这无疑给影片增加了不少的荒诞色彩,又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到底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兄弟?
《三峡好人》读后感1500字 2
当奉节老城的拆迁声混着长江的涛声在银幕上炸开时,贾樟柯镜头下的三峡,成了一座漂浮在时代洪流里的孤岛。《三峡好人》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两个寻亲者在断壁残垣间的踽踽独行,却让每个观众都在那些摇晃的镜头里,看见了自己生命里的裂缝与微光。
韩三明踏遍拆迁工地寻找前妻的身影时,那些贴着 “拆” 字的砖房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坍塌。他蹲在江边吃馒头的镜头令人心惊 —— 身后是爆破的烟尘,面前是浑浊的江水,这个山西矿工的沉默里,藏着比三峡大坝更沉重的命运。导演没有给韩三明过多的台词,却让他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痛点上:当他用打工攒下的钱赎回前妻,那叠皱巴巴的`钞票上,印着多少底层劳动者的血泪?
沈红寻找丈夫郭斌的过程,更像一场与旧时光的告别。她在舞厅里看着那个曾经熟悉的男人跳着僵硬的探戈,在拆迁办的公告栏前辨认他的名字,最后在船头用手机播放那首《好人一生平安》。贾樟柯用手机信号的时断时续,隐喻着现代人情感的疏离。当沈红终于决定离开,她站在甲板上把婚戒抛向江面,那道弧线划过的,不仅是三峡的山水,更是一个时代的情感褶皱。
影片里那些超现实的细节,藏着最锋利的现实。突然升空的 UFO、在楼宇间走钢丝的人、像火箭一样矗立的烟囱,这些不合常理的画面,恰恰是三峡移民生活的荒诞注脚。当拆迁工人用钢钎敲碎墙壁,扬起的粉尘里,有多少家庭的记忆在飘散?当居民们背着行囊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行李,更是被连根拔起的乡愁。
韩三明与沈红在影片中段擦肩而过,却没有一句对话。这个精妙的设计,道尽了中国社会里个体命运的平行与疏离。他们都是时代的寻亲者,一个在寻找被拐卖的妻子,一个在确认丈夫的变心,最终都在三峡的巨变里找到了答案 —— 生活从不会等你准备好,就裹挟着泥沙滚滚向前。
片尾的镜头令人难忘:一群工人在晃动的跳板上行走,背景是正在建设的三峡大坝。他们的身影渺小如蝼蚁,却支撑着一个国家的宏大叙事。贾樟柯没有评判这场巨变的对错,只是把镜头对准那些被时代浪潮裹挟的普通人,记录下他们脸上的迷茫与坚韧。就像韩三明最终选择留在奉节当爆破工,在危险的工作里寻找生存的可能,那些在破碎山河里艰难扎根的生命,本身就是对 “好人” 二字最沉重的注解。
走出影院许久,耳边仍回响着长江的水声。《三峡好人》里没有好人坏人的简单划分,只有在时代巨轮下挣扎的众生相。当我们谈论三峡工程的宏伟时,不该忘记那些被淹没的老城、被拆散的家庭、被改变的人生。贾樟柯用他的镜头告诉我们:所谓时代进步,从来都带着无数个体的牺牲与妥协;而所谓好人,不过是在命运的漩涡里,依然选择守住人性底线的普通人。
《三峡好人》读后感1500字 3
观看《三峡好人》,就像是在翻阅一本被岁月尘封的旧相册,每一张画面都承载着沉重的故事,将我拽入那个特殊时代的漩涡之中。贾樟柯导演以其独有的纪实笔触,在三峡工程的宏大背景下,为我们勾勒出底层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于平凡中见深刻,于琐碎中显真情。
影片围绕两条线索展开,煤矿工人韩三明从山西远赴重庆奉节,只为寻找十六年前用钱买来、生完孩子后便跑回娘家的前妻麻幺妹。他的寻亲之路充满坎坷,曾经记录着前妻地址的烟盒,在三峡水位上涨、老城拆迁的现实面前,变得毫无用处。韩三明身处废墟之中,周围是被时代巨轮无情碾压的断壁残垣,而他心中那一丝对家庭完整的渴望,却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却始终未灭。为了等待前妻出现,他选择在当地做苦力,每日与工友们一起,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拆着即将被淹没的旧楼房。这份执着,无关爱情的浪漫,更多的是源于他内心深处对家庭责任的坚守,以及对往昔生活的眷恋。哪怕麻幺妹当年的离开曾带给他伤害,可在他质朴的观念里,她依旧是自己的妻子,那个家依旧是他想要回去的地方。当终于找到麻幺妹,面对她如今已有新家庭,且现任丈夫索要三万元赎身债时,韩三明没有愤怒,没有争吵,只是平静地承诺会去挣这笔钱。他的这种宽容与担当,在现实的重压下,显得格外令人动容,展现出底层人民在困境中坚守承诺的可贵品质。
另一边,护士沈红为了寻找两年未曾联系、夫妻关系名存实亡的丈夫郭斌,也踏上了这片陌生而又充满变迁的土地。她在寻找过程中,展现出了女性的坚韧与聪慧。通过各种途径,她逐渐打探到丈夫的生活轨迹,知晓了他的工作、情人等情况。沈红的内心想必是痛苦的,但她始终保持着冷静。在与丈夫见面后,在江边共舞的那段场景,成为了她对过去婚姻的告别仪式。她的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无奈与决绝,随后主动提出离婚,选择放下这段已经破碎的感情,去拥抱新的生活。她的这份清醒与独立,在那个传统观念依旧浓厚的时代背景下,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女性自我救赎的道路,彰显出新时代女性敢于追求尊严与自由的精神风貌。
在这部影片中,贾樟柯导演巧妙地运用了诸多艺术手法,为故事增添了独特的魅力。长镜头的大量使用,如开篇长达三分钟的船内场景展示,缓缓地将镜头扫过赤裸上身打牌的民工、发短信的年轻人、看手相的老者以及表演吐火的'艺人等,宛如一幅生动的社会底层众生相徐徐展开。船在前行,镜头在移动,观众仿佛置身其中,真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生活的艰辛、精神的空虚以及面对生活的麻木。而影片中那些超现实的画面,如突然飞升的移民纪念塔、划过天际的 UFO 等,更是神来之笔。移民纪念塔的飞升,象征着时代的飞速变迁以及人们对过去记忆的被迫舍弃;UFO 的出现,则为这个充满现实苦难的世界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似乎在暗示着底层人民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变迁时的迷茫与困惑。这些超现实元素与写实的故事相互交织,让影片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又给予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引发对时代、对人性的深度反思。
《三峡好人》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两个人寻亲的电影,它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深刻记录与反思。三峡工程的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大举措,在这背后,却是无数像韩三明、沈红这样的小人物被迫离开故土、面对生活巨变的无奈与挣扎。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或努力坚守,或勇敢前行,尽管渺小如尘埃,却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光芒。影片让我们看到,在社会进步的宏大叙事下,个体的命运同样值得关注,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坚守与舍弃,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丰富而复杂的面貌。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人性中的善良、坚韧、责任与尊严,永远是支撑着我们前行的力量,也永远是我们在回首过往时,最不应遗忘的宝贵财富。
《三峡好人》读后感1500字 4
当奉节古城的砖墙在炸药声中轰然倒塌,韩三明背着蛇皮袋踏上码头的那一刻,贾樟柯镜头下的三峡,便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峡谷。这部由两段寻亲故事交织而成的影片,像一块浸在长江水里的礁石,粗糙的表面下藏着亿万吨关于离别与坚守的重量。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奠定了宿命感 —— 一群农民工挤在摇晃的渡轮上,有人用手机播放着《我的中国心》,歌声混着江水拍岸的轰鸣,像极了他们被时代浪潮裹挟的命运。韩三明来找分别十六年的妻子,手里攥着的离婚协议书早已被汗水浸得发皱。他在拆迁工地一间间打听,遇到的都是和他一样的漂泊者:开摩的的青年说 “这里明天就拆了”,拾荒的老人指着江面 “我家原来在那片水里”,连理发店的老板娘都在镜子上贴着 “转租” 的纸条。这座正在消失的城市里,每个人都在寻找,却又都在失去坐标。
最令人心头一紧的,是韩三明与前妻在废墟上重逢的场景。她抱着孩子站在断墙下,背后是被炸药炸开的豁口,阳光从那里斜射进来,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却始终没有交叠。“孩子都十五了,会打酱油了”,前妻的语气平静得像在说别人的事,可手指绞着衣角的动作,暴露了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波澜。韩三明掏出攒了三年的积蓄,说 “我带你们走”,她却摇摇头 “这里快淹了,走哪里都一样”。那一刻突然明白,有些离别不是因为不爱,而是被生活磨出的无奈 —— 就像长江水总要东流入海,有些命运从一开始就写好了流向。
影片的后半段,沈红来找失踪两年的丈夫郭斌。她穿着红色外套穿过拆迁的瓦砾堆,像一簇不肯熄灭的火苗。与韩三明的笨拙不同,沈红的寻找带着一种清醒的决绝。她在舞厅看郭斌和别的女人跳舞,在办公室等他签离婚协议,甚至在他受伤时,默默帮他擦去嘴角的血迹。最动人的'是那个夜晚,两人在即将被淹没的楼顶上,伴着远处的爆破声跳了支舞。没有音乐,只有彼此的呼吸和脚下砖块的碎裂声,像一曲无声的挽歌,祭奠着早已死去的爱情。沈红离开时,郭斌站在码头挥手,她却始终没有回头 —— 有些告别,需要用决绝来保留最后的尊严。
贾樟柯用大量的长镜头,把三峡的破碎与重构拍得像一首史诗。拆迁工人用钢钎敲碎墙壁时,露出里面上世纪的标语 “计划生育好”;江边的广告牌写着 “打造国际旅游新城”,旁边却堆着没来得及运走的棺材;有人在废墟上唱着《老鼠爱大米》,回声里混着老人们的川剧唱腔。这些荒诞的对照,像一把把钝刀,慢慢割开时代光鲜的表皮,露出底下普通人的血肉。
影片里有很多超现实的瞬间:会飞的 UFO,腾空而起的建筑,还有那个站在悬崖边走钢丝的人。起初觉得突兀,后来才懂,这正是三峡移民的生存状态 —— 他们都在走钢丝,脚下是滚滚江水,身前是未知的远方,每一步都悬在半空。就像韩三明最后跟着工友去山西挖煤,下井前喝的那碗酒,既是壮胆,也是诀别。当镜头从矿井口缓缓升起,定格在灰蒙蒙的天空,忽然明白,所谓的 “三峡好人”,不过是在时代洪流里,努力活着的我们自己。
走出影院时,长江的涛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想起影片里的一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那些被淹没的古城,那些离散的亲人,那些消失在时光里的承诺,其实都没有真正离开。它们像沉在江底的鹅卵石,被水流打磨得光滑,却始终保持着最初的重量。就像韩三明最终没有带走前妻,沈红没有留住郭斌,但他们的寻找本身,就已经是对生活最温柔的反抗 —— 因为爱过,因为寻找过,所以即使结局注定离散,也能在回忆里,为自己保留一块不被淹没的岛屿。
这部影片没有给出答案,只呈现了生活的本相:破碎与完整并存,离别与坚守共生。就像三峡的水,既冲刷着记忆,也孕育着新生。当最后一个镜头里,韩三明随着矿工队伍走向黑暗的矿井,忽然觉得,所谓的 “好人”,或许就是那些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选择往前走的人。他们的故事,就像长江里的一滴水,渺小却折射着整个时代的光芒。
《三峡好人》读后感1500字 5
《三峡好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叙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在时代洪流冲击下,小人物们坚韧生存与挣扎的画卷。观影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些朴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以及深刻的寓意,都如同烙印一般刻在我的心间。
影片中的韩三明,这位从山西远道而来的煤矿工人,为了寻找 16 年前被自己买来后又被警方解救回去的妻子麻幺妹,踏上了前往重庆奉节的艰难旅程。在三峡地区复杂的环境中,山峦起伏、江水湍急,道路崎岖难行,且当地人口流动频繁,再加上拆迁的影响,寻找的希望极其渺茫。然而,韩三明的身影在废墟中始终渺小却坚定,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却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这份坚持,源于他内心对麻幺妹的责任感以及对 “家” 的深深眷恋。当他终于找到麻幺妹,却发现她已重新组建家庭,面对麻幺妹现任丈夫索要的 3 万赎身债,韩三明没有愤怒,没有纠缠,只是平静地承诺:“等我一年,我给你!” 他不善言辞,不会用华丽的辞藻表达想法,只是默默行动,以最质朴的方式解决问题。他与当地人交流时,总是带着憨厚的笑容,认真倾听对方话语,不抱怨寻找的艰辛,也不指责命运的不公。这种宽容与担当,尽显他内心深处纯粹的善良。
而沈红,她为了寻找分离多年、因三峡工程来到奉节却两年杳无音信的丈夫郭斌,毅然踏上旅程。在寻找过程中,她不仅要面对陌生环境带来的挑战,如语言不通、环境陌生等,还要承受内心对未知结果的忐忑。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是丈夫的回心转意,还是更为残酷的现实。她穿梭于大街小巷,询问每一个可能知晓线索的人。当她遇到同样在寻找亲人的韩三明时,她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或是提供一些信息,或是给予几句安慰。她的眼神中透着温暖与善良,让韩三明在陌生环境中感受到一丝慰藉。而当她最终发现丈夫早已变心,在江边与郭斌共舞一曲后,她没有选择纠缠,而是主动提出离婚。这支略显僵硬的舞蹈,是她对过去婚姻的告别仪式,也是她自我救赎的开端。她不再沉溺于过去的痛苦,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寻找新的生活方向。她的脸上虽有一丝悲伤,但更多的是坚定和独立。这份清醒和独立,展现出新时代女性的尊严。
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 “好”。韩三明的工友们,在他寻找前妻的过程中默默给予支持和帮助。他们之间没有豪言壮语,举杯时 “无人说话” 的沉默镜头,却胜过千言万语,凸显出他们生死相依的悲壮情义。他们一起在煤矿劳作,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这种情谊在艰苦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小马哥,虽深陷帮派泥沼,但他对韩三明的真诚,以及他对尊严的渴望,都让人动容。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太多机会和资源,但依然渴望被尊重,渴望有自己的价值。
贾樟柯导演在《三峡好人》中,有意模糊了 “好人” 的明确界限。影片中的角色或多或少都存在道德瑕疵。韩三明参与过买卖婚姻,小马哥沾染上江湖的暴力与纷争,沈红的丈夫郭斌冷漠出轨,背叛了婚姻的承诺。然而,恰恰是这些游走在道德边缘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绽放出令人感怀的温情。导演拒绝将角色塑造成具有 “英雄性” 的完美形象,而是真实地呈现人性的矛盾与复杂,用镜头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芸芸众生。”
在拆迁废墟中,民工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人民币背面的风景 —— 夔门与黄河壶口瀑布。在他们眼中,这些原本只是货币符号上的图案,却成了对故乡的诗意想象,承载着他们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小马哥递给韩三明的一颗大白兔奶糖,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下,成为他们情感联结的纽带,展现出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这些细节都在表明:“好” 并非抽象的道德准则,而是底层人在荒诞现实中为了维系尊严所展现出的生活智慧。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一个两千多年的城市,两年多就拆了。” 拆迁废墟中散落的奖状、周杰伦海报、“奋斗” 标语,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成为普通人曾经生活的静默证据。它们未被历史洪流淹没,而是以无声的方式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构成对 “三峡工程牺牲” 官方叙事的民间补充。这些物品见证了他们的成长、梦想与曾经的生活。影片中的超现实符号,如飞碟划过废墟、火箭状建筑升空等奇幻场景,看似突兀,实则隐喻着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的野蛮切割。造价两亿的跨江大桥宏伟壮观,横跨江面,仿佛是现代化的象征,却与拆迁户们贫困的生活形成尖锐对比,拆迁户们住在简陋的临时住所,为生活奔波劳累。这不禁让人反思发展的代价到底是什么。
《三峡好人》中的角色们在现实困境里坚守责任、捍卫尊严的表现,令人为之动容。他们宛如在暴风雨中顽强挺立的树木,虽被时代的狂风骤雨吹打得摇摇欲坠,却依然不屈不挠。韩三明的 “拿起”,近乎一种殉道式的担当。他身为矿工,平日沉默寡言,却重信守诺。面对麻幺妹现任丈夫的勒索,他并未逃避,而是毅然回到危险的.煤矿继续挖煤。煤矿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井下随时可能发生塌方、瓦斯爆炸等危险。他每日长时间在黑暗、潮湿的矿井里劳作,承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却从未有过怨言。他深知,这是对过往错误的救赎,是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他的每一滴汗水都滴落在矿井的土地上,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煤矿的尘土气息,他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展现出底层男性于困境中不屈的精神。沈红的 “舍弃”,体现出一种清醒的尊严感。发现丈夫变心后,她没有委曲求全,也未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与怨恨。在江边,她与丈夫共舞,那支舞僵硬又充满无奈,她的身体随音乐机械舞动,眼神中透着悲伤与决绝。这是她对往昔婚姻的告别仪式,也是自我救赎的开端。随后,她主动提出离婚,放下这段已经破碎的婚姻。她明白,继续纠缠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她要勇敢面对现实,寻找新的生活方向。她的 “好”,在于不依附婚姻,敢于直面现实,勇敢追求自己的尊严与未来。
这部影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时代的巨大变革面前,小人物们虽然渺小如尘埃,但他们的坚韧、善良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却如同一束束微光,照亮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故事,是对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也是对人性光辉最生动的诠释。我们在关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更不应忘记那些在底层默默付出、努力生活的人们,他们同样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
不知道我的解读是否与你对《三峡好人》的感悟有共鸣之处呢?你对影片中哪个情节或人物印象最为深刻,我们可以一起探讨。
【《三峡好人》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好人的作文09-07
好人作文06-18
《三峡》08-04
三峡09-03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说课稿08-28
长江三峡指的是哪三峡08-05
长江三峡是哪三峡组成07-28
三峡中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09-18
好人的优美句子07-02
好人好梦故事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