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读后感(通用10篇)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理论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做品。它记叙的内容是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复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读后感,欢迎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读后感 1
复活一直是我最喜爱的作品,而且它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托尔斯泰的著作。
复活这部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芫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突出托尔斯泰虽然对现实社会做了激烈的抨击,揭露了社会制度的本质。
复活的主人公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公爵本来是一个单纯,热情的少年,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并与其发生了关系。但后来他背叛两人的承诺,而怀孕的卡秋莎被赶出家门。
由于社会的现实,把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变成一个跟其他贵族一样的人,而把卡秋莎逼良为娼。由于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公爵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陪审员参加审理一个毒死人的命案。而被告者是卡秋莎,看到玛丝洛娃被宣判后失声痛哭、大呼冤枉的惨状,他决心找庭长、律师设法补救。他开始反省,进行“灵魂净化”,发现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又可耻,又可憎”。
最后经过他的帮助,卡秋莎沉冤得雪,对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的怨恨也消失了。
看完这篇小说再看看题目,我觉得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这部小说让我知道人性的本质,但是它也是暗示真托尔斯泰的经历,他本来也是一个贵族人士,也是过着蹂躏奴隶的生活,但他后来慢慢思考,发现这样自己并不快乐,最后他放弃一切,解放奴隶,寻求真正的快乐。他这样的行为却被别人认为他疯了,甚至是家里人也觉得他疯了。
这体现的是当时的以贵族为首的社会,但现在不一样了。虽然现在不算是大同社会,但有很人不管是有钱还是贫穷,他们都愿意帮助别人。作者应该是希望这样一个社会吧。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读后感 2
我读完了俄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复活》,这使我受益匪浅。
《复活》里面主要说的是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
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最后“救助”终末成功。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复话”。
读完后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读后感 3
《复活》是啊,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之一。复活原意是指一个死去的人又重新获得了生命。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所以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感。
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在《复活》中,道德问题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大量的说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价值。过去很多观点认为,书中充满了托尔斯泰布道式的道德说教,并把这些视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消极因素。有些批评家甚至干脆认为《复活》是托尔斯泰变成道德家之后艺术走下坡路的一个证明。比如小说中含有教会无法接受的渎神言论,也含有社会批判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书中所反映的司法环境:诉讼过程不公正,监狱关押缺少人性,只会增加犯罪率;另外,根据福音书的说法,人也没有权力审判别人。
《复活》是作者整个文学生涯的总结性作品,通过对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和聂赫留朵夫为她上诉请愿的过程,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本质进行了有力而全面的揭露。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读后感 4
看完《复活》有段日子了,终于有时间写一些零散的感想。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虽然在法庭上就又开始的迹象,但在我看来真正的复活是在他真正下定决心拒绝当公爵夫人的情人完成。就算是圣人也犯过错误,但凡他是一个人就注定会犯错误。在人世间大大小小的错误之中,聂赫留朵夫毁了马洛丝娃的一生,这个自己无法原谅的错误,他试图通过与马洛丝娃结婚来补偿马洛丝娃,更重要的是想用这种途径减轻自己的罪恶。从给她一笔钱打发到真心诚意的补偿她,前后巨大的变化,不难看出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和生活中大多做过一点点小错事也不敢承认、担当的人们相比,或许复活后的聂赫留朵夫是高尚的,他放弃金钱,权势,名利,土地只为了救赎,如同阿米尔的救赎般,不顾一切。
与聂赫留朵夫的.相遇之后,马洛丝娃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伴随着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她与他之间的情愫又开始加深,回到了曾经。碍于名誉,她深爱着聂赫留朵夫,却与他人结合。这难道不是复活?她本已厌恶所有男人,但是最后竟愿意为了爱的人的幸福违背自己的真心,为他牺牲自己的幸福,精神上飞跃的进步。
真正可怕的不是犯错,是犯错之后还沉浸在自己没错的谎言中。
回想起,昨天做的蠢事,就后悔不已。我失手弄坏了一只表,本打算买下,周围的朋友纷纷劝阻我:“这表都破了你还买他干什么。”“说不定不是你弄坏的。”摇摆不定的心促使我买了另一只完好的表,或许是为了稍稍弥补店家的损失。回家后,很不安,后悔当时没有坚定的跟随自己的内心。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读后感 5
小说叫《复活》,寓意一个人失去的良知,可以在某种精神力量的影响下获得重生。通过自己的告白和宽恕,男女主人公都走向了精神和道德的“复活”,从而使自己的人性得以恢复。这些都带有浓厚的“不以暴抗恶”、“道德自强”的托尔斯泰气息。他从社会和个人道德的角度对政府、法院、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也让每一位读者思考了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以及如何自己提升个人道德。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此刻的.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已经达到了一种危机的边缘状态:自私自利、物欲膨胀、贪污受贿、腐败堕落。数百人看着溺水的人,但没有人去营救他们,造成事故的司机在去医院的路上留下伤者,让他们死去,但他逃脱了。我觉得这些人连18世纪托尔斯泰写的Nehalyodov都不如。为什么很多人会感叹好人此刻难做?很难成为一个好人?仅仅因为某人做了一件好事,就被误解而不是被肯定。久而久之,人们达成共识,不做好事就没事,做好事就有事。这种共识不能不说是我们道德标准的悲剧。相反,如果我们能阻止好人受苦或被误解,让更多的人做好事或做好事,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媒体和社会各方面来维护道德规范,这样我们的社会氛围才能得到改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复活》之所以能打动人,正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的道德自我完善和做人的良心问题,就像法国作家罗曼一样。罗兰说,与其他作品相比,《复活》能让人更清晰地看到托尔斯泰的眼睛直接指向灵魂。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读后感 6
法国著名评论家罗曼·罗兰说过:《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的确,《复活》是总结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都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与恶都很复杂。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人也会有心灵美好的一面,也会有怜悯之心,也会有同情之心。在帮助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心灵又重新回到了“人之初性不善”的状态,从而使心灵的'复活,变得更加的高尚,让自己生活的更自在。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理论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做品。它记叙的内容是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复活。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公爵在地方法院当陪审员。有一次,他在审理一起whore投毒害人案时,他认出了这个whore是多年前他姑妈家的养女马丝洛哇。聂赫留朵夫曾经爱过她,后来又玷污了她。马丝洛娃怀孕后被赶出家门,沦落为whore。法庭判处马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四年苦役。聂赫留朵夫心中有愧,决定帮助她上诉。为了替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决定同马丝洛娃结婚,已使她免除徒刑,但马丝洛娃不同意。聂赫留朵夫一方面把自己的土地以极低的租金租给农民,让后又把租金散发给农民。之后,他来到彼得堡全力为马丝洛娃上诉,但没有成功,他同马丝洛娃一道流放西伯利亚。马丝洛娃感到自己受到了公正的待遇,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同时一个名为西蒙的政治犯爱上了马丝洛娃,在爱情的感召下,马丝洛娃复活了原来纯洁、开朗的天性,实现了精神上的复活。为了不拖累聂赫留朵夫,马丝洛娃决定与西蒙结婚。聂赫留朵夫回忆几个月以来的遭遇以及所见所闻,他认识到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罪恶。
后来,他在《圣经》中找到了答案;人不但不可仇恨仇敌,而且要爱仇敌,由此他也完成了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读后感 7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花费大量精力写的一部长篇作品。《复活》讲述了托尔斯泰听到一个故事的故事:有一次,法院审理了一名小姐被控盗窃嫖客100卢布并杀害嫖客的案件。陪审团有一名男子发现,这起案件的被告是他多年前在亲戚家做客时诱惑养女的。于是他良心发现,试图营救,并表示愿意嫁给她。最后,这名女子在监狱里病死。而那个人也不知道去哪里。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很多感触。书中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大学里是一位善良、充满活力、崇高的志愿青年。但当他担任官职时,他完全改变了。他整天沉默在享受中,早已忘记了自己狂热的理想,变得颓废落魄,成为一个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他在法庭上看到玛丝洛娃,他才回忆起许多过去,这让他觉得自己是如此可恨,并对自己以前的生活产生了怨恨。为了赎罪,他起诉了一些无辜的囚犯,并将他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配给了农民。他彻底改变了生活,从过去的腐朽中拯救了自己。
这本书叫《复活》。我觉得复活就是聂赫留多夫,他的自我精神复活。我从他身上学到的最珍贵的一点就是他的自我改变。虽然他以前堕落过,但当他的良心被发现时,他做了很多好事来弥补自己的错误,这是任何人都值得拥有的`。我觉得当一个人犯错误时,不管这个错误是大是小,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刻地审视自己,承担自己的错误。书中有一对梅尼绍夫妇和儿子,因被冤枉纵火而被拘留。最后,聂赫留朵夫帮忙得到清白释放,虽然最终被释放,但既然无罪,为什么要被关押呢?仅仅因为真正纵火人有钱,就可以把祸栽赃给别人。
《复活》一书也反映了当时黑暗社会和人们道德的丧失。聂赫留多夫本人对这种生活非常厌恶,但人们因为环境而改变,所以当他处于黑暗环境中时,他无法控制自己的堕落。这让我明白善恶是一种思想差异,只要受到影响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仔细把握生命之船,才不会迷失方向,永远坚持真实的自我。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读后感 8
“复活”不仅仅是小说的名字,更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看到小说的名字时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谁的“复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复活”?当我最后看完了这本小说,所有的疑问最后都得到了解答。
小说描述了两个主人公的复活—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精神上的复活。两个人的复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赞叹玛丝洛娃的善良与坚强不屈。少女时代的玛丝洛娃纯洁善良,天真活泼。她与聂赫留朵夫公爵产生了一段完美无暇的初恋,但这一切却在两年后被毁掉了。在“那个温暖的有风有雨的夜晚”,在那个小小的车站,卡秋莎的最后看到了她与聂赫留朵夫之间巨大的等级差异,悲哀欲绝的她再也不坚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关于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骗和谎话。这成为卡秋莎抽烟喝酒以及一切堕落的'源头。她在精神上灵魂上死亡了。而此时的聂赫留朵夫也不再是两年前那个正直而无私的少年了,正因“坚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实在太难了”,他不再坚信自己而开始坚信别人了。因此他沉溺于贵族式的腐败与堕落的生活,同样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后的两人再次相遇,聂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审,玛丝洛娃却沦为了命案的嫌疑犯。一开始聂赫留朵夫公爵很担忧自己的罪被公之于众,怕自己名誉扫地。当他真正看到玛丝洛娃所遭受的苦难,才开始真心的忏悔。难能可贵的是公爵并不只是嘴上忏悔,而是切实的行动起来了。说实话,从这时我才一开始对公爵的厌恶转而对其改观。他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为她请来申诉的律师,一次次的为她上法院,甚至去农村,拜访那些虚伪的不称职的法官、将军乃至国务大臣。聂赫留朵夫在对玛丝洛娃的忏悔之中开始了自己灵魂的净化,开始“复活”。在之后他随着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流放,毅然决然地放下自己的贵族生活,不仅仅帮忙玛丝洛娃,也帮忙其他的囚犯,为无辜获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层人民的苦难,“复活”的也更为彻底。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尽管沦为妓女,又受诬陷入狱,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虽然一开始憎恨着始作俑者聂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诚的行动后,还是原谅了他。玛丝洛娃也因此开始了自己的“复活”。在去西伯利亚的流放中玛丽帕芙诺芙娜和西蒙松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玛丽帕芙诺芙娜的无私奉献和温柔善良深受感动,正因西蒙松对她的毫无芥蒂的感情而竭尽全力唤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质。玛丝洛娃最终也
获得“复活”与新生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读后感 9
小说叫《复活》,寓意一个人失去的良知,可以在某种精神力量的影响下获得重生。通过自己的告白和宽恕,男女主人公都走向了精神和道德的“复活”,从而使自己的人性得以恢复。这些都带有浓厚的“不以暴抗恶”、“道德自强”的托尔斯泰气息。他从社会和个人道德的角度对政府、法院、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也让每一位读者思考了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以及如何自我提升个人道德。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此刻的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已经达到了一种危机的边缘状态:自私自利、物欲膨胀、贪污受贿、腐败堕落.数百人看着溺水的人,但没有人去营救他们,造成事故的司机在去医院的路上留下伤者,让他们死去,但他逃脱了.我觉得这些人连18世纪托尔斯泰写的Nehalyodov都不如。为什么很多人会感叹好人此刻难做?很难成为一个好人?仅仅因为某人做了一件好事,就被误解而不是被肯定。久而久之,人们达成共识,不做好事就没事,做好事就有事。这种共识不能不说是我们道德标准的`悲剧。相反,如果我们能阻止好人受苦或被误解,让更多的人做好事或做好事,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媒体和社会各方面来维护道德规范,这样我们的社会氛围才能得到改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复活》之所以能打动人,正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的道德自我完善和做人的良心问题,就像法国作家罗曼一样。罗兰说,与其他作品相比,《复活》能让人更清晰地看到托尔斯泰的眼睛直接指向灵魂。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读后感 10
周六,我随手翻开《复活》一书,很快就被小说里熟悉的章节和人物所吸引,一口气读了大半。抚卷沉思,不由得浮想联翩。
小说名曰《复活》,它隐喻一个人泯灭的良知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感化下可以获得重生。男女主人公通过各自的忏悔和宽恕,双双走向精神和道德的“复活”,使其人性得以复归,这一切带有浓厚的“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托尔斯泰的味道。他借此从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角度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也让每一个读者思考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思索怎样来进行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我们知道,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已经到了一种濒l临危机的状态:自私自利,物欲膨胀,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几百人围观落水者却无人前去相救,肇事司机将伤者在送医院的途中将其扔下任其死亡自己却逃之夭夭……我想这些人连十八世纪托尔斯泰笔下的涅郝柳多夫都不如。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感叹好人难做,难做好人,就因为有人做了好事没有被肯定相反被误解。“枪打出头鸟”,久而久之就让人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你不去做好事你会没事,你做了好事搞不好你就有事。这样的共识不得不说是我们道德水准的一个悲哀。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让好人不再吃亏或被误解,让更多的人都能够见义勇为或者多做好事,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和媒体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来维护道德的规范,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社会风气有所好转,让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温馨无比。
《复活》之所以能够感动人,这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诚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言,《复活》较其它作品,更能让人清楚地看到托尔斯泰那双直达心灵的眼睛。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读后感】相关文章: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07-31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03-05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10-16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03-14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07-30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09-29
列夫托尔斯泰经典段落06-21
列夫·托尔斯泰经典语录05-17
列夫托尔斯泰英文简介12-18
列夫托尔斯泰传的好句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