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伯牙钟子期读后感(精选10篇)
伯牙钟子期读后感应该要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参考下范文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伯牙钟子期读后感 1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们知己之情实在叫我羡慕至极。人一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不知道其他人对孤单是享受还是害怕。但我感觉人的内心深处应该是期望有那么一个懂自己的知己在那里等你。
想想伯牙和子期可以成为知己是因为一个懂字。两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在那个时代应该有差距。一个琴师,一个樵夫却产生了惺惺相惜。诚然伯牙是有慧眼,还有涵养,他对一个目不识丁的樵夫首先表示的是平等,尊重。在现在这个社会,伯牙,哪里去寻?子期的自信和自尊还有内涵同样不可小估。
现在的人最有可能因为身份差距而主动把朋友拒之门外。对高于自己身份的人不是巴结奉承,就是阶级对立情节,要不就因为自卑而过于冷漠清高。两个人的交往本就已经单纯到精神沟通,没了利,没了用,有的就是享受这份情谊了。一个懂字何其珍贵?
想想两个人做成朋友交往后,约定好的一年之约。伯牙如期而至,子期就算死了,还是留老父守约。这份真挚,这份诚信,这份至死不渝的知己之情!再看咱们这个已经被利益被欲望渲染的社会大染缸,我真想哇哇痛哭一场,恨不得立马插上翅膀逃离这个世界!
再想想这两个人的性别,他们都是同性。两个男人,而且是性别取向正常的男人。如今就算是亲人是夫妻是情人,还有什么虚虚假假的`蓝颜红颜,又有几个还会拥有这么单纯的感情?谁会为谁守一份约定?谁会为谁至死不渝?如今社会的纷扰和呱噪,为了生存寸步不可以停留的脚步,谁还在乎这份单纯?谁有时间去荡涤一下已经被社会重压而弯曲扭曲的灵魂?
我想伯牙和子期如果在天上看到现在的人间,看见就像上了发条一样忙碌的人群,不知道他们心里会怎么想。我又想大家都像蚂蚁一样辛勤忙碌着,忙碌着身上衣裳口中食。我们是不是已经停留在作为高级灵长类最基本的欲望上?吃喝拉撒,对了,还有下本身欲望。那么我们的精神那?还有那个喜欢抚琴给知己听的伯牙吗?还有那个在打完柴后,去荡涤一下精神的子期吗?
我想伯牙和子期的至交既然被传作千古佳话,那么他们肯定还活在我们已经被现实折磨麻木的灵魂里。他们的灵肯定还在烟火人间去摇醒那些昏昏欲睡的灵魂。应该有一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伯牙钟子期读后感 2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一年前读得文章,至今印象深刻,一曲《高山流水》,吟诵千古佳话。未聆听此曲,已为伯牙子期知音之情而感动。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钟子期从一樵夫变成了隐士,也许,他觉得这样高雅绝妙的曲子,这样出身名贵的瑶琴,一个山野樵夫是无力领会,无法知晓的。但是知音不分贵贱,我想不管钟子期出身如何,伯牙都会视其为知音。子期并不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心中唯有家中白发苍苍的爹娘让他牵挂,他的'孝心也着实难能可贵,也正为此,伯牙对子期更是另眼相待。
既为知音,信任为先。伯牙江边不见子期,他并没有怀疑他爽约失信,更不为此郁闷不满。他知子期为人至孝,不来相会,定是应了商弦中哀怨之音,家中定有人亡。这便是知音,心有灵犀,毫不相疑。
伯牙只料对了一半,但他万难料到,亡者并不是子期的父母,而是子期本人。每每读到这里,我的内心百感交集,不禁感慨天意弄人,为何子期如此短命,知己难求,子期之后,伯牙再也寻找不到如此知音。
虽然只是一面之缘,但就是因为子期听懂了他的曲子,伯牙便为之摔琴以祭,放弃高官厚碌,栖身山野,代其赡养高堂。此情此景,曾感动无数读者,而高山流水,被千古流传,也是必然了。
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就是少了这样至真至纯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即使是住在对十几年也不知道邻居姓什么名什么已不足为奇,当今社会会有几个人把自己一无保留地展现在朋友面前,又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拥有一个能够真正读懂自己的人。所以,才有了“人生难逢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感叹。
伯牙钟子期读后感 3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俞伯牙出使晋国,行至汉阳江口,八月十五夜,大雨阻路泊船江上,风停雨住,一轮明月出现故抚琴舒情,不料琴弦中断,知道有人听琴,派人去找寻到一个樵夫,那听琴的樵夫,正是钟子期。两人相识,相谈甚欢,两人都深谙音律,对音乐都有很高深的见解。所以认定彼此互为知音!
但是等过了一段时间,当俞伯牙兴冲冲的再回去寻找钟子期时,钟子期却已经生病去世了。俞伯牙伤心不已,摔碎了自己心爱的瑶琴,并发誓终生不再抚琴,因为他知道子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得懂他的音乐了,留下的只有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了。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这个故事读来让我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啊!高尚的`人格才配得上高尚的友谊,就像一个成语说的好——曲高和寡。生而为人要自律,自律才能自重,自我尊重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才是最高的人生旋律。当这样的人相互遇见,那一定是人间最美好的相聚和共鸣。所以中国古人选择友谊是宁可抱残守缺一个人享受孤独,以等待真正的知音的到来,也不曲意逢迎与自己做人不对等的蝇营狗苟之辈,以求片刻的欢娱。这正是中华文化境界的一种表达啊。
伯牙钟子期读后感 4
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对知音,他们就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俞伯牙善于弹琴,是个音乐高手,钟子期善于倾听。
有一天,俞伯牙来到一个小树林里弹琴,心想:泰山是多么高啊!我要弹奏一首属于泰山的歌曲。于是,他一边想一边弹……一曲终了,一个声音从树林里传出:“是谁弹的曲子啊?气势雄伟,就像是高高的泰山一样。”
伯牙一听,心中高兴无比,说:“刚才是谁在说话?”从树林里走出一个樵夫,说:“是我。”俞伯牙快步走过去,握住那个樵夫的手,说:“你真是我的知音,你叫什么名字?”那个樵夫说:“我是钟子期,你就是大名鼎鼎的俞伯牙吧,我久闻你的大名,今日可以与你相见,真是我的.荣幸!”俞伯牙说:“我俩真是有缘啊!我再弹一首曲子给你听吧。”
俞伯牙又开始弹奏第二首曲子,心想:那奔腾不息的江河是多么美妙,我也要为江河弹奏一首曲子。想着,弹着……伯牙刚刚弹完,钟子期大声叫好:“伯牙,你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美妙啊!就像那广大奔腾不息的江河,多好啊!”伯牙哈哈大笑,说:“子期,我们可真是知音啊!”说完,两人相视而笑……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伯牙不管在想着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
可好景不长,伯牙与钟子期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久,钟子期便逝世了。伯牙知道这个消息后万分悲痛,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就将自己心爱的琴摔破,永远不再弹琴。
伯牙为了记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将自己心爱的琴摔破,这种行为是多么让人感动啊!
伯牙钟子期读后感 5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琴技高超、人尽皆知的琴师,名叫俞伯牙。俞伯牙厌倦了只会拍手称快,而不理解其中之奥秘,不求甚解的人们。这令俞伯牙大愁、大忧,以为天下人无一知晓他的曲中之奥秘,便去游览大好河山,以便求心之静。
闲暇之余,伯牙便会本能地弹奏起琴来。这一天,伯牙坐在船头,听着鸟鸣啁啾,感受清风徐徐,百无聊赖之际不由得抚起琴来。这每个音符都似的,成串地迸发出来,显得格外富有神韵。伯牙紧闭双目,把所有的情感倾注于根根琴弦之中,犹如迸发的灵感,注入了他毕生心血……轻轻挑拨,似乎有千万抹青翠在身边绵延、挺立……此时,一个陌生的嗓音流转在他的耳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知道有了破晓他弦中之音之人,便赋予了他更大的演奏激情……微微抚动,宛如百十朵浪花在指间流淌……乐声渐逝,许久伯牙才从冥想中猛然惊醒,四下寻找发音之人,这是他看到一位樵夫也金币双眸,用那稍许熟悉的口音吟到:“洋洋兮若江河!”半晌才睁开双眼,四下张望。但两人的目光相触时,不由得对视良久,又不禁笑出了声。二人一见如故。伯牙知道了樵夫的姓名和住址并约好与樵夫钟子期每年在次见面。
时光飞逝,两年的时间很快的过去了,而钟子期却迟迟未来赴约,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家中,想问个究竟,却从子期的父亲那里得到子期去世的消息,这宛如晴空霹雳,劈碎了伯牙的那颗怀揣着梦想的心。伯牙似乎失去了理智,发了疯似的把自己顶琴摔得粉碎,并割断了琴弦,泼墨挥毫,为子期之墓碑题了一首诗:“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绝望而去,从此再无音讯。
伯牙钟子期读后感 6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我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明白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一夜,伯牙乘船游览。应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之后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知音难觅,知己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伯牙钟子期读后感 7
在一个幽静的地方,湖水碧波荡漾,柳枝随风姑娘翩翩起舞,山峰连绵起伏,远处还隐约传来鸟儿清脆的叫声。在这个令人痴迷的地方,一位著名的琴师——伯牙正无奈地想:在这天下,不管我弹琴弹得多好,都没有人能真正明白我的心意,回应我的只有那与我琴声不匹配的赞叹,我的知音啊,你到底在何处?伯牙望着这高山流水,长叹一口气,喃喃道:“也罢,没人能听懂我的琴声,我就弹给这高山流水听吧,唉,何时,我才能找到知已?”说着,轻轻一挥衣袖,双手立刻弹奏出了悠扬悦耳的琴音,让人感觉置身在仙境。伯牙心里想到了高山,立刻弹奏出了一种巍峨之势。“太妙了!这琴声简直就像那峻拔的泰山啊!”一位樵夫从树林里走出来,伯牙喜悦无比,接着又弹奏出了宽广之势,“啊!这就是那滔滔江水啊!您弹得太美妙了!”樵夫称赞道。伯牙激动地站起身来,欣喜地望着眼前这位普通的樵夫,这,不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知音吗?
从这以后,伯牙不再烦闷,他经常来到树林里,弹起古曲,与自己的知音用心交流,伯牙知道了他的名字——钟子期。
这一天,伯牙又来到树林里,动听的琴声却没能找来自己的.知音,来的却是一位老者。那老者对伯牙说,钟子期在前几天去世了,他在临死前,曾告诉过老者,将自己的坟墓移到树林的江边,好让自己能听到伯牙的琴声,能陪伴伯牙。伯牙听了,悲痛欲绝,为什么?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找到了知音,为什么这么快就离我远去了?伯牙来到江边,平时的朋友早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只是一座矮矮的坟墓,伯牙坐在坟墓旁,凄楚地弹起了《高山流水》,在琴声中,伯牙回想着好友的音容笑貌,泪水模糊了眼眶,滴在了手背上,涌进了心里。弹罢,伯牙凄然说道:“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我还弹给谁听呢?”接着,将心爱瑶琴摔了个粉碎,再也不弹琴了。
伯牙站在钟子期坟前,绝望地吟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钟子期读后感 8
高山流水春秋时代,有一名琴艺十分高超的乐师,名为俞伯牙。
伯牙有一位特别了解他的朋友,名叫钟子期。一天,伯牙弹琴给钟子期听。伯牙小时候曾拜名师学琴,琴艺原本就很棒,长大后,他开始自己作曲,琴艺又大大提升。凡是听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不绝。但是很少有人能每次都准确地道出伯牙弹琴的心意,而唯独钟子期可以做到这点。伯牙弹《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时,心中想到了挺拔的高山,琴声就像一座雄伟的山川竖立在听者耳旁。钟子期陶醉在其中,听后拍手赞叹道:“伯牙,你弹得真是太好了,就好像巍峨挺拔的高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中想到流水,琴声犹如一条翻滚着的江水流进了听者的.心中。钟子期听后高兴地说道:“真是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面前流过。”他们俩融融洽洽,从来没有发生过冲突。连游人也赞叹道:“钟子期真是俞伯牙的知音呀!”可惜,这件事过去几年后,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这世上唯一的知音去世了日。伯牙泣不成声,悲痛欲绝。钟子期死后,伯牙经常自己一个人在屋中弹钟子期生前最爱听的《高山流水》。听着自己弹的曲子,伯牙仿佛又听到了子期一句句赞赏的话语。伯牙想:“子期死了,谁又能说出我的心意呢?那弹琴又有什么意思呀!”想完,他又爱惜地抚摸着琴,心里暗暗地说:“老伙计呀,跟随了我这么多年,一下子失去了你,心里还真有些舍不得,但是,子期已经去世了,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了解我了,留着你,也许没有什么用了,不如去陪我的知音吧!”说完咬咬牙,长叹一声,便把自己心爱的琴“啪”的一声摔碎,决定终身再也不弹琴。
伯牙钟子期读后感 9
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伯牙钟子期读后感 10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人,从小很聪明,尤其在弹琴方面很有天赋,后来成为著名的琴师。他的琴声高妙,优美动听,但是能听懂其中韵味的人却没有。
有一年,伯牙坐船出去旅行。船走到一座小山下时,天下起了雨。于是,伯牙就把船停在山脚下,在船舱里弹起琴来。
伯牙弹奏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沉浸在优美的琴声中时,忽然看到江边有一个人,心里一惊,弹断了一根琴弦。
伯牙仔细一看,江边的那个人披着蓑衣,拿着斧头,担着一担柴,是一个打柴的樵夫。
那人见伯牙弹断了琴弦,就说:“先生请不要害怕,我是一个樵夫,回家晚了。听到您弹奏的琴声优美,就忍不住站在这里听起来。”
伯牙很奇怪一个樵夫居然会喜欢自己的弹奏,就问:“你知道我弹的`是什么吗?”
樵夫笑着说:“您刚才弹奏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樵夫说的一点不错,俞伯牙就请他到船上来,问他的姓名。樵夫叫钟子期。
伯牙又为钟子期弹奏一曲,当他的琴声雄浑高昂,钟子期说:“这琴声表达的是高山的雄伟髙迈。”当伯牙的琴声清新流畅时,钟子期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十分惊喜,因为这些正是他要表达的,以前从没有人能听出来,没想到在这野岭却被一个樵夫听了出来。
俞伯牙为自己遇到了知音而高兴,请钟子期喝酒。两人越聊越高兴,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最后分别的时候,两人约定,在来年的同一时间,再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约。他在江边弹奏一曲又一曲,等着钟子期。然而,最终也没有等来子期。伯牙很奇怪,就向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前不久得病去世了。去世前,子期让家人把他葬在江边,他还要听伯牙的弹奏。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很悲痛,他找到了钟子期的坟墓。在墓前,伯牙悲伤地又一次弹奏了《高山流水》。奏完,伯牙将琴摔碎了,他说:“我的知音去世了,今后这世上还有谁能真正听懂我弹奏呢?”
后来,俞伯牙直到去世,再也没有弹过琴。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伯牙子期的故事成为后世友谊和知己的典范。
【伯牙钟子期读后感】相关文章: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什么时期的人06-15
和钟子期的故事作文08-09
伯牙王安石诗意09-24
《伯牙鼓琴 / 伯牙绝弦》文言文译文01-27
《伯牙绝弦》的说课稿03-08
伯牙绝弦的说课稿01-08
伯牙断琴说课稿09-18
伯牙绝弦说课稿09-20
伯牙绝弦教案09-04
伯牙绝弦教案08-19