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

时间:2025-08-28 15:46:00 晶敏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精选7篇)

  导读: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欢迎阅读!

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精选7篇)

  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 1

  人应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趣的创造了,也许我们可以不信上帝创造了人,但显然的是人的产生是被动的,而不是人类自己设计和规划的。上百万年前的猿人们并不曾设计如何才能变成今天的人,但他们因为总总原因终究走到了今天,达尔文说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新的研究成果也许会有其它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冥冥之中有着某些看不见的手在支配的。一个人的自身的发展也是如此,自身已经成形的性格、爱好、行为习惯等等内因,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互动,这种互动伴随着内化和顺应,相互加强,最终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这个进程往往不会因为一段讲话而就发生重大改变的。而人的有趣则在于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由的,是可以主宰自己的,即有自由意志,但很多时候又是由不得你选择的。

  胡先生希望告诉毕业生们在踏入社会后如何学习的问题,如何坚持曾经的梦想。胡先生没有像过去和现在的许多教育者一样,简单的去说许多应该,正确的格言,因为他明白,有个东西,它的名字叫现实。基于对现实的理解和尊重,所以胡先生设身处地的对毕业生毕业后的处境假设了几种情况,然后提出了应对的方法,他希望他能够告诉这些毕业生在未来的日子里,要做些什么,怎么去做。但是我们也可以设身处地的.想,当时的毕业生毕业后,因为生存的压力,或者因为其它的各种事情,人事匆忙,也许许多人都很少还记得他给的这些叮嘱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即便有些人记得,而实际进入社会后,却发现有许多情况是他给的药方所无法解决的。这个时候,渐渐的,他们还是迷茫了、困惑了,最终该如何还是如何了。就像人们并不会因为读了四书五经就全变成了书中要求的君子了。这一点以胡先生当时的学识想来也是明白的,所以他设想了一些现实场景,但是参禅毕竟未到究竟处。所以今日读起来,却总觉得有些不够。而究竟该是什么样子,胡先生说的是彼时的事情,彼时的事情已成往事,不必复议,就谈谈此时的事情吧,谈谈当下。

  如果说那时候还是一个知识相对匮乏的时代,现在恰恰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只要有一个计算机,一根网线,就可以阅读到海量的信息,可以调查到大量的资料和文件,而对于社科类的研究来说,网络和各种的图书馆,书店的存在,使所需要的资料包括调查也往往可以在这个市场经济里以相对容易的方式拿到,所以,对于很多人的学习来说,其实学习条件只是一个伪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时间的分配和自己的意愿。而意愿的问题却是胡老先生所忽视了的。如果一个人就是不愿学习,再好的方法又当如何,胡老先生没有说,而这也是此时与彼时不一样的地方了(其实当时的大学生就真的这么的热爱学问、真理么,存疑吧)。当毕业N年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如何去获得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的问题,而是N年后的此时,还是否能有彼时的心。

  要学习,首先是要有学习的意愿。一个将要毕业的人,虽然还是青年,但也是一个成年人了。在未来的不久的时间里,他将成为社会中的某个角色,还会是一个家庭里的丈夫、父亲或者妻子、母亲,他将面临许多的责任,他还不得不去努力的生存。除此之外他还将发现许多或许曾经未曾遇到的欲望和困惑。他发现了名和利是多么的有吸引力,那么多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是自己以前没有见过的或者没有能力去玩过的,他还得整天为许多工作中生活中的琐事去烦恼,而这一切都是由不得人的。这些事情日复一日的迎面而来,最终在某个时刻才发现,时光已经打磨掉了这个人曾经的模样,或许会有梦想失去的惋惜,但谁又能说不会有今是而作非的感觉呢。而这就要看是否还能坚持当年的追求了。

  坚持曾经的追求的前提是我们假设曾经的追求是对的,而现实最喜欢开的玩笑是,让你某天发现曾经的追求是不切实际的或者是错的,从而顿有一种今是昨非,要改邪归正的冲动。于是在这场梦想与现实的争斗中最终现实战胜了梦想,就像曾经的许多基因变异的出来的怪物被自然法则消灭掉一样。而之所以有些梦想和追求最终实现了,只是因为他们顺应了现实,没那么离谱。

  所以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要做的和能做的是什么呢,既不是刻意的去寻找问题,也不是刻意的去塑造自己的兴趣。更没有必要去刻意的坚持某种理想吧,因为就是最顶尖的数学家也无法去模拟出未来的世界,去辨别理想和狂想的区别。我们能做的是生活在当下,让自己更随性一些,让心更开放一些。一个人生下来就是有好奇心的,人们总喜欢去问一个为什么,总有一种追求因果关系的冲动。这是本能,是自然的赐予,所以即使不用去刻意问问题,问题本来就在那。我们要做的只是去寻找答案,用理性和逻辑去找出别人曾经给出的错误的答案,如此就可以了。业余的兴趣也是不需要塑造的,一个人,有钱,没有生存的顾虑,有闲,总会滋生出许多的业余爱好来,这种“无事生非”也是天性。而至于是什么爱好,总是要跟一个人的性格、观念、和生性的偏好有关系的。至于梦想和追求,需要的不是坚持,而是如何通过积累对现实的知识和经验,去修订曾经的梦想和追求。因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知道的人似乎本来就知道,而不知道的人也很难通过思议而得,这需要反省和领悟。

  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 2

  六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学习和追求,目的是让人变的更完善,这也是教育的目的。而人之所可以被完善,教育之所以能教育,这是因为种子早已埋在了在此之初。

  胡适先生对毕业生的讲话,如同一盏明灯,在迷茫的人生路口投下温暖的光。他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恳切,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也有对后辈的真诚期许,听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最让我触动的是他对 “择业” 与 “做事” 的态度。他说 “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这句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对 “结果” 过度执着的心态。在当下这个追求 “速成” 的时代,很多人总想着 “付出就有立竿见影的回报”,一旦短期内没有收获便容易懈怠。但胡适先生用朴素的道理告诉我们:哪怕做的是看似 “无用” 的事,只要认真去做,每一份努力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显现价值。就像工厂里的工人,日复一日打磨技艺,或许今天的练习只是让操作快了 0.1 秒,但积累一年,可能就成了技术骨干;就像学生时代背诵的课文、演算的习题,当时觉得枯燥,后来才发现那些知识早已融入思维,成为解决问题的底气。

  他还提醒毕业生 “不要抛弃学问”,这并非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学者,而是强调 “终身学习” 的意识。在这个知识迭代飞快的时代,“毕业” 从来不是学习的终点。就像车间里引进新设备时,老工人若固守旧经验,就会被淘汰;唯有像胡适先生说的那样,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主动学习操作技巧,才能跟上节奏。这种 “学问” 不一定是书本上的.理论,也可以是工作中的经验总结、生活中的观察思考 —— 就像一位装配工在反复操作中摸索出的 “高效装配法”,本质上也是一种 “学问”。

  更难得的是,他谈到 “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无论是对自己的职业,还是对身边的人,责任感都是立足的根基。这让我想起那些在岗位上坚守的人:流水线上的工人对每一个零件负责,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医护人员对每一个患者负责,才能赢得信任。胡适先生的话让我明白,所谓 “成功”,未必是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该做的事做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 就像他说的 “平凡中见真章”。

  听完讲话,心里少了些对未来的焦虑,多了些脚踏实地的笃定。原来人生最重要的不是 “选对一条完美的路”,而是无论走在哪条路上,都能带着努力、学习与责任前行。这或许就是胡适先生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在浮躁中守住初心,在平凡中积蓄力量。

  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 3

  重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最触动我的并非的理想宣言,而是他反复强调的 “找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没有用空洞的口号鼓舞青年,反而劝诫毕业生 “不要抛弃学问”,要带着 “问题意识” 开启人生新阶段,这份务实与清醒,在当下依然振聋发聩。

  胡适先生说:“学问的趣味,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让我想起自己刚毕业时的迷茫 —— 手握文凭却不知该向何处发力,总想着 “先找份稳定工作再说”,却忽略了 “学问” 并非只存在于校园。直到后来在工作中遇到技术瓶颈,才明白先生的深意:所谓 “不抛弃学问”,不是要我们死啃书本,而是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学习。就像先生举例的 “研究中药”“整理地方志”,哪怕是看似平凡的领域,只要能找到值得深究的问题,就能在实践中收获学问的乐趣。

  更让我深思的是,胡适先生将 “找问题” 与 “负责任” 紧密相连。他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没有兴趣,那是因为他的职业里没有问题。” 这戳中了许多人 “工作倦怠” 的根源 —— 不是职业本身无趣,而是我们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如今我在岗位上尝试用 “问题导向” 工作:面对繁琐的报表,思考如何优化数据呈现;接待客户咨询,总结常见问题形成手册。当一个个小问题被解决,不仅工作效率提升,更找回了久违的成就感。

  胡适先生的讲话距今已近百年,但 “找问题” 的智慧从未过时。对我们而言,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带着问题重新出发的起点。唯有以 “问题” 为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精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 4

  读胡适先生对毕业生的讲话,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 “择业” 与 “责任” 的辩证思考。他没有告诉毕业生 “该选什么职业”,而是提醒大家 “无论选择何种职业,都要尽到责任”,这份对 “责任” 的强调,在当下 “频繁跳槽”“职业焦虑” 盛行的时代,更显珍贵。

  胡适先生说:“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这打破了我对 “职业高低” 的固有认知。曾经我总觉得 “坐办公室才是好工作”,对基层岗位不屑一顾,直到看到身边有人在社区工作中,用耐心解决邻里矛盾,用专业助力社区治理,才明白 “职业的价值不在光鲜与否,而在是否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就像先生所说,哪怕是 “拉黄包车”,只要能 “拉得稳、拉得快、拉得客气”,就是对职业负责,就是在创造价值。

  更触动我的是,胡适先生将 “职业责任” 延伸到 “社会责任”。他劝诫毕业生 “不要忘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要在职业中 “为社会做一点贡献”。这让我想起自己参与的乡村支教经历:起初只是为了 “丰富简历”,但当看到孩子们因我的讲解而眼中有光,才懂得 “责任” 不仅是做好本职工作,更是用自己的能力照亮他人。正如先生所言,“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为社会解决了多少问题”,职业只是载体,责任才是永恒的坐标。

  如今再读胡适先生的'讲话,我不再纠结于 “职业选择的对错”,而是更关注 “是否能在当下的岗位上尽到责任”。因为我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找到 “完美的职业”,而是在每一份选择中,都能以责任为帆,驶向更有意义的人生。

  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 5

  胡适先生在对毕业生的讲话中,没有鼓吹 “一蹴而就的理想”,反而劝诫青年 “要在现实中渐进地实现理想”,这份 “渐进主义” 的智慧,让我对 “理想与现实” 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知。

  曾几何时,我总觉得 “理想” 就该是轰轰烈烈的,若不能立刻实现,便是 “向现实妥协”。读了胡适先生的讲话才明白,他并非否定理想,而是反对 “空想”。他说:“理想主义者的缺点,在于他们往往不懂得‘渐进’的道理。”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创业经历:起初立志 “打造一款改变行业的产品”,却因急于求成忽略了市场调研,最终铩羽而归。后来重读先生的话,才醒悟 “理想的实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 就像先生提倡的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与其空谈理想,不如从解决身边的小问题开始,在渐进中靠近目标。

  胡适先生还强调 “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他说:“理想不是悬空的',而是要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 这让我想起身边一位做环保公益的朋友:她的理想是 “让更多人参与垃圾分类”,但没有一开始就搞大规模宣传,而是从 “指导邻居正确分类”“在社区设置分类指引牌” 等小事做起,逐渐带动更多人参与。这正是先生所说的 “渐进”—— 不奢望一步到位,而是在现实中寻找可切入的小切口,用行动一点点推动理想落地。

  如今,当我再面对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时,不再焦虑迷茫,而是学会用 “渐进” 的智慧调整步伐。因为我知道,真正的理想,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在现实的土壤中,用耐心与坚持浇灌出的花朵。

  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 6

  胡适先生在对毕业生的讲话中,反复叮嘱 “不要抛弃学问”,起初我以为这只是对 “读书” 的强调,细读之下才明白,“不抛弃学问” 其实是先生给毕业生的 “人生兜底方案”—— 无论未来遭遇何种困境,学问都能成为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

  先生说:“学问是终身的事,不是毕业就完了。” 这打破了我 “毕业即学习终点” 的认知。刚毕业时,我忙于适应工作,把 “看书学习” 抛在脑后,直到后来公司裁员,我失业在家,才体会到 “没有学问傍身” 的'恐慌。那段时间,我重新捡起专业书籍,还报名了线上课程,不仅学到了新技能,更在学习中找回了自信。正如先生所说,“学问可以给我们带来慰藉,可以给我们带来力量”,当生活陷入低谷时,学问就像一盏灯,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更让我感动的是,胡适先生对 “学问” 的定义并非局限于 “专业知识”,而是包括 “生活中的学问”。他举例说 “观察社会现象”“研究人情世故” 都是学问,这让我明白,“不抛弃学问” 不是要我们成为 “书呆子”,而是要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度,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就像我现在在生活中学习烹饪、学习摄影,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更让我学会了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

  如今,“不抛弃学问” 已成为我的人生信条。我不再把学习当作 “任务”,而是当作一种 “生活方式”—— 通勤时听行业讲座,周末读一本好书,遇到问题主动查阅资料。因为我知道,学问不会辜负任何人,它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成为最坚实的依靠。

  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 7

  胡适先生在对毕业生的讲话中,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又有对未来的积极期待,这种 “悲观的乐观主义”,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

  先生坦言 “社会是复杂的,人生是艰难的”,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这是他的 “悲观”;但他同时劝诫毕业生 “不要失望,不要堕落”,要 “在艰难中寻找希望”,这是他的 “乐观”。这种态度让我想起自己刚步入社会时的经历:面对职场的尔虞我诈、生活的压力,我曾一度陷入消沉,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直到读到先生的话,才明白 “人生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真正的勇气不是没有挫折,而是在挫折中依然选择前行”。

  胡适先生还说:“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而在于他克服了多少困难。” 这让我重新定义了 “成功”—— 不再追求 “一蹴而就的辉煌”,而是关注 “每一次克服困难后的'成长”。就像我之前负责的一个项目,中途遇到了资金短缺、团队分歧等诸多问题,我没有放弃,而是一点点沟通协调、寻找解决方案,最终项目顺利完成。虽然过程艰辛,但这份经历带给我的成长,远比 “成功” 本身更珍贵。

  如今,每当我面临不确定的未来时,都会想起胡适先生的 “悲观的乐观主义”—— 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而是以清醒的认知、积极的行动,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强大,不是能预测未来,而是能在未知中,依然保持前行的勇气。

【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相关文章:

胡适与徐志摩11-20

陈独秀与胡适10-23

胡适趣事08-28

胡适的简介08-05

胡适经典诗歌10-22

胡适的句子精选07-21

胡适的经典语录04-01

胡适诗歌美文10-21

季羡林回忆胡适06-27

胡适的爱情悲剧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